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如何做好农民信息服务——以甘肃天水为例
2015-02-13罗彩红
罗彩红
(天水师范学院 图书馆,甘肃 天水 741001)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37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西部城市,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才能促进本地农业的快速发展。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阵地和基石,为农民提供着先进的农业技术、科技知识和农产品信息等,在为农民信息服务方面提供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的发展,农家书屋也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
1 天水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天水农家书屋工程2005年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至2012年6月,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2543个,覆盖了全部行政村。建成后的天水农家书屋,总建筑面积达6.12万平方米,配置各类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共计590.53万册(张),书柜、桌椅1.78万套,总价值6357.5万元。每个农家书屋建设资金按2.5万元配置,其中国家和省财政安排图书采购资金2万元;市、县(区)财政配套基本设施采购资金共0.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配套每个书屋0.15万元,用于配备书架等设备;县(区)财政每个书屋配套0.35万元,负责配套书架、阅览书桌和座椅、制作管理制度以及农家书屋场地设备的维修费等。农家书屋主要分布在村委会、农户家、学校、居委会等人口密集场所。
2 天水农民利用农家书屋的现状
2.1 农民利用农家书屋的意识淡薄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对自己的信息需求没有很好的认识,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缺乏积极、主动利用农家书屋的意识。对于信息的接收,很多都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寻求。比如对自己生活现状比较满意的农民,他就很少去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信息。还有一些少数处在封闭状态下的农民,与外界的信息隔离,对自己的信息需求与认知状态也不清楚,反而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反而觉得自己什么信息都不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农家书屋在农民眼里成了摆设,他们根本不知道去利用。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1]天水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一般被动接受信息,而且缺乏对信息的判断和反馈,有些虚假广告农民难以分辨。
2.2 农民去农家书屋获取信息的频率低
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不单经济薄弱,农村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大多数农民的教育水平也以中学学历为主,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还是小学水平。天水农民大多数时间用来打牌、聊天,也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一旦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都喜欢通过别人的指导、解说来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人际传播的方式。比如甘肃天水盛产水果,很多农民种植葡萄、桃、西瓜、苹果,种植户在遇到栽培技术问题的时候,一般都选择咨询同村的农户或农科站的专业人员,很少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来解决。平时就没有阅读的习惯,去农家书屋的次数也是非常有限,经常去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2.3 农家书屋的资源配置不符合农民的需求
虽然农家书屋是为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但是由于农民在闲暇时候一般看电视、聊天、打牌。一方面是农民没有看书的意识,没有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即使农民去了,也找不到合适的书,农家书屋成了出版机构“滞销书”存放的场地,很多书非农民所喜欢。农家书屋工程为出版、发行行业带来丰厚利润,很多出版机构竞相投入涉农图书出版,但是缺乏对现实的调查和了解,很多出版社只是追求高发行量,导致选题重复,甚至旧书翻版。图书的配备脱离了农民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影响了农民的阅读积极性。“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为获得发展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为了满足个人的信息需求,会主动从自己所接触到的媒介中去寻找满足自己信息欲的信息,当提供的信息能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时,人们就会满足并获得对该信道的良好印象,并刺激自己下次继续通过这样的信道和媒介获取信息;当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时就会产生不满足感,并对提供这些信息的信道和媒介产生不良印象。在调查中反映出农民对农家书屋的资源内容存在较大的意见,很大一部分农民对自己获取的农家书屋的资源不满意。书屋中所配置的资料大多是上边统一配置的,并不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农民所需要的阅读内容大多没有。而且由于统一配置,相邻村子农家书屋的资源内容也大致相同,农民在观看后也就失去了再读的兴趣。
2.4 农家书屋的单一的服务方式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调查反映,农民对单调的农家书屋活动不够满意,希望有更多的活动可以开展,比如技能培训、送书上门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还对开展文化活动也有一定需求。农村中的中老年人对本地的戏曲文化比较感兴趣,希望农家书屋可以提供这方面相关的服务和方便。在各方面的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妇女对妇女保健类的读物比较关注。手机在农民中的广泛普及,更多农民想到利用手机作为载体,获得免费的、可信的农业资讯信息。根据目前农民的迫切需求的和潜在需求,开展农家书屋的多项服务活动和文化活动。而目前农家书屋所开展的活动非常有限,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农家书屋进行的培训讲座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3 面向农民信息需求的农家书屋服务新举措
3.1 加强对农家书屋的宣传,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
