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印孟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2015-02-13孙现朴
孙现朴 陈 宇◎
冷战后印孟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孙现朴 陈 宇*◎
冷战后印孟关系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两国关系整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有跨界水资源分配、边界划分、非法移民、联合打击极端势力、贸易不平衡等。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印度对孟加拉国的政策取向、孟加拉国内两大政党对印政策的分歧和印度地方邦政府对两国关系的牵绊等。为了推进两国关系顺利发展,印孟应着力削减双方的不信任感。印孟应意识到双边关系的稳定对两国都至关重要,印度可以获得稳定发展的南亚“大周边”,摆脱在南亚的孤立,为其“东向政策”助力;孟加拉则可以获得稳定的“小周边”环境,搭上印度经济发展的快车。
印度 孟加拉国 主要问题 影响因素
孟加拉与印度三面相邻,是在印度的直接干预下诞生的国家。鉴于印度在孟加拉独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孟加拉独立初期两国关系曾一度交好。1975年孟加拉国内发生政变,其后产生的孟加拉军政府弱化了与印度的联系,而印度英迪拉·甘地政府也对新成立的军政府非常反感,印孟关系开始由亲密转向疏远。总体来看,印孟关系在孟加拉国军政府时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改善,印孟都采取了敌视对方的政策。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政治和南亚地区形势发生变化,印孟彼此关切发生转变,两国间存在的问题有了新发展,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将在回溯冷战后印孟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印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推进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些措施。
一、冷战后印孟关系的发展
冷战后,孟加拉国内和印度国内都发生了政治变动,这为两国改善双边关系提供了可能。1991年,在孟加拉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孟加拉民族主义党(Bangladesh National Party, BNP)和人民联盟(Awami League)的冲击下,军政府宣布下台,最终孟加拉民族主义党获得大选胜利。同年,印度国大党也重获执政地位,拉奥成为新政府领导人。拉奥上台后实施了缓和的南亚政策,但是由于孟加拉国内执政党——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持反印立场,印孟关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1996年6月,印度高达政府上台后,提出了“古杰拉尔主义”。“古杰拉尔主义”明确提出睦邻友好的南亚政策,表示将向其南亚邻国提供帮助而不要求给予相应的回报。*叶正佳:《印度对南亚邻国政策的调整和“古杰拉尔主义”》,载《国际问题研究》,1997年第4期,第17—18页。同年,人民联盟在孟加拉国内大选中取得执政地位,人民联盟认为应积极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印度提出的“古杰拉尔主义”和人民联盟获得执政地位为两国关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两国首先在恒河河水分配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恒河河水分配条约》。
1998年印度大选后,印度教色彩浓厚的人民党取得执政地位,引起了孟加拉的疑虑。孟加拉担心具有印度教民族主义倾向的人民党,试图重新在南亚次大陆建立英印时期的统治地位,*Harsh V. Pant, “ India and Bangladesh: Will the Twain Ever Meet?” Asian Survey, Vol. 47, No. 2, 2007, p.233.由此印孟关系开始出现恶化的迹象。2001年孟加拉国内大选后,孟加拉民族主义党的上台则加速了两国关系恶化。
2001年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及其盟友在大选中取得胜利,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倾向于对印度采取强硬政策。印度认为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取得执政地位,孟加拉国内带有伊斯兰因素的民族主义将更加突出,这不仅会恶化双边关系而且将对印度的多元社会提出挑战。*Sanjay Bhardwaj, “Bangladesh Foreign Policy Vis-a-vis India ”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7, No. 2, 2003, p.263.孟加拉民族主义党上台后大幅调整了对印政策,在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执政时期(2001-2006),两国在贸易、边界纠纷、极端武装等七大领域存在争论。*Sreeradha Datta,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n Enduring Partnership?” IDSA Issue Brief, p.3.而且,在2001年后孟加拉国内反印暴力事件不断上升,与以往的暴力事件不同,它以孟加拉国内不断上升的宗教极端主义为背景,同时一些跨国伊斯兰恐怖组织,其中包括基地组织在孟加拉国建立了附属机构。*Sreeradha Datta,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n Enduring Partnership?” IDSA Issue Brief, p.3.2004年,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取得大选胜利,孟加拉对此表示谨慎欢迎,并派出外交部长对印度进行了访问。*Harsh V. Pant, “India’s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 ,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utledge, 2011, pp.84-85.2005年2月,印度以孟加拉的法律和秩序问题,拒绝参加在孟加拉举办的南亚峰会,印孟关系急转直下,鉴于孟加拉与南盟的特殊联系,印度的态度被孟加拉认为是一种侮辱。*Harsh V. Pant, “ India and Bangladesh: Will the Twain Ever Meet? ” ,Asian Survey, Vol. 47, No. 2, 2007, p.234.2006年,卡莉达·齐亚(Khaleda Zia)卸任前对印进行了访问,但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果。总体来看,在卡莉达·齐亚执政时期,印孟关系受到巨大冲击,印孟都采取了制衡策略,孟加拉民族主义党甚至一度采取了公开对抗印度的政策。
