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私谥”研究

2015-02-13杨学明

关键词:门人谥号诸侯

杨学明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我国古代帝王后妃、王公显宦死后,人们避讳其生前之名,另立新号以相称,这种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有公谥与私谥之分。帝王后妃、王公显宦的谥号是经过国家礼制机关议定的,称为公谥,即所谓“臣当受谥于君”。而未经国家礼制机关所议定的谥号则被称为私谥。在中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私谥一直受到公谥的排斥,处于附庸地位。但在中国谥法中,虽然以公谥为主,但产生最早而延续时间最长的却是私谥。[1]205

一、私谥的文化传统

夏商时期,人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出于避讳的需要,往往将死者出生当日的天干序名作为代称,这种代称被称为日名。日名是出于避讳专为祭祀而设,这种日名与谥号有相同之处,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谥号。西周初年,人们的避讳观念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周王、贵族生前都有尊号,如西周初年的文、武、成、康、昭、穆诸王号都是生前出于避讳的需要而定的尊称;二是周王、贵族死后,不再沿用夏商时期的日名,而是继续使用生前的尊称,这就产生了最早的谥号。虽然最早的谥号与日名都是由于避讳而产生的,但是谥号具有荣誉性质,而日名只是出于避讳而设。这种生前、死后尊号通用的行为便是对历史上“生称谥”现象的解答。最初的谥号并没有“褒贬善恶”之意,完全是出于周王室、贵族“卒哭而讳,将葬而谥。有讳则有谥,无讳则谥不立”[2]785的避讳需要,借此来表达自己“尊宗敬祖”的观念。这种谥号便是私谥,由于其立谥具有随意性,周王朝也没有将其规定为礼制。也正因为如此,周初是有谥号而没有谥法的。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周王、贵族的尊称不再是生称了,而是死后的美称。诸侯、贵族也不能随意给自己的父祖加谥号了。这说明,谥号由穆王以前周王、贵族称颂故去的父祖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终于被周王室所接受,作为典礼之一。[1]16谥法制度的形成最终使私谥消失了,然而私谥在消失了几百年后,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又一次出现了。

二、春秋私谥的两种表现形式

西周王朝到宣王后期,已经呈现出衰败的景象。周宣王后期“不籍千亩”[3]15,标志着西周王朝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开始瓦解。这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也日益严重。宣王听信宠妃女鸠的谗言杀害杜伯,造成王室大臣的不服。又因立自己偏爱的鲁武公的少子戏为鲁公,造成了鲁国的内乱。宣王在此事上破坏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2的宗法制继承原则,使“诸侯从是不睦”[3]22。在后期讨伐戎狄的战争中,宣王统领的王室军队也一再失利,“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3]21、“丧南国之师,料民于太原”[3]25。衰败的局势使继位后的幽王面对更为严重的内忧外患,外部戎狄猖獗,内部诸侯叛离,“邦君诸侯,莫肯朝夕”[5]285。然而幽王不仅不励精图治,反而任用佞巧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对百姓巧取豪夺。这种乱政和掠夺引起了百姓的极大愤慨,史载“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5]297、“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复夺之”[5]468。西周王朝终于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倒行逆施之下迅速灭亡了。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周王室原有的政治势力越来越遭到削弱,在这种“礼崩乐坏”的背景下,私谥再一次出现。

春秋时代的私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诸侯薨后未向周王请谥而由其臣子私自拟谥。这种形式还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中原各诸侯国私自拟谥。春秋初年,中原诸侯薨逝后,仍保留着向周王请谥的制度,史载“诸侯薨,世子赴告于天子,天子唯遣大夫会其葬而谥之何?……臣当受谥于君也。”[6]72即诸侯薨逝后,世子要赴告周天子请谥。周天子则会派遣王室官员前去吊唁。如卫襄公薨逝后的请谥礼:

卫齐恶告丧于周,且请命。王使郕简公如卫吊,且追名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余敢忘高圉、亚圉?”[7]1293

但随着周王室势力的削弱,特别是诸侯争霸的出现,中原诸侯的这种请谥礼逐渐被各国所遗弃。如春秋时期的鲁国,在鲁文公以前,周王室曾派使者锡命桓公“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7]166,会葬僖公“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7]608。这都是鲁国向周王室行请谥礼后,周王室派使者对鲁国薨逝诸侯的吊唁记载。但是,鲁文公之后,鲁国不再载有向周天子请谥之礼,其他诸侯中也仅有卫襄公向周天子请谥。这种趋势,说明在鲁文公以后,中原各大诸侯国逐渐遗弃了请谥之礼。[8]7从此以后,诸侯薨逝后的谥号都是未请谥于周王室,而由其臣子拟定的。如鲁定公元年,鲁国执政卿季孙在昭公薨逝后,不仅不打算向周王室行请谥之礼,反而决定自己给鲁昭公拟以恶谥:

