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再认识

2015-02-13张世定燕姝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基层政权建国初期建政

张世定,燕姝澐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甘肃 定西 743000)

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再认识

张世定,燕姝澐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甘肃 定西743000)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以基层政权建设为主要手段构筑起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家政治权力在与地方政治力量互动中经过了复杂多变的博弈,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建构。当下,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研究还有待提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希翼对新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从宏观层面进行再认识。

新中国;国家政治权力;再认识

引言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摆脱了旧秩序的束缚,进入到了一种新的政治生态之中。但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陆,新旧政治秩序同时存在,民众要完全实现过新生活的愿望,只有新型的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在基层社会确立才能得以实现,也才会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地位。刚刚诞生的新政权,由于政治根基的脆弱性,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基层政权的建设就成为最重要的维度。因为,基层政权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的最刚性的框架之一,同时也是中央权威深入地方得以实现的最直接纽带,尤其在民族地区这一特征更为显现。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相对来说不够丰富,至于对民族地区的关涉近年来才开始重视。

一、国内外研究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基本规模

(一)跨学科的方法介入研究

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来探讨新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建构,会给我们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张静运用政治社会学理论指出,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政权建设,形式上解决的是权力的流动问题,实质上是国家新政治单位——治理角色和治理关系的制度(规则)改变的问题。而国家政治权力体系最终建构是否完成,要以“新原则、新规范、新关系、新制度”的采用与否为准绳[1]。舒(Vivvienne Shue)从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关系演进的视角,指出毛泽东时代,国家对农村的控制是蜂房式模式,即农村社会是封闭的,农村干部在执行国家政策时会结合地方情况出现变通[2]。王铭铭采用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从国家与社会互动机制为切入点,得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同时得到增长的结论。同时提出,在研究国家政治权力深入基层时,必须把共时性广度的结构特点和研究制度的历史深度结合起来[3]。王晨则以文化透视的手法对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进行了评析,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受到了来自主、客观两方面文化因素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建构后的制度又对己有的文化产生了各种作用,使中国的社会文化出现了新的走势[4]。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介入这一领域研究,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勾勒了认识这一问题的图谱,也会为研究这一课题构建新的解释框架。

(二)对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研究

李格以1954年为分界线,分两个时期论述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建立,为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5]。郑碧新以1949-1955年湖南湘潭县为个案分析了新中国初期民主建县中中共县级委员会在确立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中的积极作用[6]。而为了人民代表的合法产生,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中共县委不断加大政治动员[7]。王先俊、胡倩燕认为,新中国初期,中共在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8]。刘维芳探讨了新中国建立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干部培训、培养与管理、干部队伍团结等方面进行的尝试,最终为确保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培养出了优秀的干部队伍[9]。政治合法性的存在,增强了政治实体的被认受性,也使得民众最大限度地认可了这一秩序,从而使得这一秩序释放出了政治效能,为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成功建构打下了基础。

(三)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新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构建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宋月红以北京为例,阐释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的原因,梳理了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人员构成、性质、职能等。并指出: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自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对城区基层政权建设和城市管理贡献重大[10]。

关于新中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大会)的其他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段永林《简述建国初期的政权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1]、李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的历史回顾》[12]、张同乐《建国前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3]、万其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4]、白云涛《建国初期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15]、王国永《建国初期的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6]和徐百尧《从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建国初期地方民主建政述论》[17]等等。从探索开创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功实践,国家政治权力逐渐地构筑起了自己的场域,发挥了国家权力在场的效用。

(四)对国家政治权力介入农村的研究

陈益元论述了1949-1957年间,国家通过推进乡级政权建设,打破了以往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布格局,中央权威最终下移到基层[18]。于建嵘结合地方志和文献资料,以1949-1957年岳村的政治发展,对乡村的动员体制、地方干部权力的行使、农民协会、乡村政府结构等进行了专门论述。并指出,基层政权建设中的民主趋向、农村社区独立空间、基层干部权力配置和监督等方面,在未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19]。侯松涛以山东郯城县为个案,研究了郯城县1949至1954年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全过程[20],而土地改革前后完成的农村基层政权建构,为以后国家政治权力在农村基层社会的运作、调适奠定了基础[21]。江燕从1949-1950年、1950-1953年、1953-1954年和1954-1957年等四个时段细致地勾勒了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创建的过程[22]。国家通过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构筑,也为很好地解放农村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了条件。在研究国家政治权力体系构建时,对于农村土地改革的内容还需要高度关注。因为,农村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构筑是与土地改革相伴生的。

(五)对国家政治权力介入城市的研究

郭圣莉以上海为个案,指出居委会对原有的里弄空间的改造成功地实现了国家权威在城市社会的建构[23]。杨奎松以上海镇压反革命运动为考察对象,论述了国家权力在城市的巩固[24]。黄利新则论述了1949-1954年中共通过对北京基层政权建构的不断尝试,最终建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显示了中共管理街道的制度体系基本成型[25]。范小方、常清煜以南京、上海为例研究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旧政权遗留人员改造的过程及其意义[26]。在工业化社会,城市是一个国家所有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若能够有效地掌控城市,预示着整个国家基本趋于稳定。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治权力介入城市,并有效地完成了自身体系的建构,体现了中共作为执政党治理技术的日趋成熟。

