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危机探析
2015-02-13孙夕辉
孙 夕 辉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0)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危机探析
孙 夕 辉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0)
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当代青年人所暴露出来的意识形态信仰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最根本的表现就在于当代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淡化现象。为此,探寻造成当代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淡化的原因及如何强化当代青年人的意识形态信仰成为重中之重。
当代青年;意识形态;信仰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危机的含义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始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并将其应用于西方哲学。直到20世纪初期,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中提出“社会意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把意识形态解释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包括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为意识形态研究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1]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学说的批判,对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将黑格尔以神秘的方式表述的颠倒的意识形态理论再颠倒过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2]由此可见,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提出是为了批判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哲学,即唯心史观,马克思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一词从提出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政治性色彩,体现的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意志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即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因此“意识形态”从提出到现在一直保持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它的含义的解释和界定也各有不同。
但意识形态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也凸显了巩固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3]显性功能指对社会、国家的作用能直接可见的,表现在对国家而言,能够维护政党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领社会的发展之路。隐性功能则是对意识形态的后果而言是隐性的,无明显表现,但又确实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具有特定的功能:一是价值引导功能。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意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并伴随一定的行为。二是凝聚个体功能。思想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一种共识性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代表群体整体的价值观,甚至是集体利益趋向的高度相似性,所以当社会成员间认同同一种意识形态指导时,会起到强大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会成为群体自觉的一种行为。三是稳定群体功能。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思想方面的反映,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所需要的工具,因此一种意识形态只代表一种价值利益趋向。所以,意识形态一旦在社会群体中达成共识并符合社会的群体利益时,就发挥了其稳定群体的功能。
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集团、政党或者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生存和发展免受危险或者威胁的状态。”[4]对于当前中国来说,则出现了意识形态信仰危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信息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面临更多的挑战,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淡化现象,危及其合法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把执政党作为自己的发挥效力的武器,执政党往往也会选择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任何执政党的最初产生和继续存在都依赖于自己特有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成为执政党,并历史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动摇,尤其要巩固当代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淡化、缺失的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转型、大变革时期,社会发展及当代青年人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淡化,价值观动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人们纷纷追求物质利益和财富,忽视精神财富。两者矛盾冲突的结果造成了当前信仰危机问题,当然意识形态信仰危机也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
(一)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1.西方“和平演变”“普世价值”理论等意识形态斗争对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造成冲击。20世纪下半叶,一场发生于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持续了半个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但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却始终未曾停歇。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极大发展,但是作为信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自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冲击未有丝毫减弱。相反,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来自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敌视却越来越严重。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给了西方冲击中国意识形态的新机遇,大量的西方普世价值理论传入中国,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试图强行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略性植入。否认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行性,强行进行意识形态移植和侵略,最惨痛的教训莫过于苏联解体事件。关于苏联亡党的原因分析中,有学者认为“根本原因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弃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在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下,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演变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甚至“西化”,最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党内外丧失信仰,丧失核心的指导思想,造成理论混乱,价值观混乱,最终亡党。
当代青年人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此类思想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或者默认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表现出对固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念的怀疑甚至背弃,更没有与西方意识形态入侵行为开展斗争,渐渐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造成理论混乱,价值观颠覆,最终远离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信息传播打破国家疆域限制,人们追逐的利益日趋多元化,进而也催生了价值观混乱多元、信仰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西方娱乐文化产品及“洋节日”等文化向国内渗透。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播实现网络化、快速化,西方一些媒体、娱乐产品向国内输出,特别是一些跟中国影视抢市场的美国大片,深受中国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远远超过了对国产剧的关注度;西方的一些洋节日,例如平安夜、圣诞节、万圣节等,近几年特别受年轻人尤其受中小学生们的欢迎,一些学校还会专门放假过洋节,这些都冲击着青年一代人的思想及价值观。其中所宣传的西方价值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青年一代思想严重受误导,而国内则不够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主流意识思想紧随代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潮流,误导当代青年崇洋媚外,认为国外的都是好的,国内的都是存在各种问题的。而国家在此方面的教育引导上显然存在滞后性,致使当代青年人缺少对政府的信任,或者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可有可无,只要经济发展好,能满足自身利益需求即可,看问题也多存在片面性。
(二)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手段单一化、僵硬化,空洞灌输式说教方式效果不佳
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传播,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列宁认为灌输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受这一思想的指导,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多以直接的理论灌输的方式为主,其特点就是排除了受教育者本身的学习意愿,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的内容。
