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山近代城乡商业述略

2015-02-13王士立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乐亭开平唐山

王士立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近代城乡商业述略

王士立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近代唐山是京东商业大埠,历来有“小天津”之称,远近商贾竞相到唐山市区开设商店客栈。20世纪30年代以后,唐山市区商业中心由铁道北向铁道南转移,形成小山商业中心。同时,农村集镇商业也很发达,滦州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4大镇及迁安建昌营镇是京东名镇。近代乐亭商人闯关东,形成了实力雄厚的“老呔”商帮,对繁荣东北经济和建设家乡作出了很大贡献。

城乡商业;唐山;近代;“老呔”商帮

一、城市商业

近代唐山是京东商业大埠,历来有“小天津”之称。明清时期,滦州开平镇曾有过发达的商业,是京东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唐山最早是开平镇的一个村落,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才在桥头屯出现集贸市场。清光绪四年(1878年)以后,随着开平矿务局、唐山铁路工厂、启新洋灰公司及其他工厂的兴办,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大量增加,促使开平的商业贸易逐渐向唐山转移。城乡货物云集唐山,远近商贾竞相到唐山开设商店客栈。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刘凯元最早在桥头屯街开设同成号杂货商店;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天津人丁宝山在广东街(今新华东道)开设宝顺德五金行,是今唐山交电公司的鼻祖;以后又有瑞生成绸布庄、玉发客栈、鸿章照相馆等。清光绪年间唐山还率先出现了全国独有的银市,而且异常活跃。之后,相继开办有钱庄(银号)6家和当铺13家[1],成为近代河北金融业和典当业率先发展的区域之一。

20世纪初,唐山逐渐形成了以商品类型分类的粮市街、鱼市街、柴草市、北菜市、荷花坑大集等初级交易市场。同时,唐山的大商人陆续开办了许多大商号,其中最著名的有刘凯元开办的“隆”字号烧锅和粮栈等,刘子贞和徐凤奎开办的“永”字号烧锅、粮栈、钱庄等,赵岚开办的“瑞”字号绸布庄、粮栈、烧锅、缸局、药铺、煤栈、染厂、当铺、油厂、米厂等。三大商号均以经营粮食和酿酒发家,其中“瑞”字号以经营绸布起步,逐渐转向多种行业经营。这几家商号由于财势膨胀,遂成为唐山商界的领军人物。刘凯元、刘子贞和“瑞”字号经理吴杞芳先后当过唐山商会会长。随着唐山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唐山建镇,数年后逐渐取代了开平镇的地位,成为京东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唐山商业继续发展,又开设了一批商店,新老商店不下六七百家,涉及行业繁多,居首位的是饭馆和经营肉类的商店,各有50家上下[2]172。城内主要商业街有4条:铁道北有广东街(今新华东道)和粮市街(今建国路),铁道南有便宜街(今胜利路西段)和新立街(今解放路)。粮市街是唐山最早形成的商业街,街上起初只有粮店,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百业齐全,著名商号有玉兴米庄、两益成杂货店、义盛永熏鸡店、鸿宴饭庄、瑞生成绸布庄和永盛茶园等,成为当时唐山的商业中心。沿街均为两层建筑,古香古色。当时唐山还有中国、交通、河北、冀东4家银行和3家私人钱庄[2]172,以及由28家大商号组成的“大银市”*刘秉中《昔日唐山》,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年编,第110页。。唐山不仅与京东各地的商业贸易繁盛,而且与北京、天津、上海及海外也有商业贸易,其中煤炭、水泥、陶瓷、猪鬃和林果产品等有大量的出口贸易。

