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的问题刍议

2015-02-13开封大学图书馆河南开封475004

图书馆 2015年8期

成 骥(开封大学图书馆 河南开封 475004)

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的问题刍议

成 骥
(开封大学图书馆 河南开封 475004)

〔摘 要〕文章从分析我国民众对图书馆的消极态度入手,通过介绍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历史演变,探讨我国图书馆制度存在缺陷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图书馆制度在设计过程中忽视读者的参与。作为图书馆主体的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应将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作为一种制度来操作。借助“参与式图书馆”理念以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能力,提高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图书馆制度设计 读者参与 图书馆权利法案 参与式图书馆

1 制度缺失导致公众对图书馆的消极态度

从21世纪伊始,我国公众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数就一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图书馆界针对这种现象通常都强调外在因素,即普遍认为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没时间看书,更不用说进图书馆了。另外,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公众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和多样,图书馆早已不是“信息中心”。但归根结底问题仍出现在图书馆制度上。好的图书馆制度会使公共图书馆就像菜市场一样成为公众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使图书馆真正融入公众的社会生活,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让公众时刻关注图书馆的生长状态。不好的图书馆制度则会使社会公众产生两种消极态度。其一是将图书馆置于自身利益之外,这种态度久而久之,便会让社会公众逐渐丧失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即便出现诸如关闭公共图书馆这样影响公共生活的重大决策时,也会表现出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还会发出“这与我何干”的反问;其二则表现为通过撕页、涂画、损坏公物,甚至是偷窃等较为隐性的不良阅读行为来发泄某种不满。有学者称这种行为是“反行为”[1]。其表现形式是处于压力之下的“弱势”一方,以表面“顺从”的姿态,从下面悄悄获取一种“反制”的位势。与“反抗”有明显不同,实行“反行为”的个人和群体,在局部上虽不免会有激烈的甚至是暴力的对抗,但其基本形式却是平缓的、不公开的,带有强烈的欺骗性和隐秘性,近于所谓“猫腻”或“阴柔”的行为。这种反行为在我国各图书馆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它是一种日常的常规行为,未必会有“总爆发”,所以我国图书馆界也常常把这种“反行为”归结于个别读者的素质问题,但“反行为”造成的后果已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于素质问题。读者的“反行为”举止反映的是图书馆制度本身与读者的需求和期望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性和滞后性。它更多地暴露出在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利用两个维度上,图书馆和读者无法达成制度共识。读者对图书馆的这两种消极态度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掌握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冲突和妥协的节点,如何通过更佳的管理措施将读者的意见纳入到图书馆的决策机制中来,促进我国图书馆健康良性的发展,应是我国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2 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历史演变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如何改变我国图书馆制度的严重滞后局面,或许我们可以从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历史演变过程得到一些启示。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形成、完善几乎都是缘于某个具体案例。1937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之际,美国政府对图书馆和图书审查制度严格控制。蒙大拿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菲利浦·基尼因拒绝剔除校方要求的具有争议性的图书而遭解雇,随即,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的图书馆员薪金、职员及职位委员会(Board on Salaries,STAFF)立即向蒙大拿大学校长提出抗议。1938年,爱荷华州德梅因公共图书馆馆长佛雷斯·斯波尔丁为破除言论自由的限制及图书审查制度对读者权益的损害,提出了《免费公共图书馆权利法案》,这就是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雏形。1939年,社会纪实文学《愤怒的葡萄》出版。该书因揭露美国中西部农场主压迫农工的状况而引起美国各州统治者不满,纷纷施压图书馆,部分图书馆被迫将此书列为禁书。禁书事件推动ALA组织对《免费公共图书馆权利法案》进行修订,形成1939年版。1950年,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公共图书馆因提供《边界》、《手足情》、《苏联人》三部电影流通,遭到伊利诺伊州的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抗议,要求剔除这些馆藏。对此,ALA在1951年仲冬会议上对法案进行补充说明:“《图书馆权利法案》应适用于图书馆收藏或使用的所有供交流的资料和媒体”。1965年,一位伊利诺州贝尔维尔的天主教图书馆员拒绝将新教徒的出版物《教会与国家》列为馆藏读物,并且引用《图书馆权利法案》中的一条款作为理由。针对这一案例,ALA于1967年再一次对《图书馆权利法案》进行重大修订[2]。通过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侵犯读者权益的案例发生都能立即引起美国图书馆界的强烈反应,并在短时间内对《法案》进行修订,使《法案》适应新变化、新需要、新要求,从而推动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日趋完善具体,成熟。反观在我国,图书馆也曾发生过诸如“国图事件”、“苏图事件”、“信阳师院图书馆事件”等侵犯读者权益的案例,但始终未成为推动我国图书馆制度改革发展的原动力。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美国图书馆界面对的基本都是外部压力,而发生在我国的侵犯读者权益的事件全部来自图书馆内部,换言之,是图书馆在侵犯读者权益,是图书馆成了阻碍我国图书馆制度发展的绊脚石。“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国际图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的这一条款常被引用于我国图书馆各种研究文献中,但我国各类图书馆制定的规章制度却常常有悖这一国际准则。如国家图书馆的《读者指南》也曾有过如下规定,办理读者卡及扩展功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在京所属单位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处级及其以上行政职务者,在京就读的研究生,可申请中文图书第一外借库外借功能;本市居民、在京就读的大学生,在京工作的外地居民,可申请第二外借库外借功能;具有在京所属单位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处级及其以上行政职务者,持有单位担保书的在京所属单位其他人员,持有院系一级担保书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可申请外文图书外借功能。”国家图书馆将读者的阅读地点、阅读内容与其户口地、职务、职称、学历甚至工作单位所在地等身份特征联系起来,并受到后者的约束,不让每一个中国公民平等地享受国图所提供的外借服务,这无疑是一种地域歧视和学历歧视[3]。图书馆界对这些侵犯读者权益的规章制度大都司空见惯,甚至认为这样的制度理应如此。由此看出,中国图书馆法迟迟无法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必须引入外部力量才能刺激图书馆界同仁的麻木心态,以便及时发现我国图书馆制度的缺陷,所以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将是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的的必要性

