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时期美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015-02-13余银萍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湖南湘潭411104

图书馆建设 2015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

余银萍 (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 湖南 湘潭 411104)

19世纪中后期一场发轫于英国,遍及欧美,远至俄国、印度、日本、中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运动犹然兴起。作为后起之秀,美国的公共图书馆运动自19世纪后期起,无论是运动的实践影响还是理论成果,均成为了当时世界公共图书馆运动的中心。

1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及其理论成果

1.1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运动

美国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是从会员制图书馆发展而来的。1731年,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创建美国第一所会员制图书馆,起初只有会员50名,随后这种会员制图书馆有很大发展[1]188-189。“在1790—1815年间,仅新英格兰六州就有500所以上,1870年增加到1 000所以上”[1]190。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觉醒,面向广大民众开放的免费公共图书馆成为倡导美利坚民族民主精神、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

到19世纪中后期,建立公共、公开、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1848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了建立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议案。随后在美国各州(如新罕布什尔州、缅因州、佛蒙特州、俄亥俄州等)相继出台了类似议案。1853年,纽约全美馆员大会召开。1854年,作为美国第一所有法律备案并取得公共税收支持的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正式成立,它成为领导和推动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中坚力量。美国图书馆协会提交的报告《美国公共图书馆:历史、现状与管理》中显示,1876年美国共拥有3 682所公共图书馆,122 706 964册图书,150万本小册子[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钢铁大王、慈善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的图书馆计划下,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据资料显示:至1899年,卡内基在美国捐赠的图书馆共达44所以上,到他逝世前的1919年,他向美国、英国、加拿大各国共捐赠了至少2 500所图书馆,捐款超过4 100万美元[1]227,为美、英等国的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在美国有许多私人捐赠的公共图书馆,如加利福尼亚州亨廷顿图书馆和美术馆、纽约摩根图书馆、芝加哥纽伯里图书馆和克里勒图书馆等。同时,在一批杰出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馆长的积极推动下,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本文仅以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予以说明。

(1)国会图书馆。它原是为美国政府机构服务的立法机关图书馆。但其在成立之初就有意成为全美公共图书馆的“领头羊”和“标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卓越的推动者主要由三位任职馆长促成,即斯波福特(1899—1939)、约翰·拉塞尔·杨格(1897—1899)和赫伯特·普特南姆(1865—1897)。斯波福特在任职期间,通过改组和整顿国会图书馆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图书馆。在杨格担任国会图书馆馆长期间,其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国会图书馆的国家意义,全面地收藏全国出版物,同时着手于馆藏图书的重新分编和专供国会使用的书目编制。在读者服务上,他“亲自主持了一项国会图书馆迄今最引人瞩目的全国性活动——为盲人服务”[3],并自1897年11月起,开设专门的盲人大厅。普特南姆在其任职之初,就“坚定地把国会图书馆的方针政策和美国图书馆界的利益广泛结合起来。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馆长他及时地把有关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全面知识应用到国会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3],并通过设立新的服务机构、开启馆际互借服务和发行、出售国会图书馆印刷目录卡片等措施使国会图书馆成为全美公共图书馆的枢纽中心。

(2)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它是1872年以募捐的方式设立,并于1878年正式成为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其开创了严格的分科制度,首设开架式服务和儿童服务等。它在1891年设立了一所训练学校; 于1900年设立了第一所永久性分馆,收藏了美国西部大量有价值的资料[4]。

(3)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它始建于1869年2月,位于俄亥俄州,主要为都市社区服务。在贝勒脱氏及其后继者担任馆长期间,该馆开创了一系列革新理念。例如,在服务对象上,该馆着眼于儿童和青年的服务,同时通过建立盲人图书馆和家庭图书馆为盲人群体、移民及落后地区的居民服务。副馆长伊士曼女士主事期间,该馆建立了新馆舍,新开设了旅行部、卡洛尔室、商业资料部等部室。怀特担任馆长期间建立了该馆职员年金制度,并捐建了大量有关民俗、东方学、棋艺的怀特文库。

