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

2015-07-22李玉芬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012

图书馆 2015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城镇化乡镇

李玉芬(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厦门 361012)

·专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

李玉芬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012)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公共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乡镇社区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建设方式阻碍了此类型图书馆的发展,将责任主体与业务管理主体上移,以城带乡共同发展是乡镇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镇社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策略研究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8亿到2013年的7.3亿,城镇化率达到53.73%,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常住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6%。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城乡人口各占一半。预计到2020年,将有8.4亿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镇人口,城镇化的规模逐渐扩大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1]如果说传统的城镇化道路是土地的城镇化,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人的主体地位;那么新型城镇化核心则应该是人的城镇化,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公平为起点,以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均等化为前提,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并逐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2]

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早在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文化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这里提到的六种类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其中图书馆居于首位。公共图书馆是提高公民素质,传承文明和保存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公民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和终生课堂,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需要进行转型,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 乡镇社区图书馆的概念

乡镇图书馆,根据我国行政区划来理解,应该是县级图书馆之下,村级图书馆之上,隶属于“乡、镇”的图书馆。包括城市街道图书馆以及在城镇化进程中由村改居,镇改街道的街道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统称为“乡镇社区图书馆”。“乡镇社区图书馆”这个词语被越来越多使用的原因在于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络将处于最基层的“乡镇社区图书馆”纳入研究范畴,成为研究热点。因此,“乡镇社区图书馆”是指城镇化背景下产生并用于县级以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3]综上,当我们探讨新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时,这类与公共图书馆隶属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却是用于保障乡镇社区人民群众最基本权益的主要阵地的研究不可忽视。可喜的是这几年来,基层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再次转移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馆两个层级。按照普遍均等原则,这种转变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3 乡镇社区图书馆研究现状

3.1研究概况

笔者2014年8月在CNKI(1979-2014)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使用“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主题词为题名及关键词进行检索。按题名“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分别检出302、537、849篇;以关键词为字段三者分别检索出709、988、1675篇。从中可以看出,“乡镇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这两个词语在基层图书馆研究范畴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研究在业内也比较频繁。

同理,将“乡镇社区图书馆”与“资源建设”、“作用”、“问题”、“藏书”等主题词匹配后分别以题名和关键词为字段进行检索,其中以题名为字段分别检索出2、27、27、7篇,以关键词为字段分别检索出2、8、9、45篇。

综上可知,乡镇社区图书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宏观的理论探讨上,而对于资源建设、藏书建设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研究内容总体上不够细致和深入。

3.2乡镇社区图书馆建设主体

理论上,乡镇社区图书馆应该属于公共图书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事实上乡镇社区图书馆并没有明确地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的范畴,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是各级政府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形成了“一级政府建设一个图书馆,谁建谁管”的松散的服务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乡镇社区图书馆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提供经费支撑并进行行政管理,使得基层图书馆能从其政府组织获得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再加上在管理人员、技术方面的薄弱,其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相当贫乏的[4],其能提供的服务是相对低下的。而另一方面,由省政府、市政府、区政府设置的图书馆其辐射能力通常只到周边的城市居民,而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众多的乡镇社区却处在服务范围之外,根本无法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原则。我们还清楚地看到建设乡镇社区图书馆的各项政策与规定无处可查,无规范则无法出成果。资料显示,很多乡镇图书馆的设置均缘于评估或检查等临时需要,而馆藏也多为捐赠或一次性投入突击形成,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周边居民(村民)的文化知识与信息需求。因此如何调整乡镇社区图书馆服务框架,构建公平、有效的乡镇社区图书馆服务体系以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显得非常必要。

