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编、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准备
2015-02-13方莉莉
方莉莉
教材改编、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准备
方莉莉
习惯了有明显的中心句和段落结构的教材或阅读理解,所以在收到材料On Self-esteem and Sport这篇文章时,反复读了好几遍后,还是毫无头绪。On Self-esteem and Sport这篇文章应用了插叙、倒叙、评论等方法,乍一看,给人感觉是杂乱无章的。但是全文的内容很明确,即论述Self-esteem和Sport之间的联系。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时期因多次转学,无法适应新环境导致自尊心受损,后又因参加橄榄球队重获信心的故事。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实例来说明:看到自己的优点并不断地强化,发扬自己的个人优势,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足够的自信。所以,这是一篇典型的夹叙夹议类散文。也许是受高三教学的影响,我认为学生在面对这种文学类的完形、阅读或是写作时,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障碍。于是,在改编教材的过程中,我便把这份文本笼统地划分为三部分,即从不适应且没有自信,到后来的有朋友且有了自信,并得出自尊和运动的关系,在最后一段做生活哲理的指导。
一、对教材改编的理解
首先,我个人认为,无论一篇文章有多好,如果要在有效的40分钟里“教完”,就需要有所取舍。就拿On Self-esteem and Sport这篇文章来说,其结构和素材很适合设计成读写指导课;文章所暗含的生活哲学——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来获得自信,也是很好的励志素材,对于现代中学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在观摩中,很多教师把这点挖掘得淋漓尽致。此外,本文中有很多词汇,如sinking feeling,the lump in the throat,wear on me, have a history with等等,它们的出现使得本文更有趣味。此次上课的教师中,很多在词汇的处理上相当有经验。但是,我们只能侧重一个方面,在合适的机会兼顾其他因素,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得不偿失。
其次,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高于教学设计。本次活动中,我准备了两份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第一份中,我把第一部分内容单纯地理解成作者没有自信——即将其在学校里无法适应,性格上羞怯,青春期少女相对容易情绪低落等因素并列起来,作为作者low self-esteem的原因。对最后一部分,也只是简单地得出了sport不是提升self-esteem的唯一途径的结论。但在观摩课现场授课的前晚,再次读文本时,突然发现,其实“学校里无法适应,性格上羞怯,青春期少女情绪”这三个方面本身在内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而且打通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后,与下文作者借助soccer融入任何新的集体这一观点更加契合。同样,到了最后一部分,我也突然觉得作者其实真正要帮助读者解决的并非low self-esteem这一问题,事实是,这一生活逻辑适用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当晚,因为有了这样的顿悟,教学设计便完全颠覆了第一稿而有所突破。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阅读时间,也许还会有更多新的想法。因此,一定程度上,文本的解读要先于教学设计。
二、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能引领学生理清文章内在的逻辑,任何步骤的设计都应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做层层铺垫。鉴于文本内容不易不难以及课前学生对文本相对比较陌生的状况,我们预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会有难度。所以,找了与文章内容非常吻合的视频作为课堂导入环节的素材备用,这段视频本身即是对文中作者问题的解释,而且,借此可以引出相关的重点词汇,还可以为学生理解语言做好铺垫,可谓事半功倍。实践证明,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在后续的文本内容理解中快速、准确地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他们对于文本的把握比我预想的要快速很多。
教学设计还应注重语言的输出。我认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词汇;另一部分是文本所携带的思维模式和idea。之前,我比较注重词汇,而相对忽略后者。但在高三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如果给学生预设,学生就能够顺利地写出“好”作文(语言较丰富),而脱离教师的“扶持”,学生的思维和idea就变得非常滑稽可笑。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这两种输出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可能,应兼顾两者。于是,我在本次观摩课的设计中,设置了对全文缩写的填空,这个过程本身是对文本信息的重新安排,也就是思维和idea的重组。一方面,它为学生后续的写作提供范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测学生的语言输出。
总之,教材的解读、改编以及教学设计三者应该是相互结合的。尤其是教学设计,应根据文本特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作者信息:316021,浙江舟山,浙江省舟山中学496105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