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吸纳功能与机制研究*

2015-02-14袁明旭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公民现代化体系

袁明旭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吸纳功能与机制研究*

袁明旭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政治吸纳是实现有效政治统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种基本策略,在促进民族国家建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维护政治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政治吸纳是与政治排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统治者为了获致和维系政治统治合法性而通过建立制度机制,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纳入到主流政治生活之中的活动。研究政治吸纳的功能和机制,对强化国家政治认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政治吸纳;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机制

政治吸纳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追本溯源,政治吸纳概念主要来源于社会学中“社会排斥”“社会吸纳”的引申和移植。在政治生活中也存在着政治排斥与政治吸纳的问题。在私有制社会中,政治排斥是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类政治的发展史就是政治排斥逐渐减少而政治吸纳不断增强的过程。在当前的国家治理中,政治吸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凸显,为此必须加强政治吸纳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政治吸纳的内涵解析

政治吸纳与政治排斥相对应,政治排斥是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者有意无意地把有的社会群体和成员排斥在主流政治之外,使之难以获得一定的政治资源和享受一定的政治权利而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政治资源和政治利益都是有限和稀缺的。统治者为了垄断政治资源和利益,往往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故意把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对其进行拒斥、孤立、漠视、控制、压迫、镇压,使之成为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的对象。在传统君主专制等级社会中,政治排斥是一种正式公开的制度安排,实行家族统治世袭制,长期控制和垄断政治权力,把大多数社会群体和人员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君主专制制度逐渐退出政治历史舞台,随着民族国家建设和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政治排斥逐渐让位于政治吸纳,成为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方早有学者对政治排斥和政治吸纳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丁·杜伯曼在2002年出版了《政治排斥:1964—2002论文集》,马拉N.顿在2003年出版了《巴西政治吸纳和政治排斥的维度:性别和种族》等。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对现实政治问题从政治吸纳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认为,政治吸纳是政治系统获致和维系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本方法,是政治系统中的统治者通过建立特定的制度体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纳入到国家的主流政治生活之中的活动。[1]政治吸纳作为一种获取和扩大政治合法性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基本策略,具有自身的特点。

政治吸纳不同于政治整合。政治整合,也译作政治一体化,“意指若干个政治单位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些政治单位在原则上不一定是按照地理划定的,但这一术语通常是指几个独立国家的结合。……一种规范的进程,用来使那些处在独特的民族国家环境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将其忠诚、期望和政治活动归属到一个新的中心,这个中心的机构拥有或要求拥有对在其以往实际的民族国家的管辖权。”[2]由此可见,政治整合主要意指多个不同政治组织机构的合并统一,在合作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政治共同体。政治整合强调整合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新的政治共同体。如欧共体的形成就是政治整合的典型。而要实现多个政治组织的一体化,往往需要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愿望,只有依靠这种强制性的力量才能把分立的政治主体统合在一起,是由具有高度政治权威和强烈政治愿望的一个或多个宏观政治主体采取一定方式将处于分离、分散、分裂状态的政治单位统合成为一个政治体系之中,从而形成新的政治共同体的过程或行动。政治整合的本质是权力整合、强力统合,带有明显的强制性、直接性、单向性。

政治吸纳则是指在既定的政治体系中,政治统治者通过采取建立开放性的政治体制,增强政治的制度化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全面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等方式尽其所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绝大多数社会群体和成员吸引和平等地纳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共同体。政治吸纳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和平的,而非强制性的,是政治统治者主动适应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满足民众政治参与需要而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增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为了增强政治体系的凝聚力,为了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和归属感,为了增强国家的政治软实力。政治吸纳虽然也是掌握政治权力的主体所采取的行动,但这种强制性的政治权力是退居幕后而作为政治吸纳的后盾而发挥作用,具有权威性。政治吸纳的核心是权威吸纳、制度吸纳和文化吸纳,具有主体的选择性、方式的多样性、目的的间接性、成效的渐进性等特点。政治吸纳可以通过制度、政策、组织、文化等多形式多层次进行。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吸纳的基本功能分析

