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简编纂活动中的编辑学解读

2015-02-14秦中悦

关键词:竹简战国清华大学

秦中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工程技术版),江苏苏州 21500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是由其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于2008年7月捐赠给清华大学。清华简于2008年7月15日入藏,经过清理保护和鉴定、拍照、试读等过程,进入缀合、编排和分篇,并逐篇进行隶定和释读。2010年12月,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发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面世;2011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发行。2012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宣布完成[1-3]。

清华简多为经、史类文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文化价值极高。所以自其公布之日,即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

笔者研读了清华简几篇研究论文,包括《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学术价值》、《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诗经学史的若干问题》、《清华简<保训>与周代德治文化的渊源》、《<周公之琴舞>的组成、命名及表演方式蠡测》、《出土文献给我们的启示》、《清华简与先秦诗乐舞传统》、《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 >与先秦“小说”》等[4-10],大受裨益;受此启发,欣然对整个清华简的编纂工作进行编辑学解读研究。

一、清华简编纂工作的思想特征

作为出版物生产的精神生产劳动——编辑活动,清华简的编纂活动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研究较少的先秦文化的整理释读中,内含丰富的文化思想。竹简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籍,既有文献特色,又具有极高的文化学术价值。同时,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4]。

在古典文献中,以《尚书》与《诗经》为最。清华简中《诗经》、《尚书》类文献及其相关内容甚多;其中,接近三分之一是《尚书》类文献,如《保训》、《说命》等;还有许多《诗经》类文献,如《周公之琴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是难得的文献资料。

从文化传统而言,先秦时期是礼乐社会,经、史文献反映了礼乐社会的社会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经过儒家的整合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还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历史的承袭。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儒学是主流,而经学又是儒学的核心,不研究经学,应该说就没有把握传统文化的主流与核心部分。

二、清华简编纂工作的文化创新

清华简的编纂整理活动,是一项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选题,属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09JZD0042)。作为文化溯源的探索,体现出社会文化的需求——民族优秀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传递出正能量。

前面已经提到,清华简中经、史类文献甚众,其中又有许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因而大大地丰富了先秦文献;或者,曾在别的文献中提到,但语焉不详,唯在清华简中,述之完整,得以诠释清楚,帮助印证传世文献的真伪。如清华简《尚书·说命》[8]。按伪《古文尚书·说命》记载,其共有三篇,包括上篇,言梦说始求得而命之;中篇,说既扌忽官,戒王为政;下篇,王欲师说而学,说报王为学之有益,王又厉说以伊尹之功。相对以成章,史分序以为三篇也。但此三篇,不见于伏生所传二十九篇,亦不见于孔壁中书。但公布的清华简《说命》一文,与伪《古文尚书·说命》的确有太大的不同,籍此充分证明了伪古文之“伪”。

当然,编纂整理的文献不止《尚书·说命》三篇,一共有六十多篇经、史类文献[1]。再以书简为基础,用古典质朴的形式将这么多优秀的经典古文作品组合起来,创造经、史文化作品的整体效应,这无疑是对传承古典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促进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

三、清华简整理加工的科学性

首先,是对竹简的保护。这批竹简刚到清华大学时,简面上已经有污染,浸简的水中又有不利于保护的化学物质。为此,召开了专家学者会议——出木饱水竹木漆器及简牍保护学术研讨会,专门研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政策。其次,是对竹简的鉴定。在逐支保护清洗的同时,还要注意简的质地、字迹等现象,看看有没有伪作的痕迹,根据简的形制和字的特征,判断其时代为战国中晚期。最后,是对竹简的拍照,采用缓脱水、快拍照的办法进行拍照,制成图版,作为认识的工具[1-2]。

四、清华简编纂释读的学术性

编辑工作是对已有作品追加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经过审读后决定向社会传播的作品,编辑人员要进行加工整理,使作品符合复制与传播的要求。对古竹简方面的编纂工作,有其特殊性,极具编排、加工之能力,更是体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平,涉及到古文献、学术经学、古文字等多方面学科。

