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人类学视野下对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的思考

2015-02-13陈琛元张海燕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重建

陈琛元,张海燕

文学人类学视野下对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的思考

陈琛元,张海燕

(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6)

摘要:从文学人类学的全球性和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不仅使中国文学得到反思,重建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观在文学人类学的影响下也得到相当的重视,固有的旧文学观开始逐渐破除。立足文学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思考,并以维吾尔文学为例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对策。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重建;少数民族文学

一、文学人类学的视野: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互动

如果要谈文学人类学对重新审视和建构少数民族文学观的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文学人类学的发展渊源。文学人类学的产生离不开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融合互动。作为20世纪人文社会学科转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及在与文学的交融中逐步发展出文学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既是一段漫长的过程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在跨学科研究领域迈出的一大步。

文化人类学是文学人类学这一学科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的重中之重。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与西方一系列的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新大陆”的发现仿佛打开了人类学家认识人类的一个全新的领域,截然不同的文明冲突带给人类学家们前所未有的震撼。这种所谓的“原始的”“未开化的”文明恰恰是文化人类学所关注的领域,作为研究人和人的文化的一门学问,对文化他者的关注,给一直处于世界统治地位的西方文明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退,在20世纪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诞生之际,文化人类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转型。“在开始人类学与思想史转型的描述之际,首先要提出的概念工具是两组二元对立范畴。其一是‘中心—边缘’;其二是‘我族中心—文化相对论’。”[1]文化人类学正是由于自身对人以及人的文化的关注,更容易看到在西方中心主义遮蔽下被遗落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族群甚至是无文字部落的文化,而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从研究帝国主义的殖民影响,到探究原住民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无一不说明文化人类学自身的转型为各个学科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域。这是一个从“中心影响边缘”到“边缘影响中心”的转变,也是一次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突破。另一方面知识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世界文化的交流,随之而来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多样性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人类学强调文化价值的公平公正,认为没有哪一种文化是附属于其他文化的。人类学家们甚至认为,无文字部落族群的口头文学和神话传说比文本文学更能追溯一种文化的根源,他们致力于“把从最古时代直到现在的世界上每一角落的文学纤屑无遗地用不过繁重的篇幅统统都收摄起来”[2]。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加急迫地需要得以彰显,而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下,第三世界国家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和重视,就需要我们从文化人类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看待世界文化,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

文化人类学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一批文学研究者的目光,他们开始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文学的研究中,尝试从西方文学中心圈子中跳出,来纵观世界各地的文学,文学人类学也随之而诞生。文学人类学强调多民族文学的互动,开启了研究文学的新视野和新方法,这种新视野和新方法对于反思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并重新树立正确的少数民族文学观提供了可能性,成为跳脱单一的汉语言文学,摆脱少数民族文学在旧文学观中的从属地位,让游离在中国文学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汉语言文学并驾齐驱,促进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反思:以维吾尔文学为例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状况来看,少数民族文学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还没有出现或较少出现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本文学,民族作家队伍力量薄弱;加上地理环境的闭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没有接触到文学创作的理论,文学理论尚处在起步时期。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文学没有得到文学研究者的充分关注,即使有学者对某个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研究,也多半是停留在文本文学而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样形式。从研究方法上看,初期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单一的社会历史批评角度,缺乏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同时文学史研究也较多地以汉语言文学为主。因此不仅要从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少数民族文学,而且要有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文学人类学正是从这两方面为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带来了突破性的的思路。

以维吾尔文学为例,《福乐智慧》是这个民族流传至今的叙事长诗,也是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从中我们可以一窥维吾尔民族的悠远历史和文化。在多样性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维吾尔诗人克里木·霍加的优美诗篇《喀什葛尔剪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喀什自然风貌的赞美以及对家乡深切的怀恋之情,以及小说家穆罕默德·伊明所著的短篇小说集《没有脊梁骨的幽灵》,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从鲜少被人注意的群体入手,即从一个小的方面反映新疆人民的真实生活。除了维吾尔族同胞的创作外,还有汉族的作家以新疆少数民族生活和情感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例如当代作家王蒙的《这边风景》等众多作品。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也十分值得一提,其中它的口传诗歌被唱诗艺人以多种形式传承至今,融入了维吾尔人民的生活中,可以说口传文化的继承对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但从目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和文论史著作看,基本上遵循时间线索来编写,主要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其中少数民族文学只占很小一部分,有的文学史教材中甚至不编入这一部分,这恰恰是长久以来的“一元文学中心”的文学观所造成的。近年来,这种情况在专门的文学史教材编写和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文学史的编写者有意识地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篇幅,有的教材专门开辟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章节,把少数民族文学同汉民族文学的介绍结合起来,以使文学研究者们能够较好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凡此种种都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根据上述现状,不难看出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远不如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学那样畅通无阻。其原因大致归为以下几点,一是自古以来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地理环境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学者和研究者的探索和交流;二是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为了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少数民族作家多以自己的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三是双语人才的稀缺(指能熟练掌握汉语和一门少数民族语言),使得一些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不能及时并正确的被翻译成汉语,有的作品甚至会被埋没,只能在相同的语言圈子里传播。以新疆为例,维吾尔族地处边疆,使用隶属阿尔泰语系的维吾尔语,信仰伊斯兰教,语言文化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都使对其文学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可以了解到的是维吾尔文学是随着维吾尔族的历史一起不断前进,只是在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并未达到一个相当的平衡。首当其冲的是维吾尔文学作品不能得到及时和准确的翻译,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汉语作品也不能及时被翻译成维语,文学双向交流的滞后是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中国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关键。但是究其根本,是长久以来的文学研究缺少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强调,没有建立一个把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放在同一个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学观。文学人类学强调多元文学平等互动的观念为重新建立符合国情、符合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观指明了方向。