一个政治体系的政治吸纳能力既关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也关乎该政治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治吸纳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功能。

第一,政治吸纳为政治认同的产生提供前提条件。一个政治体系自觉主动地进行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科学的政治体制,通过开放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平等地把全体公民和社会团体都吸纳到国家的政治体系中来,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分子,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使之切身感受到是政治体系中的一分子。这样就可使公民产生实际的归属感,产生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感受到归属于某一政治体系基础上,基于对特定政治体系或政治主体信任而产生的一种政治认可、承认、信赖、支持的心理。政治认同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公民与政治团体、政治体系之间互动的结果。政治认同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切身感受到属于某个团体,是该团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支持赞同该政治体系,并且还由此产生一种对该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被政治体系所排斥游离在政治边缘的社会群体和人员是不可能有政治认同的。同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的人虽然在形式上属于一定的政治组织,但由于该组织没有满足其基本政治需求,没有保障其基本权益,导致其政治吸纳能力较低,其成员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吸引力、意识上的归属感和政治认同。而政治吸纳通过为公民平等地提供基本的政治权利保障和提供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提供多样化的政治组织,把公民真正吸纳到政治体系之中,从而产生对该政治体系的认同。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进行政治吸纳所产生的一个结果,一个政治体系吸纳能力的高低与所获得政治认同的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高政治吸纳能力与高政治认同往往相伴随出现。游离于政治体系之外的社会群体和公民在感觉上和情感上是不可能产生对该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公民的政治认同,对某一政治体系和政治主体的认可、归属、信任、支持的心理首先必须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归属于某个政治体系为前提。政治统治者主动自觉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把一定的社会群体和成员吸纳到该政治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该政治体系的统治基础,并且通过持续性和制度化的吸纳,可以不断扩大政治统治的基础,扩大和获致持久性的政治认同。

第二,政治吸纳为政治稳定的实现和维系提供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和政治生活的有序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政治吸纳通过制度的建构和组织发展把尽可能多的社会群体和人员吸纳到政治体系之中,成为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与政治体系的一体化,从而以平和方式手段尽可能地消解政治体系的反对势力,为政治秩序奠定广厚的社会基础。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政治动荡的原因探究发现,政治排斥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深层次根源,许多发展中国家只注重经济发展,不重视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导致“政治上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却步履姗姗。结果,必然发生政治动荡和骚乱。”[3](P5)政治发展滞后于民众的政治期望和政治参与,致使许多民众和社会群体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由此产生政治心理、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上的对现行政治体系的不满和敌视,乃至激烈对抗,从而引发政治不稳定。

政治吸纳能够巩固和扩展政治稳定的社会基础,而政治排斥则削弱和瓦解政治统治的基础。政治排斥是统治者为垄断政治权力和资源,以暴力威慑为后盾,采取不公平的方式故意把一些社会群体排斥在外,使之难以享有政治权利和参与政治生活,使其利益诉求难以表达和实现。政治排斥虽然可以使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垄断和享受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但却不可避免地会遭到被统治者的抵制和反抗,会频繁地遭遇政治动荡。政治排斥严重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在引起人们强烈不满的同时容易使人们产生极端化的政治认知,产生政治宿命论,形成臣民型的政治文化,认为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式的权力斗争,只有通过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而妥协、退让、谈判则是一种懦弱和背叛,这种典型的政治极端主义正是引发政治动荡的观念基础。再则,政治排斥会使人们产生不良的政治心理,引发强烈的消极情绪,如孤立、嫉妒、抑郁、焦虑、悲伤、绝望等,对统治者产生仇视、仇恨、愤怒、报复等情绪,而这些心理常常是诱致政治极端行为的心理因素。在这些极端化政治心理基础上容易使统治者和被排斥者双方产生极端化的暴力行为,而这正是政治动荡的导火索。“政治排斥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公正的缺失,这是导致政治动荡的深层次根源。”[4]亚里士多德在分析雅典的政治变迁时指出,政治叛乱的原因全在于不平等。政治排斥就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政治不平等几乎可以说就是政治动乱固有的一面。”[3](P52)