2006年孟加拉国内发生政治冲突,孟加拉总统在军方的支持下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成立了新的看守政府。在看守政府时期(2007-2008),印孟关系得到了稳步发展。孟加拉和印度放弃了敌视的外交政策,开始合作稳定双边关系,孟加拉表现出积极合作意愿,印度对孟加拉的合作意愿也给予了回应。*Sreeradha Datta,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n Enduring Partnership?” ,IDSA Issue Brief, p.4.在经济领域,印度免除了孟加拉向印度出口的800万美元成衣制品的关税,两国就孟加拉提出的贸易和经济问题也达成一定妥协。作为回应,孟加拉邀请印度士兵在孟加拉独立37年后再次访问孟加拉。*Sreeradha Datta,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n Enduring Partnership?” ,IDSA Issue Brief, p.5.看守政府时期,印孟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两国保持了高规格的外交往来。
2009年1月,人民联盟在孟加拉重获执政地位,两国关系步入新发展阶段。谢赫·哈西娜(Shaikh Hasina)成为孟加拉总理后,对印度采取了更务实的外交政策。印度也对人民联盟取得执政地位表示欢迎,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民联盟的世俗倾向对孟加拉国内政治和地区安全将产生积极影响;二是人民联盟没有对印度采取敌意的倾向,将对印孟关系产生促进作用。*Anand Kumar, “Shaikh Hasina’s Visit to India and the future of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Vol.41,No.3, 2010, p.422.2010年1月,谢赫·哈西娜访问印度,双方都表达了合作意愿。孟加拉表示将积极解决印度关心的安全问题,印度也对孟加拉提出的贸易障碍、水资源分配、边界冲突等问题作了积极回应。2011年9月,印度总理辛格对孟加拉进行访问,访问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没有在双方关心的提斯塔河河水分配问题上达成协议,但是双方在经贸合作、联合反恐、飞地领土等问题上取得积极成果。2014年5月,莫迪领导的人民党获得印度大选胜利并组建新政府,莫迪政府上任后极为重视南亚外交,积极推进印孟关系发展。2014年6月,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对孟加拉国进行访问,并取得积极成果。*Joyeeta Bhattacharjee, “India-Bangladesh Relations: A Ten-point Agenda ” ,ORF Issue Breif JHJ 71, August 2014.基于两国在相互认知方面的巨大转变,自人民联盟上台以来,印孟关系保持较好发展势头。
二、印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跨界水资源分配问题
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激增、经济发展、工业化等因素助推,水资源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南亚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印孟两国在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印孟间的跨界河流有54条,主要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提斯塔河等。
自孟加拉独立以来,印孟在跨界河水分配上的纠纷就一直伴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孟加拉独立初期,印孟在恒河水资源分配领域曾进行过积极合作,1972年11月建立了联合管理河流委员会(Joint Rivers Commission, JRC)。然而,其后随着印孟关系恶化,两国在恒河法拉卡水坝(Farakka Barrage)问题上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直到1996年,印孟关系改善后,双方才在恒河水资源分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1996年12月,孟加拉总理谢赫·哈西娜访问印度,两国签署了《关于恒河河水分配的条约》,条约有效期30年。印孟在恒河河水分配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在恒河水资源分配问题上的纠纷和合作,可参见:Ishtiaq Hossain, “Bangladesh-India Relations: The Ganges Water-Sharing Treaty and Beyond” ,Asian Affairs, Vol. 25, No. 3, 1998.1997年1月,印度总理访问孟加拉,同意提升两国经济合作。同年7月,印孟联合管理河流委员会在达卡召开会议,同意成立永久解决两国跨界河流问题的联合专家委员会。两国代表重点选择了7条中小河流作为合作试点,其中尤为重视提斯塔河河水的分配。*Islam M. Faisal, “Managing Common Waters in the Ganges-Brahmaputra-Meghna Region” ,SAIS Review, Vol.22, No. 2, 2002, p.317.
