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廿年探索路,十座里程碑
——全国汉语词汇学系列研讨会回顾

2015-02-13苏新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研讨会汉语

苏新春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语言文字]

廿年探索路,十座里程碑
——全国汉语词汇学系列研讨会回顾

苏新春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汉语;词汇学;学科增长点

自1993年至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已举办了10届。词汇学由“语汇研究难,语汇研究薄弱”,演进到各周边学科都在向词汇学靠扰。词汇学已成为语法学界、语义学界、语用学界、修辞学界、教学界关注的焦点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全国词汇学系列研讨会是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许多语汇研究的新成果就是在系列研讨会上首次发表或引起关注的。而研究者纯真而无私的学术追求及出版界的积极参与,则是研讨会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已经走过了21年的历程,举办了整整10届。在每一届研讨会上,为着词汇学的兴旺,四面八方的研究者,定期相聚,交流分享,论难驳辩。随着岁月流逝,有的先生走了,更多的年青人来了。我参加了所有的10届研讨会,深深感到往昔的琐事细行,无不映透着师友同道们对学问的追求与执着。现捡拾若干与同道分享之。

一、十届研讨会回顾

1993年3月,南开大学,首届现代汉语词汇学研讨会。那个时候,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还相当冷清。研究古代词汇的训诂学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语言学界最早活跃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早在1981年训诂学研究会就成立了。此后各类研讨会纷纷举行,有定期召开的年会,有各专题研讨会,如许慎纪念会、《说文》研究会、高邮二王研究会、金坛段氏研究会,一时间火火红红,好不热闹。在现代汉语界,“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从1981年开始,也定期召开,到1992年时,论文集《语法研究与探索》就已出到了第7辑。同样活跃的还有古文字学、修辞学、方言学等,唯有现代汉语词汇界,冷清得有点凋敝。后来,我们说起首届词汇学研讨会,总会以刘叔新、李行健两位先生首举义旗喻之,就是这个原因。会议规模不算大,收到论文35篇,叔新先生总说初衷只是同行的聚会,它确实是把那时从事词汇研究的一代中坚都邀集到一起了,如北京大学的符淮青先生、烟台师范学院的张志毅先生、山东大学的葛本仪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的沈孟缨先生、黑龙江大学的郑述谱先生、天津师范大学的曹聪逊先生等。年轻人与会的不多,记得我下了火车,在天津火车站外见到接待的研究生,他还颇有点吃惊地说,你这么年轻能得到邀请可不容易,还有几位是叔新先生毕业后在外地工作的弟子们。我能得到刘先生的青睐是“偶遇”,也是我的“艳遇”。后来先生的弟子谭达人兄告诉我,老师那时正在校读为《语文建设》供稿的《1992年汉语词汇研究新进展》的清样,看到我的《汉语词义学》后,特意在清样里增加了一段褒扬的话。谭兄道,我们当弟子这么多年,很少听到老师表扬人,他的那些话,让我们都有妒意了。我之前一直在汉语史领域活动,说我是受刘先生的影响,才踏入现代汉语词汇学界,一点不为过。以上说到的那么多位先生,我都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才第一次相见,也才将许多以前读过的书与作者一一对应起来。会议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正是它开启了之后绵延不绝的词汇学系列研讨会。行健先生时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将会议论文迅速结集出版,名为《词汇学研究新进展》,使会议成果得以存史。