20世纪30年代以后,唐山商业中心由铁道北向铁道南转移,围绕小山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所谓小山,是指由大城山余脉形成的方圆三四百米、呈龟背状的一个土丘。富商大贾竞相在这里开设商店、饭馆、旅店、浴池,建筑民居。小山北坡先后形成小山大街、东街、西街、前街、瓦房街等商业街,小山西南形成了便宜街、东新街、新立街等商业街。其中以便宜街最为繁荣。此街长不过500米,商店林立,各类商店近百家,商品琳琅满目。1934年唐山裕丰饭店经理白月亭集资,仿照上海“大千世界”的建筑模式,在小山的最高点兴建了一座大型联营商场,亦名“大千世界”,俗称“大世界”。这座建筑造型别致,气势恢宏。商场分东西两部,上下两层。楼上东西两部分之间建有天桥通道,连为一体。商场内有百货店、水果摊、大饭庄、小吃店,还有电影院和戏院等娱乐场所。在“大世界”附近,一些楼房拔地而起,较大的饮食业和其他服务业商店先后开张。几条主要街道各类商店也陆续增加。如“麻糖大王”新新公司、会德祥熏鸡店、九美斋饭馆以及服装店、首饰店等。另有小戏院、小茶园20余家。小山“大世界”的建成和多条商业街的繁盛,标志着小山已成为唐山的商业中心,且在全国也颇知名,有“不到小山,枉来唐山”之说。

1938年冀东伪政府迁至唐山,唐山成为冀东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据1942年统计,当时唐山市共有商店1 397家,行业56个。其中旧物业113家,旅店业84家,饭店业60家,米面业80家[2]179。旅店业和饭店业的兴盛,说明唐山工商业发达,是商贾旅客麇聚之地。在饭店业方面,唐山有许多名店高厨,且有风味独特、品类完整的京东菜肴,在全国十大菜系之外独树一帜。还有许多名食名点,如久负盛名的九美斋棋子烧饼、新新公司香甜酥脆的蜂蜜麻糖、味香馅美的新鸿记饺子、酥脆甜香的开平麻花等,与京东菜恰如并蒂之莲,竞相盛开。到1948年唐山解放前夕,全市共有大小商店2 221家,其中小商店居多,较大商家有600余家*刘秉中《昔日唐山》,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年编,第111页。,但由于政局动荡,昔日的繁荣不再。

二、农村集镇商业

唐山古代和近代农村商业主要为集镇贸易。据文献记载,唐代以后约有10多个集镇,辽金元时期又出现了一批集镇,明清时期形成了30多个集镇。这些古镇以滦州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4大镇及迁安建昌营镇为代表,滦州4大镇是京东4大名镇。

(一)开平镇

开平镇为滦州4大镇之首,今处唐山市郊,历来是利于屯兵的军事要塞。明朝万历年间修筑开平城,是储备军粮军草的地方。据旧《滦县志》记载:“明朝成化三年开平兴集,每月农历逢五排十为集日,由镇内商号划分粮食、柳编、农具、牲畜、木料、土产、山货、百货等市场,并确定市场价格。”[3]81开平城集镇商业最繁盛的时期,为清光绪四年(1878年)至民国22年(1933年)“冀东特殊化”日伪势力入侵之前,历时半个多世纪。

清光绪四年(1878年)后,由于开平矿务局的兴办,兴修了铁路。清光绪十年(1884年)通永镇(掌管通州至永平府一带军事)总兵进驻开平镇。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平镇修建火车站,津榆铁路通车,西通天津,东达古冶、山海关。开平镇人口增加,促进了集镇商业的繁荣。每逢初五、初十日大集,初二、初七日小集,各地客商云集,农产品堆满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熙来攘往。

清光绪年间,开平镇有东西南北4条大街,各业商店林立,较大商号有50多家,有8大粮庄、4大金银首饰楼、22家百货店、6家药店、40多家食品加工作坊,还有4家大钱庄和两家当铺[4]82,是镇上最早的金融信贷机构。另有两个剧院和5座寺庙[4]133,每逢集日和庙会期,四乡农民云集于此,进行商业贸易和宗教、娱乐活动。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平铁路通车后,开平镇的农副产品行销京东,远销山东等地。据1937年编《滦县志》记载:开平镇的贸易“西达天津,北通口外,商贾辐辏,财货丰盈”[4]133,有“拉不尽的开平粮,填不满的开平城”[5]之说,可谓盛极一时。