(4)匹兹堡卡内基图书馆。位于卡内基故乡的该馆是一所财源充足的图书馆,以其最佳服务和出版物而著称。该馆同样注重对儿童和盲人的服务,在1901年开设了儿童图书馆员的训练学校,以重视儿童的服务为特色;于1907年开设盲人图书馆。

1.2 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形成的理论成果

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主要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公开、共享的民主理念和服务意识。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领袖人物和图书馆学的集大成者杜威一贯主张图书馆应当成为像邮局一样可亲近的机关,公共图书馆更应是一所免费的“民众的大学”[1]222-223,而美国公共图书馆一直是沿着这一目标发展的,它以最大限度地向民众提供最便捷的服务为目标。

(2)坚实的法律保障理念。自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开始,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从创建到图书馆日常规章、服务及经费运作无一不是依靠坚实的法律保障来完成的。据统计,在19世纪后半叶,仅马萨诸塞州就制定了大约60条有关图书馆的法令[1]198。

(3)平等的社会教育功能理念。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是作为“教育的机关”而存在的,其担负着民众自我教育的社会意义。因此,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一直努力使更广泛的民众、更广阔领域的人们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教育权利。因此,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从功能上讲,既有提供科学研究的功能也具有普适教育的功能;从服务对象上讲,既为青年人服务,也注重儿童、妇女、盲人、外国移民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从受众领域上讲,既有为医院、学校的服务,也有为商业、农村的服务。

2 美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在晚清中国的传播

美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传入中国始于晚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后,其在西学东渐的思潮下传入中国,传入途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译介西方著作

通过译介西方著作间接了解美国图书馆的代表人物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和他的好友魏源等人。林则徐在《四洲志》中对当时美国各州图书馆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包括各州图书馆数目、性质、藏书数及经费来源等。他记载:“查治当(乔治顿城)在洼申顿(华盛顿)之西,……屋多砖砌,故有加特力(天主教)书馆一所,公众书馆一所。……缅都(缅因州)……岁按户收先士四十枚为书馆修脯膏火之费。……纽育部( 纽约州)……书馆万有一百三十一所。”[5]尽管其记述的准确性令人质疑,但正是他的这些介绍才较早地把美国图书馆事业和美国近代图书馆观念引入中国,鼓舞了中国人开办属于自己的近代图书馆事业。魏源编译《海国图志》时在林则徐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加强了对西方图书馆的介绍,如在记述美国“马沙朱硕士斯部”(马萨诸塞州)的图书馆时增补了《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的记述[5]。这些记述对时人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西方的公共图书馆具有极大的影响,甚至作为畅销书传入日本。

2.2 到美国实地考察、游历

时人通过官派出使考察及私人出国游历等途径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办馆理念记录成文字或成为改造旧中国落后藏书的行动指南。

2.2.1 官派出使考察

(1)1867年的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使团。随行同文馆学生翻译张德彝等一行参观了美国的大学及其图书馆。张德彝对美国的图书馆做了详尽的考察。据张德彝的《航海述奇》记述,其不仅发现美国图书馆藏书丰富,还有“中华风土”和“孔圣道学书”[6]。张德彝将美国的公立大学称为义社,将美国公立图书馆称为义书堂,充分表露了他对美国公共图书馆公共性、共享性的认识和赞赏。

(2)清末新政时期的五大臣出洋考察。1905年,清廷为了“预备立宪”,派出以载泽和戴鸿慈为首的出国考察团,前往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半年后返回。回国后,出国考察团将其考察所得编译成书,在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中,对美国的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等做了详细的考察记录。戴鸿慈和端方等人在描述美国国会图书馆时写道:“书堂精石,罗列万国文字,尤为大观。书籍庋藏者,凡一万五千种。每日至此阅书者率二千人。”[7]戴鸿慈还对其借书流程做了具体描述,同时提及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所藏中文图书甚为丰富[7]。

