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性化教改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的价值追求
2015-02-13陈希
陈希
教师发展
论个性化教改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的价值追求
陈希
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驱动下,地方院校也面临着向应用型和个性化教改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模式。通过对应用型高校英语教育使命、基于个性化特征的英语教改方向、信息传播时代下英语教学对象需求三大维度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价值追求之要。
应用型高校;英语教改;个性化;英语教师;价值追求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关于价值与目的、质量和内涵的重视日益凸显。在国家大力推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通识性与专业性互补、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多样性与个性化兼容、信息技术与教学形态深度融合……这些共生关系勾勒出了大学英语教改的新蓝图。
在面对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如何把握转型机遇,重塑价值追求,科学调整教师角色,谋求自身职业发展,探索践行新时期传道授业解惑之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命题。
一、思考新时期英语教师价值追求的三大维度
(一)担负应用型高校英语教育的使命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应时合势地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这对引导地方院校明确以社会需求驱动的人才培养导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加快全面对外开放的步伐,各行各业外向型发展需求更为迫切,国际化已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内容。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形势下,无论是作为通用性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各具特色的英语专业建设,都从各自角度承担着为区域和行业提供应用端口,加紧培养具有本专业国际视野、通晓职业国际规则、能够参与职业化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有相应的师资支撑和教学体系的实现。因此,英语教育必须加强“英语+专业背景”的复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主动融入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全面对接,围绕本校现状定位增强英语应用特色。
(二)适应基于个性化特征的英语教改方向
从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和英语专业建设的导向看,以个性化教学、本土化生存、国际化发展的英语教改之路径日渐明晰。如何开辟教改之局,关键是正视英语应用的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百花园”中鼓励支持各校依据其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研发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特点地建设为职业化国际发展服务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感受文化异同和多样共生的美妙之境;如何让不同需求的学生真心喜欢、真切适用这一语言工具,开拓外语思维和西方文明所带来的不同视角;如何让英语专业能力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并由此提升为助力国际交际和职业国际化发展的综合素养,这是英语教改之所向,也是教师致力的根本。
(三)满足信息传播时代英语教学对象的需求
时代流变为我们带来新一代学生,他们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成长于多元化、快节奏、海量式的信息传播时代。新技术革命赋予其全新的信息接收、信息阅读、信息认知、信息加工与输出习惯。新技术环境再造的学习时空场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诉求、低龄化的英语基础教育、全球化冲击的文化洪流与价值观影响,以及未来将要面临的日趋国际化的职业竞争,种种因素都深刻改变了教育主体所面对的对象。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英语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象的意义和诉求,重塑教师角色与师生关系,积极摸索和适应个性化的学生所需求的教学形态改变,善于整合新技术因素和创新教学理念,以开放、融合、交互、包容的姿态去思索“师道”的价值。
基于上述三大基本维度,我们可大体厘清作为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师的追求所向:面向应用型高校个性化办学转型,面向英语个性化教改转型,面向新一代对象个性化学习转型。
二、践行新时期英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道
何为师道?韩愈《师说》已精辟概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值得强调的是,三者缺一不可,并行而举。对于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应有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一)基于个性化的兴趣选择与价值引导之“道”
毫无疑问,在信息传播时代的时空破界和多元选择中,“知识”已海量式,“教学”已泛在化,英语已不再是“居于庙堂之高”。为学修行者,靠的是“师傅领进门”。而今天大学英语教学的“门道”,导引者不再是作为客体的教师,而应是作为主体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段名言:“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当前,新一轮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部2007)。
当然,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换位逻辑下,教师的“传道”则应体现在对学习价值的引导。关键着力点应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与积极意义,从外语之路开拓审视西方文明之视野,主动探索语言交际工具性和语言适用于跨文化交流、职业化发展的方法策略。这是英语教师建立科学教学观的起点。
(二)授之以“渔”,作用于“业”
英语如何转化为有用的知识、实用的能力,是英语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目的。新世纪以来,英语专业改革强调,在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拓宽人文和科技知识领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这一目标追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更为突出、更显紧迫。
在当前的教育思潮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赫尔巴特的程序性教学的全面性,回归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打破对于“授人以渔”的线性构建和僵化思维,突出知识为人所用,成为人们技能与素养的有效延伸。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解思维之“惑”
在新技术环境下,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生态变革已广泛实践于教改一线。笔者曾在实践中,通过对传媒英语课程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实证对比分析,验证了“翻转课堂”模式较于传统课堂在提高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能力,增强语言学习元认知和综合应用能力习得,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的明显优势。其中,“去中心化”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翻转课堂”模式成功的一大要素。
结束语
可以预见,未来的新型教师将从传统的主体地位、组织功能逐渐转变为观察参与者和响应式“客服”,转向组建复合性课程团队和应用型指导团队,在学生“泛在化”自主学习过程发挥真正的“解惑”之用。
正如美国2014“国家年度教师”肖恩·麦库姆的经验之谈:知识终将会过时,教育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告诉学生思考什么(what to think)以及确信的答案,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如何思辨地看待这个世界,以便在未来将世界改造得更美好(金木2015)。
引用文献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木.2015.教育不是为了已经完成的世界——访美国2014“国家年度教师”肖恩·麦库姆[N].中国教育报,2015-06-15.
作者信息:211172,江苏南京,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