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5-02-14刘建中

关键词:宁波市旅游业融合

刘建中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刘建中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产业融合是一种经济现象。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互补性,具备融合的基本条件和互动需求。文章以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宁波市为例,探讨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优势、效应、融合模式和保障对策。研究表明: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型业态,促进宁波市两大产业可持续发展。

宁波市;运动休闲;旅游业;融合

宁波是浙江的旅游大市,旅游实力仅次于杭州,正在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旅游中心。独特的山水资源为宁波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形成了海洋体育休闲型、山水体育休闲型、体育比赛资源型、重大节庆活动型、都市运动休闲型等五大运动休闲特色品牌基地。国内外旅游市场研究表明,旅游市场需求更趋多元化,旅游业收益更多地来自于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运动休闲产业消费短暂性的特点决定了发展必须依托其他产业为载体,从而延长其产业价值链。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不但可以使两大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为两大产业的结构升级换代创造条件,形成新的业态。因此,旅游产业和运动休闲产业两者具有较强的互动需求。本文试以宁波市为例,探索运动休闲旅游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该区域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创新领域,旨在为国内其他城市运动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1 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1.1 旅游需求

从需求角度来看,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因是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随着消费者旅游理念的不断成熟,旅游者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单纯的观光游览,而转向进一步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等多样化的旅游经历活动。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欣赏性、健身性、刺激性、运动性、参与性等体验特征,正好适应了人们的旅游需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内动力在于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升级。

1.2 市场竞争

从当前的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业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作为企业,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要想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和企业利润最大化,就不能依赖于单一产业,必须在保持各自独特品味、特色的

基础上,依靠跨企业的重组与融合,加快业态创新,获得协同经济效应。市场竞争的需求,经济效应的共赢,构成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推力。

1.3 资源融合共享

资源互补实现双赢共兴,共享能实现产业效用最大化。在区域发展方面,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有形资源:运动休闲类产品制造业、体育建筑、休闲项目基地、体育景观等,都可作为旅游产品供旅游者观赏体验;旅游产业的有形资源:旅游景区(景点)等可以成为运动休闲这一特色旅游项目设计、营销、开展活动的场所。同样,两大产业的体育会展、体育赛事、特殊民俗礼仪、习俗风情、节日庆典等无形资源均可为两大产业的产品创新提供基础平台。

1.4 政策支持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务院在2010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明确提出“鼓励旅游企业和体育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合作,创意策划,提供更为丰富、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体育旅游多元化发展”为旅游业和运动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也加速了两大产业的融合。

2 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效应

2.1 运动休闲产业拓展了旅游市场,形成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可以加快旅游市场延伸,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如:宁夏中卫的沙坡头旅游景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沙漠足球、沙漠排球、拉沙舟、沙漠高尔夫等多种体育项目,带动了游客的参与热情。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来此观赏、娱乐、休闲、健身,体育赛事和旅游的完美结合使得青海的旅游业借此得到了很大发展。奉化市是全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早在汉代就有“海上蓬莱”之誉,更有被誉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雪窦古刹和蒋氏故里等一系列人文景观。但长期以来“一日游”现象严重。近年来,奉化市政府和旅游部门针对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旅游产品健身性、运动性、参与性的旅游需求,整合旅游业、体育产业融合要素,开发了班溪漂流、杜鹃谷滑草、商量岗滑雪、磨难野营基地拓展训练、“天湖明翠”春夏秋冬四大主题游等一系列运动休闲产业,由单一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旅游向旅游与运动休闲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拉长了旅游业的产业链,为开拓旅游产业的新业态、新市场、新产品、新客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目的地建设转变,形成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2.2 产业融合将促进运动休闲产业竞争力提升

在运动休闲产业转型、提升与发展中,运动休闲产业的组织、规划、管理与发展,势必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现阶段,我国运动休闲旅游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产品单一,经营粗放,人力资源匮乏,现有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几乎都是一些体育活动的原型,缺乏能够吸引旅游者重复多次消费的精品项目,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旅游业则属于成熟产业,相对而言,产品丰富多元,人力资源丰富,信息渠道畅通。旅游产业与运动休闲产业的融合互动可以推动产业耦合系统内资源交叉渗透,达到资源共享,最终提升运动休闲产业的产业要素的质量和竞争力。

3 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的优势探析

3.1 经济优势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该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根基。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市从资源小市不断向经济大市迈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铸就了独特的“宁波实力”和“宁波活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通过网络资源检索、收集和整理,宁波市六年来GDP数据如下列表格所示,根据宁波市六年来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发展情况,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在经济上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和强势后劲。

表1 2008年以来宁波地区生产总值(GDP) 单位:总额(亿元)增速(%)

3.2 资源优势

3.2.1 运动休闲产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休闲基地。如:鄞州、北仑训练与赛事基地,宁海国家级户外运动休闲基地、象山海钓基地、松兰山露营基地、杭州湾新区体育运动休闲基地、北仑洋沙山海边运动休闲基地等。截至2013年,宁波市各类专项休闲旅游基地共计62家,包括综合性休闲旅游基地16家、专项休闲旅游基地46家。

