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刍议
2015-02-13鲁春晓
鲁春晓
(潍坊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食盐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我国先民自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食盐生产,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食盐的重要性,《管子》中有“国无盐则肿”的记载,《天工开物·作咸》有“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的记载,并强调“赤县之内,海卤居十之八”。由此可见,海盐生产自古以来就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潍坊一直是中国海盐生产和海盐文化资源重镇,其悠久的制盐历史成就了潍坊源远流长的制盐体制和盐业管理制度,和由此衍生出来的与海盐相关的传说、民俗、节庆活动,共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潍坊海盐文化和海盐精神。目前,潍坊的海盐产量占全国海盐产量的一半,潍坊也是全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之一。近几年,潍坊正式启动了“中国海盐之都”的城市品牌建设工程,在此大背景下,整合和发掘潍坊丰富的海盐文化资源,深入研究海盐文化旅游发展相关问题,无疑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潍坊海盐文化的特点
(一)海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潍坊海盐区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盐业历史悠久,《太平御览·引世本》载“宿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被尊为海盐之神,与神农氏同时代,其活动范围大致位于今天寿光市境内。[1]《尚书·禹贡》记载了禹巡九州时,曾将青州盐定为贡品,这说明早在夏朝,潍坊盐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全国重要的海盐产地。商周时期,潍坊已经成为当时全国的海盐生产中心。由于当时潍坊地区的制盐工艺精湛,其产出的海盐被定为贡品,只供王室重大祭祀活动和招待贵宾时用。春秋时期齐国在管仲的倡导下,开食盐专卖的滥觞,使齐国迅速强大。战国时期齐国盐业仍呈现一家独大之势,此时,潍坊盐业已有官办盐业和民办盐业之分。西汉时,汉武帝“笼络天下盐利归官”,全国有36个地方设有盐官,其中一半为海盐产区,今潍坊市的寿光、都昌(昌邑)列于其中,并且处于渤海南岸盐区的中心。东汉时期改变西汉盐业专卖政策,开放私煮盐令,潍坊私盐逐步兴盛。公元400年,慕容德称帝于广固(今青州市)建立南燕国,设盐官于寿光。隋唐五代宋辽夏金时期,青齐盐区仍是北方两大盐区之一,唐代于今潍坊市设有“北海盐院”。宋代十五路中的京东路治今青州市,南宋王朝的山东盐使司设于益都县(今青州市),为山东地区盐业管理中心。金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升益都县为益都府,仍治今青州市,益都府所辖莱州湾畔的三处盐场均在今寿光境内。元朝时期,益都盐课税所是大汗政府所设十路税所之一和最早设立的两处盐运司之一。明王朝建立后,将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设于今济南市,为全国六盐司之一,今潍坊市内的盐场有寿光官台场和今寒亭固堤场。清朝时期,青州和登莱等地在全国是最早实行“课归地丁”民运民销形式的地区。民国时期,山东共有盐场7处,今潍坊地区的官台场为其一,其时山东盐税收入占全国盐税收入2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渤海区党委、渤海区公署部署于寿光羊角沟小清河北建立新兴盐场。1949年1月1日,山东省盐务局在益都县成立,新兴盐场机关由塘头寨(羊角沟小清河北岸)迁往八面河村坨基(羊角沟小清河南岸),改名羊口盐场。由此可见,潍坊制盐业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潍坊的海盐历史、海盐体制、海盐民俗以及衍生出来的海盐文化,已成为研究中国食盐文化的重要样本和标杆。
(二)海盐文化遗迹众多,品级较高
潍坊地区海盐文化遗迹在全市范围内星罗棋布,广泛存在。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昌邑盐业遗址群,央子盐业遗址群,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等三处遗址群。其中,央子盐业遗址群作为“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群的主要部分已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专家确认为世界最大、中国最早的盐田遗址。这三处遗址无论从遗址数量,从规格、规模还是从学术意义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遗迹品级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除了上述的盐业遗址群,潍坊地区还散布着诸如《官台盐志》碑、盐学碑,记载海盐运销的盐道碑,明清以后的盐马古道、运盐集散地公积运,储存管理的西坨台、龙车台、胡子岭,提卤水井的方井旺等盐业遗迹。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
(三)海盐文化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盐宗宿沙氏在寿光煮海为盐的传说到《尚书·禹贡》记载“厥贡盐絺”,从姜子牙封齐“兴渔盐之利”,到管仲首创盐铁专营,再到齐桓公富国强兵,称霸诸侯,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光古法制盐工艺的煮、煎、熬到现代化制盐技术,进化发展体系完整,历朝历代相沿不断。潍坊一直是全国海盐生产、管理、运销的中心之一,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海盐发展史。不仅如此,潍坊海盐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潍坊海盐精神和海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制盐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逼使盐民们负重前行,艰苦创业,形成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制盐过程中,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同心协力,团煎共煮,形成了注重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在艰辛的工作中,盐民们形成了乐观向上粗犷豪放的文化和虔诚的盐神信仰。这些遗迹、生产方式、诗歌、传说、信仰凝聚成潍坊厚重的海盐文化底蕴。渔盐文化节和盐神节等节庆活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已经成为潍坊地区群众喜欢乐见的传统节日。对传统的海盐文化进行旅游开发,也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大影响力。
