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新格局下利用金融力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2015-02-13张军生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竞争力贸易金融

张军生

开放新格局下利用金融力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张军生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从此顺利融入多边国际贸易投资体系。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充分利用了WTO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机遇,在以规则为导向的多边贸易投资体系内获益良多,货物贸易规模由2001年的5097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6万亿美元,增加了5倍,占世界货物贸易比重由4.3%提升到12.2%,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规模由2001年的674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6043.4亿美元,增加了近9倍,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由2.2%提升到6%,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生产大国。投资方面,我国吸引外资连续23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居全球第二位,对外投资居全球第三位。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对外投资虽然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投资收益率仍较低,且受限于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正常待遇。因此,在开放新格局下,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以及利用金融力量促进对外投资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国经贸发展环境发生新的变化

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规定,贸易伙伴原来利用“替代国家价格”计算我国商品倾销幅度的方式需要改变,要按照市场经济国家“基准价格”来认定,也就意味着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时采用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过渡期结束,未来国际市场上竞争面临的反倾销指控将会逐步减少。因为,“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国内价格可以作为“基准价格”用来认定产品是否存在倾销(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或成本价格向其他国家销售产品,对他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或者损害威胁的将会被指控为倾销),而我国很多商品本来就具有成本优势,所以,即便被认定为倾销,其倾销幅度也会大幅下降,相关产业遭受反倾销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将会大大降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会显著提升,因为,加入WTO后15年来,经贸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从全球来看,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弱化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寻求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再平衡。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加快制定结构调整计划,使经济摆脱对消费的过度依赖。美国相继发布《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经济再平衡计划,推动制造业向本土回流,以扩大就业,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其实施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借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劳动力效率显著提高,抵消了其劳动力成本偏高的劣势,成功实现制造业综合竞争优势提升,目前美国的制造业综合成本优势与我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加之美国近年来快速推进页岩气为代表的能源革命,部分能源已经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综合能源自给率超过85%,预计2035年能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部分国际研究机构评估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制造业成本在稳步下降,当前,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只比中国高5%左右,预计2018年制造业综合成本将低于我国。美国在产业链顶端的创新设计以及底端的生产制造方面均投入了较大精力,加快推进本土经济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确保智能制造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凭借高端制造业技术和优质的产品设计在部分高端工业产品综合竞争力方面超过我国。

二是从国内来看,“刘易斯拐点”临近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将使支撑高投资率的基础变得非常脆弱。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74.5%下降到2011年的74.4%,首次出现下降;2012年劳动人口占比进一步下降到69.2%,绝对规模首次出现下降,劳动力人口比上年下降345万。与此同时,我国的投资率和工业化率分别高达47.8%和46.8%,都已经接近顶峰。依靠高储蓄率和低要素成本维持高投资率的增长模式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我国已不太可能重返2008年前的增长模式。“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在逐步提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招工难等现象,已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此外,我国物流成本逐年提高,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6.6%,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加之部分地区超越当地实际,盲目发展非实体产业,导致局部地区产业空心化,经济金融化倾向严重,很多人不愿意做实体、不愿意从事制造业,因为利润率较低,2014年我国规模工业利润率只有5.69%,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基本维持在6%左右,如果是从银行贷款投资做实业根本赚不到钱,所以,很多资金开始投向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资本运营业务,投机气氛相对严重,导致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重。

