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与校本文化传承及文化品牌载体建设

2015-02-14胡梦漪陈友广

关键词:校本育人大学

胡梦漪,陈友广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11)

文化育人与校本文化传承及文化品牌载体建设

胡梦漪,陈友广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11)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教育的根本途径是文化育人。对人的精神和人格的培养与熏陶不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文化的培育。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人,其才能再大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人。这种培育与熏陶,不同学校应有自己的特色,特色的源泉就在于不同的校本文化资源。没有对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精神的回归,没有自己文化品牌的建设,没有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文化育人依然摆脱不了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育人理念。

文化育人;校本文化传承;文化品牌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理念上总存在一个误区,从文革以前的知识育人、专业育人到改革开发以后强调实践育人、技能育人、素质育人,都是把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强调到极致,而淡化了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完善。教育既不是就业的工具,也不是政治的工具,培养人才不是把人变成专业人、知识人、技能人,人才培养是文化的熏陶与孕育。文化是决定人的精神内涵的本质力量,坚实的文化积累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人品、人格等人的素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否则专业知识技能再多,也终究难成大器。

一、教育的根本途径是文化育人

在一定意义上理解大学,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教育实际是一种涵养心智和灵魂的特定的文化育人。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实际是相对于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更重视专业培养人才而提出的。对人才的培养当然需要专业知识,但更需要文化的熏陶与孕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大学生更应该是 “文化人”,而不是“专业人”[1]。

20世纪初叶,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1880—1963)提出 “文化教育学”。面对西方社会危机,他认为“教育即文化的别名”,应从文化、教育及人的三维关系中,解决教育的命题。这是力图寻求解决对世界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说到底,“文化、教育、人”的三维关系就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核心便是文化育人。可见我们至今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的教育是显得落后了[2]。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者完成他的人格,而不是把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因此他反对把大学变成满足社会现实功利需要的一种制度和机构,由此可见,蔡元培先生是反对教育把人变成专业人、知识人、技能人等工具的。可惜我们今天盛行的教育思想较之蔡元培先生是有些倒退了。大学应该关心人的精神、人的完善、人的文明和进步。对这种精神的守望,应是大学人矢志不移的终身职责。而对人的这种精神和人格的培养与熏陶不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能完成的,他需要文化的培育。长期以来,我国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只能将学生培养成虽然有知识、技能,但却是没有文化底蕴的工具,这不是人才,更不能成为大家。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人,其才能再大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不少大学出现了文化缺失现象:如大学的官本位不断强化、学术本位不断弱化现象;大学向企业家、明星邀宠的犬儒现象;大学发展中的浮躁情绪和功利行为;大学人的学术泡沫以至学术虚假行为,等等。这些都与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承担的文化使命格格不入,都不是大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培养完美人格应有的育人环境。

大学的文化育人不是指不要道德说教、知识传授和专业培养,文化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知识和道德、专业和能力统一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之中,使追求真理和追求价值实现统一,而不是用单一的道德教化和片面的知识灌输使学生成长碎片化。

二、文化育人与校本文化传承

文化育人不是指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道德精神的培育与熏陶,这种培育与熏陶,不同的学校应有自己的特色,特色的源泉就在于不同的校本文化资源。校本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和凝聚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 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最为宝贵的财富, 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惯性力量。我国不少大学有相当厚重的历史沉淀,比如北大曾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南大(历史上的老中大)是“五二O”运动的先锋,晓庄学院的陶行知,苏州健雄学院的吴健雄,都是丰厚的校本文化资源,是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文化财产,这种文化沉淀越厚重,大学的土壤就越肥沃,这种文化沉淀是文化育人最丰厚的土壤。可惜的是不少大学没有充分挖掘这一丰厚的文化育人资源,以至于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办学思想千篇一律[3]。