二、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一)“海盐文化”能为潍坊城市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内在动力
“海盐文化”及其凝练出的“海盐精神”作为潍坊城市文化的精髓,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通过建立共同文化目标与精神文化,能够更好地将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使文化成为全社会成员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指导,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这种精神文化力量转化为经济以及政治发展的推动剂,从而实现城市综合性的发展与提高。从城市的整合力来看,通过发挥海盐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能够凝聚市民热情,激发市民的城市归属感与自豪感,整合社会力量,使市民的价值观、城市意识、城市认同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从而将整个社会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统一与协调起来,增加潍坊的城市向心力与凝聚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无形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底蕴。
(二)“海盐文化”能够更好地塑造潍坊市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给城市自身的发展带来诸多便利的外部环境,提升自身总体实力,实现长久的良性循环。目前,“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打造“城市品牌”这一系统工程正在全国不同城市竞相开展。而“海盐文化”就是潍坊市新时代的形象代表,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推进“海盐文化”的发展,打造“中国海盐之都”的城市新品牌,不仅从内部自身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内涵,也从外部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为潍坊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大力发展“海盐文化”,不仅能够塑造城市标志性文化、特色文化,还能够造就新一代潍坊人的风骨与风格,提升城市的文化实力,对全社会的发展提供好的环境氛围。
(三)对“海盐文化”进行整合和开发能有效促进潍坊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本身也会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作为永不凋落的朝阳产业,正日益受到重视。放眼世界,在欧美发达国家的GDP增长中,文化产业方面的贡献率高达25%左右,我国的还达不到3%。“海盐文化”作为潍坊市新的文化品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精神。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思维,同时也为人民提供了高端的文化产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功能与作用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社会效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海盐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综合开发,结合“海盐文化”的品牌优势与内涵,将会使潍坊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得到双赢的发展,而“海盐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也将进一步带动潍坊第三产业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
三、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海盐文化资源的消亡与海盐文化的没落
与其他地方的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民俗一样,潍坊的海盐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农耕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遵循着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思想,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体依附性,海盐文化传承与发展对其原创主体所在民族、地域及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有极大的依附性,当社会经济基础和时代背景发生变化后,传统的海盐文化和相关的生产生活民俗也会随之消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潍坊地区海盐文化和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影响力逐步下降,众多的海盐文化资源逐步被工业化进程淹没。众多的海盐神话传说和海盐民俗急剧消亡。不仅如此,一些地方缺乏基本的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和维护意识,只注重发掘海盐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对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却毫不珍惜。盲目开发、开发手段低效、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核为代价的情况时有发生,其结果就是造成了开发和保护的对立,海盐文化产业资源的大面积损害。
(二)潍坊“中国海盐之都”的品牌打造起步晚,营销难度大
近年来,潍坊市着力开发海盐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国海盐之都”旅游文化品牌。但潍坊为人称道的城市形象更多地被定位于“风筝之都”。如今,潍坊要展示其新的城市形象,打造“中国海盐之都”,面临两方面困难:一是外部竞争,虽然从海盐产量和重要性角度来看,中国海盐之都非潍坊莫属,但是从盐文化的研究和开发角度来看,江苏盐城的“海盐文化”,四川自贡的“井盐文化”,扬州及苏杭的“盐商文化”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城市在海盐文化的开发上先行一步,潍坊远远处于落后的状态。二是自身定位的矛盾,潍坊的城市品牌一直定位于“鸢都”,其城市品牌效应明显,如果以后侧重于“海盐之都”的城市营销,会不会削弱“鸢都”这一成熟城市品牌的影响力,会不会在对外宣传时带来城市形象定位的混乱。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如果有足够丰富的资源和文化支持,自然可以有诸多的城市形象和品牌。但从城市经营的实际操作来看,由于资金压力,消费者认知等方面原因,成功的城市品牌宣传还是要有侧重点才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因此,潍坊能否在“鸢都”传统城市形象的基础上,打造“海盐之都”城市品牌,并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海盐文化资源开发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
