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旋风》的历史观与文学观
2015-02-14韩颖琦
□韩颖琦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黑旗旋风》的历史观与文学观
□韩颖琦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黑旗旋风》是广西作家潘大林先生的最新长篇历史小说,截取了黑旗将军刘永福一生中从17岁到48岁这三十年间的主要经历与事迹。小说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为我们还原和再现了刘永福鲜活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何在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找到一种有效的链接,让小说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具有生动的文学性,是历史小说成功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黑旗旋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黑旗旋风》;历史小说;历史观;文学观
《黑旗旋风》是广西作家潘大林先生的最新长篇历史小说,2014年12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小说的主人公刘永福是广西钦州人,清末黑旗军将领,率部参加中法战争,屡次挫败侵略者。为家乡名人用小说立传,体现出潘大林先生浓厚而深切的家乡情结,以及为家乡文化事业繁荣做贡献的责任感,这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个价值与意义。然而小说提供给我们的远不止于此,单纯从写作技术的层面看,这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历史的真实性是历史小说的基础和最本质的特征,同时小说的文学性又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如何在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找到一种有效的链接,让小说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又具有鲜活生动的文学性,这无疑是历史小说成功的最要标志。在这方面,《黑旗旋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关于历史小说的真实观,尽管有许多作家作过成功的控讨,但在坚守历史真实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把握好史实和虚构的尺度,用适当的虚构来生动地再现历史,仍是一个永远都值得探讨的问题。
《黑旗旋风》截取了刘永福一生中从17岁到48岁这三十年间的主要经历与事迹。作为和我们有一段时空距离的历史人物来说,他留给我们的生平资料是不完备的。虽然我们可以根据相关资料大致勾勒出他的的生平事迹,但如何从这些线条式的罗列中,还原和再现一个完整的、鲜活生动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则需要作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刘永福从13岁就开始在船上做水手,15岁时已练就一身好武艺,成为一名熟练的水手,被船主雇为“滩师”(即引航师傅)。传记中刘永福出场时,17岁,是一名熟练的滩师。基于这一事实,作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相当具有文学性的开场场面,其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景物描写和人物出场方式这两个方面。首先,传记开篇用超过一页的篇幅细致描绘了桂西南最大的一条河流,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女,曲折蛇形在群山环抱之间。很快,笔锋一转,一场暴雨过后,美丽娴静的少女转眼变成一位“被狂风暴雨惹怒了的泼妇”,“水声浩浩,浊浪涛涛,以一种居心叵测的险恶冲刷着沿途带下的一切。原先隐约可见的走船航道,现在都看不见了,江面上只有一个个翻卷着的漩涡,在狞厉而疯狂地撕扯着它们所能抓住的一切。”这一大段景物描写突出了环境的莫测和险恶,为下文展现刘永福危难之际拔刀相助的壮举做好了铺垫;同时设置悬念,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引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其次,作家对于刘永福的出场采用了武侠小说惯用的开场方式:“岸边的高崖上突然出现一个黑色人影,那人带着一顶竹笠,穿着一袭棕榈树皮做的蓑衣,从山路上飞奔过来,借助那股奔跑之势,高高地凌空跃起,像一只巨大的黑鹰,稳稳落在船头上。那人二话没说,从胖船工手里抢过竹篙,探下深潭某个地方,狠命一点,船头突然像得到了什么法力牵引,一下溜出了漩涡,当船头就要撞上岸边石壁的一刹那,那人用竹篙一点,穿透擦着岩壁轻轻一转,又顺势驶出了深潭。”一场瞬间即将到来的巨大危机就这样被一位天外飞侠化解掉了。未见其人,已见其形,即感其势,英雄的神秘与勇武跃然纸上。
作家丰富的想象力还表现在刘永福与两位女性的感情关系上。作为一名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传记为我们还原了刘永福建功立业的辉煌功绩。同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传记也力求呈现出英雄人物细腻柔情的另一面。据史料记载,刘永福只有一位妻子,且对她十分敬重。和丈夫一样,妻子黄美兰同样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不仅聪明贤惠,是丈夫生活中的良伴,而且随夫习武,出谋划策,堪称女中豪杰。在传记中,作家着重刻画了黄美兰忠诚善良、识大体的品质,这种品质主要表现在她对待黑妞的态度上,黑妞是一位大胆而执着地崇拜并爱慕着刘永福的姑娘。面对夫妻之外的情感,刘永福发乎情止乎礼,虽然这段插曲并无可考的史实做支撑,但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英雄+美人”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叙事模式,传记对这一模式的沿用,为英雄形象增添了人性化因素,既专情又多情,不但无损于英雄形象,反而会增添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很好地缓解了英雄叙事中紧张的节奏与气氛。