2.2.2 私人出国游历

由于私人出国游历完全属于个人行为,这类人对美国图书馆的见闻和感受有更多的自由见解和评述。值得一提的有两个人,一是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广东香山人容闳(1828—1912),他于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是鸦片战争后最早接触到西方图书馆的中国人之一,在他的课业和生活中自然对美国的图书馆接触不少。例如,他曾通过竞选担任耶鲁大学兄弟会藏书楼的管理者[8]。作为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他在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第二位代表人物是维新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对美国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匹兹堡等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做了详尽考察,在充分肯定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后,他在其创办的《清议报》十七期上发表了题为《论图书馆与开进文化一大机关》一文,从8个方面阐述了创办近代图书馆的作用[9]。梁启超的近代图书馆思想,对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3 “洋人”直接在中国开办近代新式图书馆

西方侨民直接在中国开办新式图书馆也传播了其公共图书馆理念成果。例如,1849年西方侨民创办的起初为私营会员制后转为公共性质的上海图书馆,它在管理机制和读者服务上比较充分地引进和实施了西方公共图书馆理念。又如,英国皇家亚洲文会于1871年创办的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则采用的是美国先进的图书馆技术(如卡片目录、麦尔威·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卡特著者号码表》等),这在当时的上海甚至中国的图书馆都可能是最早的[10]。此外,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其是一所教会学校图书馆,亦是上海最早的学校图书馆,主要为学生服务,其管理员也多为该校毕业生,因此在西方图书馆观念的传播上也起到了一定影响。

3 美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对晚清中国的影响

3.1 促进了中国传统藏书楼向近代意义上早期公共图书馆的转变

在中国有千年历史的藏书楼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其名称虽未变,但实质已具有近代图书馆的意义。在整个19世纪“藏书楼”和“图书馆”这两个名称是并行的,据史料记载:1897年“北京通艺学堂设图书馆,并制定会章12条。是目前我国有据可查的最早使用‘图书馆’这个名称和制定章程的图书馆”[11]。1909年,清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对京师图书馆开办的必要性、藏书来源、图书馆建筑地址、民间捐赠及经费等问题做了详尽论述,目的就是要“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12]。1910年,清学部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正式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定了京师及各省开办图书馆的办馆宗旨、藏书建设、管理模式等具体事项[12],从法律上保障了全国各省、府、州、县图书馆运动的开展。在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各省地方督抚的积极筹备下,中国早期近代图书馆运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3.2 传播了先进的近代图书馆学文化思想,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性。

随着晚清时期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西方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核心思想被引入中国,成为中国奋进的有识之士追求教育平等,言论、出版自由的有力武器。随着晚清自上而下、由政府到地方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广泛创建,尤其是引进美国公共图书馆先进的办馆理念和管理技术(如开架服务模式,卡片目录,十进分类法以及重视儿童、妇女、青年的服务等),晚晴早期的公共图书馆逐步承担起中国民众实现自我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在开启民智、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文化作用。

3.3 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图书馆学人才。

1917年后,留学归来的沈祖荣、胡庆生、杜定友、刘国钧等人作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拓者,通过讲学、开办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等实践活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新图书馆运动”,掀起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同时,通过图书馆这座文化阵地,西方近代先进的民主政治理论、人权和科学思想逐步为中国追求进步的有志之士所吸纳,成为他们倡导政治变革、宣扬新文化运动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思想武器。

[1]杨威理. 西方图书馆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郑永田. 美国公共图书馆史文献评述[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4):29-30.

[3]科 尔. 美国国会图书馆展望[M].姜炳 , 译.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28-29.

[4]黄端仪. 国际重要图书馆的历史和现状[M]. 台湾:台湾学生书局, 1982:94.

[5]程焕文. 林则徐和魏源对西方图书馆的译介[J]. 图书馆论坛,2004,24(1):8-9.

[6]张德彝. 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M]//钟叔河. 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 1985:693.

[7]戴鸿慈. 出使九国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 1986:235.

[8]程焕文. 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上[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4(3):87.

[9]李朝先, 段克强. 中国图书馆史[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2:276-278.

[10]谢灼华. 中国图书馆和图书馆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86.

[11]邹华享,施金炎.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4.

[12]李希沁,张淑华.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128-133.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飞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