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以大学语文课程文化建设为例
2015-02-13马燕
马燕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3001
引言
在高职教育逐步推进的当下,各高职院校在深入探究高职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学校偏重于学生技能培养,轻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表现之一就是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上,很多院系都表示学这门课程用处不大,看不到直接利益。这一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认识模糊,持有功利性、工具性的成才观,目光短浅,行为浅薄,走上社会之后缺乏发展后劲。
一、人文素养与课程文化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音乐等;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课程文化既不是课程+文化,也不是文化+课程,它绝不是课程和文化这两个词语的简单组合。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课程本身就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它蕴藏着巨大的活力,与课程行为紧密相关。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最重要、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对人的价值观、精神、道德等的引导与控制。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程文化建设的引领。
二、大学语文课程文化建设背景
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语文类、思政类、大学英语等课程一直以来都自觉践行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责。倡导在公共课程课程文化建设中,贯穿人文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促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正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水平和人文修养,在提高和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怀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大显身手。
人本性特征是课程文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开展高职语文课程文化建设不仅要研究课程学习者(学生),还要研究课程管理者、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教师),以及课程行为等一切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包括课程计划、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等。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学语文》课程文化建设,力求通过课程文化的改革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下面主要从《大学语文》课程文化建设的背景,以及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课程实施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文化建设背景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学院基础教学部大学语文教研室开设的一门课程,同时开设的还有《职业应用文》、《财经应用文》以及一些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公选课面向全院学生开放,是学生自由选择的,基本不受院系限制,而大学语文和应用文课程则要受约束多的多,尤其是大学语文课。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不是因为大学语文教研室不想开设这门课,或是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而是很多院系在课程选择上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因为看不到其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而不愿意让《大学语文》占用其课时,造成大学语文开设的面很窄,只有很少的班级开设。他们把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培养功能,在培养大学生现代人类共同的文明素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大有可为抛之脑后。著名学者钱理群曾说过:“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1钱先生真是一语道出了当今中国大学存在的弊病。
与此同时,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培养和提升已是不争的事实,有调查分析显示,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意识,但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掌握的还不够,对于政治时事更是漠不关心;具有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思想多元化;哲学、历史素质薄弱;艺术素养欠缺但又渴望得以提升;自我意识较强。2如果我们再一味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要不了多少年,我们的大学生就会整体心理脆弱,审美能力弱化,思想境界低下,缺乏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缺乏适应各种竞争的自信和创造力……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一方面学生人文素养急需提升,一方面许多大学又不重视这些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这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就必须摒弃那种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的影响,让学生们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自编教材《大学语文》
教材的选用决定了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什么样的范本,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现在的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大学语文教研室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在以往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自编教材。随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盛行,倡导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理念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大学语文教研室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大语文的视角出发,选文力求体现人文性、职业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人文性排在最主要的位置。教材中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一,倡导人文关怀。二,注重人道情感。三,强调人文素养。
人文关怀——如《狂人日记》中对礼教吃人的揭露,《七月》中对奴隶们悲惨遭遇的同情,《生命》中对生命的思考,“人与自然”单元中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探索,对人类从膜拜到取法、从敬畏到欣赏、从对抗到和谐的心路历程的揭示,《科学和生命》中对科学双刃作用的思考等等;注重道德情感——如《秋兴八首》中怀才不遇的郁闷,《北京人》中对道德堕落的批判等等;强调人文素养——如“文化长廊”单元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选文既有中国文化的整体解析(《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又有中西文化的对比(《家书二则》),更有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秦腔》)。
教材除了注意选文的人文性之外,还突出了职业性——设置了“人在职场”单元,旨在通过语文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修养;突出实用性——在选文上,精选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非文学作品,如“名家讲坛”和“学术园地”,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水平;突出教材的时代性——在单元设计与篇目选择上顺应新的教育理念,兼顾语文科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精心遴选一些时代热点让学生感受到多元化时代的冲击,触摸到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前沿。
(三)《大学语文》课程实施
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可以讲授的绝不仅仅是课文,教师应该从课文引申出去,或者说以此篇目作为一个引子,调动起学生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七月》,这篇《七月》选自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诗经》,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不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上,有人说,高职生的语文功底普遍不好,不着重讲翻译他们怎么会懂呢?其实,如果还是像初高中那样一字字、一句句的翻译,那和中学语文就没有区别,更重要的是学生可能一句都不想听下去。教师们应该做的是在课堂上把这首长诗每段的意思进行整体的讲解,重要的句子拎出来重点讲解一下即可。讲课的重点应放在描绘和学生们一起想象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画面,和学生们一同体会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唤起学生对于奴隶们的同情,让学生们从这首长诗学习到上古时代的社会现实;此外,就这首《七月》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可以谈一谈中国现实主义文学。
又如大学语文中收录的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秦腔》。教师在讲授这样的文章时,教学的重点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点:一,对贾平凹作品的介绍上。这有助于学生们对这一当代作家及其作品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对秦腔的介绍并可延展到对于我国戏曲的简单介绍。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进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三,对于“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大学语文教材中还收录了朱光潜的 《学业·职业·事业》一文,就一个人一生的学业、职业和事业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章的第一句话“每个有志气的人,在他的生平都不免为三件事操心。”这三件事,就是指学业、职业、事业。的确是这样,这三者对于还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来说,可能体会的并不太深,有些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些。因此作为教师,就有责任担当起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思考学业、职业、事业之间的关系,思考在生活中要根据什么来“择学择业”,思考朱光潜先生的“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的深刻含义。
结语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以实现个体心性的完善和人格的完美,以充分的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计划,追求其自身存在的终极价值,大学语文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任重而道远,因此,要承担起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责,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教育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丰富和深化。
[1]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241.
[2]袁小红.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7,(3):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