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想研究*

2015-02-14鞠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陈云凝聚力群众

鞠健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想研究*

鞠健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陈云都高度关注党的凝聚力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目标;人民群众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源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坚持发展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途径与方法;从严治党,努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保证。学习和研究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陈云;共产党;凝聚力;思想研究

一、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马列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为陈云党的凝聚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和指导欧美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中,还进一步阐明和丰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1](P196);“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1](P399)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这一理论被中国共产党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逐步形成为每个党员的思想共识,成为党员的精神动力”[2]。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陈云党的凝聚力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时期,由于他们推行的一整套不切合实际的错误路线,致使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成长壮大起来。中共七大的召开,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由于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接连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推行,党的凝聚力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改革开放后,我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努力发展经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的凝聚力又得到了增强。第三,改革开放后党风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是陈云党的凝聚力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党内不正之风泛滥起来。一些共产党员受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做了大量违法乱纪的事情,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如何有效遏止党内不正之风的蔓延,维护党的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这是陈云极为关切的问题。

二、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目标

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目标就是要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先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扫除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障碍。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确保中国革命的胜利。1939年5月陈云指出: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意志的统一、行动的统一,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不能胜利。”[3](P127)民主革命胜利后,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是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1956年3月陈云指出:“我们要有志气,要同心协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以至第五个五年计划、第十个五年计划,到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4](P30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云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他支持中央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主张。1979年3月陈云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调整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是“为了搞四个现代化。”[5](P256—257)要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把党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增强党的凝聚力也就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源泉。正如毛泽东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6](P62)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凝聚力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组织的经常议事日程。任何政党执政,如果对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漠不关心,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情。早在1939年11月陈云在《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一文中就提出了“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的主张。地方党部如果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不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群众就“不可能”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3](P167)。

2.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建国初期,陈云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在参与制定每一项重大方针政策时,陈云总是想着人民群众。1957年9月24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我们必须使人民有吃有穿,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要从有吃有穿出发。”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5](P85—86)改革初期,陈云为什么主张和支持农村改革?就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陈云参与制定的每一项方针政策,无不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3.以是否对人民尽了责任作为党的工作的评价标准。陈云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发展的主体,以是否对人民尽了责任作为评价党的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1945年陈云在《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过了头,看得太大。讲功劳,“头一条是人民,第二条是党,第三才是个人。”[3](P294)“是否对人民尽了责任,可以考验谁是优秀子孙,谁是不肖子孙。”[3](P298)

(三)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途径与方法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增强党的精神凝聚力。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所谓党的精神凝聚力是指党和党的组织通过不断增强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凝聚力[7]。执政党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识形态的阐述和解释而得到增强的。从近现代世界各政党对意识形态调整的经验来看,一方面,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意识形态必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僵化、保守现象。在几十年的执政实践中,陈云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39年5月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指出: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才能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有坚强党性的共产党员。”[3](P143)他认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3](P187)。改革开放以后,陈云仍然强调党的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1987年7月,陈云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5](P360)因为只有学好哲学,才能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其次,倡导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我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陈云提出,“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还在的时候,把毛主席的功过敲定。”[8](P1541)只有把毛主席的功过讲清楚了,全党的思想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才能统一。1981年3月中央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陈云对《决议》提出的修改意见是:“建议增加回顾建国前二十八年历史的段落”。因为有了这部分的历史,“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5](P284)《决议》按照陈云的意见,增加了有关部分。第三,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云对思想战线的问题也非常重视。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的发言中,陈云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P338—339)。陈云的这一重要思想被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吸收,《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一起抓,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9](P586)。1985年9月陈云还特别强调指出:“必须在思想上纠正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5](P354)。

2.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党的物质凝聚力。

所谓党的物质凝聚力是指党和党的组织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而产生的凝聚力。[7]实践证明,仅有意识形态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精神是不能够“万能”的。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人民才会相信党,党的凝聚力才有可能增强。否则,党的精神凝聚力就会因为缺乏物质基础而不能存在下去。陈云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经济建设。首先,他强调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来抓。1952年陈云在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全国解放了,决定地质工作的方针要“首先考虑如何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4](P183)。1978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建国快三十年了,许多地方还有农民外出讨饭的,“怎么行呢?”[5](P236)陈云要求中央尽快解决农民的粮食问题。可见发展经济对于我们党来说是多么重要。其次,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初期,陈云对安徽一些农村率先兴起的包产到户改革明确表示支持。他说:“一九七九年那一次会议,万里同志给我讲,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三句话,互相联系,一句都不能少。我看这个话是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10](P496—497)1979年3月,陈云指出,六十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是忽视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一种是计划经济部分;另一种是市场调节部分。1981年11月,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5](P494)的新表述。这一表述被中共十二大采纳。由于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农村改革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起来。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又开始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三,倡导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然会遇到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等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实际,大力倡导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资金不够,可以借外债’……引进有利的技术,也是必要的。”[10](P276)1985年9月陈云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5](P355)经济特区兴办之初,国内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办特区的重大意义,担心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对于邓小平办特区这一重要举措,陈云多次表示支持的态度。他认为办特区是一个新事物,由于我们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特区要办,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力求使特区办好。”[10](P516)陈云的这些讲话,排除了实行对外开放和办经济特区道路上的思想障碍。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有力地强化了党的物质凝聚力。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1979年到198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1%,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1990年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每年76元提高到714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3. 5%[11](P651—652)。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