第三,政治吸纳为政治统治合法性提供事实上的根据。政治在本质上是公共权力机构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活动,政治吸纳在实质上就是对吸纳到政治体系中的社会群体和成员进行利益资源分配,使之获得一定的资源,而处于体系外的被排斥者则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利益和资源。这样,被吸纳到政治体系中的社会群体和成员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会对该政治体系产生认同和支持,承认现行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一个政治体系吸纳能力的强弱、吸纳规模的大小等对其获取和巩固政治合法性具有基础意义。一方面,对于统治者来说,吸纳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越多,其获得支持和拥护的力量越大,代表性越广泛,权威性越高,其政权的合法性越强。另一方面,对于被吸纳到政治体系中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人员来说,因为被吸纳进入政治体系之中,其身份、地位、权益均会得到现行政治系统的保障,能够分享社会价值的分配,能够参与政治,表达诉求,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均会自发地产生明显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支持,承认现行政权的合法性,“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存在一些好的根据,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而政治认同是合法性的前提,政治认同在合法性建立的过程中占有最为基础的地位。”[5]通过政治吸纳获致和维系政治统治合法性是政治体系得以有效建构和持续的基本方法。

第四,政治吸纳是政治共同体有效建构的重要途径。一个真正的政治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利益共同体,还是一个政治思想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仅形式上是一个政治组织,而且在实际上还是所有成员都切身感受和认识到与组织是命运共同体,所有成员都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平等的权利,都把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看作与自己休戚与共、命运相关。这样的共同体才是涂尔干所说的“有机团结的组织”。一个组织能够吸纳聚集的社会群体成员越多,其力量越强大。被排斥在外的社会群体天然地是反对派和旁观者。同时,在现行的一些政治组织中,虽然在形式上是一个政治体,但由于吸纳能力不足,吸纳机制不合理,有的掌权者自私贪婪、以权谋私、为所欲为,导致组织成员貌合神离、各行其是,导致组织一盘散沙,走向衰亡。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也面临着加强政治吸纳的紧迫任务。二元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固化、腐败屡禁不绝、社会断裂、仇富仇官、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频发、人才外流、特权盛行、权力通吃、既得利益集团贪得无厌,等等,都突出地表明存在着严重的政治排斥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前中国所进行的力度空前的反腐倡廉建设,建设法治国家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努力消解政治排斥,加强政治吸纳,重构政治清明、国家富强、社会繁荣、人民幸福、民族团结基础上的利益、文化、道德、情感、价值、命运政治共同体。

第五,政治吸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政治吸纳是基于民主、法治、自由、开放、宽容、平等、博爱、人权、权利、正义等现代先进政治理念基础之上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没有先进的政治理念,就不可能有政治吸纳的产生。这些理念,也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者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念素养。政治吸纳是在现代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采取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式,运用组织、政策、文化等手段,通过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把一个国家中的社会群体和成员尽可能多地真正平等地吸纳入政治体系之中。政治吸纳的基本机制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机制是共通的一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高效化、协调化。政治吸纳能力是统治者采取非暴力的平等和平方式团结吸纳社会群体进入政治体系之中参与政治生活的本领,国家治理能力是公共管理者运用公共权威去引导、规范、管理公民,维护社会秩序,满足公众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两者的主体、手段、方式、目的是一致的。

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政治吸纳基本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政治排斥问题,虽然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生活在同样的制度体制下,但在社会中却存在着“体制内”和“体制外”人员划分的心理和行为,这是值得认真反思深省的问题。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大政治吸纳的力度,建构全面系统完善的政治吸纳机制。

