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

2015-02-13曹丽颖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素质教育素质

曹丽颖

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

曹丽颖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了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素质教育需把握的关键,并提出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现路径。

高等农业院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高等农业院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要求农业专业人才具备宽广的理论知识面和多样化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层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对农业来讲则取决于农业人才的现代化。因此,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高等农业院校只有科学地实践大学生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农业人才并输送到新农村建设中,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表达概括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素质教育必须促使受教育者坚持科学的世界观,选择健康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高等农业院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协调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凝炼提升高校的大学精神。素质教育从人的个体差异出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开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以形成内心的精神力量和独立的个性品质,从而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潜质教育,化知为识,化识为智,化智为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有的高校总是担心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不会、吃不饱”,把教学计划安排得很满,甚至占用了学生的周末休息时间,导致学生很疲惫很被动地学习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的确认、积极性的调动、潜在能力及兴趣的开发和培育,这实际上已离开了教育的本义,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过度强化专业素质教育造成人文素质教育缺失

受专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高等农业院校还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渗透到专业素质教育中,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等因素的协调发展,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启发与心灵的点拨。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如重显性课程开设,轻隐性课程开设;重科学、技术等实用类课程的设置,轻基础性与人文类课程的设置;重课程学科逻辑的建构,轻课程实践逻辑的建构等。[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创新不足,培养的大学生专业知识虽然丰富,但其中很多学生人文素质较差,缺乏价值、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对学科以外的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等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基本素质不能达到与其知识层次和教育层次相应的水平。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适应农业发展趋势的,完善的、现代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人才。以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日新月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农业院校对各类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的制定应具有差异性,体现出多样化,这是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基础。目前部分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较单一,未能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存在“千人一面”的情况,很难保证每个学生既有一技之长又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

(四)偏重理论教学而弱化了实践教学

高校新进师资中应届毕业生占很大比例,虽然有着高学历但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和企业及农业生产实践的有效沟通和共同语言。教学内容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以课堂灌输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造成学生被动学,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农业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但开拓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需把握的关键

(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强调人的个性的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能够把握与其他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重视自己的个性培养,挖掘自己的潜能,不仅具备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基本素养,还能够发展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殊素质,促进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二)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使之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能力不等同于素质,素质内含着知识和能力,知识的积累促进了能力的增长,而能力的不断增长又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从知识教育观到能力教育观,再到素质教育观,是教育观念的重大进步。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对“三农”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与其他高校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愿意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功立业。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根本。不论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还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只有实现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大学生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有用武之地。

(三)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协调统一。高等农业院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各种农业人才,不仅要培养农业行业的知识精英,同时也要为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把社会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指标。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应能够通过及时关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主动寻求适合自己优势和特长发挥的条件。

四、推进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

素质的内源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性,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只有内化为人的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也是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设施和进行教育改革,因此要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保证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农科学生的资助力度,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为“三农”建设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创造工作。

(二)更新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

在科技进步过程中,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多学科的研究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知识人才,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有所转变,树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立足于自身实际,探索出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素质教育之路。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增强农科大学生的学农爱农兴农的意识,立足于培养“三农”建设的人才;在培养模式上,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文知识结构,增强农科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特长更加突出,保证学生既具有一技之长,又能根据自身的特点、爱好等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

(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应实现“通专结合”,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还应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高等农业院校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新兴岗位的需求及传统农科专业存在的弊端,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适应时代及科技发展的需要,舍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及时充实新理论、新知识;倡导教师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利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等教学组织形式;[3]贯彻落实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为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具体要求,全方位地开设综合性实验,并进行实验室、实验地和实验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放办学、协同育人

企业是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和工程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生产实践。将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把企业元素更多地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和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开阔学生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1.精心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从农业教育的理念、生产实践能力、专业操作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对教师加以培训,既可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又可夯实教师的理论知识,还可将理论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利用校内实验基地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降低培训成本,节约培训时间、人力和财力;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挑选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从而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探索派出去、走进来的双向交流体制,建立校校之间、校所之间、校企之间、国际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在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之间寻找合作切入点,建立起教师交流培训的“立交桥”。[4]

2.实施有效的激励、竞争与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师德为关键,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风气,对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优秀教师进行大力宣传与奖励,通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基本功竞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推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形成教学团队,搭建交流平台,使成员之间能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督导组听课制度、教学观摩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推进绩效工资改革。

(五)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反馈机制

高等农业院校应在教育中实施灵活多样的素质评价形式,科学制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业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学生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参与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范围之内,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常性考核,如平时作业、课堂问答、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读书报告、专业实验等。考试内容增加没有标准答案、启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想象、创新。学校管理部门要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来检验人才培养成效,分析判断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比差异进一步调整并逐渐使之完善。

[1]张蓓,万俊毅,周文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3(7):10-13.

[2]苏君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行动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3):42-44.

[3]“农业院校农科人才培养使用状况及农业行业人才需求研究”课题组.我国高等农科人才培养对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5):3-4.

[4]魏俊岭,郜红建,常江.高等农业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2-94.

责任编辑:金锡萍

曹丽颖,天津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天津300384)。

G641

A

1671-2277-(2015)05-0040-03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EYP5025)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素质教育素质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