(二)稻地镇

稻地镇位于今唐山市路南区南部。稻地镇因元代宰相脱脱在这里主持开垦,广种稻谷而得名。明宣德七年(1432年),稻地被批准立集,农历每月三、八日为集。稻地镇的商业鼎盛时期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前后延续了100多年。据清道光五年(1825年)编《滦州志》记载:稻地镇“街道整齐”,“商肆栉比”,不下200家。从东门里到西门外1公里长的大街上,两厢完全是店铺和手工业作坊。各行业中,数量最多的是酿酒业,有烧锅24家,其次是毛毡作坊和绸布业,毛毡作坊有30多家[3]126-127。此外,还有酱油作坊、酱菜作坊、生熟肉作坊、粮店、钱粮行、铸造业、首饰楼等,应有尽有,能够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每逢三、八集日,各地商贾、手工业者云集此地,进行商贸活动。附近乡里农民的农副产品也运来摆摊设点,往返车辆络绎不绝。迨至民国以后,因洋货输入,导致许多手工业歇业、商铺倒闭;同时由于唐山、胥各庄的兴起,稻地镇的商贸活动日趋萧条。

(三)倴城镇

倴城镇位于今滦南县境。倴城镇始建于元代,因元将那颜奔盏曾在此地屯粮集草而得名。明清时期倴城集市贸易活跃,农历每月三、八日为集日。每逢集日从倴城南关到北关,从西小庄子到东城门,挤满了进行交易的商贩和村民,还有不少游客,常常聚集万人以上。交易品种有各种农副产品、山货水果、手工业品,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等。镇内商店林立,有京货铺、杂货铺、药铺等店铺,有花行、杂货行、酒行等商行,进行大宗经营;还有酒馆、茶馆、饭馆、旅馆、理发馆等服务性行业,以及油坊、染坊等手工业作坊等。这种繁荣景象持续到民国年间,依然是铺行满镇。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势力入侵冀东以后,倴城的商业贸易趋向萧条。

(四)榛子镇

榛子镇位于滦县境内西北部。榛子镇为明代永乐年间中原移民所建,原名榛子岭,因该地为丘陵,长满榛子树而得名。清朝时更名榛子镇,修筑了城墙,城内有十字大街。随后,外地商贾纷至沓来,开设店铺、酒坊。晚清时期,榛子镇有绸缎布庄、杂货店、药铺、当铺、染坊、酒烧锅、饭店、旅店、货栈等行业商肆近百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集市贸易也颇发达,农历每月一、六日为大集,四、九日为小集,有定期的庙会,还有元宵节庙会和铁器会。元宵节庙会,正月初六开始,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四乡民众汇集榛子镇街头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铁器会,远近客商汇集于此,展销铁器手工业产品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和食品。期间举行的庙会上,各项娱乐活动吸引无数民众,人流常达1.5公里之长。也有北京、天津、锦州、沈阳等数百里之外的客商前来参加这一盛会。20世纪30年代以后,与倴城镇一样,榛子镇的商业日渐凋敝。

(五)建昌营镇

建昌营镇位于迁安城东北18公里处。建昌营原名安昌营,因这里为边塞要地,历代都有重兵安营扎寨而得名。辽代时,为避免与安喜县名相混,改名建昌营。金朝时建镇。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建昌营是长城内外的重要市场和主要商品集散地。繁荣时期,建昌营东西南北4条大街和4关处处有商铺营业,其中有有固定门市的客商250多家、常年性摊点200多个、流动货郎100多个[3]151。有典当业、酿酒业、粮店业、绸缎布匹业、糕点杂物业、皮毛业、医药业等7大行业。此外,还有饭店、旅店、货栈、钱庄、茶庄、油坊、染坊,以及照相馆、铁匠铺、烟、盐、石油专卖处等。各行从业者有2 000多人。工商店铺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如专营粮食的店铺10多家,平均库存达几百石之多,一般大号经常有上千袋面粉存货;烧锅酿酒所用红粱每天每家需1 000斤左右,全年共需二三百万斤;餐饮糕点业每天消费粮食二三千斤,全年约需百万斤[3]154。从事工商业的不仅有当地人,还有许多外县和外省的人。镇内庙宇较多,每届庙会,口外二三百里地及北京、天津客商来此交易,大集大散,故有“拉不败的建昌营”[6]之誉。工商业发达之盛况为京东各镇所少见。抗日战争时期,建昌营在日伪统治下,商业趋于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获得解放,商业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三、“老呔”商帮