(六)对国家政治权力介入民族地区的研究

赵瀚豪研究了新中国初期国家在甘肃甘南藏区基层政权建设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的“三三制”体制,即政权机构的人员构成由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和民族宗教人士各占三分之一[27]。戴巍考察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在甘南建政中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建构进程,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使中共有效地吸纳了地方政教势力,消解了旧有地方政教力量对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阻滞,成功地建构了新型的民族地方政治体系[28]。张世定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对1953-1957年间青海牧区基层政权建设从县、乡两个维度进行了考察,细致地描绘了其建政的历史轨迹,并总结出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有所裨益[29]。杨红伟、马欢研究国家政治权力介入青海牧区时指出,中共党组织体系保障下的基层民主建政,使得青海牧区县级政权组织机构逐渐完备,最终加强了国家对牧区的领导,发挥了藏族群众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大大改变了政区范围内县政建设的不均衡局面,实现了国家对国土范围内民众的有效治理[30]。其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有张生寅《解放初期青海建政工作概述》[31]、庆格勒图《建国初期绥远地区的民主建政》[32]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内蒙古的民主建政》[33]等文。总之,对于国家政治权力介入民族地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固定地域空间的探讨,而比较研究较少,成果数量也有限,研究空间还很大。

二、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重要性

从实践价值来看,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中共刚取得国家政权,社会秩序还不是非常的稳定与有序。因此,加强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在地方的建构就尤为必要。何况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话,便能实现国家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更能实现中共主导下的新政权在全社会存在的合法性,进而巩固新生政权。所以,对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进行探讨,会为今天改革大背景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政治民主化推进提供历史启迪。

(二)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空间还很大

从学术价值来看,学界对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我国辽阔的国土空间相比,显得还是有些不足。而面世的已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史实的梳理与勾勒,理论分析的文章不是很多。从研究空间看,北京、上海以及长江流域的研究居多,涉及民族地区的极少。而大多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建构在这些地区具有不同的路径轨迹。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凸显区域空间的特殊性就很有必要。

三、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的资料运用与路径方法检讨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在关照全国大趋势的同时,主要要凸显地域空间的差异性。在具体研究时需要在当下已有的50余篇论文和60余部相关著作的研究规模之上,利用各地档案馆所藏的原始档案、各地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撰的文史资料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等材料。特别是原始档案和口述史料需要最为关注,这会给我们的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和新的视角,更能加强我们多维度的透视这一问题。

在理论方法上,需要汲取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权建设理论、西方国家政权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强势行政理论,还需要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具体而论,在上述理论方法指导下,以历史学的实证方法为主,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新中国初期,全国有县份2 000个左右,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建构是与下层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完成的,从宏观的视阈研究所作的概括易流于笼统。因此,以个案的方法研究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路径。

总之,加强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研究,会让我们以理性的大历史视角审视当前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也会为中共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当下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历史镜鉴。

[1]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Viv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3]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 王晨.新中国制度建构的文化透视[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

[5] 李格.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沿革与确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4):45-52.

[6] 郑碧新.建国初期民主建县中的党政关系——以1949-1955年湖南省湘潭县为个案[J].湘潮,2009(9):39-40.

[7] 郑碧新.建国初期民主建县中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以1949-1955年湖南省湘潭县为个案[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42-46.

[8] 王先俊,胡倩燕.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2):30-37.

[9] 刘维芳.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2):38-45.

[10] 宋月红.建国初期北京市的区街建政与居民自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4):55-60.

[11] 段永林.简述建国初期的政权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5):8-15.

[12] 李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的历史回顾[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4(2):29-33.

[13] 张同乐.建国前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4):27-42.

[14] 万其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33-40.

[15] 白云涛.建国初期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J].天地,2000 (12):33-36.

[16] 王国永.建国初期的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4):22-26.

[17] 徐百尧.从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建国初期地方民主建政述论[J].安徽史学,1997(2):44-48.

[18] 陈益元.醴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D].上海:复旦大学,2004.

[19]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 侯松涛.山东省郯城县1949至1954年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2003.

[21] 侯松涛.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的建构——山东省郯城县个案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2):39-45.

[22] 江燕.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初创时期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4):26-32.

[23] 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4] 杨奎松.新中国巩固城市政权的最初尝试——以上海“镇反”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5):1-20.

[25] 黄利新.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6] 范小方,常清煜.新中国建立前后对旧政权公务人员的安置——以南京,上海为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6):79-85.

[27] 赵瀚豪.解放初期党在甘南藏区建立“三三制”政权的实践与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2001(2):72-73.

[28] 戴巍.整合与转型:论新中国建立初期甘南藏区地方政治体系的建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18.

[29] 张世定.泽库县政权建设研究(1953-1957)[D].兰州:兰州大学,2011.

[30] 杨红伟,马欢.社会动员与新中国建立初期青海牧区政治现代化的开启——以泽库县政权建设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3(2):143-147.

[31] 张生寅.解放初期青海建政工作概述[J].青海社会科学,2004(1):106-109.

[32] 庆格勒图.建国初期绥远地区的民主建政[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4):25-32.

[33] 庆格勒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内蒙古的民主建政[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4):17-23.

(责任编辑、校对:郭静)

Rethinking of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System Construction in 1950s

ZHANG Shi-ding, YAN Shu-yu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Dingxi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Dingxi 743000, China)

In the early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ilt a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power by taking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building as the main means througout the countr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was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local political forces a complex game, but after hard efforts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power in the country was constructed or completed successfully. Now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system construction remains to be improved.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ssue, and hope boost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with the macro-level.

new China;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rethinking

K27

A

1009-9115(2015)03-0078-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3.020

2014-12-03

张世定(1981-),男,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新中国乡村社会。

猜你喜欢

基层政权建国初期建政
南门小卖
王建政的書畫情缘
打赢脱贫攻坚战 农村基层政权大有作为
基层政权和组织研究
当前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因素研究—以南昌县为例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与现代工人的塑造*——以“王秀珍思想”讨论为例
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一起去找小黑狗
救出小紫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