1996年4月,烟台师范学院,第二届现代汉语词汇学研讨会。第二届本来说好是在北京大学举行,大概有点事没有协调顺当,未能实现。张志毅先生临“难”受命,爽快地担起了主办之任。记得确定下来到实际举行,相隔时间不太长。那次到会的人不多,收到论文23篇。但规模不大也有不大的好处,学者们相互间的交流十分轻松深入。记得鲁东四月的清晨,晨阳初起,天气很是凉爽,早餐后大家在招待所后面的山地公园里,边散步边漫谈。我和黑龙江大学的郑述谱先生伴行,好多年后,我俩回忆起那次经历,都还兴致盎然。张志毅先生作为东道主,自是忙里忙外,要顾会上的学术讨论,还要顾会后的用餐用车。先生仙逝后,我写了一篇悼文《当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舞者——张志毅教授》,在第三部分详述了先生提交给一至九届研讨会的论文,可就是独独找不到他所主办这一届的会议论文。经电话与张绍麒君、解海江君、冯海霞君反复问询、查检,最后才确认,张先生这一届没有书面论文。这就是我们的张先生,为了远来的客人有一个舒适的研讨环境,竟忙得不能静下来将论文成稿,只是在会上作了即席发言。先生发言的豁达爽朗,才高思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张先生的承诺与践行,使得词汇学研讨会首次得以系联成“列”,将单次研讨会向系列研讨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2000年10月,厦门大学,第三届现代汉语词汇学研讨会。——我和李如龙先生前一年先后从广州来到厦门。那时李先生已经在暨南大学开始招收词汇学博士生了,虽然研究的主要还是方言词汇,但李先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理论界已表现出了极大关注,大力支持举办第三届研讨会。这次会议还邀请了商务印书馆和河北师范大学协办,论文集后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名为《词汇学理论与实践》。自此,商务印书馆成为词汇学系列研讨会的坚强后盾,至今已连续出版了7本论文集,从第二本开始改为《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如果以一期论文收录25~30篇论文计,当已刊发了180余篇高水平的词汇学论文。第三届研讨会收到论文73篇,首次采用了“论文讲评人”制度,每篇论文都安排了讲评人。担任论文讲评人的有张志毅、程荣、符淮青、黎良军、徐祖友、应雨田、晁继周、郑述谱、刘叔新、杨振兰、林寒生、雷良启、张联荣、周光庆。就是研究生的论文报告,也安排了讲评人,由王吉辉、胡中文、汤志祥、陈立中、张标、李国正等担任。作者论者,评长论短,共究奥秘,不亦快哉。会后符淮青先生闲聊中说道,参加了这么多次会,这次最累,当讲评人,不敢掉以轻心,最怕说错说歪。我闻之歉意骤起,当时只考虑到如何把研讨做深入,没想到却给先生带来了如此的负担。先生连连回答:“应该的,应该的。”张志毅先生报告的论文是《词汇学的现代化转向》,这是先生即将出版的《词汇语义学》中重要观点之一。报告声甫息,叔新先生就尖锐发问,你把现有的研究说成是从传统词汇学到转到现代派,请说说我的研究哪点是不现代的?张先生的机智回答我已记不太确切了,但先生们的求实求真、坦诚问学的态度,让人为之触动,更给在场的年轻人上了生动一课。晚上还安排了“词汇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信息交流”和“词汇学研究生交流、联谊会”。前一会由李如龙、张志毅两位先生主持,后一会由两位博士生刘晓梅和王泽鹏主持。那次所有的会务都由在校研究生们承担,工作的细致周到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没想到会务组组长余桂林君,两年后毕业来到商务印书馆工作,竟把这项能力也发挥得淋漓尽致。2005年我到北京香山饭店,商务印书馆的领导说,以前我们办一个会得全馆上下出动,没想到现由几位年轻人就全搞定了。看来研究生在读时做些学术活动的组织工作,也是一项极好的锻炼。本届会议来了不少年轻学者,有的甚至还在读博,如山东大学的叶军、南开大学的刘晓南。叶军报告时细密的论证,纯正的京腔,一开口即语惊四座。

2002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第四届全国词汇学研讨会。——这次会议有一个显著的改变,就是会名去掉了“现代”二字。在第三届会议结束后,李如龙、苏宝荣、李行健几位先生和我,都就词汇学研究要古今打通、普方打通的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认为词汇学应有更宽阔的视野。后来多次向叔新先生汇报,听取意见,先生很快表示了赞同。从第四届起,古代词汇、近代词汇的研究者也进入了交流的圈子,之后逐渐形成了以现代词汇为主,兼及古代近代;以普通话词汇为主,兼及方言;以词汇理论研究为主,兼及应用的基本格局。这次会议收到论文60篇。苏宝荣先生有很好的古汉语功底,在训诂学会担任过学会领导,还担任过系、校级领导,在年龄上承上启下,在词汇学系列研讨会的延续中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逐渐与商务印书馆的周洪波兄、南开大学的周荐兄及我,形成了四人核心组。系列研讨会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全由核心组四人通通气碰碰头,再征求征求众先生们的意见,商量商量着就把事情办成了。

