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深度整合的探索
2015-02-13李传瑞
李传瑞
一、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整合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信息技术融入高职英语教学,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一步适应培养高等教育应用性专门人才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整合的误区
由于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有些课堂上“以机代人”,一旦出现电脑故障,教师便无法继续教学。另外,过多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知识传递的主题,也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表面上看教育技术很先进,实际上只是“花架子”,教师只是充当了一名放映员的角色,把教学课堂由“人—人”对话变为纯粹的“人—机”对话。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易使学生出现孤独、冷淡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二)流行与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教育的形态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慕课和微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深化的产物,它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以在线视频与互动教学为主导,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结合体。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不断趋于专业化、信息化,将微课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满足并适应未来岗位职业发展对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整合瓶颈
由于可供学习的慕课和微课资源太少,与课程实际对接比较困难,课堂互动难度大,教师、学生的制作水平有限等,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整合效果不佳。探索有效途径,促使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可使高职英语课堂更具魅力,教师的教学空间更加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有张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整合的探索
(一)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1.慕课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新成果(赵巍巍、袁媛 2015)。大规模意味着学生和课程数量的不受限制,开放和在线则使得授课形式自由灵活、丰富多彩,不受时空限制。大众可以结合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等方式,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在线课程。随着慕课的发展,全世界各大名校纷纷搭建了慕课平台,最著名的三大主流慕课课程提供商是Coursera,Udacity和edX(霍红、刘妍 2014)。慕课平台使得大众能够随时随地听到世界顶级大学不同领域的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随着慕课风暴席卷全球,我国许多著名高校也纷纷利用慕课三大平台开发自己的课程,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慕课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显著的优势(李兰 2014)。
首先,微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生接受到教师灌输的大容量知识,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所学内容。而且,由于学习水平的差异,有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没理解这个知识点,教师就已经跳到下个知识点了。区别于传统课堂,慕课主要是将系统的知识分散成精辟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做成简明扼要的微视频放到网络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视频,对于难懂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回放反复浏览视频,并且遇到问题可以马上在线向教师提问或和同伴讨论。这不仅弥补了传统大班统一教学的缺憾,有利于推动班级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微视频通常保持在1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学生在注意力集中阶段高效地习得知识。
其次,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优质教育资源,使教学内容多样化。慕课教育以云平台技术为载体,通过多媒体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突破高职传统英语教学以文化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限制,为专业英语学习打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操练空间,有利于高素质优质人才的培养。大部分慕课都是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英语在慕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慕课平台上的课程不仅内容新颖、资源卓越、设计合理,还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枯燥、陈旧、知识点含金量低的缺点,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全世界著名学府所提供的珍贵的英语教学资源。慕课课程丰富,学生随时可以注册,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随意选择课程,按照自己的节奏修完课程并获得证书。
再次,慕课具有完善的学习流程管理与评价体系,使教学管理和评价更科学。在慕课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完成多种任务和练习,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地进行进阶式学习,并且在完成题目后立刻就能看到答案得到反馈(Watted Abeer、Barak Miri 2014)。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亟需慕课理念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对于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高职教育,慕课将成为推进高职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实现高职培养模式升级的重要方式。
2.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教学
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迅猛发展、日益蓬勃的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正日益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刘梅 2013)。微课相当于一堂课的浓缩精华,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微型课堂教学视频。微课将重点、难点、疑点以简短时间、视频方式呈现,具有上课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教学效果好的特点,可以减少课上专业理论知识枯燥的讲解,还可以在短暂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最核心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互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协作能力(余永欢、代东东2014)。微课为高职生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新理念、新模式的探索。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尝试实现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首先,大力搜索为高职英语教学服务的微课资源,鼓励教师按照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微课。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高等职业院校亟需搜寻更多的网络优质课程资源来填补课堂。国内微课资源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网易公开课、爱课程和一些微课大赛网站等。教师可基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英语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微课,使其在内容上具有准确性、逻辑性、知识性,视觉上具有美感和吸引力。高职院校也要高度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使教师学会用软件和其他方式制作微教学视频,提高教师的制作和创作能力。
其次,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尝试。在微课基础上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颠倒过来,由“先教后练”变为“先学后教”。学生在家里观看学习教学视频,到学校来做作业,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请教,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而是学生问题的答疑者、小组互动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管理者。这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深度整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来,使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颇有益处。信息技术可以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在线自主学习等方面(于乔 2013)。
1.课堂教学
教师可运用相关信息技术设计并录制内容生动有趣、画面精美考究的微教学视频,在课程导入、重难点讲解等教学环节中使用。微课的应用,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放松活跃,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1)新课导入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搜寻或制作相关视频并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模块6第2单元reading部分时,由于课文讲述的是身残志坚的体操运动员桑兰如何在逆境中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寻找幸福的感人励志故事,教师可将桑兰的事迹尤其是造成她高位截瘫的事件始末剪辑成视频让学生观看,作为课文的导入,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产生兴趣。
(2)重难点教学
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理解力强一些,接受知识快一些;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弱一些,接受知识相对来说慢一些,所以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地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非谓语动词这一语法难点时,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看动画学语法的视频,也可自己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的视频,配以教师的画外音讲解。
2.自主学习
教师可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和同学在线讨论疑难问题,完成相关练习任务,并记下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上课时教师再针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解答。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把课下时间也合理利用起来,可以充分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教师可利用CAI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努力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鼓励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工具,凭借QQ、E-mail等网络交流工具开展互动讨论,营造一种时尚、高效的学习模式。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深化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推动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其更加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善长与人沟通合作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