3.3乡镇社区图书馆建设方式及运行模式

3.3.1两次建设热潮的经验教训。建国以来,乡镇图书馆有两次大规模的建设热潮,第一次是始于1951年的文化部“发展农村图书馆网”任务与随后的“大跃进”运动,在这种政治任务“运动式”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到1958年底,“乡乡有中心图书馆,社社有图书室”,农村人民公社图书室猛增到47万多个。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室由于缺乏必要的内在发展动力如昙花一现难于持续下去,至50年代末陷入低谷。第二次是启动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万册乡镇图书馆”建设项目,建设主体仍为乡镇政府,由于项目后续资金缺乏也没有形成制度保障,不可避免地于90年代逐渐没落。实践证明,图书馆的建设绝不是靠“运动式”的建设方式能够持续下去的,无合理完善的制度、可持续的经费、专业的管理人员,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只能“热闹开场,冷清收尾”[5]。回顾这两次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不难发现,将建设图书馆及运行图书馆的重任落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政府身上而无实际的政策经费支持,必然会使其难于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分级设置图书馆”体制的最大问题是产生了各自为政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自为政的服务体系不仅会使各级图书馆因为无法共享整个体系而成本昂贵,也会因为最基层的政府财政能力的薄弱而影响可持续发展。

3.3.2乡镇社区图书馆运行的几种模式。一是乡镇支持,国家补贴。这种形式在各地最为普遍,乡镇财政并没有纳入国家财政范围,除了上交税收,基本都是自用,因此,乡镇社区图书馆的主体在大部分地区都是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二是国家财政支持,乡镇辅助。这种形式大都用于欠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没有建设的能力,所以由国家支付,承担建设图书馆的主要投入。三是运用适当的市场手段进行建设并运行。这种方式能使乡镇政府卸下包袱,但带来的负作用往往是把图书馆的公益性变成个人谋利用的“书摊”,这种作法并不值得提倡。四是社会兴办。这种方式是由企业或个人捐资主办,值得鼓励,但仅靠企业或个人做公益的热情并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6]

3.4乡镇社区图书馆资源建设

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差距明显,乡镇的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资源短缺,因此,乡镇社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非常薄弱的。目前乡镇社区图书馆资源利用及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由于乡镇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阅读并不是他们的生活习惯,难于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同时,社区图书馆是以社区为依托,读者多为社区成员,从老人到儿童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无的放矢必然导致利用率低下。二是大部分的乡镇社区图书馆购书经费都以乡镇政府拨款为主,如果没有评估或检查的需要甚至无经费支撑,有限的经费无专业人员管理,购书随意,则所购的图书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三是接受捐赠的图书质量更是不容乐观,有些单位捐赠图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主观地将自己想捐的图书如一些难懂的理论书籍送到图书馆,个人捐赠更是以淘汰过时、内容陈旧的图书居多,这些图书到馆上架后无非滥竽充数,并无益于乡镇社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如果图书馆里常年充斥的是质量低劣、品种单一、可读性差的图书必然会将读者拒之门外。

4 乡镇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4.1运行模式的思考

制约乡镇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制度和经费的保障以及专业化的服务。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项工程,一次性投入建成后就无后续人力物力的长远安排是无法让图书馆达到基本服务要求的,因此,以城带乡共同发展是遵循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4.1.1责任主体上移。改变各自为政的建设体制,在合适的区域由最高级别的政府建设一个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替代原来的由各级政府分级设置图书馆,独自运行各图书馆的格局,使责任主体上移:乡镇(区)政府→ 县(区)政府→市政府,政府主导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原因,由政府进行推动,统筹规划、制定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样才能使公共图书馆的设置由“一级政府建设和管理一所图书馆”向构建“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转变。

4.1.2业务管理主体上移(以厦门为例)。乡镇社区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业务服务及规范管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将业务管理主体上移是最佳途径。可以这种方式:社区(村)图书馆→乡镇(区)图书馆→县(区)图书馆→ 市图书馆(总馆),业务管理主体上移的实质是理顺总馆建设主体与分馆建设主体、总馆主管部门与分馆主管部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服务在该区域内达到普遍均等的理想状态。事实上,国内图书馆界已有很多这方面的探索实践,以厦门为例,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为建设公共图书馆城乡全覆盖服务体系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工作,形成了具有厦门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市图书馆与1个市级少儿馆、8个区级图书馆(包括少儿图书馆)、60个联网分点分馆等区域性图书馆形成联盟,共享资源,实现了借书证一证通用、书刊通借通还、书目联合检索、文献集中编目等联合服务。[7]二是形成总分馆体系(如图1)[8],分馆建设的重点在于乡镇社区图书馆,厦门的城镇化率达88.6%,[9]位居福建省之首,这种以城带乡的总分馆体系可促进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均等化。