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在2001年取得执政地位后,印孟关系重新进入冰冻期,两国在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上的合作也陷入僵局。在2003年关于跨界水资源问题的谈判中,印度提议在确定提斯塔河河水分配协议之前,应对其进行科学调研和水文信息调查工作,但是当时孟加拉国没有同意该提议。孟加拉看守政府时期,两国关系得到部分改善,在跨界水资源分配问题上也取得一些进展。虽然在2007年8月两国秘书级会谈上没有解决提斯塔河河水分配问题,但是在提斯塔河河水分配截点、河水流量测量点、河水分配时段等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IDSA Task Force Report, Water Ssecurity for India: the External Dynamic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September 2010, p.55.
2009年人民联盟上台后,印孟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两国对解决跨界河流问题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2009年10月,两国外长会谈打破了提斯塔河水资源争夺僵局,双方同意联合对提斯塔河进行水文调查,联合专家委员会向解决提斯塔河河水分配问题迈进了一步。*IDSA Task Force Report, “Water Security for India: the External Dynamic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September 2010, p.55.2010年1月,谢赫·哈西娜访问印度期间,两国交换了关于提斯塔河河水分配的初步协议,其中孟加拉提出了临时协议草稿,印度提出了旱季河水分配原则声明草稿;会谈的直接成果是两国决定一年内签署提斯塔河河水分配协议。*“India-Bangladesh Relations: Issues, Problem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stitute of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September 2010, p.6.2011年9月,印度总理访问孟加拉,两国就提斯塔河河水分配问题进行了商讨。印度中央政府同意双方协议,分配48%的河水给孟加拉,*Praveen Swami, “Border Row with Bangladesh Resolved but Water Gap Remains” ,The Hindu, September 6, 2011. http://www.thehindu.com/news/national/border-row-with-bangladesh-resolved-but-water-gap-remains/article2430051.ece但是由于西孟加拉邦政府强烈反对,两国没能最终达成协议。
近年来,印孟在其他跨界河流上的矛盾也不断发酵。2009年,印度政府提出在巴拉克河(Barak)修建提帕穆赫大坝(Tipaimukh dam)引起了孟加拉国内强烈抗议。2010年谢赫·哈西娜访问印度和2011年辛格访问孟加拉期间,印度总理辛格曾强调,提帕穆赫大坝不会对孟加拉造成危害。*Punam Pandy, “Water Sharing between India and Bangladesh: Old Confusion and New Realities”, IDSA Comments, December 20, 2011. http://idsa.in/idsacomments/WaterSharingbetweenIndiaandBangladesh_ppandey_201211虽然印度做出保证,但孟加拉疑虑依然很深。孟加拉政府、反对党和民间社会团体对大坝建设抗议不断,反对党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提出印度应当停止建设大坝。*Punam Pandy, “Water Sharing between India and Bangladesh: Old Confusion and New Realities”, IDSA Comments, December 20, 2011. http://idsa.in/idsacomments/WaterSharingbetweenIndiaandBangladesh_ppandey_201211
(二)边界和飞地问题
由于1947年印巴分治过程极为仓促,造成印巴在领土划分问题上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孟加拉独立后继承了印度与东巴之间的领土遗留问题。印孟两国拥有4098公里的共同边界,其中两国存在争议的为6.5公里。2010年11月,两国举行陆地边界工作会议,两国试图达成解决方案。会议期间,印度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1)特里普拉地段,穆赫尼河(Muhuri river)主航道被确定为边界线;(2)西孟加拉地段,穗河(Sui River)确定为自然边界;(3)阿萨姆地段,按照可行性的地籍进行划分。*IDSA Task Force Report, “India-Bangladesh Relations: towards Convergenc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September 2011, p.46-47.2011年,印度总理辛格访问孟加拉,两国在1974年陆地边界协议基础上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陆地划界协议。*Sourabh Gupta, “India and Bangladesh: Calculus of Territorial Dispute Settlement”, East Asia Forum, October 10th, 2011. 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11/10/10/india-and-bangladesh-calculus-of-territorial-dispute-settlement/
