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之“庸”的实践意义阐释

2015-02-13

关键词:中庸君子

余 微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哲学】

《中庸》之“庸”的实践意义阐释

余 微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国学经典《中庸》所体现的哲学思想至今影响着国人各方面的思维判断和处事方式。《中庸》之“庸”的实践意义可以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修齐治平三方面加以阐释。

中庸;庸;平常;用;变通

“中庸”二字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以乎,民鲜久矣。”[1]91对“中”字的解释古今学者并无异议,即《说文解字》中解释的“内也,从口丨,下上通”[2]8,为事物的内部,以“口”作字根,中间的一竖“丨”,表示上下贯通。然而对“庸”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尔雅·释诂》:“庸,常也。”《史记·周勃列传》:“才能不过庸也。”[3]2080朱熹《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1]17而庄子早已以“用”释过“庸”。《庄子·齐物论》中云:“唯达者知通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4]13郭象注云:“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中庸》、《庄子》这两部著作相隔的时间不远,并且是相对观点的两方,所以有理由推测“庸”是作为同一个含义,双方由此展开不同主张的辩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庸’用也。从用庚。庚,更事也。说从庚之意。”从上述可见对“中庸”的“庸”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以“庸”为“常”;一是以郭象为代表的释“庸”为“用”。对“庸”的两种解释,我们暂不论是非对错,因为这两种解释都具有各自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结合两种解释对《中庸》的“庸”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进行解读。

从近年来学者们的学术研究中可见,人们多把目光聚集在“中”上,而忽略了“庸”的重要性。而“中庸”之道是需这两个字结合运用,不能割断理解。“庸”是建立在“中”的基础上,有锦上添花之效,更有画龙点睛之妙。“中庸”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万变又不离其宗,规律运行于万事万物之中,这可以从《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5]157中得到印证。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道:“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6]52,因此可以说,儒家正统地位从逐步确立到不可动摇这一过程与“中庸”思想的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下面就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修齐治平这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一、衣食住行

“中庸”可称为一种整体哲学思想或理论,“中”是其具有指导意义的世界观,而“庸”是作为一种具有实践要求的方法论,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被反复使用和实践。“庸”无论作为“用”还是“常”的意义,运用在人类社会中都是说来容易,实则最难。在反反复复之间,用与不用,变与不变,坚持与舍弃都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判断,由此达到相对的均衡状态。

在今天看来,我们的衣物饰品的结构与花纹等很多都讲究中正对称之美,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制品中更是屡见不鲜,今天在贵州少数民族刺绣图案中,不难发现花、草、飞禽、走兽等图案多是以对称型呈现。这多与人们遵循对称和均衡的美学原则有关,这种原则可以给人平缓、稳定、恒久的感受,这也是“中庸”之道可以在服饰元素中反复运用的原因。

民以食为天,无论在烹饪还是食物方面都可以看出人们时刻在运用这平常之道。以烹饪制作过程来说,盐和醋太多或过少都不能制作出美味佳肴,必须在烹饪时把握好各种佐料的度,融合于一锅之内,方能产生一种醇美的味道,给人一种温柔敦厚的感觉。食礼方面也有记载,《礼记·曲礼》云:“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7]1241-1242儒家食礼在人际交往中实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有效方式。中国古代在宴饮活动中表现出对食礼的遵从,其中“中庸”、“谦和”等思想体现在有序的饮食过程中,以达到儒家以人事为本的追求与和睦团结、凝聚亲和的诉求。

“中庸”之道亦融于建筑之中。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发现,至少在周代,院落空间呈均衡对称分布,出现了中轴线,并且这种对称性的设计风格见于宫殿、坛庙、庭院等建筑。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8]10从故宫、天坛到寻常人家的四合小院,都显示了中庸思想指导下的对称之美。又如对联、灯笼、婚庆贺礼等,成双成对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因为“中庸”之道已深入国人内心和意识中,所以当社会生活及审美的多元化出现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对称性强迫症的人,他们对非对称性事物的抵触实则是对“中庸”思想的潜意识捍卫。

二、待人接物方面

《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9]24“费”指“广博”之意,“隐”是“深藏不露”的意思,“费而隐”即指“博大精深”,而“道”又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就浅层面看,即便是寻常百姓家(愚夫愚妇)亦可知可行可用。

在儒家学说中一再强调的就是如何平衡人际关系。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都可以用“中庸”之道平常处之。

首先,从言行方面来看,《中庸》提倡言行一致,讲究分寸。《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9]24意思是行不能不勉,而言语则不敢尽。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9]21虽然郑玄与朱熹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但都指出“素隐行怪”、“半途而废”是夫子所不认同的、有违平常的行为。“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1]24意思是言语的时候要顾及自己的行动,行动的时候要反思自己的言语,要言行一致,不能言行相悖。它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讲究分寸,合乎大体,处事上恭敬温顺、恪尽职守。如《荀子》:“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10]128中庸之道的心理使国人在言语表达上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行为方式上体现出温柔敦厚之态,蕴藉含蓄、委婉恭敬,具有以退为进的行事风格,不叫嚣乖张,亦不浅显直露,这也是《中庸》中说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18据此,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6]53。

