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社会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功能
2015-02-13王佳龙
王佳龙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新时期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主客二分的教育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方式,注重心理疏导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平台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心理咨询机构、生活场景模拟体验、社会公共舆论等等。本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与社会舆论融合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
一、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该社会的成员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利益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常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即先有主题,再大力营造氛围,进而全力推广。这种方式有其不可否认的作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全社会引起关注。然而这种方式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带有强制性,随着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的增强,这种具有浓厚宣传味道的方式容易引起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逆反心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被动状态,经常是措施滞后于事件的发生,缺乏防范于未然的机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地处于被动状态,对被教育对象没有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了解,在有效引导上显得不够全面、立体。不仅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合法性带来硬伤。
出现思想政治问题主要表现为产生各种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社会的看法出现偏差,甚至演变为反社会的偏激行为等等。这些问题属于人的思想领域的内在认识,无法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主体自身的现实体验来改变。在学理上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政治理念的灌输,要取得成效必须尊重被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求,否则只能造成强烈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就是应这一需要而出现的,是应时代变化和人这一主体变化而提出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平台上,主体通过各种不同想法的表达产生碰撞和交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最后逐渐达成共同的意见,沿着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前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尊重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尊重人的主体选择,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分为主动作为和被动作为。被动作为,指允许被疏导对象在不违反规定的场合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要未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就不采取干预措施。这种被动式疏导不等同于无所作为,这样的疏导同样需要对对象进行实时观察和监督,一旦对象的言行超出合理的范围,就要采取措施干预。主动作为即通过向被疏导对象解释、说明,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对象表达支持和理解,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肯定对象积极的心理反应,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或思想障碍,改善对象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主动疏导要引导舆论的方向,掌握话语权力,用核心价值观来统领舆论,使社会成员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上,社会舆论成为很重要的疏导平台。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这句话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一方面,舆论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渠道,其宣传质量直接影响政策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对舆论的管理也至关重要,舆论是社会成员对某一事件的集体意见,反映了其基本态度。因此,对舆论的关注、分析、判断和引导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如何灵活巧妙地利用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益
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社会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重要的平台,主要是从社会舆论的形成原因、表现形态和功能特点进行考察。
社会舆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首先,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由此引起社会成员的关注,形成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并且这些意见能够鲜明地代表一种或几种立场。其次,有些个人意见扩展成为群体意见,变成一种舆情,这些个人往往是在某个群体里比较有威信或掌握最高权力的,其一言一行对该群体产生影响,借助于集体场合扩大见解,引发他人的注意或思考。最后,重大的突发事件产生舆情。这种事件一般具有涉及面广、关系国家民族利益、冲击现有的价值观念、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等等特点,成为聚焦点,引起广泛的议论。由此可见,社会舆论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真实的心声,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人们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观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从社会舆论的表现形态上看,有常态舆论和非常态舆论。常态舆论就是人们对日常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评述,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而非常态舆论则是对突发事件的集中的、强烈的关注和评价。针对不同形态的社会舆论,也必须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对常态舆论的疏导,主要是体现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包括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人民内部矛盾调解、社情民意的反馈解决工作等等。而针对非常态社会舆论的疏导,主要体现在各种应急方案和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冲突状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鉴于社会舆论的成因及其表现形态,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功能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舆论是整合不同价值的重要载体。舆论所具有的评价功能响应、赞同某种观点或者抵制、批判另一种观点,促使那些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事物与行为得到更大程度的高扬,而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排斥的事物与行为受到更为强烈的鄙夷,从而实现价值整合。在阶级社会里,舆论是统治者用来调和阶级矛盾的手段,是一个阶级诱导全社会成员和它一道走的精神力量。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积极推动道德、艺术、学说、理论等高层次意识形态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社会舆论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并不是处于深层位置的,其影响力相对直接、速度较快、效果明显。社会舆论的形式也比较生动鲜活,比较具体,可感性更高,能够迅速聚集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增强心理上的认同或反对。舆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极为敏感的,能够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以其多样多元的视角对发展动态进行评价,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这些领域的思考方向。
第三,舆论力量属于观念性的,不会对任何人发生强制作用,但它能够通过社会评价去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对社会成员的观念形成、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会产生无形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因此是现代社会中不容忽视的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舆论能够有效地发动群众,尤其是在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舆论通过技术媒介传播各种意见,能够在短时间里把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以达成迅速、有效地解决某件事情的目的。