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季孙使役如阚公氏,将沟焉,荣驾鹅曰:“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纵子忍之,后必或耻之。”乃止。季孙问于荣驾鹅曰:“吾欲为君谥,使子孙知之。”对曰:“生弗能事,死又恶之,以自信也。将焉用之?”乃止。[7]1526

这种诸侯薨逝后未请谥周王室而由其臣子私自拟定的谥号,在封建礼家看来就是“私谥”。

另一种情况是,以楚国为代表的边缘国家私自拟谥。楚国在平王东迁之后,趁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弱和各诸侯国的相侵,便僭越称王。《史记·楚世家》记载: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9]1695

楚武王熊通趁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弱和中原各诸侯国的内乱,僭越称“武王”。楚国这种分庭抗礼的做法,当然不会在楚王薨逝后再去向周王室请谥了,所以楚国诸王的谥号在封建礼家看来也是一种“私谥”。

春秋时代“私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民间对无爵者私自拟谥。《仪礼·士冠礼》记载:“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意即在古时候,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爵位,死后便不可为其加谥号。但是如今不论什么人,死后都可以加谥号。由此可见民间“私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反映春秋时期“私谥”的文献,仅存有柳下惠门人出于对他的尊崇而为其私自拟谥这一记载。柳下惠,展氏,名获,字禽,是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当时的采邑。柳下惠虽然是鲁国公室,但是到他那个时候,自己的这支支系已经衰微。所以他一生中所担任的官职并不高,只做过“士师”一类的小官。在他做官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生性耿直,批评臧文仲为政迂阔,史载“越哉,臧孙氏之为政也”[3]154,因而得罪臧文仲,接连三次受到罢黜,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在鲁国不得志而离开鲁国,史载“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0]190,而是继续留下来忧民救乱。出于对柳下惠的敬仰以及对他遭遇的愤慨,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还十分气愤,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10]190、“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7]626。柳下惠后来退隐柳下,授徒教学,名满天下。柳下惠死后,门人、弟子都赶来悼念,出于尊崇老师的目的,“门人将诔之”[11]268,即打算给他拟定谥号,在其妻的建议下,门人最终私谥其为“惠”。这种门人、弟子对自己老师的私谥,一直是后世民间私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春秋时期私谥的影响与评价

春秋私谥的两种形式,对后世的私谥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其合理性以及地位的问题历来都存在争议。

春秋各诸侯的私谥对一些民族政权首领和附庸的邻国国王的私谥产生借鉴作用。在与中原王朝长期的交往中,伴随着边疆民族政权和邻国对中原王朝的“朝见”和中原王朝对其的赐谥,谥法逐渐为民族首领和外国君主所认识、所效仿,作为一种死者的荣誉,用来赠给本国的君主和臣民,借以树立本族、本国政权的威望,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1]217但是在边疆民族政权和附庸邻国的独立意识增强后,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意识以及和中原王朝进行政治对抗,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拒绝“纳贡”,政治上也不再“称臣”,并私颁谥号。西汉时期的南越国国王的谥号便是典型的一例。南越国是秦南海郡尉赵佗趁着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建立起来的。西汉建立后,由于陆贾的沟通,南越与西汉王朝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时曾赐薨逝的南越国国王赵胡谥“文”。然而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由于丞相吕嘉的叛乱,南越国与西汉王朝之间的关系转向对抗。吕嘉在叛乱中杀死南越国国王赵兴,因为南越的叛乱,西汉王朝不可能在赵兴死后赐予其谥号,南越丞相吕嘉为了显示南越王朝的独立地位,便谥赵兴为“哀”。在封建正统论看来,这种未经中原王朝赐予的谥号也就是私谥。这一类私谥其实也是公谥的一种,不过不是经由中原王朝赐予罢了。