农民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文化素质比较低,接受能力有限;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比较差。因此当地政府和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不但要积极地对农民进行广泛、长期宣传,还要培养农民的信息素质。农家书屋在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资源基础上,比如音像制品、读物,还可以利用手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乡村教师和村官的文化水平较高,可以借助这些人的力量在村里开展信息素质方面的培训,培养农民获取信息的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3.2 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
老人大多喜欢从电视中收看戏曲文艺类的节目,那么就要根据老人的特点和嗜好,加强在音像制品方面的传播,多配备一些戏曲类的光盘,广泛宣传,召集老人们到农家书屋欣赏。妇女接触到的媒介大多是电视、手机,也喜欢看文学、保健、生活类的书刊,那么农家书屋就要配备一些这样的资源,包括妇女保健、胎教、烹饪、爱情故事等内容的,如果能把手机的功能利用上,将一些实用的信息发到村民的手机上必定是件好事。目前关于生活方面的手机短信很多也是免费的,但是需要当事人开通,如果农家书屋在这些信息的选择上把关,并帮村民去联系开通,也是服务内容的扩展。目前已经有很多针对农民工的免费务工信息了,如果一个月付2块钱的信息费,每天就会有四五条的致富信息发给农民。[2]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农村少年儿童是农家书屋的“根”,阅读活动要从儿童抓起,努力培养农村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也将培养和加强儿童的阅读习惯作为图书馆的任务。图书馆学专家于良芝也曾说过,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使命的终极目标,以喜欢阅读的人口数量和社会阅读总量作为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标准。当阅读成为一个人的终生习惯和爱好时,阅读行为也就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这样的阅读行为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如学习成绩提高),也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久远的益处。可见阅读习惯具有独立于功利效果的内在优越性,值得作为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活动的终极目标而努力。“培养阅读兴趣使命”也就要求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图书馆活动,需要根据阅读习惯的形成规律合理策划、组织。目前已经获得认可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规律有:阅读习惯形成于幼年和童年;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伴随着愉快的阅读体验;子女的阅读习惯与父母的阅读习惯相关;亲子阅读能增强儿童的阅读快乐,从而促进阅读习惯的形成等等。[3]那么农家书屋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开展培养农村儿童阅读习惯的活动。比如给其父母灌输阅读的思想,教导孩子从小阅读;农家书屋提供学生学习和读书的空间,举办学生喜欢的读书活动使其得到读书的快乐;定期举行亲子阅读活动,培养农村家庭良好的阅读环境。要使儿童的阅读感到轻松快乐,必须注意儿童读物的选择。儿童的读物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才能引起其兴趣。比如文本类读物,在外表上要颜色漂亮、简单,内容上要既要有知识又不缺乏快乐,能够使儿童感觉到好玩。为了迎合儿童的特点,儿童读物就是一些写儿童身边的事的内容。适当选择可以拓展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读物。儿童看书有很大的盲目性,再加上年龄的原因,很多儿童多注重故事情节,对深层知识的读物不感兴趣,因而做好导读工作,也是农家书屋为留守儿童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各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兴趣范围,这就需要农家书屋管理者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理解能力推荐不同的书籍,比如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推荐图文并茂的神话类、故事类读物,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适宜推荐《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科普读物》等知识类强的读物。
3.3 以农民阅读需求调查为依据,合理配备农家书屋资源
改变上级单位对农家书屋信息资源统一配备的局面,弄清不同发展水平农村的阅读需求,根据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特点,采取不同的媒介和提供不同的读物满足其阅读需求,灵活掌握农家书屋资源配备的比例和种类,优先满足农民急需的阅读需求。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农民对报刊类反映比较好,报刊刊登的内容短小精悍,比较符合农民的阅读习惯,深受农民的喜爱。在阅读习惯还没普遍建立起来的时候,在农家书屋资源配置的比例上,应适当提高报刊的比例,可以适当压缩书籍的比例,将报刊的标准提高到50种,另外确保报刊的连续性。在阅读习惯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再做调整。
3.4 开展多样化的农家书屋服务活动,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首先要改变枯燥单一的服务形式,利用新技术,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利用农村现代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契机,启动数字化农家书屋的建设项目,通过电子阅览方式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农民学习生产技术、科技知识。比如已有的好消息,西部地区陕西的首批数字农家书屋于2011年启动。对于数字信息资源,除了提供给村民观看,农家书屋还应该帮助农民查取获得相关内容。比如鼓励孩子们查阅信息,阅读电子书刊;发动老人到文化站网点观看播放视频;为农民查找种植、养殖专题资源等。其次利用农家书屋开展多种培训及讲座活动,丰富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增强农家书屋对农民的吸引力。培训具有讲求实用、时间灵活、地域性强、示范性强等特点。比如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信息技能差,开展的学习类培训讲座,专业人员现场讲授;针对农民生产技能的需求,开展的农技培训,聘请有经验的老农民给大家讲授种植问题、病虫害防治;针对农民的就业问题聘请商业人士讲解创业知识等;针对地方文化开展“启智型”培训讲座,许多农村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却不被农民重视,开展这样的培训讲座,对当地长期存在的民间乡村文化加以辅导,使其发扬光大,还可以利用农民的兴趣和热情,培育农民创作的热情。[4]农家书屋与邮政服务的结合模式也是不错的。中山市文化局与邮政局签署协议,农家书屋叠加“村邮站”,农民除了可以在农家书屋借阅图书资料,还可以在农家书屋享受收发邮件、快递和邮购的邮政服务,农家书屋挂村邮站的标识牌,方便农民识别。[5]
[1]e56民族网——中国西部—甘肃[EB/OL].http://www.e56.com.cn/minzu/West/ganshu4-8.htm.
[2]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81676.htm,2010-07-06.
[3]于良芝.培养阅读兴趣与支持正规教育[J].公共图书馆,2010,(9).
[4]方允璋.农家书屋实用手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5]广东中山:农家书屋将叠加村邮站[EB/OL].http://www.zgnjsw.gov.cn/cms/html/306/2310/201101/710664.html,20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