第四,舆论集中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具有普遍性的意见,为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了最活跃、最广泛的意见参考。舆论不仅是一个信息收集系统,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在许多场合,人民的智慧无疑就蕴藏于社会舆论之中。舆论的公共性和公开性,使各种社会主体,上至政治人物、社会名人下至普通公民都能对某一事件、制度等等进行评价,因此其所包含的信息能较真实地反映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想法,有利于决策层对社会状况做出评估,并制定应对的方案。
第五,舆论也是疏解不良的社会情绪的途径。社会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合适的疏导或宣泄,那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化为破坏性的社会行为。因此,必须有合适的疏解途径,使人们的不满情绪能够得到表达,揭发各种社会矛盾。一方面可以使这种不良情绪有个安全的出气孔,另一方面对社会、政府、政党起到监督鞭策的作用。当然,对这种类型的舆论表达必须有个总体的把握和控制,避免敌对势力借助舆论散播谣言,煽动群众的情绪,进行反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六,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对文化的交流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众舆论是某些社会主体对某一件或某几件事进行评价,从而带动更多的主体对特定事件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舆论逐渐汇聚成一些主要观点,体现一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从而起到交流文化的作用。
综上述,社会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互补益的作用机理。社会舆论为了解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径,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最可靠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为社会舆论提供了发展的目的和最有效的引导。因此二者可以实现结合。在社会舆论中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就是针对人们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的问题,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有的放矢地进行梳理分析和启发引导,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想,从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社会成员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反应是正常现象,说明他们对国家、社会还有热情、有责任,还充满希望。如果社会成员失语了,反而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做的不是压制社会成员的情绪,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视角,及时了解社会大众舆情的形成、表达及其产生作用的特点规律,在事件的最初就有直接或间接的介入,分析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大众情绪的不同类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及时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健康的意见,化解消极不良的情绪,有效引导或控制社会舆情,避免社会舆情滑向反意识形态或伪意识形态的歧途。通过对社会舆论的把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要求和微观处置结合起来。
三、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上,目前我国社会舆论的作用发挥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社会舆论研究机构不够健全,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机构仍比较少;社会舆论研究机制不够完善,经常凭借经验和主观猜测;社会舆论信息分析不够全面,缺乏有的放矢的指导。因此,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功能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舆论有全面的、全程的把握和控制。舆论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对社会舆论要随时随地地把握和控制,尤其是对负面的、虚假的、反动的舆论给予及时的扼制;而对正面的、积极的舆论要给予充分的空间,使其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第二,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舆论把握和控制方式。不同人群对舆论的敏感性、认识程度、传播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要针对这些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掌握舆论控制方式。比如,同样是学校,中小学和大学的舆论控制方式就必须有区别。中小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因此要有高密度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而在大学里,学生有了明显的主体意识,价值观念已经形成,尚未充分发展,因此舆论必须引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借助舆论平台,营造正面的气氛,从而培养大学生向主流价值靠近的自觉性。
第三,幕后的方向把握与台前的阵地占领相结合地控制舆论。幕后的方向把握是指对公众舆论进行实时实地的监控,避免出现恶性影响,鼓励正向发展。台前的阵地占领,主要是强调舆论的主动性,即用主流价值观念、先进理论文化等进行主动宣传,对公共生活领域产生直接明了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不断创新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单向的舆论宣传方法方式已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只有密切结合群众生活实际,深入了解群众的现实需要,才能探索新的舆论宣传方法。如注重舆论宣传的互动性、生活化,借助现代信息手段,使舆论宣传更具新意,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第五,客观冷静地看待舆论。尤其是当公众把舆论作为不满情绪的表达渠道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敏感性。一方面,要适当地给予公众一些表达的机会,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而不能一味地扼制,如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只能使社会矛盾不断积压,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对抗;另一方面,要甄别这种表达的政治性质,防止一些敌对势力以此为借口,煽动群众的情绪。
第六,舆论可以通过生动的、具体的、感性的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本质提供鲜活的注解,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和感情支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活动日益独立,可选择的面越来越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出现较大的变动性,因此更需要用理性的、客观的、正向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用对话、教育、启发、监督、评述等方式,卓有成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七,培养社会舆论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能最先得到信息并向周围人士传递,在传播活动中可以影响其他人的核心人物。在许多场合,意见领袖可以在自己影响力所及的圈子里拥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对周围的群众来说,有着领导者、管理者或新闻媒介所无法企及的作用。社会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感,能够引导话题,控制舆论发展方向。当出现虚假信息和负面言论时,也不能一味地删除信息,而必须能够及时地进行澄清,运用科学的理论给予公正的分析评价,为社会成员提供思考的方向。一味地删除,是刻意的回避,只能造成更大的神秘感,在社会成员中造成各种不实的猜测。简单的“堵”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疏导。可行的政策是“在分散中求集中”,具体来说,就是在分散无序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建立权威和信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主流意见,从而实现对舆论的引导。
各种社会舆论媒介要发挥各自的优势,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公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凸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众的向心力和积极性,增强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在全社会培养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气。这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相得益彰。
[1]《电视批判》栏目专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EB/OL][2004-06-30].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wtjj/xzlz/9860_4.shtml,2004-06-30.
[2]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66.
[3](苏)M·C·奥舍罗夫,斯皮里多诺夫.社会舆论与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