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先修课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思考

2015-02-13

英语教师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学术笔者

王 琼

一、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个性化且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如果说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话,那么大学教育就可以被称作精英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即高中基础英语与大学通用学术英语断层;同时,精英教育缺位、优质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促进中高等教育的顺利有效衔接,是中高等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吕晓炜 2007)。也就是说,如何让最拔尖、最优质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三阶段不再对熟悉的知识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性学习?如何让高校选拔人才时不再只参考一个共同的杠杆——高考成绩,而是能够参照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在此背景下,高中作为为大学输送优质人才的摇篮,大学先修课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肩负越来越重大的责任,既可以挖掘优秀高中生的潜能,又可以为大学在录取时提供评价学生深造潜能的依据。鉴于此,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二、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通用学术英语的现实可能性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弊端愈演愈烈。例如,英语的听力、口语能力没有被足够地重视,只为高考服务的这种短期的、急功近利的行为而忽略了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埋下了隐患。另外,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惯性,使得教师的教学固化成了从课本到作业、从作业到试卷的教育倾向,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因此,学生应如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际英语交际能力等似乎离课堂教学越来越远。

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调和被动,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听知识、记笔记、课后复习、归纳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然后消化、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不能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后续英语学习和英语学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反而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经过了若干年的英语学习后竟然不能大胆地开口讲英语。由于以上现实问题的存在,大部分高中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完全不能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对其能力培养的方式,尤其针对进入重点研究型大学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顺利掌握研究型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术英语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如何用英文写课程论文和实验报告、如何参加seminar和workshop、如何做presentation等。同时,也不能为其专业课的国际化研究提供支持。由此可知,如果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涉及以上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那么一些学有余力的、有潜力的优质学生就可以快速拥有学习大学英语所该具备的素质和潜能。

以笔者所任职的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陕西地处中国的西北部,相对于发达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而言,整体经济起步晚,属于欠发达地区;整体教育相对平缓,但高校林立,属于教育大省,中小学各项教育也在稳步推进。但是受地理位置和某些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各级各类的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省内不同地区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巨大的差别。从英语教学来看,在相对发达的西安地区,中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和途径较多,各种出国或国际交换的项目也层出不穷,使得学生的眼界相对开阔,语言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训练。但省内还有诸多经济、文化、教育都不发达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学生,语言渗透作用就相当有限了。鉴于此,在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中,陕西省英语考试的模式、题型和难度就颇具自身特色了:不考听力,以语音题的形式变相考查学生的发音准确性;客观题考查词汇和语法,单项选择的题目较常规,程度较易;单词拼写共10题,总分10分,程度易,一半的词汇需要变形,但即便如此,全省该题的平均分仅为4分;书面表达,总分30分,难度中等,多为应用文类的书信,笔者认为该写作要求根本无法同大学学术英语写作做好衔接。全国各地的高中教学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着高考进行的,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所以想要真正地基于高考又高于高考确实不易。

作为历年来口碑都很好的、既抓应试教育又抓素质教育的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英语教师,我们一直在培养学生应试技巧的同时,还尽己所能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语言的感悟和应用能力。学校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高品质的出国交流学习的平台,还鼓励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争做研究型教师。学校的每个教学年级都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还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开展各类选修课,笔者有幸在刚刚结束的一学年里针对高一学生开设了“英美原版电影赏析课”这一门选修课,有42个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学校还组织了“英文歌曲大赛”“英语话剧展演”“英语口语角”等中教、外教都参加的活动,旨在创设各种不同的语境,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中。基于我校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现实可行性应该是很大的,可以在某年级的理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不偏科,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总结和举一反三)进行试点教学,为其中真正学有余力、有研究型潜质的学生提前做好大学课程的铺垫。

三、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通用学术英语的授课思路

先修课倡导的是体验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接触、体验、掌握、应用等环节,不仅在课上,更要在课下,忙起来、动起来。笔者认为在先修课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上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以便更好地向目标迈进。作为首批实验教师,笔者的具体设想如下:

首先,充分了解和借鉴美国的AP课程的成功之处。AP课程在美国实施以来,掀起了全民推进优质教育的浪潮,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为高中进行大学准备的课程。美国AP课程所达成的具体成就有:加强了高中与大学合作,使学生享有了合理过渡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大学毕业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大学学习成绩;提升了美国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张笑岩 2010)。通过分析和研究美国AP课程的实践成就,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种先修课程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信息、知识、技能之余,还要学会思考概念、思考推理。因此,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展实施应该有选择性地借鉴美国AP课程的成功之处,扬长避短,绝对不能照搬其模式,而一定要坚持独创,以适合中国的学情。

其次,针对具体国情学情,清楚地认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基本特点和独创特色。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即 CAP(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一定要针对中国高中教育、中国高考和中国大学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大学先修课是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一定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修得的学分有可能成为大学入学参考标准并可转为大学学分(梁杰 2014)。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强调:“CAP不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翻版,而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从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设计开发的课程体系。”相信在中国教育学会的统筹领导下,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全国各省的优质高中的共同努力下,CAP课程的开展会在不断的尝试、反馈、总结、修改、再总结的过程中,前途更加美好。

再次,通过学习培训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授课能力。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以笔者为例,尽管笔者是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也一直从事着英语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但是由于高中知识点本身的广度和深度的局限性以及长期以来一切以高考为目的的功利性教学,使得笔者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所下降,对英语教学前沿理论的研究甚少。所以,要想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多参加相关培训,多阅读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多思考反思。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先修课的顺利推进和长足发展。清华大学联手清华附中在2014年暑期开展的先修课培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平台。

此外,认真充分备课可以保证课堂内容大容量、教学高效率,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忙碌起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能力。能够参加先修课的学生都是各学校的佼佼者、学有余力的优质潜力股,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高中大纲上所要求的目标,并且基本上能够升入类似清华、北大等顶尖高等研究型大学学习。所以,教师在给这些学生授课时,一定要充分认真地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和任务,一切教学活动以体验式、探究式、分享式为核心,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紧张忙碌起来,而且要有相应的课后任务活动安排,让其一直有事可做,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

最后,在教学中要及时跟踪各教学环节,多自我反思,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以期在实战中不断修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作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的初探者,无论从教材本身质量、难度、范围来看,还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方面来看,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尽善尽美,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随时跟踪记录教学中的点滴,做好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也好,缺憾之处也罢,只有完整的教学记录才能为后续教学各载体、各环节的不断调整修改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通用学术英语的授课顾虑和思考

以上就是笔者目前所能想到的关于先修课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初探的思考。当然,由于现行的“一刀切”的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依然维持原样,笔者担心这会给先修课程的顺利推行带来阻碍或挑战。例如:真正学有余力又适合上先修课的尖子学生会不会心甘情愿地在不影响自身投入数理化竞赛的同时,还能学习通用学术英语课程?高校的相应招生政策何时才能正式公布于众?具体的先修课考试模式、考试题型何时出台?先修课是否适合大面积推广?先修课是否会随着加入的高校和高中增多,加重学生负担,变成第二个高考?此外,先修课的难度该如何设定,是否应该跟大学一年级难度相当?先修课的成绩如何体现出过程性评价?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结束语

任何事物的兴起、发展、壮大,都必须经历一个曲折迂回的发展过程。因此,作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初探者,大到各级领导部门、政策制订者,小到每一位一线教师、每一个优秀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地将这一伟大的事业做好、做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一份新鲜的血液。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学术笔者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老师,别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中国大学韩国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区域流动特征分析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榜单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