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调查分析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避险搬迁建设为例
2015-02-13田雨
田雨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调查分析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避险搬迁建设为例
田雨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文化生态是文化在一定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不同层次的文化协调、持续发展的有机系统。城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城镇化进程,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建设的需要。本文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避险搬迁建设为例,从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和行为文化生态等方面,对城镇的整体布局、功能分配、整体推进等提出综合性的建议和对策。
文化生态;城镇化建设;发展
城镇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依托,而城镇化建设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动态化过程,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综合发展的有机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拥有和谐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良好环境。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避险搬迁建设为例,就如何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将文化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城镇的内涵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综合性建议和对策。
一、文化生态理念融入五峰新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文化生态的基本涵义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我国出现了“文化生态”的提法,这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研究文化的一个概念,其涵义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多内、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表征的是文化如同生命体一样也具有生态的特征,文化作为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一个体系而存在。实际上,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流互动中演化发展的,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以及发展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而文化生态既是这种状态的一种产物,又是维持这种状态的精神力量。文化生态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其适用度广泛,适用空间巨大,在城镇化建设中更是如此。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人类是主体,城市则是人与人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社会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经济发展变得高效,生产环境变得友好,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2.文化生态的基本构成
任何一个城镇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具备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城市定位,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尽相同,生态平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各种文化要素组成的相对稳固的自足系统。对于一座城镇而言,这个系统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便构成了城镇文化生态系统。
物质文化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它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保留,促进大众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身体力行和文化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影响;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在一个民族的生息繁衍中,族人不断受到上一辈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产生持续有效的群体氛围并传承下去,对整个民族的影响是持续而长远的;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规范个人行为,是维系城镇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城镇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和保障;行为文化是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或一个集体的风气的重要因素,将行为文化融入城镇化建设中,将起到构造和谐城镇、打造健康风貌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文化体系在整个城镇民俗风貌的塑造上均可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3.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避险搬迁建设原因
五峰老县城处于五峰镇天池河河谷地段,建在一个最宽不足200米、窄处不到60米的峡谷区域内,河谷岸山高坡陡。城区规划范围内共发育各类滑坡17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发生4处大面积垮塌和滑坡。加之五峰地处长江中下游暴雨中心地带,山洪频发,诱发灾害的概率非常高。五峰镇是全省少有的“袖珍”县城,城区规划面积2.69平方公里内大部分是山坡,实际可用建设用地只有0.56平方公里,现已完全没有拓展空间,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相比较而言,搬迁目的地渔洋关镇,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素有“小汉口”之称,地势开阔,交通便捷,尤其是水资源充足,是湖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旅游名镇,距离武汉、宜昌等大中城市更近,交通条件较好,功能比较完善,有利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4.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避险搬迁建设与文化生态发展的现实关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工业的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显著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人口、经济、资源和发展相协调,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手抓,把文化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建立包容性、和谐式城镇,体现农业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避险搬迁城镇化建设中融入文化生态的理念,是全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否拥有和谐、安定、民主、开放、文明的建设环境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也从侧面影响着城镇化建设后五峰县的外部形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山区县,留存下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民间文学艺术的宝库,品种繁多,蕴藏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这里物质文化形态也异常丰富,拥有五峰柴埠溪自然风景区、五峰茶、高山蔬菜、中草药等。丰厚的文化遗存、长期的文化积淀为构建和谐的五峰县新城镇文化生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要紧密结合五峰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阶段建设进程的实际,将健康、文明、和谐的地域特色文化生态积极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去,必定能够建成一个繁荣富足的新城镇。