(一)民主法治吸纳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发挥特定功能作用的基本方式方法、策略程序、方案措施等的总和,民主法治机制就是民主法治发挥各种功能作用的工作原理方法。民主,简单地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体系,是一种迄今为止最为平等、全面、广泛、高效的政治吸纳机制。民主作为一种高效的政治吸纳机制已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我们着重探讨法治吸纳机制。

法治即法律之治,是以“法的统治”为根本的现代国家治理方式,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理念、原则和方式,还是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和最高行为准则。从本质上来看,法治是一种无歧视无差别的平等普遍的政治吸纳。与民主一样,法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种政治吸纳机制。法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和人权等价值,并加以贯彻之。法治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人民主权,人民及其权利在法治之中受到有效保障。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权力约束制衡、权利保障救济,消除了人治的随意性、专横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期性、特殊性、极端性,为国家所有组织和公民提供普遍无差别的平等保护保障,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稳定有序长期的安全保障和秩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自由合法权益,满足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安全、生活、尊严保障的需要,而这些对所有组织和公民来说正是最大的吸纳力。法治吸纳机制的建构应该从精神、实体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建立健全支撑法治的基本理念、价值、思想和文化,确立善法与恶法的价值标准,强化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培养法的统治观念,培育权利文化人文基础;依据法治精神、原则制定和完善法律内容,建构完善系统的对待公共权力、国家责任、个人权利、社会自由、公民义务的原则和制度;建设完善法治实体要件的表现方式及实现实体要件的技术条件,包括法制的统一性、法律的一般性、规范的有效性、司法的中立性和法律工作的职业性。

(二)政治体制吸纳机制

政治体制是政治生活领域的普遍为人们所信奉和遵从的稳定持久地发挥着作用的行为准则和模式。政治体制吸纳就是通过国家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建而把一定社会群体吸收到政治体系之中的方式及过程。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水平与其政治的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政治制度化的水平和程度越高,其政治吸纳能力越强,其政治包容性越高。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体制的适应性、合理性、科学性、稳定性、开放性和公正性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科学合理的政治体制不仅能够有效规范政治权力的运行,科学配置、规范政治权力,提高行政效率,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带来稳定有序的政治秩序,减少和消除权力滥用避免给社会造成伤害,增强政治稳定。同时,能够提高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选拔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此增进公共利益和公共福利,给民众带来幸福。这些都能够对民众形成强烈的政治吸纳。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切实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健全权力监督制衡机制,把权力真正关进笼子,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健全科学完善的领导选拔任用制度,健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等。最关键的是把现有的“悬浮”的合理制度落地实施,使其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消除现行政治体制所存在弊端,加大制度执行力,通过提高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政治吸纳力。

(三)公共政策吸纳机制

公共政策是国家权威机构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实施的对策方案,本质上是对社会价值和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吸纳功能就是通过解决公共问题和进行利益分配而实现的,解决哪些公共问题,就会给相应的社会群体带来利益,使其从问题的解决中分享利益,满足需要,这样就会使这些社会群体首先成为了政治体系的认同者和有力的支持者。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注重通过政策解决公共问题来进行政治吸纳,对各种政治关系和利益进行调节平衡。公共政策的政治吸纳功能还可从政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来。公共政策主体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偏好,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其价值偏好不仅主导着其政策行为,而且还被嵌入到了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之中。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不同其实就彰显出政治吸纳对象的差异,取向于特定利益集团和特定区域的公共政策在实际上都是一种政治排斥,这种政策把其他社会群体和区域排除在资源利益的分配共享之外。在现代民主国家,公共政策往往秉持公正公平、科学民主、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公共利益为主导,实现社会公平,无歧视性地平等地对待所有社会群体和公民,把所有公民都吸纳进国家的统一的政治体系之中。