首先是对竹简内容的初步认识。由于竹简散乱已久,大多数失去了原来的次序,加之简上下文又非常古奥难懂,通读起来其困难可想而知。

其次,在通读的基础上,开始对竹简进行缀合、编排和分篇,缀合尽可能地注意到各枚简的形制、尺寸和文字的风格特点,分离出各篇竹简。竹简各篇,凡是有篇题者以原篇题为名,无篇题者以整理者拟定。

然后,在分篇之后,再进行隶定与释读。每篇简文由说明、释文、注释组成(统称释文),说明简要地介绍了每篇竹简的数量、形制特点、大体内容及有必要说明的事项。释文原则上依据原字形隶定,其中罕见字皆保持原有偏旁形式及架构;为保证简文的可读性,对于常见字不作隶定;释文中保留原简所见重文与合文符号,稍加规范录出;原简字迹已经磨灭、残缺的,根据上下文及偏旁确定简文,并标出不同的符号;释文加上现代标点,以方便阅读,简文中的通假字、异体字、讹字,随释文注出本字、今字、正字。等等。注释采用篇末注释形式,包括字形分析、词义解释、语法特征,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地理、典章制度等。

五、清华简编纂出版成为研究先秦文化的中介

编辑工作能保证精神文化生产与精神文化需要的平衡与协调。自清华简编纂出版发行以来,对清华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历史文化和古文字学等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样,其公布的资料文献中,对先秦文学的研究,竹简同样是弥足珍贵的。

例如,清华简《保训》[6]载“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附宝训……昔舜作小人,亲耕于历丘……”,乃是周文王告诫周武王姬发的政治嘱托,其核心思想有二:一是要学习虞舜,身体力行,不违背百姓的意愿;二是学习舜和商汤五世祖上甲微的谨慎不懈。这说明周代德治思想首先是从五帝文明中获取,而周文王对上甲微的称赞,是基于他虞舜所代表的五帝文明。这与孔子所言“先之劳之”与“无倦”完全契合,故孔子的德治思想,与周代的德治思想一脉相承。

比如,《周公之琴舞》[7]是目前所见先秦时期最原始最完整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颂诗;琴指音乐,舞为舞容,合配颂诗。颂诗本为宗庙祭祀时所表演,以后又扩展为在各种政治宴会表演,“周公之琴舞”与“周公之颂诗”同时互用,以及“作歌一终”与“作祝诵一终”出现并用,为认识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颂诗传统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与传世文献相关的印证,可以对先秦时期颂诗的原始结构、性质功用及其流传结集等有所了解[9]。

再如,《赤鹄之集汤之屋》[10]记载汤射取来一只赤鹄,令伊尹将之烹煮作羹,并由此引发的故事。其开头“曰故(古)又(有)赤鹄,集于汤之屋,汤射之,(获)之。乃命小臣曰:‘脂(旨)羹之,我其享之’……”它大体符合“虚构”故事这一小说的基本特征,而且还初步具备了文学“小说”的其它一些特点,包括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有起有伏、语言生动、文学功能明显等,故视之为小说不足为过。《赤鹄之集汤之屋》对小说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可能改写文学史家关于先秦无小说的结论,为中国小说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西书局,2010.

[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西书局,2011.

[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西书局,2012.

[4]李学勤.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学术价值[J].文艺研究,2013(8):32-34.

[5]姚小欧.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诗经学史的若干问题[J].文艺研究,2013(8):34-36.

[6]方铭.清华简《保训》与周代德治文化的渊源[J].文艺研究,2013(8):36-38.

[7]赵敏利.周公之琴舞的组成、命名及表演方式蠡测[J].文艺研究,2013(8):39-41.

[8]付刚.出土文献给我们的启示[J].文艺研究,2013(8):41-42.

[9]江林昌.清华简与先秦诗乐舞传统[J].文艺研究,2013(8):43-47.

[10]黄德宽.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先秦“小说”[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1-86.

猜你喜欢

竹简战国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竹简倒水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