飞地问题是印巴分治期间遗留下来的问题。印度有111块飞地在孟加拉国境内,面积约70平方公里。孟加拉有51块飞地被印度领土所包围,面积约28平方公里。*“The Land that Maps Forgot”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7, 2011.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banyan/2011/02/enclaves_between_india_and_bangladesh印巴分治后,起初飞地地区的居民可以自由与各自母国进行往来,但是随着印巴冲突升级,这些飞地与母国之间的往来受到限制,飞地地区的商贸、通行问题越来越严重,逐渐成为无政府、无警察管理的地区。*Alok Kumar Gupta , Saswati Chanda, India and Bangladesh: Enclaves Dispute, IPCS, May 2001. http://www.ipcs.org/article/bangladesh/india-and-bangladesh-enclaves-dispute-493.html1974年印度与孟加拉曾就飞地问题达成协议,协议允许交换这些飞地,孟加拉国很快就批准了协议,但是印度国内一些政党认为其在交换飞地的面积上吃亏,因此议会一直没有批准协议。*孙士海、江亦丽主编:《二战后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近年来,印孟就飞地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和实地调研工作。在2007年和2008年的调研基础上,两国达成谅解,认为飞地居民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居住的地区。*IDSA Task Force Report, India-Bangladesh Relations: Towards Convergenc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September 2011, p.47.据统计,印度111块飞地的3.4万民众分别居住在孟加拉境内四个区,同时孟加拉51块飞地的约有1.7万名民众居住在印度的库奇·本哈尔区。2011年9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孟加拉期间,两国签署了边界问题议定书,双方决定在穆吉布-英迪拉陆地协议基础上交换这些飞地。*Iftekhar Ahmed Chowdhury and M. Shahidul Islam, “Manmohan in Bangladesh: The Visit Revisited” ISAS Working Paper, No. 134 - 13, September 2011, p.4.
(三)非法移民问题
孟加拉与印度三面相邻,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与孟加拉相邻。基于地缘邻近,印孟两国边界地区人口流动频繁,印度认为已有大量人口从孟加拉非法进入印度境内。印度官方指责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已经改变了其边界地区的人口比例,造成了种族不平衡、选举混乱、印度籍民众失去工作机会等问题。*Harsh V. pant, “India’s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 in David Scott eds,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utledge, 2011, p.88.孟加拉移民不仅造成与印度相邻地区的经济损失,对印度的中心地区也造成了严重影响。*Duncan McDuie-Ra, Tribals, “Migrants and Insurgents: Security and Insecurity along the India-Bangladesh border”,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Vol. 24, No. 1, 2012, p.170.过去几十年从孟加拉跨越边境进入印度的非法移民大约在1500万到2000万。*Harsh V. pant, “India’s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 ,in David Scott eds.,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utledge, 2011, p.88.孟加拉大量民众非法移民印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两国相邻、边界线漫长、跨越国界比较容易;(2)为了躲避孟加拉国内的宗教仇杀和内战;(3)为了改变经济状况;(4)非法移民跨界进入印度,成本较低。*时宏远:《印孟关系中的非法移民问题》,载《南亚研究》,2011年第4期,第66-69页。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孟加拉国内大量生活在低地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也加入到移民印度的浪潮中。
印度国内对大量孟加拉非法移民涌入非常敏感,认为非法移民将对其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挑战。印度指责孟加拉对大量非法移民涌入印度采取了纵容政策,意欲建立一个“大孟加拉国”,妄图将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并入孟加拉版图。*时宏远:《印孟关系中的非法移民问题》,载《南亚研究》,2011年第4期,第76页。为了打击非法移民,印度政府在两国边界地区修建了隔离网,同时增派了准军事部队——边界安全武装(Border Security Force, BSF)。孟加拉对印度修筑隔离网以及印度边界安全部队的军事行动极为不满,非法移民问题已经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
