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015-02-13张妍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分类目标评价

张妍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张妍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即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责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某一环节、某一因素的改变就可以提高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观念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多方面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综合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抓手。

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着力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增加教师教学投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一、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多样化的高水平人才

高校分类发展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多样化质量观已逐步被认可并形成共识。质量的涵义不只是卓越,而是对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对于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不同的,质量的内涵也应不同。因此,要想提升质量,必须首先明确目标。高校分类发展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依据,是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高校分类定位。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肯定是不同的。如何将高校科学分类,上海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参考。今年4月,上海公布了2030年高校“3×4”宫格二维分类规划目标,按照学科综合性和功能两个维度对高校进行分类,横向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3类,纵向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4类。通过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引导学校自主发展定位,并依据高校的定位统筹安排财政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以“二维”分类为主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

其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同一所大学内,不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可能不同;甚至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不尽相同。高校应根据本学科在全国该学科领域的位置、学科建设水平、专业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分类体系,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推进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将是“十三五”期间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学科、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发展积淀、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明确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培养多样化的优秀人才,在各层次、各领域追求高质量、高水平。此外,高校的分类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自身发展和外部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形成可持续的学校发展机制。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为核心,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现今的时代早已不是在学校学到知识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增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没有的。这就要求高校毕业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对现有技术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精神、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是我们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

其次,探索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具备上述知识、能力和精神的学生。推动科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鼓励教学创新,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倡导高校推广“大班讲授、小班讨论”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思辨能力。制订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深入推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再次,探索怎样才能保障学生能够具备上述知识和能力。一方面,将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素养作为教学考评的重要内容。探索考试改革,使考试不仅能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能考察学生在学业中表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等能力素养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平台和制度建设。实施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建立学生学习过程基础数据库,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与提升提供反馈和依据。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建立普通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公开机制和动态监测与分析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和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健全教师分类管理,促进教师增加教学投入,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实施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己角色的转变,探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等各方面能力素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面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普惠性培训,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总结并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其次,健全教师分类管理,逐步探索建立教师分类评价考核机制和职称分类评审机制,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实行分类聘任和考评,让教师依据自身的职业兴趣和志向选择职业发展路径,使其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按照不同的岗位标准对教师进行考评,并加强教学评价的分量,引导教师加大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专心于学生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保障的基础上,高校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对能否保障上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制有效实施十分重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制度保障。

首先,落实大学章程,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保障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这是理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制度基础,是高校、学院、专业按照本学科专业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框架。

其次,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减少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加强政府通过市场手段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这是厘清政府、高校、市场三者关系、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的外部管理制度基础。推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导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培育独立的、专业化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加强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长期的核心任务。我们要通过综合推进高校分类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分类目标评价
分类算一算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