三、多元化民族文学观:立足文学人类学方法论的研究

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及其应用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贡献,笔者认为就是有意识地带领学者们破除旧有的文学范式和“一元文学中心”的桎梏。我国有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聚居在不同地域,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强调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意识形态层面也是如此。但是因为历史上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地理条件等问题的限制,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不如汉语言文学那样繁荣,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少数民族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世界上每一种文学都会在发展到某一时间段时被赋予时代性,随后继续不间断地发展又会使文学作品中积淀深厚的历史内涵;而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烙印,从而文学作品又在历史和民族的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专属性。我们生活在一种文化当中,创作代表自己文化的文学作品,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从我们所在的文化中去看待其他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强调任一文学的民族性都会使我们陷入民族中心主义的魔咒中。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其文化的形成绝不是某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多民族多文化多元互动交流、兼容并包的产物。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对于破除“一元文学中心”的固有观念和重建多元民族文学观显得格外重要。这一学科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共同进步而且对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重建平等的少数民族文学观,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对旧有文学范式的反思和革新,但其根深蒂固的程度决定了这一举措绝非易事。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实质是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解读一些具有浓厚民俗或民族文化的作品,这也就是笔者把少数民族文学放置在文学人类学视域中进行反思的原因。而以文学人类学的构建方法为参照系,对现有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行反思并重新构建少数民族文学观显然意义重大。

1.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对于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人类学最重要的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田野工作方法,这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十分有利于我们破除文本中心文学的遮蔽,打开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我们在关注少数民族文本文学的同时,关注少数民族多样化的文学形式,追溯文化源头,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对于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博克(Philip K.Bock)在《文化震撼》一书导言中精辟地指出:“既然文化震撼总是让人感到不适应和不愉快,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的人还应当去寻找此种体验呢?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已如前述:直接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会是学习相异的生活方式和反观自己文化的最佳途径。这正是为什么对每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训练都少不了至少一年的‘田野作业’之缘故”。[3]田野作业的方法尤其是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者深入环境,入乡随俗,学习当地的语言,摆脱自身的文化背景,时刻以被研究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人类学家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世代相传的与别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体系不存在孰优孰劣,所以不能以本民族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时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学中有许多不是以文字或某种固定的形式存在的文学,而是融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例如唱诗艺人的口头文学、口传的神话传说或史诗还有某种祭祀和仪式文学等。这些被文本文学研究所忽视的文学形式,由于包含着一种文化的根源而应在重建的少数民族文学观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维吾尔民族文化中的十二木卡姆,这一反映维吾尔民族生活以及情感、糅合多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唯有亲身聆听感受,才能真切地体会维吾尔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

2.文化相对论

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只有站在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才能从源头摆脱汉语言文学和文本文学为中心的旧式研究方法和范围的制约。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反思,其实就是秉持着文化相对论的观念,关注主流文化也要注意非主流文化,研究本民族文化,也研究其他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平等的,各种文学形式的价值也是同等的。绝不能用一个文化价值标准去衡量所有民族的文化,狭隘单一的文化标准只会限制多元文化的发展,阻碍优秀民族文学的诞生。弘扬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只有做到把各民族文学放在同一个平等的位置,才能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的彰显。

文化相对论不仅是研究中国多元文学的原则,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态度。许多汉族作家正是秉持着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从而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创作素材进行写作,其中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红柯作为新疆文化的执着探索者,创作了《少女萨吾尔登》等诸多优秀的边疆文学作品。一位汉族作家能如此深刻的了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是相当不易的,红柯在作品中对维吾尔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解构,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的作用力,彰显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各自独特的魅力,打开了我国多元民族文化更广阔的视界。