灌输教育方式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教育手段单一,受教育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其真正内涵,因此可能不会产生太多认同感,更不会去践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次,采取直接灌输的方式,容易忽略掉部分理论内容与现实现象脱节这一问题,甚至与社会现象截然相反,理论与实际不统一,容易导致受教育对象的思想混乱。列宁所讲的灌输教育方式,相对于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化、知识水平,只能采取灌输的方式,对今天而言则不一样。当前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畅通的时代,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选择僵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造成部分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对待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宣传表达出漠视、冷淡、排斥的态度,这样的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必然非常有限,更不能期待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当代青年建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缺失是物质利益主导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造物质财富为中心,驱使一大批人走向利益极端。社会上出现一种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氛围,而这样的一种氛围对于一些青年人也产生了影响,认为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是理所应当的,与之相对应的在精神层面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则被看作是不现实的。在这样的观念下,一些当代青年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贬低、被嘲弄、被侵蚀,或者不再理直气壮地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因而逐渐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因此,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当代人却缺乏幸福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精神财富的匮乏,表现之一就是当代人在生活中无信仰,更何谈谈意识形态信仰。青年人生活于此类社会大环境下,比起丰厚的物质和利益,信仰和追求显得苍白无力。荀子讲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就是这个道理。在物质利益浓厚的社会风气下,青年人的信仰如果不坚定,极容易陷入社会利益大潮中。
三、重建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淡化、缺失可以说是当前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一大诱因,因此预防重建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显得尤其重要。
(一)结合实践,不断创新意识形态指导理论,建设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了保证党的理论通过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贯彻落实到全党全社会,应当引起最高层尤其是最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因此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马克思主义从固有、僵化的理论体系以及框架约束下解放出来,要认识到理论创新不等于理论体系的修修补补,还应当关注当前并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不应当简单地充当社会主义的扬声器角色,还应当将其理论的科学性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其次,对于理论的发展创新应当避免过于抽象化,避免内容的空洞说教,密切联系当代青年的实际生活以及工作需要,解答当代青年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实际诉求,使其深切感受到当前新的社会现实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价值,从而避免空洞说教导致的厌恶情绪,避免理论与当代青年的生活脱节、工作脱节。
当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我们应以史为鉴,吸取苏联亡党的惨痛教训,牢牢坚守住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好当代青年的主流思想意识,抓牢领导话语权,避免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徒有其形的存在,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价值观引导作用。特别是当代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更是应抓牢和抓紧,真正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取得民众的信任和心理认同,抵制西方和平演变策略。掌控好党内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控制住了中国大环境的舆论氛围,也就取得了民众的支持。第二,应当确保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作的领导权掌控在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第三,应当建立起一批高素质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工作者队伍,发展一批能够传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舆论机构,抢夺舆论阵地,增强当代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的凝聚力。
(二)重视意识形态教育中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尤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20日)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在今天中西方综合实力较量中,除了关注经济及物质实力方面的发展,还应当警惕西方国家在思想方面的渗透,意识形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养,怎样有效地加强和宣传意识形态教育,使其深入人心并引导当代青年的现实生活,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意识形态教育多依靠自上而下的理论宣传,方式多以报告和个人学习汇报为主,形式单一而僵化,必然会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总的来说,在当代青年人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应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内容的生活化,避免理论的教条化和僵硬化。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对待自己的工作使命和职责。习近平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样才能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因此,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重要作用,必须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如此,才能在各种利益面前抵得住诱惑,在各种怀疑声中坚定自己的信仰,在各种困难面前坚定信仰;第二,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联系和运用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和时政话题,对当代青年易动摇的某些思想进行正确导向和引领。第三,教育方式上要注重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引导当代青年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新的观点,辩证看待问题,避免直接灌输方式引起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反而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借助多元媒体平台,引导舆论走向,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造成当代青年信仰缺失的原因既有自身信仰不坚定的内因,又有外部“社会大环境”这个外因。因此在重构当代青年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社会环境中信仰意识的重塑,达成当代青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共识,尤其要重视媒体的力量。
首先,要利用好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传播力量,特别是现代信息借助网络传播的迅速化和普及化,舆论导向正确与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媒体的作用。列宁主张:“日常的宣传和鼓动必须具有真正的共产主义性质。当掌握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已经证明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编辑工作。”[8]媒体人要站在党的政治理论一边,发挥政党的喉舌作用,要利用好这一宣传媒介,传播自己的言论,这是与公众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借助媒体力量引导舆论导向、抓牢意识形态话语权。其次,还要利用媒体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当代青年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脚踏实地把握好现在。尤其是要注重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引导,改变当前“利益至上”观念,重树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氛围。
[1] 陈冬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8).
[2] 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8).
[3] 侯慧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8.
[4] 徐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J].理论学刊,2013,(02).
[5] 李慎明,陈之骅.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
[6]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77.
[7] [9]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8]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责任编辑 王慧倩)
B036
A
1009—9352(2015)06—0020—04
2015-10-06
孙夕辉(1986—),女,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