2004年4月,武汉大学,第五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会期的前一年,赵世举教授坚辞了一所本科院校的领导,放着厅官不做,来到武汉大学专事学问。第五届研讨会大概是他来到新单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一下子就把已渐趋定型的研讨会办出了空前规模,论文多达125篇,且首次办成了一个国际会议,除了本系列会议的名称外还加上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内容。他的才干在后来有了更多的展示,在本单位陆续创建出了“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与“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来到这次会上的代表,较好地体现了古今贯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来了许多相关领域的先生们,如从事古代词汇研究的李建国、张联荣,中古词汇的董志翘、梁晓虹、汪维辉,辞书界的徐祖友、李尔纲,俗文字的陈五云等。而国内几所词汇研究的重镇,如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烟台师范院院、社科院语言所词典室等,更是团队参与,颇成阵势。

2006年8月,吉林大学,第六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研讨会首次到关外举行。很难说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要想成为下一届的主办单位得像“申奥”一样举行申办论证会,向核心组申诉承办理由、汇报筹备规划。这应该说是系列研讨会办出了影响所致。确定主办者一是要在词汇学研究上确有成果、有影响,二是要能适当照顾到地区与学校的错开。大家乐于承办,是因为成功举办会议对承办者也是益处多多,可以催生研究成果、促进学科发展、扩大学术影响。所以,竞相争办的局面屡屡出现,有时还会比较激烈。而对本届会议举办地的选择大家却是高度的一致。一是徐正考兄在古代词汇上卓有建树,热诚相邀;二是关外胜地,众人所期;三是恰逢孙常叙先生的纪念日。孙先生是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词汇学理论家之一,他的《汉语词汇》成为那个时期最有分量的代表作。孙先生长期在东北师范大学执教,也是长春的学者、东北的学者。后来者就近相聚研讨词汇,以表景仰与纪念,也是一种最佳的追思方式。后来纪念孙先生成为会议的主题之一。会上周荐兄的介绍、张志毅先生的忆师、孙公子的忆父,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会议共收到论文93篇。

2008年10月,河北大学,第七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仅相隔两届,研讨会就在同一省内举行,大概这是唯一的一次,主要原因应是主办单位在词汇学研究上的实力征服了大家。河北大学是所老校,保定更是一座老城,而词汇学的领军人物郭伏良教授却是新生代学者,师从葛本仪教授,90年代末毕业,带领一支更年轻的队伍,有着更远大的目标,顿成新军突起之势。会议举办对所在单位的推动这次也表现得相当突出,不久,河北大学也就成为词汇学界新的博士生培养点。武占坤先生是词汇学的老前辈,出自孙常叙先生门下,早在1959年便与王勤先生合作出版《现代汉语词汇概要》。会议间歇时,不少与会者纷纷前往看望了久病卧床的武先生。本届会议收到论文90篇。会中对下届会议主办方的确定进行了讨论,这次“申奥”大概要算是最为激烈的,申办者有苏州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都有很强的领军人物,都有突出的地缘优势,且都打出了时效牌。最后花落苏州大学,深圳大学自后未再提及申办,而山东大学则积蓄力量,在四年后办出了更为辉煌的一届研讨会。

2010年11月,苏州大学,第八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谈起苏州,人们的印象是优雅与精致,可在短短几天会期中,大家却看到了更多。古城之中小桥流水的宾馆,老校区叶落满地的银杏古树,橙黄的枫叶与浩渺的太湖,无不让人印象深刻。在紧凑的大会小会间,还临时穿插一些专题小会,如多所高校同仁举行的词汇学网站建设座谈会,交流了许多额外的信息。曹炜教授以他独有的热情与执着、敏锐与魄力,也办出了一届成功的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80篇。