自从现代图书馆传入中国,我国图书馆对读者在图书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早在1929年,陶述先先生提出图书馆三要素:书籍、馆员和读者;1932年,杜定友先生认为图书馆有书、人和法三个要素;1934年,刘国钧先生指出图书馆由图书、人员、设备和方法四要素构成;1957年,刘国钧先生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图书馆事业由五要素组成,即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设备以及工作方法。如今,“人文论”[4]、“读者核心论”[5]“读者中心论”[6]、 “读者主体论”[7]、“读者资源论”[8]等观点相继出现。但这些观点目前还只是一种纸上的声音,并没有在图书馆制度上具体体现过。图书馆一方面呼吁重视读者在图书馆的突出地位,另一方面却制定出有违读者意愿和需求的制度。所以说我国的图书馆制度无论是社会制度安排意义上的图书馆制度,还是职业规范意义上的图书馆制度,给人们的感觉是它不是为了推动和促进知识传播,而是在控制和阻碍知识传播。

我国的图书馆制度一般只具备约束和激励两种功能,但约束的未必就具有合理性,激励的也未必就具有正当性,否则读者不会远离图书馆,也不会在图书馆内表现出种种“反行为”的举止。这种落后的图书馆制度迟迟无法得到改进,在于我国图书馆管理仍停留在传统图书馆简单投放型的工作管理模式里,即“图书馆提供者-接收者”或“图书馆-读者”的固定图书馆管理模式[9]。读者只是被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即图书馆提供什么,读者只能接受什么。由于不能了解读者的意愿和需求,全凭想象、臆测和感觉来设想读者应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服务,进而去制订图书馆制度,导致我国图书馆限制和歧视读者的制度比比皆是。