从清乾隆早期乐亭就有人迫于生计,脱离农业,离开故土“闯关东”(山海关以东),即去往东北三省经商做买卖。当时,东北人称操乐亭、滦县、昌黎口音的人为“老呔”,称河北东北部各县在东北经商的人为“呔商”,其中主要指乐亭商人。据2009年的不完全统计,清末民初乐亭全县在东北经商的有3 985户[7]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乐亭县几乎村村有人在东北做生意。

乐亭人第一代闯关东的代表人物有汤家河小黑坨的张希孔和汀流河刘石各庄的刘新亭。张希孔家境贫穷,有木工手艺,清乾隆后期,他带着两个弟弟在今吉林市的一家木匠铺当杂工,后来自己开了一个小木匠铺,有了资金以后,便开了多家商号。刘新亭在清乾隆后期以肩挑担、手推车、铁瓦大车等方式在关内外跑运输,往东北运销的是锄板等农具和棉花、土布等生活用品,回程运粮、豆、土烟、蓝靛(染料)到关内销售。数十年后,刘家改行商为坐贾,在东北开设多处商铺,成为“京东第一家”。

清光绪年间,乐亭何新庄武百祥去了长春、哈尔滨,从摆摊叫卖到开设小店,从单干到合伙经营,最后在哈尔滨创办了商兼工的产、供、销一条龙的“大同记”,名震一方。他是乐亭人第二代闯关东的代表。

此外,乐亭胡林张庄赵汉臣,从经营粮米业起步,后来发展为四平的“赵半街”。芦家河的王玉堂在长春开设“积德泉”烧锅,闻名遐迩。还有发迹于长春的杨焕亭、奉天(沈阳)知名富商母海岳、大连名噪一时的刘临阁等。

经过160多年的时光,乐亭商人的足迹遍及东北三省和华北部分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以及远至当时属于中国领土的海参崴。从清光绪年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据不完全统计,乐亭籍商人先后于东北、华北大中城市和较大县城开设的商店和制造业、加工业达1 000余家[7]59,除主店外,一般都有分号,少则几处,多则百余处,经商习商人数达10万之众[8],形成了名扬东北的“老呔帮”。乐亭人在黑龙江省经商的地域为77个县市,在辽宁省经商的地域为52个县市,在吉林省经商的地域为50个县市。东三省90%的县市都有乐亭人经商[7]3。故关里关外的人常说:“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7]2“老呔帮”是开发东北、促进东北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九一八”事变前,乐亭人在东北经商者总共拥有资金近2亿银元,年创利润5 000余万银元。乐亭商人每年向家乡汇款最多时达两千万银元[7]3。这充分说明当时乐亭人在东北经商的实力。

“老呔”商帮取得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老呔”商帮自清乾隆年间兴起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走向终结,前后历时160多年,期间经历了清朝中叶至民国成立前的起步和初步发展、民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日伪统治时期的艰难图存与衰落、抗战光复和解放后短期复苏的漫长历程。“呔商”们辛勤创业和发家致富的历史充满了艰辛、抗争、拼搏,充分体现了“呔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永不言退,这是“呔商”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

二是以信为本,以义取利。“呔商”们始终恪守“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的原则,对顾客不欺不诈、忠诚信爱,与顾客建立起相当和谐的买卖关系。如武百祥在东北商界首创“明码标价,言不二价”,规定了“货真、价平、优待、快感”的店规。哈尔滨天丰涌按订单给顾客发货,凡顾客反映货物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一律包退包换。

“呔商”爱财,但取之有道。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以义取利。武百祥提出要把经商活动作为“道德事业”来做,“宁可失利,不可失义”。他在1926年制定了“四利”的经营原则,即“利公司、利顾客、利劳资、利同业”,兼顾各方面利益。不仅对顾客讲诚信,童叟无欺,而且在企业内部做到劳资两利,和衷共济。“呔商”同业之间摒弃相互诋毁、损人利己的恶性竞争,遇事通力合作、互利互惠,“礼之用,和为贵”,减少了摩擦和彼此伤害造成的损失。

