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频效应在汉语研究中的展望
2015-02-13马莹
马莹
吉林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一、语频研究应注意问题
1.统计对象要具体、合理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频率统计的对象要具体合理,因为非具体的统计对象内部通常包括多项因素,这多项因素如果性质相同那么对统计结果没有太大影响,运用频率统计方法得到的结论也是客观的,但是如若这多项因素性质相异,那么不同人对其统计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或正好相反的。例如对邹韶华、张亚旭、张厚粲、舒华、尤庆学、李峰等这些学者在研究“Vp+Np1+的+Np2”歧义结构的语感倾向问题时,都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并运用语频进行解释,但结论却大不相同。邹韶华和张亚旭等先生都运用了语频效应理论。他们都调查了1000个“Vp+Np1+的+Np2”结构的短语。邹韶华采用人工的方法,调查的语料是《人民文学》1986年第1期的第1页至第4期的33页。调查结果是,“Vp+Np1+的+Np2”结构的短语在语用中实际用作动宾和实际用作定中的比例为7∶3。张亚旭利用语料库进行调查,随机抽取了1000个这种结构的无歧义的短语,结果这1000个短语中动宾结构和定中结构的比例是3∶7。二者的结果正相反。其后也有多位学者对这一结构进行频率统计其结论都不相同,究其原因“Vp+Np1+的+Np2”这种歧义结构,具体的例句不同,那么第一语感倾向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笼统地说这种结构总的语感倾向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调查对象应是具体的合理的,否则就会发生以上的结论不同的情况。
2.语料要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语频统计的方法对语料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量上要求有全面性,质上要求有代表性,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一项调查可以穷尽所有的汉语语料,那是不现实的,但是调查的尽可能多的语料必须是有代表性的,否则就会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语料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绝对的代表性。例如:许多学者都对“这”、“那”不对称现象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他们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即现代汉语中“这”的使用明显多于“那”。但“这”与“那”的语用频率之比却有较大差异,用“北大汉语语料库”得出的“这”/“那”比为 2.65,陶红印所用语料的“这”/“那”比 1.3,黄宣范所用语料的“这”/“那”比更是小于1为0.58,究其原因,北大语料库虽语料规模之大达近8500万词次,但其中的文学作品比重过大,多数都属于书面语语料,而后两者的研究语料属于口语语料,陶的语料较小只包含一段对话,只能算个案研究不具代表性,黄的语料与其相比稍大。由此可见书面语与口语语料选取的不同,同种语料范围不同都会导致统计结果的不同。
二、前景发展
1.语频效应理论逐渐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以上都是我们把语频效应用在汉语作为本体研究上,这类研究日渐丰富,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频率效应的研究极为罕见,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频率统计语料,研究难度较大。近几年,随着语频效应理论的不断充实完善,许多难题运用语频效应研究的新视角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种研究方法也开始被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上。柳燕梅(2002)研究了双字词在教材生词表中生词重现率对欧美学生学习生词效果的影响。这是国内关于词的复现率对词学习效果影响的第一项研究。江新(2005)研究了非汉字圈学生汉语双字词学习中的频率效应,实验以一年级非汉字圈学生为被试者,从课本中随机选取了62个双字词进行测验,并统计了整词和单字在课文中的复现率,并对频率效应的作用机制、频率效应对教学的启示进行了讨论。2006年针对外国人汉语双字词习得中的频率效应进行了再探,测试方法:给来自汉字圈和非汉字圈的汉语学习者呈现不同词频、字频的双字词,要求被试者写出双字词的拼音和意义。结果显示字频对低频词学习的影响大于高频词,对非汉字圈学生双字词学习的影响大于汉字圈,即字频对于双字词学习的影响受整词频率、学习者的汉字基础的制约。文章还讨论了频率效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建议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不但要提高整词的输入频率和单字的输入频率,还要在提高字频时对于不同词频和不同汉字背景的学生区别对待等。张金桥(2008)考察了留学生汉语单字词识别中的笔画数效应、词频效应和词素频率效应及其交互作用。作者运用两个实验,结果发现存在笔画数效应及词频效应,但其交互作用不显著。同时存在词频效应和词素频率效应,两者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词频高时词素频率差异不显著,词频低时词素频率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笔画与词频分别作用于汉语单字词认知加工的不同阶段;在单字词识别阶段,词频和词素频率同时作用于同一个认知加工阶段,此研究对留学生汉语汉字词学习阶段制定课本,如何进行有效教学都提供了指导。除此之外胡琳、张松(2007)还运用语用频率理论界定了对外汉语教材中一些熟语化的非固定短语,从而对对外汉语中这方面的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
2.语频效应理论与其它理论相结合来解释语言现象
语频效应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也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把语频效应理论和其它理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解释语言现象,因为语言现象有时候是复杂的,而语频效应理论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与其它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达到理论上的优势互补,达到多方位解读,令人信服的目的。和认知理论相结合来共同解释语言现象可以说是最早的尝试。邹韶华在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研究中就运用了语频效应和心理因素两方面结合进行解释,作者认为中性词语义偏向积极意义一方与“语境频率联想”和人们求善求美的思想是分不开的。罗瑜(2005)探讨了语频效应频和认知学理论,联结主义理论等其它二语习得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出语频效应在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龚娜(2007)考察了语用频率对“X于”结构的影响,作者对180万字的语料穷尽性地搜寻把“X于”结构按频率高低顺序加以排列,运用语用频率的理论解释了“X于”的历史演变轨迹。然后分别用组块心理、临摹原则和抽象原则等认知理论来解释“X于”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认知心理基础。我们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学者把语频效应和其它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几种理论的结合也必将产生分析上的深入性和解释上的全面性等重大作用。
[1]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詹人凤.语用频率效应研究读后[J].中国语文,2003,(2).
[3]杨华.多音误读与语用频率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