2012年10月,山东大学,第九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能举办一届研讨会一直是葛本仪先生的夙愿。先生是首次研讨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山东大学作为国内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基地之一,聚集着两代甚至三代的词汇学研究者,自是希望能成为一次系列词汇学研讨会的主人。此时会议由山东大学举行,已是众望所归。为了周全地组织会议,周荐兄多次联系,甚至亲赴济南,与葛先生、玉麒兄细谈。树高聚风,地高聚财,这届会议办出了最为宏大的规模,共收到论文214篇。论文多,议程安排就颇费思量。葛先生坚持应该为每位提交了论文的作者提供交流机会,最后共安排了7个分会场,每个会场设4个时段。名流云集,老少咸集,盛况空前。有些平时甚少与会的学者都到场作了报告,如江蓝生先生、符淮青先生、苏培成先生、田小琳先生、邵敬敏先生等。2014年8月,渤海大学,第十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渤海大学是一所地方性大学,可这些年在夏中华教授的带领下,办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夏教授对经过激烈的“申奥”获得的主办机会,分外珍惜,调集各方力量,克服暑期学校后勤部门力量分散的困难,办出了新的特点与影响。会议共收到论文119篇,呈现出词汇本体与词汇应用并重、古代词汇研究与现代词汇兼有、辞书应用与教学应用兼涉、汉外对比普方对比皆有的特点。这届研讨会上,老一代词汇学的专家到场的已经不太多了,但值得高兴的是涌现了更多的年轻人,提交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论文。主办方还结合所承担的国家重要课题提交了一批有关词汇规范的有深度有创见的论文。在闭幕式的晚宴上,大家不经意地发现同一席间竟几乎到齐了各届主办单位的人员。他们是第一届的周荐、杨琳(南开大学),第三届的苏新春(厦门大学),第四届的苏宝荣(河北师范大学),第五届的赵世举(武汉大学),第七届的郭伏良(河北大学),第九届的唐子恒(山东大学),第十届的王世凯(渤海大学)。大家自是兴奋无比,举杯频频。真可谓是廿年探索路,十座里程碑。

二、启发与思考

现在有能够静静回顾10届研讨会的机会,回首20年走过的探索路,得感谢周荐兄的倡议。在上面提到的第十届研讨会中,在场的还有第十一届研讨会主办方北京大学的李红印教授,是否这预示着一个新轮回的开始?是个好兆头。这个好兆头因本论文集的出版而变得现实了。下面是我对10届研讨会的几点体会。

词汇学研究得到极大发展 回顾20年的研讨会历史,印象最深的当是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深入与兴旺。词汇学由“语汇研究难,语汇研究薄弱”的年代,演进到各周边学科都在向词汇学靠扰,或借助,或嫁接,或利用,如“词汇语法学”“词汇语义学”“词汇语用学”“词汇修辞学”“词汇教学”,其变化不可谓不大。词汇学已成为语法学界、语义学界、语用学界、修辞学界、教学界关注的焦点和新的学科增长点。“词汇的语法化”、“语法的词汇化”,已很难分得清是语法问题还是词汇问题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有周边学科研究者的慧眼独具、慧思新启,而首先应是词汇学研究本身的深化。这种深化在领域的扩大、理论的多样、论题的丰富、焦点的突出、方法的多变、应用的普遍等诸多方面,都有清晰的体现。就拿词汇学的分支学科来,新的分支学科就出现了不少。如词义学、词彩学、语素学、词源学、语汇学、计量词汇学、文化词汇学、比较词汇学、语料库词汇学、现代词汇学史等,这么多领域,哪一个不是新著叠出,新论频现?许多新成果就是在系列研讨会上首次发表或引起关注的。当一个研讨会能成为最新研究成果的最佳发布场所,它也就获得了最大的学术动力。

研究者追求学术的纯真之心 还应该说到老一代词汇学者们的贡献。是他们发动倡导,肇始了这个系列研讨会,他们对学术坚持如一的追求,对学问不懈的执着与坦荡,对彼此的尊重与推崇,对年青学人的指导与提携,给后来者做出了榜样。如果要对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的话,可以说词汇学界老一代学者之间是最为融洽的,隔代学者之间是最为“和谐”的。所有的话都可以坦诚地交流,所有的论题都可以自由地话及。先生们把这个系列研讨会看作是他们最重要的学术活动阵地。我不久前回忆了张志毅先生在系列词汇学研讨会上的贡献,简引如下:

