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四化”建设创新研究
2015-02-13丁远高娜娜
丁远,高娜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四化”建设创新研究
丁远,高娜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技能化、政治化建设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分析辅导员队伍发展历史逻辑,同时借鉴美国先进的学生管理实践经验,立足于当今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四化;创新
一、辅导员队伍发展历史逻辑与概念分析
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我国辅导员制度缘起于革命先锋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可以追溯到黄埔军校时期的“政治指导员”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此后,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全面发展的辅导员队伍,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问题。在注重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更注重辅导员特色效应与功能效应。中共中央在高等学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按照专业化的模式培养后备力量,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辅导员队伍“四化”内涵
职业化是指辅导员工作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它与教学、科研岗位一样,应有明确的职业要求。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侧重将辅导员队伍的行政人员与教师人员的双重身份的合理调适。
专业化是在于对辅导员工作定性的特殊性,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与工作能力。当然,辅导员又区分于专职化的任课老师与高校专职行政人员。
技能化是指依托专门的机构和终身事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高校德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辅导员课题教育、谈心谈话、专题教育方面的技能,对辅导员工作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保持,使之科学化与合理化。
政治化是指辅导员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担负重要的责任,是大学生政治上的导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辅导、引导、指导的干部。同时,它还指辅导员要承担党与高校之间政治联系的渠道与桥梁,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这是其他的任课老师与高校专职行政人员没有的功能。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经验与借鉴——以美国为例
国外没有“辅导员”这一称谓,统称为“学生管理人员”。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管理模式。《学生服务——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手册》是美国高校学生人事工作协会专家们的经典力作,对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主要特点有人员构成多样化、素质的专业化、建设的规范化。此外,在管理工作机制上还存在许多创新。第一,发挥专家的非学术性评议咨询活动的作用。非学术性评议咨询活动通过介入、资料的选择与分析、实施、评估、终止等步骤,了解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话、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沟通与解决。第二,构建法制化的校纪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依据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对机构设置、职责范围、相互配合及工作程序等规范比较明晰。第三,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学生社团成为美国学生管理工作的载体,学生管理工作者会积极参与到学生社团中来,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与指导。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基本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中等职业学校时期惯有的办学观念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原因有:
第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重视不够,辅导员数量配备不平衡,辅导员总量不足。目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数量落实情况不平衡,国家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数量配比应该在1:200。辅导员队伍的缺编导致许多辅导员超负荷工作,辅导员教学管理质量大打折扣。
第二,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模糊,岗位设定不明。在辅导员的岗位设定上区别于普通的教师岗位,也不同于管理岗位,其双重身份决定了岗位设定上的复杂性,多数高校将辅导员定位于思政教师系列,而辅导员不仅需要授课,还需要处理行政事务。有些高校将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职教师一起评职称,并未做到“岗位单列、序列单列、评议单列”。
第三,辅导员职业缺乏吸引力,职业认同感不强。由于辅导员身份的双重性,辅导员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加之许多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管理与培养上不够重视,辅导员在收入待遇、学校地位、发展空间上都与其他职位有较大差距,这使得学生工作失去吸引力,辅导员容易产生质疑、倦怠,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
第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职业资格标准建设亟待加强。多数辅导员缺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在职业准入方面,应该多重视应聘者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职业规范上,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职业资格标准建设有待加强。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四化”建设路径
第一,搭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平台。完善辅导员准入机制,规范辅导员评聘条件,基本都要求硕士学历以上,重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及思想政治教育背景考察。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也可按管理岗相关要求评聘教育管理研究系列职称,落实辅导员“双线晋升”政策,打造属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码头”。
第二,规划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路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辅导员应该树立专业化理念,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辅导员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身教,辅导员自身的言行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第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技能化培养体系。搭建辅导员培训平台,做好辅导员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加强辅导员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职业规范方面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鼓励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专项课题研究,培养和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并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逐步形成技能化发展方向,在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上构建技能化的辅导员队伍。
第四,打造高职院校辅导员政治化发展路线。辅导员是未来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是党与高校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发挥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将有利于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政治人格培养与党在高校展开政治社会化活动的顺利进行。这要求辅导员自身政治素养过硬,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过硬的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不随波逐流。
目前,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主要仍侧重于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在技能化与政治化建设上较少涉足。本文通过对“四化”概念的界定,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理论建构。本文的主要目标在于这样一个有现实立足的理论建构工作,不但有志于推动教育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还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与突破。但在理论探索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仍需要深入研究。
[1]翁铁慧.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2]朱正昌.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
[3]殷善兵.对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173-177.
G645
A
1673-0046(2015)7-0037-0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党建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四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3215017931,项目负责人: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