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噪音》中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自我救赎
2015-02-13邴绍荣
邴绍荣
(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作家唐·德里罗(DonDeLillo,1936-)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派小说的代表。小说《白噪音》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美国年轻人的青睐,并且获得了美国图书大奖。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们身心带来的弊端和危害,是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后现代的警世之作。《白噪音》讲述了现代人已被死亡恐惧牢牢绑架,但笔者认为实质上是现代人陷入精神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由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上的弊病。
一、现代人陷入精神危机的原因
1.过度丰富的物质生活打破了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态的平衡
美国后现代工业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为了刺激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张人们对物质的欲望,逐渐形成了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观。但过度丰富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为人们生活增添了不必要的浪费和精神上的困惑,使人们在物质需求与精神生态之间失去了平衡。这种超出实际需要的物质生活更加促进了精神生活的空虚。“中午时分,旅行车排成一条善良的长龙,鱼贯穿过西校区,然后缓缓绕过橘黄色的工字钢雕塑,向宿舍区行进。”这是主人公杰克描写山上学院开学的场景,被妻子芭比特称之为旅行车大聚会。这些大学生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怎样通过物质来充实自己的同时,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使自己盲目地陷入被物质世界包装和控制的“物化人”,并将此作为精神生活的支柱,导致精神世界的荒芜。正如杰克所言:“大学生们滑稽地喊叫着互相招呼,情意绵绵地跌进对方的怀抱。他们总是言过其实地吹嘘自己在暑假中怎样无法无天地寻欢作乐”。他们越是夸大自己怎样的快乐,越证明他们精神上怎样的空虚,他们已经成为了物质世界的面具人,精心装扮的背后是一架空虚的骷髅。丹尼斯讲述了芭比特买奶酪的情景:不买,芭比特感到内疚;如果她买了不吃,她感到内疚;当她看见它在冰箱里,她感到内疚;当她扔掉它时,她仍然感到内疚。物质丰富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舒适方便,却增添了许多烦恼。在挑选和取舍之时,耗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无形之中强迫人们在需与求之间做出抉择。
2.生活符号化产生了虚伪的精神世界
巴赫金认为,“任何符号和语言不仅仅是音与形的综合体,他们代表真实存在的个体,一种社会行为和一种评价体系”。《白噪音》中描写的社会已然成为生活符号化的社会。在消费领域“消费者逐渐摆脱了以需求为目的的传统消费模式,由追求物的使用价值转变为追求超越其使用价值的符号价值”。默里邀杰克一起游览一处名叫“美洲照相之最的农舍”,所有人都带着照相机来拍照。然而默里说道“没人看见农舍。”“一旦你看到了那些关于农舍的标识牌,你就不可能再看到农舍了。”从默里的话可以看出,“美洲照相之最的农舍”对于游客仅仅具有符号价值,农舍只是一个符号,早已超出了实体的意义。这座农舍没被符号化之前它是一座农舍,之后就是一种超越使用价值的符号。而游客也是一种符号,默里和杰克,他们都不能跳出符号的氛围。
在《白噪音》中,德里罗不仅展示了商品符号对人们欲望和心理的影响,而且还更深层地揭示了“符号之网”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控制,乃至决定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严肃的希特勒研究者,杰克听从校长的劝告,将自己的名字改为J·A·K·格拉迪尼,杰克说“这个标签使我的名字好像穿了一件借来的外套。”他的妻子芭比特认为J·A·K这一组字母代表尊严、重要性和声誉。同样的杰克·格拉迪尼,换一种符号表达就衍生出新的意义,这样的符号化改变了人们对杰克·格拉迪尼的真实认知。穿着黑色的大袍子,增加体重,厚重的黑色眼镜,还有名字缩写字母J.A.K.正如杰克所说他只是这些符号后面的虚构人物。
3.现代科技对人精神上的控制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现代文明社会,以其高速高效使人变成社会机器的一个零件,造成人身心的无限焦虑。焦虑成为世纪病,引起人的精神内部分离,而触发神经官能症。”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人们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刺激与繁荣,但同时使人类更加意识到死亡的不确定性;开拓了人类视野,但同时控制人类获得正确信息的途径与内容。《白噪音》第一部分,波与辐射,即人们的生活处处充斥着看不见的由高科技产品散发的波和辐射,正是“白噪音”的真正的意义所在。这些白噪音充斥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陷入精神恐慌。
海因利希年纪虽小,前额的头发就已经开始往后秃了。因此杰克开始猜想,是不是他妈妈怀他时服用了某种渗透基因的药物,或者附近有一些工业废料的气流通过而引发头皮退化。可以看到一方面高科技会给人类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使了解高科技的人们陷入精神的恐慌。高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明了,但是认知了基因,认知了化学物的作用非但没有对杰克的恐惧和疑问给出答案,却成了滋生恐惧的有利途径。小说的第二部分空中毒物事件,很明显反映了高科技产生的有毒物质的泄漏给人类带来的生态灾难。最终的解决办法也无非是用另一种高科技制造的衍生物吞噬毒物,这使人类陷入对于科学技术无限度依赖的怪圈,人们不禁怀疑此次衍生物吞噬毒物,谁来吞噬它?这样的高科技衍生物改变了正常日落的现象,使人们连观看日落都要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境。难道这不是现代科技带来的精神恐慌吗?