近年来,印孟两国就非法移民问题进行了包括安全工作组、安全部队、内政秘书、内政部长等不同级别的磋商。2010年1月,孟加拉总理谢赫·哈西娜访问印度期间发表的共同声明也表示,“欢迎2009年两国内政秘书级别会谈,双方相关部门将紧密合作实施两国在会谈期间达成的协议,两国总理同意双方边界部队应当保持克制,并强调双方边界安全部队举行定期会议对限制非法越界行动和保障民众生命的重要性。”*“India-Bangladesh Border Fence”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india/india-bangladesh-fence.htm同时两国已经开始进行机制化合作,其中包括2011年7月签署的边界管理方案,以解决非法跨境活动,提升两国边界安全合作。*“No Details about Magnitude of Ilegal Migration from Bangladesh”, The Indian Express, Sep 06, 2012. http://www.indianexpress.com/news/no-details-about-magnitude-of-illegal-migration-from-bangladesh/998782/3
(四)打击极端势力问题
印度一直对孟加拉国内的极端主义势力极为担忧,担心孟加拉国内极端势力不断壮大。印度认为孟加拉国内极端势力会对其国家安全产生消极影响,恐怖主义很可能在孟加拉得到新避难所,因此印度希望与孟加拉增强安全合作,共同打击极端主义势力。孟加拉独立初期不仅宣称世俗化是其建国原则之一,而且还取缔了宗教政治力量,但是军事集团成为孟加拉主要政治力量后,重新寻求利用国家的伊斯兰身份为其统治提供合法性。*Harsh V. pant, “India’s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 ,in David Scott eds.,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utledge, 2011, p.89.
冷战后,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反叛武装与孟加拉国内军事组织联系密切,印度许多反叛武装将孟加拉作为避难所。9·11事件之后,在美国反恐压力下,许多极端主义分子流窜到孟加拉境内,孟加拉迅速增长的极端主义势力以及它们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日益增强的联系,使印度对孟加拉的安全形势更为关注。*“Bangladesh: Next Terror Frontier?”,Rediff, December 19, 2005. http://www.rediff.com/news/2005/dec/19bspec.htm在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执政时期(2001-2006),印孟两国在联合打击极端主义势力问题上没有取得有效进展,而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对极端主义势力的政策,也进一步加深了印度的忧虑。
谢赫·哈西娜上台后,孟加拉加大了对极端主义势力的打击力度,印孟合作也逐渐得到深化。谢赫·哈西娜提出要清除孟加拉国内的恐怖主义势力,同时表示不允许在孟加拉境内从事反印度武装活动。*Sreeradha Datta,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n Enduring Partnership?” ,IDSA Issue Brief, p.5.谢赫·哈西娜重新调查了吉大港军火案件(Chittagong arms haul case),逮捕了卷入该案件的官员,这给了印度明确信号,印度一直认为其东北部反叛武装在孟加拉国内有庇护地并得到了孟加拉官员的支持。*IDSA Task Force Report, “India-Bangladesh Relations: towards Convergenc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September 2011, p.45.同时孟加拉政府还逮捕了在其境内许多臭名昭著的印度籍恐怖分子。*IDSA Task Force Report, “India-Bangladesh Relations: Towards Convergenc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September 2011, p.45.2010年哈西娜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三个关于安全合作的文件:(1)在犯罪案件上相互提供法律帮助;(2)引渡判刑人员;(3)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非法贩运毒品。*“India, Bangladesh Working on Extradition Treaty: Hasina ” , The Times of India, Jan 13, 2010. http://article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10-01-13/india/28130814_1_extradition-treaty-dipu-moni-prime-minister-sheikh-hasina孟加拉政府还对跨界袭击印度以及印度人在达卡建立的非法机构进行了先发制人的打击,有效削弱了巴基斯坦将孟加拉作为跳板攻击印度的能力。*Harsh V. Pant, “India’s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utledge, 2011, p.91.2011年7月,印度外长访问孟加拉,双方表达了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和反叛武装的决心,双方同意不允许在其领土内从事损害对方国家利益的活动。*IDSA Task Force Report, “India-Bangladesh Relations: Towards Convergenc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September 2011, p.46.
