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清茨:紫砂艺术恰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2015-02-14作者丨朱冬

台声 2015年18期
关键词:伯父紫砂壶紫砂

作者丨朱冬

在京城二环广渠门内的东花市斜街上,有一座三进四合院,1000余平方米,原是明代的妙音寺,又称卧佛寺。内有四扇屏门,上书“端方正直”。据说,这便是曹雪芹自南京回到北京后寓居的“十七间半”老宅。红学家甚至还考证出“该院地基布局与《乾隆京城全图》相和”的结论。也是在这个院落里,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的初稿。

如今这座京城四合院的女主人,名叫杨清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院副院长及紫砂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盛夏阑珊,清茨,这位喜欢紫砂、书画、红木、绣品、玉石章印、珠宝的女子,一袭青花瓷旗袍,随意悠然,与我们聊起了紫砂的美。

于紫砂壶、紫砂艺术,最初的熏陶来自家庭。清茨出生于南京一个大家族里面,父辈竟有兄弟姐妹13人,父亲排行十三。每个伯父一个爱好。如十伯父喜瓷器、古玉、奇石;五伯父喜金石、怀表、书法;八伯父爱玛瑙;父亲喜欢画、古玉、翡翠。对于这样的家学渊源,清茨耳濡目染,她坦言初识紫砂也颇有渊源。15岁时,她陪父亲接待台湾商业界人士,喝功夫茶,近距离体味了那种铁观音的闻香杯里幽香四溢,茶道小妹的曼妙身姿,被泡洗后的紫砂茶具水灵如莹润的少女形象。从此,便爱上了大大小小的紫砂茶具,自那时起也开始了无心插柳的紫砂壶收藏之路。

她说,品读紫砂壶的美,首先要了解创作者的意图和创作理念,越是能够感同身受,越是能最真切地理解每一个优秀作品的魅力。紫砂壶的美,有不同的层面,从视觉上的美感到触觉上的美感,都是层层递进的。从单纯的喜欢到慢慢把玩,这样美妙的过程也是她对紫砂壶文化理念和内涵探索的过程。由于紫砂壶的审美功能有着相异的理解和实践,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设计思潮和风格,有的向往大自然,产品设计返璞归真;有的追求现代节奏,产品设计多用途,造型明快;有的强调保留传统材料的本色。其次,泥料的运用和造型,要充分表达出个性。读懂一把壶的造型美和材质美,是人们通过对作品的光泽、肌理、轻重、湿润、糙滑、软硬的性能状态的感受,由此产生的一种对其所用材质特征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感受。“可以说,从紫砂壶的形、神、气、态,到壶钮、壶嘴、壶把、壶盖的分类、材质、色泽的归类和讲究,以及制造工艺和美学的门派风格,大师和名壶的传说典故……”在杨清茨的口中,紫砂艺术恰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喜欢,自然会收藏。谈及紫砂壶的收藏层面,清茨则表示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也是一件既高雅又随性的事。她认为,每一把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名字,手中把玩,既是与大师的隔空对话,与美的神交,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品茗弹琴,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切皆因喜欢。但各人的兴趣不同,收藏的壶也自有不同。不论是雅趣还是随心随性,还要综合考虑经济实力。

一般而言,清茨建议初始收藏时,可以从价格2000元以内的壶入手,这些一般是工艺美术师的徒弟或者普通工艺美术员的作品,看造型、曲线、手感、文化内涵和功力,尔后再逐步向省级、国家级大师的作品靠近。从不懂到懂,由浅入深。欣赏和收藏紫砂壶是一个慢慢探索、慢慢感受乐趣的过程。而随着知识和眼力的累积提升,把玩得多了,研究得多了,就会一把壶,一份心境,一份感悟,变得丰富起来。“你会发现,紫砂包含五行,也兼容书法、绘画、诗歌、篆刻等。壶艺术师要与书法家、与画家,合二为一,合三合四为一,这是多么美妙的组合啊。”她欣言。

结缘紫砂壶,钟情紫砂艺术,是自2012年开始,清茨担任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院副院长,2014年元月又上任紫砂艺术研究院(文化部下属)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这才开始了更繁忙的全国性走动着的研究紫砂、研究书画活动,以及两者的跨界合作、策划、组织,主持书画界、紫砂界等各类文化活动、慈善活动,进而努力推进和扩大着“紫砂与书画的跨界的艺术创造”。

“因为喜欢,所以保护,所以研究,所以发现,所以培养,所以推广,所以发展。”清茨,这样解释她对紫砂艺术的喜爱。

陈夕良 《金砂井栏壶》

李铭 《秦权壶》

李昌鸿 《瓜菱提梁》

猜你喜欢

伯父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一幅油画
伯父的黄昏恋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永远的愧疚
《读壶记》
借给伯父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