图书馆制度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类利益体关系的工具。如何让我国图书馆制度具备这些属性应该是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图书馆界似乎也没有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要完善图书馆制度不仅要依靠图书馆自身,更需要读者的支持。在当今将信息知识视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重要驱动力的社会,只有把读者因素纳入业务流程中的图书馆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传播领域获得一席之地。所以,让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的设计是解决我国利用图书馆服务的读者人数不断下降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

4 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的意义

4.1 有助于留住读者和馆员

目前,我国图书馆制度从设计到实施难以让图书馆从业人员和读者都满意。其原因是在图书馆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忽视了作为图书馆主体的读者的参与,即在图书馆供需关系中将图书馆视为主体,这样就颠倒了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体关系的倒挂折射出长期存在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个现象,就是只是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宗旨作为宣传口号写在纸上,把“图书馆是读者的图书馆”[10]理念挂在嘴上,心底却是“只有留住馆员,才能留住读者”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去设计图书馆制度时,图书馆便将本可以为图书馆建设提供明智建议、意见和特别视角的读者变成了“利益不相关者”,甚至是“麻烦制造者”,这样既造成了图书馆读者的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图书馆人才的大量外流。缺少读者关注的图书馆,其收藏的图书也会变成毫无用处的废纸,馆员也无法体味图书馆工作的崇高。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体现,当大量读者来到图书馆时,他们不仅需要知识,必然也需要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高素质的馆员来支持,此时的馆员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馆员就有了安心本职工作的动力。因此,图书馆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将图书馆的话语权交还给图书馆的真正主体—读者,邀请和吸引读者参与,激发图书馆的生机和活力。

4.2 强化图书馆制度的合作共赢机制

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其实是为图书馆建立起一套可以随时启动的纠错机制。读者只有认为自己是图书馆制度的真正来源时,才会将自己当作图书馆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其自我主体意识便由此得到提升。当读者拥有通畅表达公共意见的渠道或平台,获得影响甚至变革图书馆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机会,并得到图书馆的及时反馈时,读者才有可能建立起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图书馆的忠诚度,由衷地关心图书馆的建设,监督图书馆的运行状况。 而当图书馆的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时,所有图书馆从业者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也随之油然而生,由此形成一种积极的压力,抛弃那种得过且过的消极的工作状态,最大限度挖掘图书馆的内生变量,真正将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从口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失,确保图书馆对外服务良性开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制度保障读者权利的作用。当图书馆全力维护读者权利的同时,读者也会在图书馆遭遇危机时施以援手,因为此时读者的切身利益已和图书馆息息相关。所以说由图书馆和读者共同设计的图书馆制度是一种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具有提升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功能。

4.3 推动制度创新

任何制度运行的环境都是呈动态变化的,随着运行环境的动态变化,人们会对制度产生新的需求,因而制度在制定完成后需要适时地进行变迁,以满足变化了的客观环境提出的新问题,进而完善制度的实施效果。制度变迁离不开相应行为主体的推动,无论是制度变迁的供给者还是需求者都会对制度变迁产生影响,这其中还包括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会产生相应的态度,他们都对制度变迁的方式、途径、内容、过程及最终结果等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是不同主体的变迁动力、推动方式、影响程度等存在差异。在信息环境中,什么样的知识信息,什么样的服务更符合社会民众的需求,读者永远比图书馆更敏感、更及时、更有发言权,图书馆应不断持续地了解读者最真实的感知价值,善于听取读者的呼声和建议,将读者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成系统化的制度文本。也就是常讲的,将读者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所以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的过程,也是图书馆包容读者观点、理念的过程,开发读者资源,获取读者经验、知识、信息和智慧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图书馆制度创新的过程。

