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5-02-13许金哲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许金哲(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许金哲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中国儒家从先秦时期就将“修身、齐家、平天下”立为人生格言。基于古为今用的视角,通过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探究道德主体,推己及人,上升到天下为公、仁民爱物的伦理高度,并从宏大和精微相互结合的意义上寻找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思想;推己及人;天下为公;道德建设
先秦儒家一直追求内圣外王的至高精神境界,通过《大学》《中庸》等作品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后世儒家的所有学者和思想家无不重视这一道德范畴,将其应用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中,对伦理思想发展,特别是人们进行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以及道德品质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修身
自孔子之后,儒家思想一直认为人是直接的道德根据和来源,人的一切优良品格的形成都离不开自身对道德意义的感知,儒家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虽然要求遵循天道,但依然是要通过反求诸己这种方式实现的,儒教所说人与天齐,实质上是说人与人齐:人向人的本性回归,要想实现自身道德价值就必须实现人性,实现人性及时扩充自己的本性到大我的程度,也就是达到与天合一的德。这个过程的开始阶段从人的本性开始,通过自我修养,自己的努力达到至善的境界,尽管人可能被小我蒙蔽,但人人都有纯然的本性,坚信为仁由己,努力做到修养善性、自律慎独,方可发扬本心,体验高于寻常道德的价值[1]。
1. 修养善性
先秦儒家的学者把通过修身成为圣贤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儒教一直把人性本善的思路延续下去,中庸开篇则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与道是善的,所以性也是善的,所以古人修身时先要向内求得善,找到天赋的良心和善。中庸中还提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化育,则可以与天地矣。”这说明先秦古人渴望有一种追求神圣,追求至善的愿望,并遵循它不断地努力,从本性中塑造人格[2]。
2. 自律慎独
人们在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律己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践行的道德行为,周礼中更多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而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为仁由己”后人们通过修身探求更高境界时就可以和上述说的至善相呼应,因为自律后,仁的内在道德自觉精神融入了礼中,人们的修身过程成了一种自觉践行的道德行为,从而使礼获得了有内心信念支撑的道德内涵。康德有句名言:“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定律。”[3]这与中国先秦儒家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都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律的限制,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与自律相似又进一步升华的观点是大学中庸提出的“慎独”,历代学者无不把慎独作为一个重要的修身原则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要求进行多方面探讨。《礼记.大学》中提出“君子必慎独”的思想:“小人闲居而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之外,故君子必慎独也。”这里强调一个独字,就是人所不知而己知之处,在独处的时候,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一定要保持良好高洁的德行。同样,在《礼记·中庸》中,慎独则告诉我们至高无上的道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建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要对优秀的品格有敬畏的心情,即便没有约束,也要常常自觉修养。这相比自律又多了一种难度和深度,却有更使人接近本心,接近道德主体。
结合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问题来看,很多人说中国人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那么我们的信仰在哪里呢?不妨学习先秦圣贤提出的善性修养,追求至善,朝可以参赞化育天地万物的至高境界努力。人们多了善的念头,少了迷心逐物,损人利己的错误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可以不借助外在力量而自觉的进行道德建设。
而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泛滥,诱惑增多,这些不良的社会道德环境中人的坚守律己慎独的品质更加难能可贵,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如能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才能显示出自己品质的高洁傲岸。许多贪官因为不严格要求自己,在处于优越条件下做不到慎独,才最终落马走上悲剧之路,许多年轻人更是因为抵制不了诱惑结果堕落自甘,毁了年轻的一生;这也反映出律己慎独作为一种道德素质对于人生平安长久幸福是有重要性的。
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推己及人
先秦儒家提倡身修,努力让自己接近本心后,又提出了推己及人的观点,孔子说:“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首先融入的是家庭血缘之中,孟子提到:“亲亲,仁也。”同时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的意思是家庭之间的亲亲关系可以激活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一旦这四种心被激活,人间之爱就有了源头,人生才复归正位。
中国自古就是以人伦关系为本位的文化社会,身修而家齐,亲情是人们挥之不去的精神寄托,个体达道后一定会普及家族。只有自己达到了至善,接近了大我的境界,才可以真正感染家庭、诉诸亲情,方可体验真正的道德。家齐之后,更多人的道德教育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起点,从亲情开始,为千千万万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生价值服务。亲情家庭为本同样可以发展到达济社会的高度。