3.2.2 旅游产业

宁波市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类型齐全,山水兼备,集中了健康、阳光、绿色、生态、海洋、水乡等为主题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人造景观等人文资源。形成了城市景观、体育赛事、现代商务会展、古城文化旅游区、人文山水旅游区、森林温泉度假区、滨海休闲旅游区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休闲。

3.2.3 客源市场

2013年,宁波市接待国内游客6225.8万人次,增长8.31%;国内旅游收入904.21亿元,增长10.75%;接待入境游客127.3万人次,增长9.34%;旅游外汇收入7.96亿美元,增长8.22%;实现旅游总收入953.54亿元,增长10.52%。综合来看,宁波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为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

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应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科学、系统的进行两大产业相关要素的渗透或融合,主要有资源渗透融合模式、重组融合模式、延伸融合模式。

4.1 资源渗透融合模式

同一区域往往存在着多种旅游资源,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各自特色,又要合理渗透和整合。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融合模式应依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依托已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各类体育运动休闲基地为抓手,协调推进运动休闲产业与文化、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具体做法是,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合理安排两者互融,在运动休闲集聚区,应该发掘和开发旅游资源,把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景区景点、农业基地、农家乐等各种资源与运动休闲项目有机串联起来。在旅游资源集中区,提高旅游服务的同时应该完善体育休闲设施,引进运动休闲项目,如宁波象山可以依托海岛众多、水质清澈、水面宽阔等旅游资源优势,建设若干个水上运动训练、比赛基地,大力发展沙滩和海水浴、垂钓、舢板、潜水、拖曳伞、跳伞等海上运动休闲和健身活动。推动区域间旅游要素的组合,实现旅游经济要素的对接与合作。

4.2 重组融合模式

运动休闲与旅游产业凭借会展、节庆、产业聚集园等,经过重组融合,形成全新的旅游业态。

4.2.1 会展体育旅游

宁波市会展业,经过不断发展,已形成辐射广、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宁波“中国会展之都”的优势,与旅游系统合作,积极谋划,整合运动休闲旅游资源,包装推出如:“中国宁波国际体育用品产业博览会”和“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博览会”,可以涵盖运动休闲基地、健身娱乐、休闲乡镇、特色园区、农家乐、原生态农副产品、休闲观光园、各类体育器材、设备用品等板块,突出“运动休闲在宁波”的主题。展示内容要体现差异化和特色化,突出创意设计,以时尚、休闲、运动吸引众多游客。

4.2.2 节庆体育旅游

宁波市各种节庆活动众多,开鱼节、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国际服装节、象山国际海钓节、中国国际港口文化节等已成为宁波旅游节庆活动的品牌。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完全可以把两个行业的相关资源、市场和技术融合在一起,经过重组融合,形成行业融合后的一种新的价值链。如:宁波沿海地区独特的传统民俗盛会“三月三,踏沙滩”;以感恩海洋、保护海洋为主题,渔文化为主线的象山开渔节,象山海钓节、千里走宁海——中国户外运动节等都是开展体育表演、大众健身、休闲体验等运动休闲旅游的良好平台。

4.2.3 运动休闲特色项目游

宁波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山、海、湖、岛、泉、瀑、洞窟等旅游资源一应俱全。特色体育项目游应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由海岸、海滩、海岛组合的立体化海洋休闲旅游,打造独特的特色体育项目旅游板块。如象山开渔节的海上特技表演,海滨高尔夫,渔山岛潜水基地,国际海钓节等滨海水上运动游,促进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化向多元消费型转变。

4.2.4 运动休闲产业聚集园游

运动休闲产业聚集园游是把运动休闲相关行业高密度会聚,发挥聚集效应,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如宁海县南部滨海新区的体育产业园区,形成了集研发、生产、运动休闲基地、体育赛事及会展策划于一体的运动休闲产业聚园完。吸引大量游客,拉动了旅游经济。

4.3 延伸融合模式

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的延伸与融合主要是运动休闲产业单方面延伸的新业态与旅游产业要素发生了紧密联系,延伸生成休闲文化创意业、户外运动休闲装备制造业以及特色体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购物场所等新业态。比较典型的如体育文化创意旅游方面:借助渔家美丽传说,宁波象山“三月三、踏海滩”活动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新意的民间民俗文体活动。“三月三”活动期间游人如织,慕名赶来的各地游客不下20万人次,实现体育文化创意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效益。近年来,自驾车旅行、登山、攀岩、远足、野营、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深受青睐,背包、帐篷、睡袋、登山杖等户外自助旅行装备供需两旺,宁海县大力发展户外运动用品产业,登山杖、帐篷、健身器材等生产企业超过80家,年销售超20亿元,是“中国登山杖之乡”。有关企业针对市场拓展需求,开放了部分户外运动休闲产品制作加工车间,游客可以在次参观体验。户外运动装备制造和旅游发展结合紧密,实现双赢