(五)经贸问题
虽然印度和孟加拉地缘邻近,两国都是南盟和环孟加拉湾合作组织成员,但是受孟加拉经济实力、印孟之间贸易障碍等因素影响,双边经贸额一直较低。2007—2008年度,两国贸易额为31.8亿美元(占当年印度总贸易额的0.71%)。*Harsh V. Pant, “India’s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 in David Scott eds.,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utledge, 2011, p.91.除贸易规模比较小之外,双边贸易还面临严重的不平衡问题。2006—2007财年,孟加拉对印度的贸易逆差接近20亿美元,2010—2011年度,两国贸易逆差超过了40亿美元,其中孟加拉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价值45.7亿美元,而孟加拉出口到印度的商品仅为5.12亿美元。*“Trade Gap with India Doubles in Five Years ” ,The Daily Star, September 6, 2011. http://www.thedailystar.net/newDesign/news-details.php?nid=201273
为了提升孟加拉对印出口,印度已经提出了自由贸易协定,希望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提升两国经济合作基础,解决双边关系中的非法贸易问题。*Harsh V. Pant, “India’s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 in David Scott eds.,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utledge, 2011, p.91.2008年1月,在南亚自由贸易协定(SAFTA)的条款下,印度向孟加拉出口的商品实施免税政策,限制商品进口表从以前的700多项下降到约400项。*Sreeradha Datta,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n Enduring Partnership?” ,IDSA Issue Brief, p.7.2010年哈西娜访问印度,印度同意从它进口孟加拉限制商品表中再去除47项,给予这些商品免税待遇。*R. Suryamurthy, “Wider Access to Bangla Goods - Trade Ties: Relief and Resentment Go Hand in Hand” ,The Telegraph, January 12, 2010. http://www.telegraphindia.com/1100112/jsp/business/story_11972805.jsp两国还同意解决各种关税和非关税障碍,包括港口限制、集装箱货物在铁路和水陆运输便利等。*Anand Kumar, “Shaikh Hasina’s Visit to India and the Future of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Vol.41, No.3,2010, p.427-428.尽管印度实施的政策使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得到部分缓解,但是目前印孟两国贸易不平衡问题仍十分严重。
三、影响印孟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印度对孟加拉的政策取向
冷战后印度实施了经济自由化政策,它希冀借助外部力量提升其经济增长。印度在寻求经济开放的同时,对其南亚政策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古杰拉尔主义”出台后,印度积极改善与南亚小国关系,希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印度周边政策制定有如下几方面考量:(1)追求安全;(2)重视多元社会和民主文化;(3)对域外大国的存在和影响极为敏感;(4)担忧中国不断扩展的影响力。*Smruti S. Pattanaik, “India’s Neighbourhood Policy: Perceptions from Bangladesh,” Strategic Analysis, Vol. 35, No. 1, 2011, p.72.在对孟加拉政策中,印度最为担心安全问题和孟国内政治世俗化问题。
印孟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线,孟加拉国内局势稳定对印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安全局势与孟加拉更是密切相关。印度为了获得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希望孟加拉国内局势保持稳定,力图防止孟加拉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印度希望两国积极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支持孟加拉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
近年来,印度对孟加拉采取了较积极的外交策略。印度认为只要孟加拉能采取打击极端势力的政策,消除孟加拉极端势力对印度国内安全的影响,印度愿意与孟加拉在其他领域展开合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印度更希望人民联盟在孟加拉获得执政地位,孟加拉人民联盟的内外政策更符合印度的战略需求。
(二)孟加拉国内政党在印孟关系上的分歧
基于历史观察印孟关系发展的跌宕起伏,双边关系极大地受孟加拉国内两大政党对印政策的影响。在国际政治中,一国外交政策往往具有延续性,但是在对印政策上,孟加拉国内两大政党的政策大相径庭,两党在对印政策上几乎没有共同点。