二、金融与贸易自由化的非同步性、非对称性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的关键因素之一

上述现象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贸易和金融发展的非协调性,贸易自由化进程缺乏金融自由化的配合,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很容易进入死胡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由化改革主要集中于产品市场,金融自由化则较为渐进谨慎,金融自由化落后于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我国主要是以提升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经济资源向生产型尤其是出口导向部门倾斜,劳动力更多地涌向加工贸易工厂,能源、资源等原材料大量进口,都是为了支撑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竞争力,并以此创造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高达3.69万亿美元。可以说,我国具备了调动一切经济资源通过生产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快速创造财富的能力,但是,由于金融国际竞争力与贸易投资竞争力严重不匹配,缺乏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无法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在管理巨额财富和实现财富增值方面缺乏应有的金融实力和投资渠道平台。所以,我国政府依靠生产贸易和投资积累起来的外汇,很多都购买了外国的国债,成为持有美国国债第一大国,截至2014年11月,金额高达1.32万亿美元。国内一些学者对此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对外投资收益偏低的讨论也很多。我国迫切需要与贸易投资地位相称的金融地位,未来应该协调推进贸易和金融开放,提升创造财富和管理财富的能力。目前,我国也认识到相关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通过金融改革创新和制造业2025计划,借助互联网+的机遇,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将劳动力成本优势提升为创新优势。整体的发展思路是“向创新要增长,向金融要创新”。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民间资金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引导到实体经济发展中去,通过创新和技术提升,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

此外,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定价权不仅仅取决于供求关系,期货交易是影响甚至控制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手段。美国欧盟等国家实际上都是借助金融力量,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资本与商品运作,掌控市场格局、获取巨额利润。例如,主导大豆贸易和粮食贸易的四大国际粮商背后都有金融力量支持。他们借助先进的金融工具和雄厚的金融实力,能够预测甚至左右交易价格。大宗商品和资源类产品贸易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只有借助金融的力量才能获取相关领域的贸易话语权,获取更多利益,降低贸易成本。

三、借助金融力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在新型开放格局下,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贸易和金融协调发展,利用金融力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以全面开放促进全面创新

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是破除体制机制性垄断,向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等非国有主体甚至向自然人开放,对外开放是向其他经济体开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垄断和封闭会导致落后,只有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才能够激发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提升参与竞争的能力。在加入WTO之前,有很多学者和官员担心入世会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很大冲击,但事实证明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幅度最大的产业恰恰是竞争力提升最快的行业。而那些依靠垄断和保护维持高额利润的行业,在新的形势下很难发展壮大,也无法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正向作用,在新开放格局下,这些行业逐步开始面临来自国际层面的技术和市场等竞争压力,无法维持自我封闭增长。因此,应该果断地、主动地推动各行业对内对外开放,个别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命脉的行业也应该适当增加内部竞争,采取市场化手段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以便能够在国际同类行业竞争中把握主动。可以采取主动开放的方式,目前,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地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很多改革措施实际上就是自主开放,相关开放幅度可以更大一些,在开放中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力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2.以金融转型助推外贸转型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本身具有拼资金、重规模、轻创新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倾向,本身面临转型的压力,需要让资金价格反映正常的市场需求,体现资本真正的价值;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可以理顺经济资源的价格体系,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使外贸企业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和金融服务。通过行业投向、业务方式转型来实现外贸行业的转型,对于附加值高、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知识产权密集的行业,给予适当的金融支持和创新服务,加快外贸向高端化转变,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获取实实在在的贸易利益。

3.实现贸易与金融的融合式发展

金融实际上与贸易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贸易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本身就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金融本身就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比较重视借助金融力量为产业发展壮大,尤其是提升出口企业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我国应该进一步通过金融体系创新,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各种类型的生产贸易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破除制约金融与生产贸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多的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鼓励更多资金投向有利于提升生产技术、产业革新、新产品创造等领域,借助金融力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推行产业链金融,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的金融服务,破除生产贸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

4.鼓励金融机构设计更多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金融产品

新的开放格局下,我国已经从吸引外资国转变为对外投资大国,国际市场风险较大,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才可以应对。在国内部分企业刚刚起步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需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设计出更多适合生产贸易投资企业利用的金融产品或者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这是大国金融实力的体现,也是一国在创造巨额财富之后,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能力的重要体现,这是未来我国努力的方向,也是在新的开放格局下,实现对外开放转型升级,提升我国贸易和金融实力的重要基础工作。

(责任编辑:平萍)

张军生,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029)。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15BJY159);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刘易斯拐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基于美日德韩转型经验的实证分析”(13YJC790195)。

猜你喜欢

竞争力贸易金融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贸易统计
央企金融权力榜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