纵向角度来看,潍坊海盐文化资源分布不集中、不均匀,由于分属不同的具体管辖区,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由于各管辖区的具体利益不一致甚至会有冲突,导致潍坊开发海盐文化资源的整体行动不协调,对打造潍坊海盐之都这一城市品牌产生了消极影响。2011年,潍坊昌邑地区出台了建设“山东古代盐业遗址博物馆”的计划,对寿光建设类似博物馆的计划造成了不利影响。2012年,寿光市荣获中国盐业协会颁发的“中国海盐之都”的称号,但是对均有海盐遗址和海盐文化资源的寒亭区和昌邑来说,却并未从中获利,反而削弱了本地区海盐文化的影响力,并不利于上述两个地区的海盐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如此,潍坊的海盐文化遗迹与开发,职权分数不同的行政部门,牵扯到诸如考古部门、文化局、旅游局、国土局等十多个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将统一的海盐文化资源人为地分解为不同领域,由不同部门来监管,使得统一的海盐文化资源要素及其功能被分而治之,由于缺乏综合协调和联合执法的机制和手段,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成为海盐文化资源开发的顽疾,致使跨行政区域、跨行政部门的海盐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难以解决。这导致对海盐文化的旅游开发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四)海盐文化所依托的遗迹和实物资料开发难度大,受众面小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述,一种文化如果要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物质载体,通过外在物质形态而“固化”才能得以表现和展示。弘扬潍坊海盐文化,离不开对其历史遗迹和其他实物资料的整理和发掘。虽然潍坊的海盐文化遗迹众多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对于普通游客和群众,此类遗迹缺乏观赏性,并不会对此产生持续的兴趣和关注。目前,潍坊海盐历史遗迹开发过程中对于海盐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此类遗迹和实物资料大多为初级的静态展示,参观者缺乏体验感和参与感,并不能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此类遗迹大多处于边远地区,周边配套设施极不完善,导致客流量较少。如双王城遗址虽然考古价值极高,但位于寿光城北30公里,周围为农田,且土地盐碱度高,没有自然景观。由于景观缺乏吸引力,除去专家和学者对这一遗址保持兴趣外,很少有其他游客来此了解或者旅游,此类景点的价值基本上只存在于学术范畴,受众范围固定于有关专家和学者。如果一种文化的受众范围只局限于少数人,而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所了解,那此种文化难逃没落的命运,如何扩大品牌影响和受众范围,是当务之急。
(五)海盐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精品旅游线路欠缺
“品牌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就是向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优秀的品牌必有其独特的个性,品牌个性后面则隐藏着其独特的利益和价值,没有个性的品牌是没有吸引力的。”[2]目前,国内其他以盐文化为旅游品牌的城市众多,其中,运城的“池盐文化”,自贡的“井盐文化”,盐城的“海盐文化”,苏杭扬的“盐商文化”等在国内旅游业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占据了盐文化旅游开发的制高点。虽然潍坊自古就是海盐生产重镇,海盐文化底蕴也非常浓厚,但是在旅游产业进程中,无论知名度还是旅游开发力度无疑落后了很多,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也受到了这些城市的冲击。不仅如此,就目前的开发情况来看,潍坊市海盐文化旅游影响力也基本局限于本市,从总体来看,潍坊海盐文化产品数量不足,亮点不多,同质化较为严重,没有能吸引游客的精品旅游线路,也没有能让游客深度互动参与的旅游项目,更没有体现海盐文化的餐饮美食与旅游纪念品。与国内盐城、自贡等城市相比,潍坊的海盐文化产品开发明显滞后,并没有凸显出明显的核心旅游竞争力和地域民俗特色,也没有创新文化产品出现。
四、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一)通过三位一体的驱动模式,对地方品牌与宣传推介作进一步深化
首先,潍坊海盐文化氛围的营造,城市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城市文化理念的发展与海盐文化品牌效应的扩大,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在对海盐文化的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政府行为应该体现在科学规划、政策支持、投资引导三个方面,注重宏观指导和管理。做好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相关企业和公司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稳定的政策预期和良好的宏观氛围。
其次,企业和外来资本是开发潍坊海盐文化的主体和生力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办’文化不是主流,而应由社会或者经济组织来‘办’文化。”[3]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很多感兴趣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谋求进军文化产业领域,潍坊海盐文化的开发,也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借力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上的资本运作,为潍坊海盐文化产业化提供足够的资金,推动潍坊海盐文化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迅速将潍坊海盐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再次,全社会积极参与是潍坊海盐文化大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基础。公共事物不能简单地由政府包办,而要以能够最优地实现公共目标为标准确定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假如有利于公共目标的实现,非政府性社会组织也应进入公共事务治理领域。潍坊海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大众的参与。以更好地协助国家和政府实现潍坊海盐文化传承和产业化实践的公共利益。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机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真正做到社会公众依法、自愿、主动参与潍坊海盐文化的保护和产业化实践,并在参与中共享文化繁荣成果。