人民联盟对印孟合作持积极态度,希望与强大邻居采取合作方式解决双边关系中的问题。在孟加拉国内,人民联盟被认为是亲印政党。基于人民联盟的“世俗”性,该党希望国家应当更“世俗化”,对极端主义势力也采取了强硬打击手段。人民联盟性质及其对印政策,使印度更希望与人民联盟合作发展双边关系,因此在人民联盟执政时期,两国关系往往能取得重大突破。与之相反,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对与印度建立密切联系持冷淡态度,其在孟加拉国内被认为是反印政党。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具有宗教色彩,强调其伊斯兰身份,反对印度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指责人民联盟与印度达成的协议不符合孟国家利益,甚至是在出卖国家利益。孟民族主义党甚至经常发动示威游行等,表达对印孟签署协议的不满。尽管经历了两年看守政府时期,孟加拉国内主要政党之间依然是“冲突”政治模式。*Anand Kumar, “Shaikh Hasina’s Visit to India and the Future of Indo-Bangladesh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Vol.41, No.3, 2010, p.430.孟加拉两大政治力量间的冲突模式,对冷战后印孟关系起伏不定造成了直接影响。
(三)印度地方邦政府对印孟关系的影响
印度东部各邦与孟加拉领土相连,两国之间存在的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边界划定、打击极端主义势力等问题也主要涉及东部各邦,特别是西孟加拉邦在印孟解决跨界水资源分配问题上扮演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印度经济开放和国内政党联合执政等因素助推,中央政府对外交的掌控能力遭到弱化,地方邦对印度外交的影响不断上升。*Amitabh Mattoo and Happymon Jacob, “Foreign Relations of India: The Federal Challenge”, in Amitabh Mattoo and Happymon Jacob eds., Shaping India’s Foreign Policy: People, Politics and Places, New Delhi: 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 Ltd, 2010, pp.23-45.由于西孟加拉邦在印度东部地区的重要地位和该邦领导人在印度政治中的影响力,西孟加拉邦一直是影响印孟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孟加拉邦在印孟解决恒河水资源分配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孟加拉总理谢赫·哈西娜考虑到西孟加拉邦是恒河水资源分配的直接利益方,便邀请西孟加拉首席部长作为两国谈判的参与方。正是由于三方(印度、孟加拉、西孟加拉邦)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印孟两国才成功签署《恒河河水分配条约》。在提斯普尔河河水分配的问题上,西孟加拉邦同样发挥着决定性作用。2011年9月,曼莫汉·辛格访问孟加拉期间,印度政府同意了提斯塔河河水分配协议,但是由于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班纳吉(Mamata Banerjee)的强烈反对,两国最终没能达成协议。班纳吉认为协议将严重损害西孟邦农民利益,对两国平分河水非常不满,认为孟加拉最多可获得25%的河水。*Md. Shariful Islam, Indo-Bangla water conflict/cooperation, The Daily Star, September 28, 2011. http://www.thedailystar.net/newDesign/news-details.php?nid=204197; Border row with Bangladesh resolved but water gap remains, The Hindu, September 6, 2011. http://www.thehindu.com/news/national/border-row-with-bangladesh-resolved-but-water-gap-remains/article2430051.ece
结 语
为了更好推进两国关系顺利发展,印孟应着力减少双方的不信任感。印度应当首先采取行动,在跨界水资源等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改变孟加拉国内对印度霸权作风的认知。在印度与孟加拉国内两大政党合作过程中,印度可以采取更平衡的政策,这才能使两国关系更加平稳。而孟加拉应当认识到,其与印度三面接壤,只有同印度积极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印孟应意识到双边关系的改善对两国发展都至关重要,改善双边关系将为两国提供稳定的周边环境。对印度而言,它面临着南亚“大周边”。周边弱国对印度在南亚的主导地位怨言甚多。因此,南亚国家的不稳定或持反印立场都将使印度陷入外交困境。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光荣孤立”显然不能成为印度的外交选择,印度应当对其邻国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Harsh V. Pant, “India’s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 in David Scott eds.,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utledge, 2011, p.93.而且随着印度“东向战略”深入实施,孟加拉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孟加拉可以成为印度“东向战略”的助推剂和滩头堡。对孟加拉而言,孟加拉面临着印度这个“小周边”。孟加拉绝大多数边界与印度接壤,改善双边关系可以使孟加拉获得宽松的地缘环境,可以使其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发展国内经济上,而且鉴于印度经济的蓬勃发展,改善双边关系可以使孟加拉搭上印度经济发展的快车,为孟加拉国内经济发展提供直接帮助。
D73/77
A
53-1227(2015)03-0036-13
* 孙现朴: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宇: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