其次,在为人处事方面,礼让并且平常处之是《中庸》所提倡的,亦是相对较好的方法。《荀子》:“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10]128,此处正是呼应《中庸》中倡导的内修外让的大道之处。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9]24道所以为道,也应该是离日常生活不远,或者就是与日常生活互依互存的关系,如果人在社会生活中实行的为人处事之道离开平常之事,那就不是儒家所提倡的道了。君子拿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去对待他人,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所谓忠恕之道亦是如此,于平常中见真谛。何为忠恕?《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9]24《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72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1]72这是朱熹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解释,也是《论语·颜渊》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34的解释。冯友兰先生认为:“忠恕皆是推己及人。忠是就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说,恕是就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说。”[11]351笔者认为“忠”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而“恕”主要体现在道德方面,但都与心有关,将心比心,而这些都是需要推己及人的,也是在平时的与人相处中实现的。这也是孔子一再强调的“道不远人”,也是道不离“常”的准则,因为与人相处是平常之事,因为平常所以有道可循,因为有道,所以可常用之。

在待人接物方面,平常之道还体现在与人接触时的修养上。中正坚定,勿入极端,不奉怪行异,傲而不骄,勇而不莽,直而不失其和,宽而不舍其严,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以致于信。《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92“外圆内方”是国人在与人接触时体现出的处世之道,即以宽容的方式去理解对方,尽量达到圆满的结局,内心却有自己的标准和坚守,这样来处事方能从容不迫,亦不失去自己。

《中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者之交有古今通行不变的常道,即天下之达德:知、仁、勇,这是古今共同的德行,也是在待人接物时需要遵守的品德。“五达道”是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三达德”是知、仁、勇这三种品质。“庸德”、“庸言”,德要付诸平常的行为实践之中,平常的言论也需要谨慎,言行相顾,是需要不断实践的,也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所以,无论何道何教,万物的规律最终都需要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并且反复使用,方能实现其意义和价值。

三、修齐治平

不仅是为人处事所用“平常”,它还体现在儒家的宗旨上,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3四者有先后递进的顺序关系,不可犯本末倒置的错误,但又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如治国与修身的关系就十分紧密,“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28。归根到底,它们又都诉诸实用,并且是“平常”所用。

所谓“修”,即修身。修身先正其心,忿懫、恐惧、好乐、忧患均是心不正的表现,想要正心,就需要有一颗平常之心,用平常的心去对待万物。孔子曾给《诗经·关雎》这首诗以高度的评价,《论语·八佾》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66,这就是在教人以温柔敦厚正其心,或“哀”或“乐”,都需要节制,以达到调和状态,最后以平常之心释放出来。“温柔敦厚”也就是“常”态,朴实、厚道、温和既是情之收敛,也是心之平常,如此才能致远,处于恒定的状态。正如《荀子》所言:“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10]127,“争之则失,让之则至”[10]127。虽然学习中庸之道绝不简单,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其关键就在于要“修身”,而修身就要有正确的方法。《中庸》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9]32由此可以看出,“修身”需要事亲、知天、知人。如何做到?子曰:“好学近乎知”[9]33,“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9]42。事必躬亲,格物致知,博学细察,反复温习,笃实敬礼。

所谓“齐”,即齐家。《中庸》:“《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9]27这里引用《诗经》及孔子的话,说明怎样齐家以及齐家的重要性。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始,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以达到和睦的状态,趋于平常之理。国人颇为重视“家”的概念,家庭的和睦关系到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个人的成败荣辱有重要的影响。从古至今,“家”在国人心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心理学上讲,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在家庭中运用中庸之道可以使家庭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睦的状态。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家庭环境的和谐程度关系到个体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平常之道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幸福感、自我认知等,同时可以排解一些非家庭因素造成的焦虑、抑郁、失落等情绪,有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中庸》提出了“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9]34“九经”是治理天下管理国家必须奉行的九条原则:“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9]34。古代君主在治理国家之时,仍然离不开处理与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用不同的方式正体现了中庸这平常之道的灵活变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体现在其经典中,因而笔者选择解析《中庸》,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中国思想的运行方式,影响国人的思维方式,凝聚国人的思想核心。庸,非逞一时之勇,用一时之智,而是在长期的修养积累中,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时时用到的平常之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1]17中庸之道即是平常之道,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要实践中庸之道,就必须循序渐进,从点滴做起,所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1]25。

中庸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种世界观,更在于它的实践意义,即“庸”的指导价值。“庸”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可行性。中庸之道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与具体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适用于生活,知晓于夫妇,但其至道至理又高出世俗。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郭象(注).庄子[G]//四库全书(10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荀况(撰),杨倞(注).荀子[G]//四库全书(6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7]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9] 陈戍国(校注).四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0]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冯友兰.新原道[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张 琴】

Explanation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ean” in “Doctrine of the Mean”

YU Wei

(LiteratureInstitut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8,China)

The philosophic thoughts in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influenced Chinese people’s thoughts, judgments and behavior in every aspec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an”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may be explained from three aspects: daily life, etiquette and cultivation.

Doctrine of the Mean; Mean; ordinary; usage; flexibility

2015-06-25

余 微(1991-),女,四川眉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1672-2035(2015)06-0009-04

B222

A

猜你喜欢

中庸君子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 of Liujunzi decoction (六君子汤) on advanced-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after first-line chemotherapy
君子之风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中庸》名句节选
半途而废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