(二)借鉴国内“上、杭”模式和省内“市南”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困境,实行全局性统一管理
潍坊海盐文化资源管理分散、条块分割情况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海盐遗迹分属多个部门、多个地域管理,涉及不同的部门,地域上又分属不同的区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使规划、管理上很难统一进行。面对类似的困境,现在上海、杭州等旅游发达城市设立了本市的旅游业管理委员会等机构,潍坊也应予以借鉴,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统筹本市的海盐文化资源开发,这一委员会应由一名主要领导牵头,市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不仅如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高关联度产业,跨行业的整合与调整需求十分迫切。潍坊市应着眼于营造联合协作、共同发展的大行业格局,借鉴青岛市南区的“市南模式”由政府宏观指导,以“利益共享、企业共赢”为原则,整合辖区有关企业资源,将交通、餐饮、旅游、住宿、商贸等旅游产业相关行业结盟在一起,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相关要素,完善旅游营销网络,打破行业壁垒,实现了跨行业合作,凝聚形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宣传途径,扩大潍坊海盐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潍坊海盐文化旅游的宣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提升整体形象、探求不同客源,打造知名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潍坊海盐文化的认知率。这可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第一,搭顺风车。利用潍坊传统的成熟城市形象进行旋转,比如在潍坊风筝节、潍坊萝卜节等旅游节庆时间点和潍坊杨家埠等热门旅游景区加大潍坊海盐文化宣传力度,实现搭车宣传,在重点旅游节点和旅游景区搭车宣传,针对性强,效果好,可以更有效地将游客吸引到潍坊海盐文化旅游景点。第二,整合市、县区和景区的旅游宣传资金。集中力量强化在新闻媒体、互联网、户外广告等方面的投入,市外新闻媒体的宣传推介。第三,通过活跃的具体民间活动广泛宣传。如海盐文化节等的持续举办,增强“海盐文化”在市民心中的地位与影响。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提升潍坊海盐文化的认同感与影响力,为将“中国海盐之都”的品牌推向旅游市场争取最大限度的民间支持。
(四)因势利导,规划潍坊海盐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和民俗旅游项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文化,只有其具体的文化产品进入到广大的文化消费者手里时,才能很好地扩大文化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同样,要对潍坊海盐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就需要将无形性的海盐文化固化为可被直观感受和接触到的如影视书籍、旅游项目、旅游线路、旅游工艺品等具体文化产品并推向市场。当有关潍坊海盐文化的具体文化产品进入文化消费市场,蕴含其中的文化因素也随之传播到受众者那里,进而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文化消费者对于潍坊海盐文化的了解、欣赏和重视。因此,潍坊要将分布于不同区县的海盐文化遗迹和旅游线路重新整合,打破行政区划和不同地域的局限,将零散在各地的海盐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进行资源有机的整合,减少各自为政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并取得规模化、集约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海盐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海盐文化风情游、海盐文化历史遗迹、海盐生产制作工艺体验游,海盐民俗风情游、海盐工业观光游等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
(五)做好“顶层设计”,有序引导外来资本助力海盐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要对潍坊海盐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不可能对旅游开发所需资金大包大揽,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实践已经证明,把文化投资看作一种完全由行政垄断和政府投资来承担的行为,不但效率非常低,而且事实上政府也无法承担巨额费用,其要害是投资主体完全背离市场的定位,无法达到投资回报的基本要求”[4]。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只应是示范性、引导性投资,要使旅游开发顺利进行,就要在政策允许的合理范围内,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利用潍坊现有的潍坊文化产权交易所,进一步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对接,通过招商引资、风险投资基金引进、社会资本投资等多种方式广泛吸引外来资本介入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为外来资本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和投资条件,使其在为潍坊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做贡献的同时获取合理经济回报,使外来投资进得来,留得住,为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贡献力量。
[1]景以恩.寿光盐业遗址与宿沙氏之国[J].管子学刊,2009,(2).
[2]张友臣.论山东省文化品牌发展对策[J].东岳论丛,2009,(4).
[3]郑成文.论文化事业的市场化和制度化转换[J].经济研究参考,1999,(31).
[4]石杰,司志浩.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