(四)政治文化吸纳机制

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灵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等的总和。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起着指导作用,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吸纳功能。任何政治排斥实质上和在深层次上均是一种政治文化排斥。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随着政治文化从地域性臣民型向世俗性公民文化转型,从排斥型转向开放型吸纳性政治文化,其政治吸纳的功能大大增强,成为政治一体化的粘结剂。在政治文化的吸纳中,统治者将认同其政治文化的民众吸纳到政治体系之中,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手段向民众传播灌输其政治文化,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其政治文化,使之成为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政治文化对政治主体的行为具有导向性和约束力,通过政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向民众进行灌输,就能够间接地约束其行为,把特定的社会群体纳入政治体系之中,充实其政治统治的基础,实现政治统治的有序化,实现政治稳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迫切需要消除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政治排斥性的官本位,“官本位主义是长期支配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其实质是官员的权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驰的。”[6](P12)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把没有权力的绝大多数社会团体和成员排除在政治体系之外,由少数集团和成员垄断政治权力和资源,这是与现代政治民主法治发展的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背道而驰的。为此,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政治文化的吸纳功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的新型政治文化,加快官本位体制的深化改革,加快反腐倡廉的制度化建设,主动自觉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变革创新自身的政治文化,形成现代化的政治文化,充分发挥主体政治文化对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政治吸纳功能。

(五)政治组织吸纳机制

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建立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由一定数量人员所组成的团体。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组织化社会,现代人是“组织人”,社会组织是现行政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生活生产方式,天然地具有吸纳功能。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就是从组织中发展演变出来的,组织能够产生一种结构化的整体性力量。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是增加权力和力量,增加社会的有序稳定。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是亡于饥荒产生的无组织的流民大造反。一个缺乏大量社会中间组织充满流民的国家是非常危险的。在极权专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垄断权力的需要,害怕组织的力量,担心反对势力会利用组织的形式威胁自身统治,常常严厉控制和禁止任何党派组织的建立,这样就把大量社会民众故意地排除在政治体系之外。而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宪法都明确赋予公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都鼓励倡导社会组织团体的建立发展,通过各种层次、领域、行业、地域以及基于兴趣、利益等建立的组织,把绝大多数人吸纳到社会组织系统之中,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有序规范化运行的社会共同体。我国政府正积极转变观念和转变职能,倡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通过进一步理顺厘清政企、政社、政事、政资的关系,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创新社会管理,使各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不断发展,使各层次各类型的组织成为全面吸纳社会成员的载体,这是中国社会不断走向文明有序的标志。

(六)政治参与吸纳机制

政治参与是公民采取一定方式和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政治系统表达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以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和效能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水平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尺度,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际上,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有一个潜在前提,即公民认可认同与信任该政治体系,把自己归属于这一政治体系的一员,通过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愿望,预期能够得到统治集团的回应,使自己的声音、意愿能够受到关注,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伸张和维护。只有有了这样的预期,公民才会产生政治参与的动机和行为。通过自主的政治参与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公民对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认同,可以进行利益表达,从而能够形成一种利益耦合机制,促进社会的稳定。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价值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能够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能够强化公民对现行政治体系的政治信任、政治支持、政治认同和政治归属感,增强政治共同体意识,培养提高参与者的社会责任,实现政治的有序化运行和政治稳定。因此,现代民主国家往往非常注重和提倡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完善相关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以实现公民自由有序的政治参与,培育和强化公民的归属感,产生共同体意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目标就是要消除阻碍公民政治参与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和有序性,以此提高公民的政治信任和政治技能,提高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增强政治吸纳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袁明旭.从精英吸纳到公民政治参与:云南边疆治理中的政治吸纳模式转型[J].思想战线,2014,(3).

[2]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4]袁明旭.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排斥与政治稳定——亨廷顿的政治稳定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

[5]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

[6]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马光选)

D089

A

1671-0681(2015)03-0004-06

袁明旭(1967-),男,云南宣威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4-12-23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边疆治理中的政治吸纳问题研究”(YB20111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民现代化体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十二公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