4.信仰的缺失导致精神荒芜
几千年以来,宗教一直是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科技能解释外部世界,但却解释不了人类的内心。宗教却能使人们在孤独、无助、空虚等内心无法排解时向上帝汲取让心灵回归的力量。但是随着工业社会迅速发展,能真正从宗教中得到心灵的净化,让心灵释怀的已在少数。《白噪音》中由于信仰的缺失而导致精神世界坍塌的现象显而易见。当杰克把明克送进医院时,他看到了着装传统、整齐的修女,正当他从这些修女的身上感受天使般的光芒时,修女却说她们的存在只是支撑信仰存在的理由,她们并不相信信仰的存在。这让他尴尬,惊奇不已。被认为笃信宗教的修女都有这样的见解,可见这些修女只是披着信仰的外套,真正意义的信仰已经不复存在,修女的精神世界就是一座写着信仰的空中楼阁。
与修女相比,杰克的信仰是他对希特勒的研究。对于他来说,研究希特勒是他心灵获得勇气和力量的很重要的途径。有一晚,杰克半夜醒来,却隐约发现有一个白发男人直挺挺地坐在自己家的后院,他误以为是“死神”或者“死神”的听差,在巨大的恐惧之时,他看到了《我的奋斗》一书,在走出去的时候将它抱紧在肚子前。杰克不去相信正义、善念,却相信提倡暴力的希特勒,这不仅是信仰缺失,更是信仰沦陷的铁证。所以人们处于焦虑、空虚、无助等精神世界中,无法从信仰中为心灵寻得一片净土。“过分焦虑的思想体系,导致人们从不同角度来寻求心灵的平和,一部分人可以求助较为温和的方式,例如疯狂购物和媒体崇拜,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就需要另外一种较为极端且具有较大冲击力的方式来作为发泄口,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恐怖主义教义和行为就成为理想的情感发泄途径。”杰克和他的朋友默里就是这样的例子。
二、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
《白噪音》,这部被誉为美国后现代死亡之书的警世之作,无时无刻不在向读者透漏着死亡的暗示,显然,作者是在传递一条重要的信息:“未来的人类也许能够幸运地驾驭死亡,但是也许仍然像过去和现在那样,时时处处地笼罩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下——这就是唐·德里罗留给读者思索的重大问题。”但是,仔细研读《白噪音》后,笔者发现,作品在向读者传递死亡恐惧的同时,暗含了许多伦理与道德因素,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的伦理观:未来的人们虽然会笼罩在死亡的恐惧之下,但是伦理与道德会成为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的途径。
小说主人公杰克的妻子芭比特,沦陷于死亡的恐惧之中,无法自拔,最终,她以牺牲伦理的代价,不惜以性交易与明克换取克服恐惧的荒谬之药“戴乐儿”,杰克因为暴露在毒气中被电脑诊断即将死亡,也想获取“戴乐儿”,死亡和妻子的背叛引发了杰克向明克复仇的恶行。但是,当杰克开了第二枪以后并没有杀死明克,而是在最后的一瞬间由道德的召唤对他手下留情:
我看了他一下。还活着。他怀里是一滩血。按照重新恢复的物质和感觉的正常秩序而言,我感到自己正在看着他,第一次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人类古老的糊涂和古怪的癖性又一次在我身上流动起来:同情、悔恨、慈悲。”
杰克的同情、悔恨和慈悲是人类伦理与道德的光辉。人类不能因为死亡的恐惧而灭亡,道德凌驾于死亡的恐惧之上,只有道德的存在才能让人类在生死之间徘徊时,选择生,而不是死。
在芭比特向杰克坦诚“戴乐儿”之后,芭比特向杰克表明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并强调“戴乐儿”对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实际的效果。后来当杰克询问芭比特情况是否好转时,两人之间的对话反应了芭比特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惧:
“你感觉如何”我说,“说出实际情况。”
“什么是实际情况?我现在与怀尔德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怀尔德有助于我度过难关。”
“你感觉是否基本上与以前一样?”
“你的意思是说,我是否仍然为死亡的事情而苦恼?那恐惧还未消失,杰克。”
“我们必须保持活力。”
“活力是有帮助的,但是怀尔德帮助更大。”
如果说杰克在最后关头并没有杀死明克是道德使然,那么芭比特克服死亡的恐惧则来源于在小儿子怀尔德身上看到了伦理的延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只要人类道德、伦理的存在,人类在死亡面前就不会惧怕,一个人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长河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是永恒的。小说最后描述到杰克、芭比特经常带着怀尔德到立交桥上去观看日落。如此和谐的景象对于生活在充满安全隐患的世界的人们是多么难能可贵。杰克和芭比特各自经历了死亡的恐惧、伦理与道德的陷落、精神的崩塌,最后在人类道德与伦理的指引下让精神得到救赎。《白噪音》不仅是一部后现代的“死亡之书”,更是一部反映现代人类在死亡中寻找精神救赎的伦理之作。
[1]唐·德里罗.白噪音[M].朱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李辉凡,张捷,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3]张杰,孔燕.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6(5).
[4]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张丽丹.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信仰危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