如何在数量众多、内容繁杂的材料中间合理地选取那些更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材料,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能充分展示人物鲜活生动的个性,这对每一位历史小说的作家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克罗齐曾经说,“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使得史料呈现出意义来的只能是历史学家的精神,他的精神世界越丰富和越具有创造性,他所揭示的历史的意义就越深刻。”历史小说作家同样需要这种激活历史资料的能力,作家对于材料的取舍,既体现了他对传主的理解和阐释,同时也是作家个人创作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刘永福在20岁时投到天地会首领吴凌云部下的小旗头郑三的队伍中。刘永福从郑三那里开始了他在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后来又投了吴三、王士林的队伍,对于这中间的具体遭遇,传记一笔带过,没有过多的描述,可见作家对于材料的取舍是有自己的一番考虑的。通读传记后会发现,作家重点选取了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重点讲述了刘永福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后半部分则重点刻画了刘永福事业的顶峰期。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作家用一段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刘永福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英雄的心路历程。在第七章“人是这样杀掉的”里面,作家细致地描绘出第一次看杀人和第一次亲手杀人后矛盾复杂的内心感受。第一次看杀人,刘永福害怕得呕吐;第一次杀人后,刘永福出现了一系列激烈的反应,他先是丢开手中的长矛,全身痉挛地大叫“我杀人啦!我杀人啦!”然后一边跑一边不停地念叨“不是我杀他的,是他自己倒到我枪尖上的,不是我杀的。我为什么要杀他?他跟我没仇啊”,甚至在睡梦中,刘永福依然在重复着和清兵的搏斗,被杀的小清兵像传说中的吸血鬼,紧紧卡住他的脖子向他索命……就这样,刘永福渐渐克服了杀人的恐惧感,甚至到后来,有了主动杀人的勇气,并能从杀人中体会到一丝快感。传记这样总结刘永福的转变,“从郑三身上,逐渐耳濡目染了行走江湖所不可或缺的义气、决断、刚勇和坚韧”。经过了这样的心理历程,刘永福逐渐适应了这种打打杀杀的生活,最终可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从容应对血腥的杀戮,成长为一名越战越勇的英雄。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集中书写了刘永福在越南的抗法壮举。在越南建立和稳固自己地盘的过程中,刘永福义气、谋略和坚韧的品质得以更充分地展现。从第十二章“大王的地盘我的家”开始,传记记录了刘永福以身作则、军纪严明、带领黑旗军逐渐站稳脚跟的经历,以及在罗池大捷、纸桥大捷等战役中抗击法国侵略军的事迹。正如传记所描述的那样,作为一名出身贫苦低贱的农民,刘永福从踏上这条充满危险旅途的那一刻起,恐怕想象不到,有朝一日他竟当上了位居从二品的地方督抚大员,同时也因协助云南清军剿匪有功得到了清政府的赏赐。刘永福的命运和他率领的黑旗军将士的命运,与中越两国的历史就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第二十一章“祭旗只为出征”里,作家用不少笔墨渲染了祭旗时的壮观场面,其中刘永福的战前动员更是精彩中的精彩,极具号召力和感染力。刘永福动情地回顾了黑旗军从成立那天起,所走过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其中有对牺牲弟兄们的怀念与愧疚,更有对抗击外侵,保家卫国誓言的誓死捍卫,“我们现在既是中国人,又是安南兵,打进河内去,赶跑法国老番,保家卫国,使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在这里誓师,就是要豁出去,打他个丢盔弃甲、屁滚尿流,杀他个心惊胆战、人仰马翻!”这一番演讲极有力地调动了军队的士气,也将大战来临前紧张兴奋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对于两军交战的血腥场面,小说着墨不多,而是侧重描写交战前双方的筹划与谋略,以及各自指挥官的心理。作为刘永福的对手,无论是安邺,还是李威利,传记对他们都有相当篇幅的描写,其中对安邺的描写尤其精彩。据史实记载:1873年12月21日,刘永福率黑旗军攻入越南,在河内城外设下埋伏,结果大败法军,并将安邺阵毙,最后迫使法国同意退出越南,并于次年签订了《西贡条约》,承认越南在法国保护下的独立。传记没有将安邺仅仅作为战败的对手,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多情、专断、急躁、张扬的个性,尤其是他在写给未婚妻的信中,更是向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从侧面展示了黑旗军在敌军眼中的形象:一是组织松散,号令不严;而是装备极差,没有新式枪械;三是缺乏训练,战不得法;四是没有信仰,乌合之众。这四点描述虽然表现了安邺的得意忘形,犯了轻敌的大忌,为他战败埋下了伏笔;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黑旗军在有着诸多内忧的不利条件下,其取胜所依靠的顽强意志力和谋略。