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琴比赛演奏中若干问题之我见

2015-02-13

音乐生活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扬琴乐段乐句

周 珊

扬琴比赛演奏中若干问题之我见

内容提要

根据笔者多次参加比赛及担任评委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从技术演奏、心理问题、音乐表现及表演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旨在给以后的学习者提供学习借鉴。

技术心理 音乐表现 表演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扬琴比赛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每隔两年一次的全国扬琴艺术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省市地区的扬琴邀请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还有其他全国甚至世界性的民族器乐赛事中的扬琴组比赛也不在少数。比赛的规模、参赛人数及活动内容也是在不断地增长和丰富中。出现这种繁荣的景象一方面是国家对于文化事业的大力扶植,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大众群体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以下就本人通过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及担任评委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几点观点和建议。

1.关于技术问题

1.1针对停、断、错问题

1.1.1速度控制

在比赛的过程中,往往能看到很大部分演奏者的弹奏速度比往常练习速度要快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在平时的练习中,缺乏对速度的针对性练习。速度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次学习时,要比谱面上标识的速度至少慢一半的速度进行练习,待熟悉后再按照每拍快二十的速度逐步加强练习,而且每个速度都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巩固性练习。音乐是一个从“技术”到“艺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演变进化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累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慢板太快、快板太慢,这也是速度控制不当的一种表象。例如经常出现在各种赛场的作品《金翎思——满乡随想》的慢板轮音段中,很多的演奏中就把这个速度弹奏得很慢,忽视了作者的速度提示,每拍60下,这表明音乐主题是带有述说性,像是在给人们介绍远古的人们打猎生活的景象,音乐太慢就缺乏流动性。

1.1.2严格读谱

比赛结束后,我们往往能听到很多参赛者会抱怨:“唉,我又弹错音了”、“我刚好几个地方都刮弦、打错码了”……等等,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原因呢?那就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很多学习者都是在开始阶段看谱演奏,然后便是背谱弹奏,之后就再也不看谱子,这样造成了看谱不仔细,以后容易出现错音。再有就是只记住了音符,却忽略了谱面上作曲者标记的表情记号,没有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

1.1.3节奏训练

有些参赛者在比赛中只顾自己埋头演奏自己的旋律,或是只按照自己的“内心节奏”进行演奏,全然不听伴奏声部,如不准确的附点、前松后紧的十六分音符、不均匀的三连音等等,这些都是在对节奏的不准确把握和个人对节奏感觉的一些怪癖造成的。“音符是音乐的血肉,那么节奏就是音乐的骨架”,没有准确节奏的坚挺支持,音乐也就如同一盘散沙。现在的扬琴现代作品大多现代化、钢琴化,多为复合拍子,节奏复杂多变,因此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钢琴的系统化训练,把节奏细分,利用节拍器进行量化练习。

1.2针对选曲的问题

1.2.1能力的衡量

在各类比赛中,正确选择参赛曲目与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的比赛大多有规定曲目和自选曲目,一般来说,规定曲目的难度并不大,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有些参赛者为了取得好成绩,自选曲目往往就选择难度较大的乐曲,却已经超出的自身的能力范畴。比如说一个才学习了三到五年左右的孩子,能力范围也就是达到演奏《拉萨行》《离骚》这样的曲目,但是却选择了难度更大的《落花夜》《觅》等乐曲。这就进入了一个选择性误区,将技术作为唯一的水平衡量标准,殊不知,只有音乐才是让观众得到享受的重要因素。

1.2.2曲目的截选

现在的比赛基本上都有演奏时间限制,这就涉及到一个曲目的节选问题,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尊重音乐结构的合理性。例如在《瑶山夜话》这首乐曲里,引子部分是由两个相同结构的散板句和一个轮音句构成。可以去掉一个散板句,但是最后的轮音句是不能去掉的,这样的乐段才是完整的乐段。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乐段通常是由四句偶数构成,形成对应的对称句式结构,这样的乐句是不可以截选的,必须得保持它的结构性。

2.关于心理问题

2.1针对心理紧张问题

这个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且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才能消除紧张的情绪,更快地进入演奏状态呢?音乐形象的想象和联想很重要。首先,就是要做到情感的全身心投入。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试想把自己当成音乐故事情节中的第一主角,如电影演员般,将人物主体化,去感受音响带给自身的情绪变化。其次是要找到让自己放松的节点,这样的节点可以是一个四分音符或是二分音符的弹奏,也可是乐段与乐段的呼吸点,也可以是弱奏的乐段等等。