3.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一般说来,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内在动力。如果不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大事,人民群众感到自己不是国家的主人,那么,就没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也就没有凝聚力。陈云同志十分重视发扬民主,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他主张党内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换意见,反而容易集中[3](P347)。陈云认为,“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5](P274)所以他强调“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5](P270)因为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党少犯错误。如果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一个人说了算,一言堂,这怎么能够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呢?对于不同意见,党组织应当采取的态度是:不管提一次、二次还是三次,“我们还是欢迎”[5](P275)。民主真正得以实现还需要法制来保障。民主是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陈云在论述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时指出:“要有民主,还要守法。民主是必须的,守法也是必须的”[5](P257)。否则,我们怎么开展工作呢?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陈云主张使用法律手段严惩犯罪分子。他指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5](P273)。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使用法律手段对一些重大经济犯罪案件的处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拍手称赞。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也不断得到增强。

(四)增强党的凝聚力的保证

从严治党,努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保证。(1)严守党的纪律,增强纪律观念。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俗称党规党法,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生活准则和言论、行为的规范。党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早在1940年3月陈云就指出:“纪律是我们的重要武器。维护党的统一,不靠刀枪,要靠纪律。”如果没有纪律的约束,每个人都各行其是,就谈不上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陈云强调:“党的纪律是统一的,必须无条件遵守。……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必须成为严守党纪的模范”[3](P196)。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党员干部无视党纪国法,走私贩私、贪污受贿、倒买倒卖,干了大量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事。陈云严肃指出:“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5](P356)(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凝聚党心民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党的作风好就能够提升党的形象,凝聚党心民心。否则就会就会丧失民心。1939年12月,陈云说:如果党员违犯了纪律,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在群众中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3](P183)改革初期,陈云及时向全党敲响警钟:“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5](P273)对于整顿党风这件事,他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包括离退休的老党员和老干部都要重视,他还特别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作出榜样”[5](P351—352)。

三、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辩证性

在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中,既强调凝聚党心,也强调凝聚民心。凝聚党心与凝聚民心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中国共产党不注重自身建设,党内不正之风发展下去,不仅丧失党心,而且丧失民心。陈云还强调物质凝聚力与精神凝聚力的统一。如果不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而仅靠一味说教,不仅党的物质凝聚力得不到增强,党的精神凝聚力也将显得苍白无力。在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问题上,陈云既主张发展经济,增强党的物质凝聚力,也主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党的精神凝聚力。

(二)制度性

在党的各方面建设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党全民的意志统一、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陈云一直强调“要注意学会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5](P353)民主集中制正确反映了党员个人和党的组织的关系、少数和多数的关系、下级和上级的关系、全党和中央的关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对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务实性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陈云的一句名言。在陈云一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一贯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问题上,陈云也奉行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例如,在增强党的物质凝聚力方面,陈云强调发展经济,强调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指出:“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4](P128)在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方面,陈云鼓励人民群众给党组织提意见。他认为,对于群众一而再、再而三的意见,党组织应该始终采取“欢迎!欢迎!再欢迎!”的态度。党成立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切切实实地解决了有关党群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党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战胜了千难万险,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四、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充实和完善。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成分占绝大多数的东方大国如何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这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陈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的思想,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增强党的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凝聚力建设的理论。

(二)现实意义

1.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都一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学习和研究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有助于党更好地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只有不断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更好地凝聚党心凝聚民心。

2.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有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学习和研究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有助于党更好地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就不能提高,共产党就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就难以保持稳定。同时,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陈云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这些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吴家骥.对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凝聚力的透视[J].云南学术探索,1997,(2).

[3]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徐焕云.新时期邓小平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探析[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陈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高云)

D261.4

A

1671-0681(2015)03-0089-05

鞠健(1963-),男,河南潢川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2015-01-18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DSB0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陈云凝聚力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