5 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空间模式

根据现有的旅游资源和运动休闲产业分布特点,参照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空间结构布局划分为:以宁波城区为核心的都市休闲旅游区,宁波西部的慈溪、奉化、余姚三市的运动休闲文化旅游区;东部宁海、象山的户外运动体验区和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区。

5.1 都市休闲旅游区

以宁波城区为核心,重点建设城市景观、体育赛事和现代商务会展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都市休闲综合体。提供都市人文、都市风光、文化公园、近郊生态农业的综合性都市休闲旅游产品。

5.2 人文山水运动休闲文化旅游区

奉化、余姚、慈溪三市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运动休闲场产业,“蒋氏故里”为核心的民国文化、弥勒文化、民国大杂院、虞舜遗墟、河姆渡文化、王阳明故居瑞云楼、中天阁王阳明讲学处、匡堰南部山区青瓷文化生态区、横河童家岙文化遗址保护区以及商量岗高山户外滑雪、龙山运动休闲度假集聚区、杭州湾郊野休闲集聚区等。该区域在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上应充分挖掘河姆渡文化、民国文化及名人文化内涵,融合运动休闲、农家休闲,以文化旅游带动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形成人文山水运动休闲文化旅游区,实现文化旅游带动运动休闲产业,运动休闲产业提升文化旅游内涵。

5.3 户外运动观光体验区

宁海县位于宁波市东南,现有旅游资源与运动休闲场所包括浙东大峡谷、野鹤湫、十里红妆、伍山石窟、“江南奇山”——梁皇山、登山步道、户外拓展、攀岩基地、山地自行车比赛、全国定向公开赛等。今后一段时间,该区域应以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徐霞客古道为主线,有机整合景区景点、人文与自然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建成集生态、休闲、运动、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山水相依、环境优美的县域大景区,打造“中国户外健身休闲旅游体验板块”。

5.4 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区

象山县位于东海之滨,居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现有松兰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海钓基地、汽车露营地、海洋休闲游艇基地、中国渔村、影视产业基地等业态。在实现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的方式上,以松兰山、中国渔村、半边山、金沙湾为核心,以海岛、海上运动产品为特色,开展半潜观光船、拖伞、邮轮、快艇、帆船、帆板、划水等多类型形项目,结合自驾汽车露营、影视产业基地、开渔节等,形成运动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

6 宁波市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保障对策

6.1 健全组织机制

目前,宁波市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以现阶段的融合发展情况来看,两大产业的融合缺乏协调机制。要使融合环境得到优化,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按照“政府有限主导、行业联动”的发展战略,结合本区域的资源特点,明确两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点,规划引导互动要素的流向,市、县两级应成立具有综合职能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加快建立体育产业部门与旅游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以保证两大产业的融合稳定、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6.2 加大政策、财政支持

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涉及面广、关联性高,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对此,宁波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并加大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和快速发展。首先,出台鼓励、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建立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为旅游业与运动休闲产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搭建良好的平台。其次,加大财政支持,对两大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的研发投入、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财政倾斜与资金支持,推进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

6.3 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实质上就是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在资源、产品、市场运作全面对接的过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宁波市目前具有跨行业驾驭能力、多业务水平人才匮乏的问题,要采取各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1)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应出台《宁波市引进复合型优秀管理人才规定》,积极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的浓厚氛围,想方设法引进在全国有知名度的熟悉跨行业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2)确立宁波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形成一种“按需育人”的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体育与旅游行业要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综合能力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7 结论

1)宁波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可以创新服务产品,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促进运动休闲产业竞争力提升及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2) 依据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特征,宁波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分为资源渗透融合模式、重组融合模式、延伸融合模式。3)依据宁波市旅游资源、运动休闲产业分布的时空特征,宁波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空间结构布局划分为宁波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多元化休闲旅游区;宁波西部的慈溪、奉化、余姚三市的运动休闲文化旅游区;东部宁海、象山的户外运动体验区和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区。

[1]卢长宝,于然海.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J].体育科学,2011,31(9).

[2]鲍明晓,赵成磊.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11,32(6).

[3]江广金.谈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对接与融合[J].商业时代,2013(34).

[4]雷波.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9).

[5]邵明虎.杭州富阳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业互动模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5).

[6]康保苓.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体育的互动研究[J].旅游论坛,2011,4(3).

[7]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科学,2013(1).

[8]姜永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以文化旅游业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旅游与酒店管理,2013,(4).

[9]王朝辉.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J].旅游学刊,2011,26(6).

(责任编辑:田犇)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Leisure Industry and Tourist Industry in Ningbo

LIU Jian-zhong
(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 Zhejiang 315211,China)

F062.9

A

1674-2346(2015)02-0048-05

2015-04-07

刘建中,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经济学

10.3969/j.issn.1674-2346.2015.02.010

猜你喜欢

宁波市旅游业融合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融合》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