历史需要传承,没有传承,历史将沦为传说,甚至会沦为戏说。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学校也是这样。今天我们不是有人怀疑革命烈士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的英雄事迹吗?不是有当红明星私下辱骂开国领袖毛泽东吗?我们应该反思这里有教育失败的因素,应该重视文化育人,应该珍惜并很好地传承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校本文化资源,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中发挥作用,在人才培养中焕发出应有的光彩,成为校园共同体得以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维系力。

学校无论大小、办学历史无论长短,都有厚重的校本文化积淀。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高等教育历史才十年,是一个新办的规模不大的高校,但其办学历史要追溯到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灭亡的前夕。在各地兴学堂之举蓬勃兴起的时代潮流中,太仓州属中学堂(太仓师范学校)始建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9年(清宣统元年)正式招生,是我国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兴办的最早的学堂形式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现代教育的学校之一[4]。该校百年教育历史积淀的厚重校本文化主要体现为:

一是从办学历史文化看。一个世纪以来,这个苏南培育园丁的摇篮,经历了晚清、民国,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程。历经社会之更替,战火之洗礼,困境之磨难,世纪之跨越,培育了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其“爱国、严谨”精神一脉相承,绵远流长;教风严谨、学风踏实,一直是健雄人的精神财富[5]。

二是从名人历史文化看。被全世界誉为“最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科学巨匠吴健雄博士,她东方女性的风采令世界折服。太仓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她首先创议建设,又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辉煌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健雄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他们的优良传统,积健为雄,它是健雄精神的精髓,也是健雄师生永远的操守和追求。对吴健雄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成为健雄人的精神家园。

三是从办学特色文化看。健雄学院坚持“政产学研融合中求突破、双元制本土化中促创新、传承健雄精神中强素质、贡献地方经济中谋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按照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发展的总体思想,创新了以“双元制”本土化改革为主体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苏州健雄学院校本文化资源的这三大特色得到了充分挖掘,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文化自觉,贯穿于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使一个高等教育历史才十年的高职院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蜚声于高校如林的长三角。

三、文化育人与文化品牌载体

一所大学文化育人形成的格局是由该校的文化状态决定的,而大学的文化状态又是由该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所积淀形成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对一代代师生所产生的灵魂塑造效应决定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是文化育人的根据,没有对大学文化的传承、大学精神的回归,文化育人依然摆脱不了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育人理念,甚至也改变不了当下诸多大学存在的犬儒意识、浮躁风气、学术虚假、官僚本位等不净的育人环境。然而,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作为文化育人的依据不是简单的宣讲历史,他应该在传承中形成文化品牌,在回归中建设文化品牌,以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承和建设作为文化育人载体,形成一种大学的文化状态和价值认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核心。应该说,文化品牌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的厚重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矿源。对一个民族而言,大学文化品牌建设是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品牌大学的前提,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趋势。

学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学校的文化,而如何将蕴含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中的历史的文化的碎片积淀成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则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吴健雄陈列馆建设为载体,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就是发挥文化品牌的育人载体功能。历史需要传承,传承历史需要载体。要把文化品牌建设与大学人才培养相结合,必须形成活生生的文化品牌载体,依托载体平台,将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生动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在文化品牌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了生动体现健雄精神,在校本文化品牌建设中以吴健雄陈列馆建设为载体,作为传承吴健雄精神的平台,宣传吴健雄精神的园地,弘扬吴健雄精神的阵地。

作为文化设施,大学的历史名人馆可以集中传承校园文化。应该说,每一所大学都有影响学校文化风貌的历史文化名人,传承他们的精神、瞻仰他们的人格、感受他们的崇高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渠道。建设校本文化历史名人馆的价值在于:一是作为高校的文化名片,忠实记录和形象展示校本特有的精神文化,彰显校本文化的典型光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化历史名人馆似一面镜子,后人感知可以明鉴;在这种物质与精神交融、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氛围下感受启迪与激励,从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这种作用是简单的说教和一般的讲座完全达不到的。三是文化历史名人馆作为教育平台是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达到陶冶学生内心的美育作用,使学生自发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找准求知审美的坐标。四是校地共同的文化名片。大学的文化名人一般也是地方的文化精英,高校通过建设文化历史名人馆,使大学更好地融入地方,促进政行企校四轮驱动[6]。

