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文学的后现代性
2015-02-13尤丽娜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外国语系安徽马鞍山243011
尤丽娜(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外国语系,安徽 马鞍山 243011)
美国生态文学的后现代性
尤丽娜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外国语系,安徽 马鞍山243011)
从后现代的多元化角度出发来阐释美国文学的生态批评:一是通过后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荒诞性来揭示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于发达机械文明导致生态客体的荒芜,二是作为生态主体的人精神异化与身份延异。
后现代主义生态文学;生态家园;荒诞性;多元化身份
当代生态批评随着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已经初具规模,短短数年间与生态批评相关的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对于后现代美国生态文学很少有人问津。戴桂玉教授认为后现代生态文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 田园意识形态的多种意义性;2. 生态主体的多变性;3. 田园话语的多重指涉性;4. 自然主体的颠覆性。”[1]本文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类文明)和生态主体人两方面来分析后现代美国生态文学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2]艾布拉姆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以极端和反传统的实验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它提出大众文化用来推翻现代主义的精英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学用荒诞主题来解构人类生存意义”[3]。后现代主义“反对和超越心物二元论、一元论和绝对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4]。笔者看来生态文学批评与后现代主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生态思想和整个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之一是要超越二元论。”[5]而恰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的滥觞就是解构二元论。二元论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人作为自然主体对生态资源具有支配作用,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生态无休止的欲望基础上的。生态哲学理念是打破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生态整体至上”眼光来重新审视世界;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和谐”。20世纪90年代末,在《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一书中查伦·斯普瑞特奈克把生态危机意识与后现代去中心的、多元的、普遍联系的思想相结合,“既否弃现代性(现代世界观),又不赞同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立场。她试图寻找一条超越现代性的新路,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人的思维方式”[6]。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两个主要方面来审视美国生态文学:一是通过后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荒诞性来揭示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于发达机械文明导致生态客体的荒芜,二是透过后现代文学的多元性来反映生态“主体”身份多元化。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生态家园荒诞化
“当代生态审美观中家园意识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环境的破坏与精神的紧张人们普遍产生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7]海德格尔认为“在畏中人觉得茫然失其所在。此在所缘而现身于畏的东西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在这话里当下表达出来了:无与无何有之乡。但茫然失其所在在这里同时是指不在家。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日常被掩盖着”[8]。由此可见,生态家园意识是构成生态批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主义文学中已经开始显露出生态荒原,象征着人类精神荒芜,但是现代派文学作品中人类通过“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启示”(revelation)达到“顿悟”(epiphany),从而达到医治心灵的创伤。如艾略特的《荒原》刻画出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荒芜,精神信仰幻灭,发达科技并未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由欲望主宰文明社会变成人间地狱。《荒原》虽然批判的是西方文明的崩溃和人类精神的荒芜,但是在诗作最后第五部分“雷霆的话”在世界成为“岩石堆成的”一片沙漠荒原,以雷霆代表上帝宣言,指出拯救人类的出路就是“舍己为人,同情,克制”皈依宗教,给人们在绝望中的希望。让人类转换“欲望至上”的思想理念,现代文明才有希望。
如果说现代文学把自然生态看作是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的依托,诗意栖居地;那么在当代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比尔·麦肯比(Bill Mckibben)的‘后自然世界’在这个后自然世界里面人类对自然需求仅仅是表面上的,尽管自然有时会激起人们的怀旧思想,有时候会使人产生背井离乡的感觉,但他已经与实实在在的东西无关”[9]。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幻觉,暴力,颓废,死亡,展示着人生的荒诞痛苦和虚无”[10]。20世纪70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流派运用荒诞变形的手法表现幽默,在美国黑色幽默作品中表现世界荒诞不经,人类境遇滑稽可笑,凸显人类对“后自然世界”的痛苦绝望。如托马斯·品钦在他的作品《万有引力之虹》中把情欲和科学联系在一起,试图说明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充塞在天地宇宙之间的物理力量,不可抗拒的“万有引力之虹”正将人类毁灭。品钦把社会现实与科学幻想融为一体,展示异化变态的人性和荒诞混乱的社会文明。无疑托马斯·品钦在这部荒诞派科幻小说中对后现代的社会生态以及高度发达的科技进行嘲讽与戏弄。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把人类导向生态地狱。再如唐·德里罗(Don Delilo)的《白噪音》“不仅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大众媒体,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情感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且还充分展示了后现代社会中愈演愈烈的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真实记录当代美国人的精神焦虑痛苦和危机感”[11]。总之,后现代视域下的生态文学批评是通过缔造“恶托邦”来对当代文明社会的否定,揭示出以人类物化欲望支配下实用主义哲学批判。当代西方生态文本往往将空间设置于未来的时间维度中,通过虚构的恶托邦“未来”异质空间,把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夸大到最坏程度,以现存问题的“异质性、差异性的、夸张夸大的”效果图示未来生态的破败与荒诞,进行提前预警,完成对造成生态破败、人性异化的当下生态科技、极权的对抗与批判[12]。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生态主体身份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出人性异化虚无使得人类身份支离破碎。在后工业时代人们对自身生存境遇恶化的焦虑,对自我命运和理想的掌控无能为力。人类被自己创设的秩序时时监控,没有主体意识,科学替代一切成了无形和无所不在的绝对力量,人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牺牲品。生态文学批评中的生态主体身份往往是碎片式并且扭曲变形的;他们成为人类文明中的“异质人”——“被排斥的各种边缘人”[13]。如约瑟夫·海勒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主人公尤索林面对荒谬的战争,由一位正直勇敢的上尉轰炸手变成贪生怕死的厌战者。他设法逃避飞行,但是无论提出正当要求还是装病装疯都无法逃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制约,最后成为逃兵。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着整个人类文明,人性在这个社会的机器倾轧下变得支离破碎,人类身份开始分裂,失去自我。在科技至上,欲望横流的人类社会中禁锢人性、情感需求,想保留自我完整的身份是不可能的。再如约翰·巴斯的《烟草经纪人》中主人公库克以“贞洁男子和马德兰的桂冠诗人”自居,充满幻想和自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备受欺凌。最终发现自己是个滑稽可笑的小丑。小说中探索的是人和“后自然世界”的关系,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分裂说明在荒谬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想要认识本质是不可能的,人在这样的世界中无能为力的。正是人类煞费苦心经营的后社会生态环境导致了人类精神生态的浩劫。人类在未来的这场生态灾难就是“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消灭自身的时代”[14]。