在情书的结尾,安邺这样写道:“与这样的对手对阵,我们无异于鹰侵鸡群、虎入羊圈,胜败结果可想而知,我甚至为没有足够强大的敌人而深感遗憾和羞愧,那就权当一次郊外行猎好了。不管怎样说,这也是一次我为法兰西建功立业的机会,你就安静地等候我凯旋的消息吧!”情书生动有趣地描绘出敌军指挥官年轻气盛、得意洋洋的情态,同时为传记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当然,历史小说最重要的是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并客观公允地做出评价。刘永福原是反清的义军将领,后接受朝廷招安抗击侵略者。最初刘永福是如何走上反抗之路的呢?传记开始即通过他和老船工的对话,通过对家乡和童年经历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成长的背景,动荡的社会现实,穷困潦倒的窘境,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这是外因。当时像刘永福一样的很多贫苦农民为了有口饭吃聚在一起,虽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政治目的。内因是刘永福的侠义中略带鲁莽的性格使然,在刘永福归家的途中,所到之处,曾多次救人于危难,正如传记中所写的那样,“听人说到侠义两字,犹如干草堆上落下了火星,刘二心中有一股豪气勃然而起,有人做事,有时凭的就是这股豪气,不管前因,不问后果,甚至无暇顾及是对还是错。”外因内因共同促使刘永福投身农民起义,彻底走上反抗压迫的抗争之路,最终成为一名为中越两国的抗法斗争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族英雄。
对于刘永福成就的这一番为世人所瞩目的丰功伟业,小说在第四章中以“穷人孩子的将军梦”为题,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人生在世,有许多机缘是无法说得清楚的”,作家先是把其归于机缘,而不是像有些资料中陈述的那样,归于某种天命神授。在《刘永福历史草》中,记录了刘永福在熟睡中听见有人唤他“黑虎将军”的经历,虽然刘永福在晚年的时候也常对人提及这个梦,但在作家看来,“做梦这种事,旁人当然无法为他证实或者证伪。他自己言之凿凿,再三述说,加上他已位居将军之尊,成功者所说的即使是谎言,也不会有人去求全责备,就像古代那些帝王将相说自己年轻时那些天命神授的故事一样。”另外,对于有些投机论观点的持有者,如“在许多饱读诗书、权倾一时的达官贵人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投机者,像个一贫如洗的店小二,在为别人做生意的同事,也在经营自己的业务,结果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最后独树一帜,成为令人侧目的一方霸主”,作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的,在历史的大潮中,这个曾经的小滩师,本来就没有更大的能力和野心改变历史走向,他只是指挥着自己的人生之舟,顺着波翻浪滚、危机四伏的河道,东躲西避,冲波逆折,闯出了一条跌宕豪雄的立功报国之路,这实在太令常人跌破眼镜了”,并进一步认为,“时势造英雄,刘二这个英雄,只能产生于大清末年那个饥寒交迫、兵荒马乱的特定年代,而不是过去,也不会是将来。”应该说,这一番评价是基于刘永福出身寒微、从未受过教育、也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等背景得出的,是客观公允的,符合人物性格和成长的逻辑,符合生活和历史发展的本质。
总之,潘大林先生的《黑旗旋风》以史实为依据,以艺术为手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环境、心理和行动等细节描写来全方位地展现人物性格,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可感可触的、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既为广西的近代历史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又为历史小说的书写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
The View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Black Flag Whirlwind
HAN Ying-q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
Black Flag Whirlwindis Pan Dalin’s newest historical novel. It picks up the main experiences and deeds of the black flag General Liu Yongfu’s 30 years life that started at the age of 17 to 48,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the novel recreates a vivid character of Liu Yongfu. How to link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and endow the story with vivid literariness on the basis of respect for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for a successful historical novel. In this regard,the Black Flag Whirlwindgives us a good example.
the Black Flag Whirlwind; historical novel; view of history; view of literature
I247
A
1004-4671(2015)06-0087-03
【责任编辑 吴庆丰】
2015-10-11
韩颖琦(1971~),吉林省吉林市人,文学博士,现为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