图1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尽管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得到同行的认可,但从图1可以看出,该体系的组织架构是总馆——成员馆的扁平结构,即厦门市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社区图书馆为分馆,直接跳过了可以成为骨干的区级图书馆。随着分馆数量的不断增加,业务管理的宽度与难度将越来越大,总馆不但要承担协调与管理职责,还要承担乡镇社区馆的指导任务,负担会越来越重。因此,合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应遵循“市总馆——区分中心馆乡镇馆——社区馆”的架构模式。市总馆作为业务管理的最顶端应被赋予对分馆的财产管理权,以便集中采购和处理文献;还应被赋予对分馆的行政管理权,成为整个系统的行政管理中心,可负责整个体系内的管理、协调、培训、集中编目等工作。而各区图书馆可作为分馆的中心馆,成为整个服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统筹安排区内各乡镇社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文献流通工作,并对这些馆进行指导,乡镇社区图书馆作为整个服务体系最基层的节点,在由上而下的指导下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10]业务管理主体上移带来的优势突出体现在乡镇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上,如果能将整个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建设成为分馆,就可以按照专业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如馆址的选择、馆舍面积、空间布局、藏书结构、藏书数量等等。一系列专业的标准的制定及设计必然会很大程度地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4.2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适应新型城镇居民的需求

4.2.1优化馆藏结构适应基层需求。图书馆应该分析读者的类型和层次,乡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为周边居民,他们到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休闲及学习,因此,资源建设内容不能太过理论化,应该通俗易懂,具有引导性、实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时代的农民的观念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在资源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新农民的关注点,如金融、法律、管理、计算机的图书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科普、家居美化等图书也可考虑补充。

4.2.2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馆藏。藏书具有地方特色对于服务于乡镇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地的地理、历史资料、民俗资料、名人逸事等都是珍贵的资源。如果能加以征集和整理成为特色馆藏,对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扩大当地的影响力,开发地方优势文化资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乡镇的产业特色也是资源建设的重点,可针对当地的乡镇企业对技术、管理等方面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提供专业文献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

4.2.3建设数字化资源成为有益的补充。随着网络的发展,读者对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很多乡镇社区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都没普及,因此,数字化信息资源在乡镇社区图书馆入藏量很少,甚至是空白,电子图书、数据库、音像制品是对馆藏的有益补充,这方面的建设亟待加强。

(来稿时间:2014年12月)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2.许经勇.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厦门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前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9

3.肖希明等.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法律保障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1

4,5.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研究.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8-12

6.王效良.基层图书馆的农村服务工作.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68

7.林志军.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与发展策略.图书馆,2014(3):35-37

8.厦门市图书馆分馆.[2014-11-30].http://www.xmlib.net/ xtfg/stfg/zsfg/

9.我省年内或实行“市管镇”试点厦城镇化率居全省首位 .[2014-11-30].http://news.xmnn.cn/a/xmxw/201406/t20140617 _3898093.htm

〔分类号〕G259.21

〔作者简介〕李玉芬,女,馆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已发表论文10篇。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Community Libraries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e Contex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Li Yufen
( Xiame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

〔Abstract 〕The core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people's urbanization. The public libra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urbanization. The countryside community library is the weak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ublic library. That is, the construction at one’s own free will hinders its development. The only solution is to upward the subject of responsibility & management main bod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by urban areas.

〔Keywords 〕New-type urbanizationCountryside community libraryPublic libraryDevelopment strategy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城镇化乡镇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乡镇扶贫印象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家乡的城镇化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