他每次递交给会议的论文都能言时下所急,启人之所思。或取材精当,深察细剖,以材料见长;或统揽当下,言切肯綮,以独思警人。下面是先生提交给9届研讨会的论文或发言,可观其概:

(1)《义位的系统性——这个假说的证明》,第一届,1993,南开大学主办。刊《词汇学新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

(2)第二届于1996年4月在烟台师院举行,张先生亲自主持,在会议上作了即席发言。

(3)《词汇学的现代化转向》,第三届,2000,厦门大学主办。刊《词汇学理论与实践》(一),商务印书馆, 2001。

(4)《汉语词汇学的创新问题》,第四届,2002,河北师大主办。刊《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二),商务印书馆,2004。

(5)《词汇学的新进展》,第五届,2004,武汉大学主办。刊《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 2006。

(6)《〈汉语词汇〉的贡献与词汇学的新进展》,第六届,2006,吉林大学主办。刊《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四),商务印书馆,2008。

(7)《词汇语义学的元理论——词汇语义学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第七届,2008,河北大学主办。刊《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五),商务印书馆,2010。

(8)《新词个体和世界个体》,第八届,2010,苏州大学主办。刊《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六),商务印书馆, 2012。

(9)《〈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原型语义观》,第九届,2012,山东大学主办。刊《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七),商务印书馆,2014。

其实,志毅先生只是一个代表,像刘叔新先生、李行健先生、符淮青先生、李如龙先生、葛本仪先生、王铁琨先生、田小琳先生,莫不如此,他们不断以自己的高瞻与深思,给年青学人以启思。

在系列研讨会的具体运作上,这种纯粹与无私也表现得相当突出。中国语言学界很少有像这样无“有形”的组织形式而能充满活力地长期运行的。所谓的四人核心小组,形成于自然,不争不夺,不推不让,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把研讨会的组织看作是份内事、额外事、公益事。份内事指的是参加学术活动是学术研究者所应该做的,“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额外事指的是从事学术组织活动是一种付出,于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莫不如此;公益事指的是任何研讨活动的开展都是有益于自己,更有益于众人。有了这样的认识,则研讨会组织起来也就无额外负担,无节外生枝。此可谓是:无组织,有活动;无领导,有效率;无私利,有公益。

商务印书馆的有力支持 说到汉语词汇学系列研讨会,不能不说到商务印书馆。第三届研讨会举办时商务印书馆作为协办单位参加到会议的组织中来,并承诺了承担会议论文的出版任务。可贵的是,商务印书馆不是把它当作一次一次性的出版活动,而是一开始就自觉地把它与扶持词汇学研究关联起来,主动承担起之后所有的出版任务。一般出版社关注的是研究活动的后期,即成果的出版,但商务印书馆的超前学术眼界让它主动地进入到了学术研究的发动和组织的前沿之中。看看《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七册厚重的论文集,应能明白商务印书馆之巨大付出与意义了。

三、展 望

汉语词汇学已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能发展的空间更大;已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存在的不足更值得思考。因此,需要我们特别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加强理论思考。对汉语词汇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对汉语词汇多角度多层次多理论多方法的探索,我们目前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第二,要加强总结与挖掘。要大力开展对经典著作,对代表作家的深入研究与总结。

第三,要对汉语词汇应用领域保持足够的敏感并努力探索。社会任何一次大的变动,都会触及语言,而首先触及的就是词汇。这正是词汇研究的最大推动力所在。

A Review of the Series National Seminars on Chinese Lexicology

SHU Xinchu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Jiageng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105)

Chinese;lexicology;discipline growth

Ten sessions of national seminars on Chinese lexicology have been held since 1993.During this period lexicolog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academic circle in grammar,semantics,pragmatics and teaching and the growth point in new subject.Many new research results on vocabulary have been published or aroused concern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is important platform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And the pure and selfless academic pursuit of researchers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shing world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seminars.

苏新春,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文教融合平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H13

A

1009-9506(2015)12-0001-06

2015年8月2日

猜你喜欢

商务印书馆研讨会汉语
学汉语
最有思想的句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追剧宅女教汉语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商务印书馆120年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