也许高校开设人类学或者后现代主义的公共课程可以起到些微的作用。另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开设民族文学的课程,而少数民族学生则可以学习汉族的一些典籍,以此来弥补两者在这方面的欠缺,使中国的多民族文学可以得到融会贯通。开设民族文学的通识课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树立多元民族文学观。

3、整体论与原型批评

整体论和原型批评对于我们研究大量以民间文学形式存在的少数民族文学更是大有裨益。一种整合性的文学观是文学人类学视野下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的关键。文学的研究最终都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在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则更能看出这一点。文学的发生来源于古老的原始文化,“这样说来,探求原型就成了一种文学人类学:我们从文学发生之前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去理解文学本身。”[4]而造成少数民族文学大大区别于汉语言文学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所以文学人类学的整体论要求我们在研究和重建少数民族文学观的时候,要结合他们的民族文化、宗教、礼仪、语言等,不能割裂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纯粹的文学研究,要注意文化对于文学的渗透以及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

维吾尔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明珠诗人”纳瓦伊,全国目前对于他的研究还不完善。且大多研究成果都是维吾尔语的,汉语的成果相当稀少。对纳瓦伊作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课题,与语言、文学、音乐、历史、宗教、文化、社会、伦理、教育、民俗等许多领域都有紧密联系。如果不考虑整体论的原则,只就文学性进行研究,那么研究成果也会显得相当的单薄,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价值也会被遮盖,不利于整体认知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

4、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人类学最原始的研究内容之一,强调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它“在人们世代相因、习以为常的从本土文化立场考察事物的观点之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视野,······观察本土事物。这种立场、角度、出发点的转换必然会给旧的对象带来新的可能性,并因此促成对传统的再发现和再认识。”[5]譬如出自文学人类学的文化并置这一命题,作为文学艺术等创作中“常见的一种技巧,即通过将不同文化及价值观相并列的方式,使人能够从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照中,看出原来不易看出的文化特色及文化成见、偏见。”[1]笔者认为文化并置的手法,有些类似于比较文学中形象学的方法,不同的是文化并置是一种从他者的角度反观“我”,而形象学则是“‘我’出于种种原因言说‘他者’,但在言说的同时,‘我’却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否定了‘他者’,从而言说了自我。”[6]从两者的差异可以看出,文化并置的运用,可以对“我”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产生冲击并引起“我”的反思。在维吾尔文学中,不乏优秀的作家。例如深受汉语言文化影响的作家帕蒂古丽,她是运用汉语创作的维吾尔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维吾尔文化的影子,也能看到汉族文化的笔墨。在她的小说《模仿者的生活》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两种文化的交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帕蒂古丽在两种文化中文化认同的焦虑感。帕蒂古丽这种特殊的跨文化身份,也就需要我们在研究她的作品时,需要考量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层次的跨文化比较。在文学人类学的角度下,这种对少数民族文学现状和发展进行跨文化比较,对于打破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固步自封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在跨文化的比较和交流中,逐渐形成全面成熟的少数民族文学观。

四、结论

“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体现的是一种宏观的整合性的文学视野。”[7]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各民族文学平等、公正的人类学理念,破除文本主义和“一元文学中心”的限制,重视被中国文学史忽略已久的少数民族文学,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建立一个多民族、多元化文学互动的少数民族文学观,尊重普遍性原则的同时贯彻文化多样性,只有如此,才能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全球化时代中保持清醒的文化头脑,不被西方模式所同化,彰显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性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120.

[2]洛里哀.比较文学史[M].傅东华译.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89:5-6.

[3]博克.文化震撼[M].纽约:诺夫公司,1970:11.

[4]洛奇编.20世纪文学批评[M].伦敦:朗曼公司,1972:426.

[5]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重庆:四川大学,2003.

[6]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3.

[7]叶舒宪.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J].文学评论,2008(6).

(责任编辑:章永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5)04—0093—05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7.020

收稿日期:2015-01-02

作者简介:陈琛元,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张海燕,女,山东潍坊人,副教授。

Rebuilding View of M inority Literature under Influenc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CHEN Chen-yuan,ZHANG Hai-yan

(Department of Chinese,Kashgar Normal College,Kashgar,Xinjiang 844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 modernism,literary anthropology comes to the stage.The perspective of globe and post modernism helps us rethink Chinese literature.The importance of rebuilding the view of theminority literature is at the top of the list.This essay i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which break the limitations of stereo opinions of literature,and then,some obstacles and views on rebuilding a new view of the minority literature.At last,taking Uyghur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to underline the anthropologic importance of rebuilding the view of theminority literature.

Key words:literary anthropology;rebuild;minority literature

猜你喜欢

重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构建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澄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