现今社会乃至家庭有两种意识形态一直误导人们,阻碍人们实现家齐国治,一是国家主义的价值观,二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它们是两种极端,前者就像先秦墨家提倡的“兼爱”以及法家提倡的国家利益和公共权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这种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就被儒家否定,这是一种不尊重个体生命,否认人本主义的思想;而当今中国最为泛滥的还是后者,人们把私人情感,私人需要和家庭社会和谐相对立,把古代忠孝仁义看做封建道德,看做愚忠,这是忘记了中国人在人伦关系中安身的基本逻辑,扭曲了当代国人的心灵[2]。笔者认为人修身而成全自己的天性和本心,就应该从修身中建立齐家治国的观念,相辅相成,完善人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通过个人来为家庭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在五伦中完善自身人格,提高修养。
三、天下为公和仁民爱物的伦理价值情怀
先秦时代的平天下①更多是指平定天下,让天下黎民百姓过上幸福安宁、四海升平的生活。而现时社会的道德建设中的平天下应上升到天下为公、仁民爱物的伦理价值情怀,儒家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6]的道德理想目标,主张人在修身后,应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时也要顾及整体利益,维护群体的利益和尊严。这种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儒家学者的道德观发展和走向,如宋代思想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言,揭示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公忠体国精神。重视人伦关系,并不是忽略集体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当今另一种“平天下”的方式[7]。
天下为公和仁民爱物,不仅仅是与人的关系,包括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万物是人类的同伴同辈,既然家齐爱民,理应同样爱世间万物,人与万物浑然共处天地之间,先秦儒家本就提出过和道家有相似之处的观点,古代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山水充满了爱,而孟子提出的仁民而爱物,更是将人的道德情感贯穿于当世万物之中。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宇宙智慧。
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针对目前社会功利主义泛滥来说,更能让人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天下利益的关系,中华民族道德生活是的主脉即可回归为家庭、社会、天下的道德实践。这种思想将陶铸人们的道德心灵,回到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性格,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仁民爱物也是“天下平”中的重要部分,针对当代生态环境破坏,大气严重污染的问题,如果人们能够体会出天地万物与我一体,应爱它如己的情怀,对自然和生命充满崇敬和热爱,这样也是为我们的未来造福[8]。
立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国人思想进步的时代,纵观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实际,先秦的儒家伦理观念,对中华民族道德生活有着一种按部就班的指导方式,修身立德注重追求善行慎独自律,追求人伦关系的完善,家庭社会中的仁爱相结合相统一,实现天下为公,并且对大自然做到仁民爱物,理清天人关系。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时还可以效力于和谐社会建设与和平世界的构建。
[注释]
① 平天下:在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平天下的意思是平定天下,做到内圣而外王,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而在本文中,平天下的意思上升到了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关系。
[1] 曾建平.道德与文明[J]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13(5):113-117.
[2] 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16.
[3] 肖群忠.论律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4):60-66.
[4] 子思著.中庸[M].王国轩,编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1.
[5] 王缁尘.孟子读本[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7.
[6] 程颐.成圣之道[M].温伟耀,编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128.
[7] 方朝晖.人伦重建是中国文化复兴必由之路[J].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13(3):83-93.
[8] 王泽应.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J].湖南大学学报,2013(3): 117-122.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Ethics for Contemporary Moral Construction
XU Jin-zhe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From Pre-Qin period, Chinese Confucian ideal regarded “self-cultivation, put your family in order, run the local government well, bring peace to the entire country” as the motto of the life. This is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o ethic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study of Confucian ethics we can explore the moral subject, consider others in own place, then the ethic theory will go up to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and love other people or nature around us. We can seek the inspiration from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ivil morality in the sense of the connection of grand and subtle.
Confucian ideal; self-cultivation consider others in own place;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moral construction
B222.9
A
1009-9115(2015)01-0100-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1.026
2015-01-08
许金哲(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