春秋时期门人私谥其师的现象则有更加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后世圣贤硕儒、地方贤达、隐逸之士的影响上。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是信奉“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的说教的,所以对于谥号这种荣誉称号的制定与获得是有严格限制的。先秦秦汉时期赐谥的标准是“生无爵,死无谥”,即把爵位看作是得谥的必备条件。虽然东晋元帝根据王导的建议,“近代以来,唯爵得谥。武官牙门,有爵必谥;卿校常伯,无爵悉不赐谥,甚失制谥之本。今中兴肇建,勋德兼备,宜深体前训,使行以谥彰”[12]726,下诏宣布公卿无爵也可给谥,但是官品的限制依旧使一些圣贤硕儒、地方贤达、隐逸之士无法得到谥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0]68,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是否能留名于后世,所以大多数人仿效门人、弟子私谥柳下惠的例子,对自己的老师、尊崇的地方贤达和隐逸之士进行私谥。如东汉学者杨厚,生前虽然做过侍中的官职,然而因为未能封侯,达不到当时赐谥的标准,死后便由其弟子私谥为“文父”;东晋时期的陶潜,生前只做过彭泽县令一类的小官,同样也不符合赐谥的标准,但因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友人颜延之便私谥其为“靖节先生”。正因为私谥具有的特殊内涵,所以“私谥”对于明确师生等重要社会关系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和意义。[13]

在“私谥”流行于民间和封建割据政权的同时,历来封建王朝和学者对于其合理性及其地位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春秋诸侯和后世民族政权的“私谥”,封建王朝和正统论学者对于其认识是一致的,都把其看作是一种僭越、非礼行为。对于春秋时期各诸侯的私谥,后世经学家有很多评论:“春秋之时,皆不请而私谥,称私谥,所以罪其臣子”、“五等诸侯,本国臣子,皆称之曰公,葬既不请王命,而私谥为公。从而书之,以见其非礼”[14]22。这种看法完全是出于封建正统论思想。其次对于圣贤硕儒、地方贤达、隐逸之士的私谥问题,学者历来也有不同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宋的司马光和清代的张藩。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病逝,其门人私谥张载为“明诚夫子”,并将拟好的谥议送交司马光指正。司马光借此发表了自己对私谥的看法:

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郊特牲》曰:“古者生无爵,死无谥。”爵谓大夫以上者。《檀弓》记礼所由失,以谓“士之有诔,自县賁始。”子厚官比诸侯之大夫,则已贵,宜有谥矣,然《曾子问》曰:“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惟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犹为非礼也,况弟子而诔其师乎!孔子之没,哀公诔之,不闻弟子复为之谥也。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门人厚葬颜渊,孔子叹不得视犹子也。君子爱人以礼,今关中诸君欲谥子厚,而不合于古礼,非子厚之志。与其以陈文范、陶靖节、王文中子、孟贞为比,其尊之也,曷若以孔子为比乎![15]

司马光在此充分论证了《礼记》和孔子师徒都不以私谥为礼,认为张载生前一直是复兴古礼的,门人的做法不仅不合古礼,而且违背了张载生前的意愿,反对张载门人私谥其师。

而以清代张藩为代表的一派却认为民间私谥合乎礼制,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汉张璠、荀爽以私谥为非古。然柳下谥惠、黔娄谥康,私谥始于春秋,不可谓不古也。盖周人卒哭而讳。《左传》申繻曰:“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诔之。”名者,死者之名也,故于将葬之时,为谥以易其名。易其名者以谥,易死者之名而讳之也。讳之者,非特子孙不敢斥言,且欲使后人亦不敢斥言。若无爵无谥,则柳下、黔娄之贤,乃百代之师,岂可使后人斥言其名哉!此私谥不得不举也。盖有爵者行事著于朝廷,其谥赐于上;无爵者行事见于闾里,其谥定于下。展禽,下大夫;黔娄,庶人,皆不得请谥于朝,故门人曾子议私谥焉。《曾子问》“贱不诔贵,幼不诔长。”为诸侯相诔而发,非私谥也。张藩、荀爽不达斯义,辄生驳难,以讥刺当世,谓为非礼。若从张藩、荀爽之言,则曾子为不知礼矣![16]25-26

这是张藩认为民间“私谥”合乎礼制的总结性言论。他认为民间私谥始于春秋,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民间之所以私谥,完全是出于避讳的需要,并以曾子私谥黔娄为例,说明先秦礼家是赞成这种行为的。

民间私谥两种意见的长期交锋,说明民间私谥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它长期以来是作为非正统国家礼制的性质而存在的,但同时又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留名后世的一种重要方式。

[1] 汪受宽.谥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 (清)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 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高亨.诗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清)陈立(撰),吴则虞(校点).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董常保.春秋左传谥号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9] (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汉)刘向(撰),绿净(译注).古列女传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12](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3]盖金伟.汉唐“私谥”文化简论[J].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14]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等.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8.

[16](清)张藩(撰).张之亮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门人谥号诸侯
皇帝谥号“放飞史”
五张羊皮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谥号
借衣访恩师
借衣访恩师
漫话谥号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