三是选贤任能,善于谋略。所有“呔商”为了经营成功,莫不重视选用人才。民国以后,“呔商”打破了原来重乡土人才的观念,不论地域、出身和年资,广泛选用人才。如武百祥不惜重金从天津请来糕点名师,从苏浙地区请来制衣能手,还聘用外国专家。工厂的总监、经理、科主任、职员、工人、徒工都规定了晋升标准,有才能者适时提拔。因此,“同记”商场人才济济,拥有一批开拓之士。刘家在长春的“益发合”也非常重视选用人才。刘毅侯慧眼识人,大胆启用了年轻有为的孙秀三出任“益发合”的领东掌柜。这个从普通店员成长起来的掌门人主掌“益发合”柜事30多年,成为“益发合”的栋梁,数十年间使“益发合”从一个旧式商号发展成为集商业、金融、工业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为刘家积累了大量财富。孙秀三与武百祥齐名,在当时有“南孙北武”之誉,是“呔商”的两面旗帜。

“呔商”的成功还在于他们擅长谋略。一是重视搜集市场信息,反应敏捷,抢占商机。赵汉臣经营粮食生意,在国内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大连、奉天(今沈阳)、哈尔滨等地均派有驻在人员,在国外的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等地也派有驻在员,能做到最早了解市场变化,掌握地域差价和时间差价,及时抢占商机。武百祥也是如此,除了派人了解本埠、外埠及国外市场信息,确保经销的商品适销对路外,还注重直接听取顾客的需求,寻找商业信息。二是研究并熟悉“生意经”,做到客户至上。三是求全求新,出奇制胜。众多“呔商”经营商业都大力开拓进货渠道,从外埠或产地直接进货,有的从国外进货,力求做到货品齐全,且新奇独特,吸引顾客。

“呔商”致富以后,大多不忘故里,回乡开办公益事业,惠及乡梓。清朝光绪年间,汀流河刘家创办了“刘氏第一中学堂”,开创了乐亭私人办学的先河。以后刘家又先后创办了“亲仁小学”“尚义女子中学”等。何新庄武百祥民国年间创办了“赵滩小学”和“百善学校”(完全小学)。此外,还有东桑园的王执中、黄坨村的刘临阁、东巩固庄杨逢春、冯哨母庄的母海岳等人也创办了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经费充足,设备比较完善,师资水平比较高,为家乡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人。

[1] 贺永平,任荣会.唐山百年记事:第1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22.

[2] 赵竞存.穿越时空看唐山[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3] 郑万里,赵玉林.唐山名镇[M]//唐山名萃丛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4] 赵竞存.唐山历史三字经[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赵竞存.唐山近代史纲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94.

[6] 靳宝峰,孟祥林.唐山市志:第3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787.

[7] 安爱军,赵锡德.呔商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 安宜民.唐山名商[M]//唐山名萃丛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1.

(责任编校:白丽娟)

A Review of Tangshan Modern Urban and Rural Business

WANG Shi-li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In modern China, Tangshan, a big commercial city,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Small Tianjin”, and merchants have come to Tangshan City to start their business. After 1930s, the commercial center of Tangshan expanded to the south and north of the railway in the city, and Small Hill business center came into existence. At the same time, business also developed fast in rural towns, such as Luanzhou Kaiping, Daodi, Nencheng, Zhenzizheng and Jianchangying of Qian’an. In modern times, many merchants in Laoting migrated to Northeast China, and formed a powerful Laotan business association, whic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sperity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angshan.

urban and rural business; Tangshan; modern times; Laotan business association

K207;F717.3

A

1672-349X(2015)05-0001-04

10.16160/j.cnki.tsxyxb.2015.05.001

猜你喜欢

乐亭开平唐山
有趣的乐亭话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唐山香酥饹馇圈
乐亭大鼓生存现状及其发展方向预测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乐亭大鼓让校园盛开德育之花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王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