4.4 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能力

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并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座谈会、网上咨询、投票、提建议来与图书馆互动,而是需要让读者深入到图书馆内部,直接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流程中。但如此又会产生一个专业隔阂的问题,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就必须首先打破专业壁垒。2007年,Lankes和Silverstein提出“参与式图书馆”[11]。他们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真正的集成图书馆系统,必须允许用户参与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传统的图书馆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读者是无法承担诸如图书采购、编目组织、知识服务等图书馆工作的,“参与式图书馆”的实质就是将图书馆打造成开放式的社交型图书馆,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的零距离接触,它强调让读者直接参与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中,也就是不仅仅视读者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而是将其视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该理论可以说是图书馆与读者在互动关系上的升级,显然是一大进步。但该理论仍然有较大的升级空间,读者身份转换应该更彻底,承担的工作任务范围应再扩大。参与式图书馆的终极目标应是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制度的设计中,将读者自身的智慧、知识和规则、秩序带入到图书馆系统中。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流程是读者参与图书制度设计的一个前提,读者亲身体验、了解、熟悉、理解图书馆是提升对图书馆认知能力的有效渠道和平台,为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使读者有足够的知识支撑其胜任工作,成为广大读者群体合格的代表。

5 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要形成制度

图书馆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保障读者的权益,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这一目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图书馆制度也需要不断革新,因此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要形成常态化、固态化,避免形式化、表面化,最终要形成一种制度。图书馆要明确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的宗旨、章程、参与目的和方式,使制度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保证技术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国家层面的图书馆制度的宏观设计,再到各图书馆协会制度的中观设计,最后到各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微观设计,都需要保障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读者无障碍参与。让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时,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激发读者的荣誉感、责任心,激励读者无保留地贡献其知识,积极参与到图书馆制度的设计中来。

6 结语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读者资源的分流给图书馆带来了生存危机和巨大挑战。转变思维模式应是我国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既然读者可被视为图书馆的资源,那么图书馆要通过制度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应该破除传统图书馆制度设计模式,在深挖图书馆的内生变量的同时,也要善于获得蕴藏在读者中间的智慧和知识等外生变量支持,要像挖掘文献资源一样去挖掘读者资源,只有当影响图书馆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这两种工具变量同时发力时,图书馆制度才能真正保障读者权利,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当读者同时拥有了图书馆制度遵守者和设计者的双重身份时,图书馆制度才能更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读者的自我规范意识与图书馆文化的自我支持能力才能得到增强。

(来稿时间:2015年2月)

参考文献:

1. 高王凌.是谁改变了历史.读书,2014(4):64-68

2. 王静芬.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图书馆论坛,2014(5):121-126

3. 西子. 国家图书馆的傲慢与偏见.新闻周刊, 2003(18):10-12

4.卢泰宏.图书馆的人文传统与情报学的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3):4-10

5. 赵成山.构建以读者为核心的图书馆学.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4):49-52

6. 李刚.论“读者中心主义”.图书馆建设,1996(6):37-38

7.王桂艳.关于读者主体论.图书馆建设,2001(6):17-19

8.刘兹恒,黄纪华.图书馆的生存之道——由英国拯救图书馆运动引发的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4-7

9.Linh Cuong Nguyen Partridge, Sylvia L Edwards. Towards an 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ipatory library.Library Hi Tech,2012,30(2):335-346

10.蒋永福,陈丽君.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情报工作,2002(11):27-32

11.Lankes RD, Sliverstein J Nicholson S et al. Participatory networks: the library as conversation.[2013-03-09].http:// information.net/ir/12-4/colis05.html

〔分类号〕G251

〔作者简介〕成骥(1970- ),男, 开封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Humble Opinion on Reader Participation in Library System Design

Cheng Ji
( Kaifeng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 〕Analyzing the negative attitude of people of our country towards librar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Library Rights of United States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ciency in the system of the library in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not solve the root cause is that our country library system in the design process to ignore the reader participation. As the main body of library readers in the library system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in China. The library readers in the library system should be designed to operate as a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libra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readers of the librar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ad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sign of the library system.

〔Keywords〕Library system design Reader participation Bill of library rights Participatory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