2.2比赛与考级的区别对待

现在社会考级非常普遍,而家长和举办单位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一般而言考级都会让报名者通过。但参加比赛却是截然不同的,它的目的是选拨优秀的选手获得相应的奖励,参与者应抱着“重过程、轻结果”、重在参与、多学习、长见识的心态来参加比赛,这样心理负担就会减轻很多,也就更能够将自己的实际演奏水平表现出来。

3.关于音乐表现问题

3.1划分音乐层次

有些参赛选手犯有一个通病,就是一个力度从头演奏到尾,就算是有力度的变化,也是很微乎其微,“强奏不强,弱奏不弱”,音乐没有丝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其实这就是没有分清楚主次,音乐没有变化。音乐的强弱对比在于音色和力度上。乐句与乐句有大变化,乐句中的音符也有小变化。只有变化才能够打动人、吸引人。例如在《黄土情》的慢板八连弹中,乐段是由四个相同结构的乐句组成的,构成“起承转合”的处理方式,力度上也是有很大变化的。

3.2情绪布局

很多参赛选手的速度很快,击弦具有颗粒性,强弱对比也较明显,但是没有“绕梁三日、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就是音乐情绪的表达不够深刻、缺乏真情实感、没有达到“如痴如醉”的意境。音乐是“因情生技、因意生技”,音乐的表现对象是情感的表达,技术只是表现的手段而已。一个好的、优秀的演奏者能够将“短、平、快”转化成“柔、深、情”,这就要求演奏者能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意向。例如在《落花·夜》这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现代音乐作品当中,它的主题是深情中带有丝丝忧郁的色彩,弹奏的情绪就是“软”,还要从“悲”中体现出“温暖”,

似乎在痛苦的挣扎中又看到了希望。

3.3震撼感表达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能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是一个大跳、或是一个突然的弱奏、又或者是一个突快突慢的表达。震撼感的表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力度表现,而是能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和心灵的愉悦感。如黄河老师的作品《黄土情》八度轮音段,作者在大段长时间强奏的八度轮音中加入了一个突弱处理,将西北人粗犷豪放性格中又带有温柔细腻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但是在比赛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是在表现技术,而很少有人注重音乐美感的表达,这也是扬琴教育工作者以后应该致力解决的问题。

4.关于表演问题

4.1肢体功能

在比赛过程中,往往看到很多选手坐在凳子上演奏面无表情,身体僵硬,或者动作程序化、机械化。殊不知音乐表演是一门由听觉因素和视觉因素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当中,要加强肢体语言的锻炼。如乐曲的华彩部分,音乐激昂热烈,上肢与头部则需要全方位地运动起来,把音乐气氛推向高潮;当音乐趋向低潮深沉时,则需屈腰低头,动作缓慢;当音乐进入铿锵有力的快板段时,上身动作则要有节奏感,头部的甩动也要有弹性,随着节奏的韵律而运动,给人亢奋、积极向上的力量。

4.2气息运用

很多参赛者的基本功很过硬,弹奏的速度也很快,音准节奏都没有问题,但是整曲弹奏下来没有一个呼吸点,段与段之间没有分割,句与句之间也没有任何停顿。虽然演奏的速度很快,但是击弦动作僵硬,音色发虚或是发燥,这是都是气息不畅通造成的。演奏扬琴手臂的抬起是吸气的过程,大臂、小臂放松,与手腕和手指的运动相结合,将力量运送到琴竹头并击弦发出声音,这个过程则是呼气,因此气息的“松”和“通”关系到声音的“美”和“暖”。同时乐句的划分和语气的表达与气息也是密不可分的。乐句划分对了,演奏气息也就流畅了;反之,气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调整的话,音乐的情绪表达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演奏中必须要有意识地调节自身呼吸,使之与乐曲内容协调一致。

扬琴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比赛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观众评委交流的平台,它与在琴房练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有的学生在琴房练习得很好,上台头脑就一片空白,琴竹不受控制。比赛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包括舞台经验的积累,上台、鞠躬、心理控制等方面,只有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并不时地进行更正改变,才能把自己最好的演奏状态发挥回来,取得良好的成绩。

[1]王静.审美情感在扬琴演奏中的运用[J] .魅力中国,2010

[2] 张觅.中国扬琴音乐的审美初探[D] . 中央音乐学院,2012

[3] 吴秋含.理性演奏与感性表达的意境美——扬琴新曲《落花·夜》演奏分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

(责任编辑 霍 闽)

周姗(1982 — )女,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扬琴乐段乐句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