随着后现代生态文学批评的不断深入发展,帕特里克·穆菲试图引进被美国生态批评界忽略的非美国裔作家,而劳伦斯·布依尔则认为生态批评应该建立在自然与文化的基础上,把文化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去考察。正如乔纳森·列文所说“生态批评就是历史的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的”[15]。这就使生态批评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使得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主题不仅是表现当代人类生存境遇的荒诞性,而且多元化“泛中心论”也是其显著特征,“而当代生态批评的思想结构是一种‘非中心论’的模式,但又超越于后现代的否定式游戏,而是以积极的建构方式倡导非中心论”[16]。后现代生态批评“旨在将万物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将人的道德身份归还给自然界中各个成员,使自然具有人的灵性”[17]。那么美国后现代生态批评将非美国裔作家(童明教授称之为“飞散作家”Diasporas)作品经典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非裔作家莫里森,在她作品的主人公经常不堪多重文化身份的重负,身份错位导致悲剧发生。《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佩克拉渴望拥有蓝眼睛,是因为她发现以白人的审美来评价自我,觉得自我丑陋。佩克拉对自我镜像的否定来自于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意识压迫。她活在他者的“凝视”下最终导致毁灭。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描绘了在白人文化压迫下黑人扭曲人格与身份错位。另一方面莫里森也呼吁人们正视黑人文化,种族平等。再如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主人公奶娃个人成长历程将人们眼光投向非洲祖先们生息繁衍故乡,表达对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批判和对黑人文化意蕴的自信,重新建构黑人文化传统。奶娃在被主流白人文化边缘化后主动逃离文明社会也就是生态的“恶托邦”,追本溯源,最终在自我本土文化中得到救赎。这也是黑人“后自然”生态家园的“祛魅”与“返魅”的逃离到救赎的精神历程。生态意识强调“万物平等”“物我同一”,努力创设出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和谐共存关系。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以“戏仿”“黑色幽默”甚至“零度写作”手法对人的主体性进行“消解”,试图解构人类是万物主宰、精英文化。这与后现代强调多元性,开放性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和。
总之,后现代生态文学批评在美国学术界备受非议,比如生态批评在标榜“主义”来哗众取宠;而它本身却缺乏理论基础支撑,只是“拥抱树木的玩意”(Hug the tree stuff)[18]。但是很多学者还是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后”生态文学批评。笔者认为后现代生态批评已经将人类文明、精神生态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积极寻求后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类荒诞境遇的解决办法,打破“人类中心论”等,如近年来学术界涌现的生态女权主义和后殖民生态批评等,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建设意义的。
[1] 戴桂玉.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生态研究[J].外语教学,2011 (6):74-78.
[2] 张艳杰.后现代语境下比托夫的生态文学观[J].学术交流, 2011(1):173-178.
[3]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 Beijing: FLTRP, 2004: 168-169.
[4] 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26.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
[6] 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90.
[7] 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 15-24.
[8]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228-331.
[9]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4): 135-141.
[10] 蒋成勇.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85.
[11] 朱新福,白噪音.中生态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09-116.
[12] 纪秀明.论当代西方生态文学中的异质空间[J].当代外国文学,2012(1):50-57.
[13] 刘北城.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4.
[14] 程虹.生态批评[A].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89.
[15] Jonathan Levin. On Eco criticism (A letter)[J]. PMLA, 1999: 1098.
[16] 雷敏.论当代美国生态文学的叙事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 2011(8):58-62.
[17] 万凯艳.论文学的经典化和经典化文学——兼论生态文学经典化建构的三个维度[J].东南学术,2013(5):239-245.
[18] Laurence Coupe. 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from Romanticism to Eco criticism[M]. New York: Routlegde, 2000: 169.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The Postmodernity of American Eco-Literature
YOU Li-n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tallurgy and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11, China)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diversity of postmodern perspective is studied. One theme of the postmodern ecological criticism is to reveal developed mechanical civilization which results in desolation of ecological object by means of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postmodernism literature. Another theme of the postmodern ecological criticism is the main ecological subject’s spiritual alienation and identity diversification.
postmodern eco-literature; ecological homes; absurdity; identity diversification
I3/7065
A
1009-9115(2015)01-0057-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1.015
2014-08-28
尤丽娜(1979-),女,安徽芜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