四、文化品牌载体建设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吴健雄陈列馆作为文化历史名人馆,已成为知名的文化育人品牌,传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被江苏省侨联和苏州市政府等指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吴健雄陈列馆建设的基本脉络如下:

一是以健雄为旗帜开展两岸三地合作。吴健雄博士青少年时期在国内度过学习、成长的青春美好的人生;在美国61年,成家立业,成就了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声誉;成名后与台湾科学界联系颇多,她唯一首肯的传记作者便是台湾学者江才健,唯一的吴健雄基金会也是朱棣文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台湾建立的。要展示吴健雄博士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情操风采,必须以健雄为旗帜、开展两岸三地合作。为此,学校除了在国内大量收集资料外,还专程组团赴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一是“寻访健雄足迹走近健雄”美国行;二是与台湾学者共同缅怀健雄精神风采;三是访谈《吴健雄传》作者江才健。

二是校地合作共建太仓文化名片。为把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建设成太仓教育发展的历史画卷,把吴健雄陈列馆建设成家乡巨人足迹的画廊,成为太仓文化名片,校地合作把两馆建设列入太仓档案建设的重要项目和太仓市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使之成为太仓大、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太仓历史文化、促进太仓经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三是重走健雄人生路亲近健雄心路历程。为了充分展示吴健雄的家国情怀、精神情操,杰出科学家与优雅女性的完美统一、灿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的迷人风采,我们决定重走健雄人生路、亲近健雄心路历程,走进健雄。第一程,吴健雄陈列馆浏河行。太仓市浏河镇寻访吴健雄足迹的征程。第二程,吴健雄陈列馆苏州行。第三程,吴健雄陈列馆南京行。走访了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及江苏省档案局。第四程,吴健雄陈列馆美国行。征集了吴健雄博士在美国生活、科研、社交方面的大量独家资料。第五程,吴健雄陈列馆台湾行。考察访问了台湾吴健雄学术基金会,走访了台湾中央大学,会见了《吴健雄传》作者江才健先生,收集吴健雄博士在台湾的活动情况和有关资料。

四是组建吴健雄研究所,读懂吴健雄。为了纪念吴健雄博士、树立吴健雄形象、传承吴健雄精神, 2013年5月学院正式宣布每年5月31日为吴健雄文化节。并建立吴健雄研究所,策划、设计、运作、安排吴健雄文化节,长期收集、挖掘、分类、整理、编辑出版研究吴健雄的成果,吴健雄精神校本教材。与美国、台湾以及国内吴健雄研究、纪念机构建立交流渠道,保持联系,促进共同举办两岸三地吴健雄的研究、纪念活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关注大学文化名人对于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已成为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课题,她必然成为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 叶斌.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94-195.

[2] 朱庆葆.以文化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

[3] 刘颖,王征.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史馆建设 [J].档案与建设,2013(3):14-15,51.

[4] 张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馆的文化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66-67.

[5] 李焦明.校本文化内涵解析与培育途径探讨[J].成人教育,2008(8):31-32.

[6] 逯长春.从“职业学院”到“双元制大学”——德国巴符州职业学院发展轨迹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4):104-108.

(责任编辑:洪 林)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Education and School-based Cultural Inheritance as Well as Carrier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Brand

HU Mengyi, CHEN Youguang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cang Jiangsu 215411, China)

The essence of university is a kind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way of education. It is cultural education that can cultivate and edify 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personality instead of knowledge 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 man without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still not a social need even though he has great capacity. Different schools should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and edification, which lies in the different school-based cul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education still can’t get rid of the stereotyped and featureless education concept if there is no inherita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no return of university spirit, no own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brand an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cultur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cultural inheritanc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brand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4020

2015-09-18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3/03/107)

胡梦漪(1984-),女,江苏盐城人,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艺术文化、高职教育。

G642.5

A

1671-5322(2015)04-0083-04

猜你喜欢

校本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