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2015-02-14刘均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油桐双龙洞景色

刘均英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刘均英

语文和其它学科一样,都有训练思维和发展思维的任务,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挖掘并理出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因素,并按照教学大纲,有计划、有目的、切实有效地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条件

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在自学过程中有时深入不下去,有时思维断线接不上,有时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进一步思考、继续学习的条件。例如,在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学的是双龙洞,为什么还要用那么一大段文字来写山上的景色呢?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搭个“桥”,帮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让他们想一想写山上景色的这段话,每句写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怎么好。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逐句阅读了这段文字,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学生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山势等景色有了较为具体、形象生动的体会和感受。在谈到油桐时,有的同学说:“油桐在开花,黄的、白的,衬着绿叶,千姿百态,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样子美极了。读了课文仿佛和作者游览了一样,把景物写活了。”读到溪水时,有的同学说:“溪流一会儿宽阔而平缓,一会儿狭窄而急促,声音一会儿高而大,一会儿低而轻,作者具体地写出了溪面,流速的不同,形成了溪流声音的变化,真像一曲优美的乐曲,时时在变换调子,形象生动极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讨论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深入。最后学生谈到作者来到山上看到了满山的映山红,遍地的油桐,粉红色的沙土,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呀!而双龙洞就坐落在这座山上,写出山上的美,不是能很好的衬托出双龙洞的美吗?这样大家也就明白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所以要用那么一段文字写山上的景色的原因,也懂得了写游记往往先交代谁从什么地方出发,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然后重点写游览处所的具体事物的道理。

二、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选择能点燃学生思维火化,促使学生理解和想象的重点词句作为发散点。从发散点出发,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发散,训练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新颖性和独特性。比如在《荷花》这一课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分析总领全文的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先抓住“活”和“画”来进行分析——“活”是指这池花充满生机,“画”是指荷花非常美,进而依据文章提供的词语进行多角度的发散。

有的学生说:“荷花的颜色很美:碧绿的叶子,白色的花,配上嫩黄的小莲蓬显得特别清秀。”“在朝阳的照耀下,碧绿的荷叶、雪白的荷花镶上了金边。”有的学生说:“荷花的姿态美,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白色的衣服、绿色的纱裙,风一吹动,如同一群舞蹈演员在合着拍子跳舞。”有的学生说:“这些颜色是冷色的,在炎热的夏天,冷色能使人感到舒畅。如果你站在荷花池边一定绝对的凉爽。”

这样发散,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了形象思维训练,把一篇静止的课文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活的画。

三、在求异中发展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求异思维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就产生了不少问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乐趣,在学习课文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我在课内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气氛相当活跃。如开始时学生问:“为什么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而不是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为什么两只小熊在松脂里挣扎以后,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中写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但据了解海里几十米以下总是很平静的,是没有波浪的,那怎么会发生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的情况呢?”

一篇课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近二十个问题,这实在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对这种可喜的现象,我及时给与引导鼓励,使学生敢于质疑,逐步做到善于质疑。在教学中,恰当的解决学生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对学生内容的深入领会和理解,而且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刘均英,教师,现居河北沧县。

猜你喜欢

油桐双龙洞景色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游金华双龙洞
又见油桐林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樱花谷
景美篇之行踪清晰
随着脚步看风景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国家油桐种质收集保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