二、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调研的具体实施
为详细考察五峰县文化生态资源种类,把握五峰县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局势,发现文化生态体系融入五峰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笔者跟随暑期高校县域经济考察小分队深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本次调研内容涉及到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对城镇化建设的情感接纳度、对政府文化生态融入的价值分析以及参与率等。采用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田间采访录音、搜集相关文献和报告等形式,还走访了文化局、农业局(茶叶局)、新城建设管委会、镇政府等政府部门。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可用问卷362份,有效率为72.4%,符合调查问卷回收的预期要求。其中男性211份,占有效被调查人数的58%;女性151份,占有效被调查人数的42%。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平衡,基本不会产生性格偏见,男女比例为1:0.72。
2.主要问题分析
(1)文化场所不足,文化形式单一
文化活动得以组织和施展的良好平台尚未构建。由于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不能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因此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没有真正把文化生态的融入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文化建设所赖以推进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文化场所不足,一些设施和场地因缺乏维护而闲置或荒废。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希望政府投入建设的有关文化设施的排名依次为:图书馆、书店、博物馆、展览馆、社区文化广场、剧院、演艺场所、社区兴趣小组活动场所、网吧、电子娱乐场所。这说明居民对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和场所比较青睐,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说明居民对于本地良性文化生态的形成寄予较高期望。
居民在闲暇时间的文化活动十分单调,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缺乏。除了看电视、看录像外,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即使有的社区也搞一些文艺活动,但与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影响力度不大。
(2)文化人才年龄老化,居民学历层次偏低
从调查情况看,参与文化生态建设的群体中,青壮年文化人才数量不多,仅占总人数的13%,而中老年则占总人数的87%,显示出本地文化建设人才的年龄结构偏于老化,这与文化人才待遇不高,更多人才选择在外地发展有密切关系。就城镇居民学历的分布情况看,被调查者初中以下学历者占被调查人数的28%;初中程度占被调查人数的31%;高中或中专占23%;大专学历层次占12%;本科或本科以上者占6%。
(3)群众性文化生态创建普及率较低,地域性特色文化认知度不高
关于群众在文化生态融入城镇化建设中的参与率问题,被调查者中有25%的人认为参与率高,56%的人认为参与率不高;回答不清楚者有12%;其他7%。说明居民在城镇化建设中文化生态融入性总体上参与率不高,情绪不够高涨,普遍处于被动的、不积极的局面。这是由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强,缺乏应有的奖励机制等因素所致。
从调查对象对本土民族特色文化的认知情况来看,很多居民只熟悉同日常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部分,相比较而言,他们对身边接触不太频繁的文化认知度不高。譬如,知道饮食文化的人有33.6%;知道节日文化的有1.5%;知道茶文化的有33.1%;知道民歌民谣文化的占18.4%;知道特色民居文化的有8.3%;知道民间工艺文化的占6.1%。可见,民众了解饮食文化、茶文化与民歌民谣文化的人数比较多,原因是这三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且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参与程度比较高。
(4)文化机构体制不完善,文化生态融入性不够
当前城镇化建设中文化生态的整合,尚存在政府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以及政府统包统揽的问题,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诚然,文化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政府对文化生态的融入应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特别是需要与城镇化内生力量的接应,否则必将影响文化生态建设的成效。
从调查对象对于文化融入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度来看,90%的受访者表示了对文化融入新城镇建设的支持,仅有1%的人明确表示不支持;一般支持者或不清楚者占9%。说明居民对于文化生态元素融入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镇化建设中的热情较高,比较看好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前景。调查还显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与文化生态有关的元素跟居民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对于文化生态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力度评价,认为融入力度较强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认为力度不大的人数占35%;认为力度一般的人数占33%;不清楚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也就是说,有73%的人认为城镇化建设中文化生态融入性不够。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提高认识是构建良好文化生态的前提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既要有创造优秀文化产品的硬环境要求,又要有塑造美好心灵的软环境建设任务;既需要批判继承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文明精华,又需要批判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创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新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问题,牢记文化生态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使命感,营造加强文化生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和谐文化生态提供好的前提条件。要认真组织,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充分提高对构建良好文化生态的认识,以打造文化强县为主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以弘扬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重点,以形成特色文化生态模式为目标,在不断提升本土文化内涵的同时与时俱进,让知识更新和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相契合,打造新县城较高人文素养环境下的文化生态示范区,建设好一个和谐、魅力、宜居的五峰新县城。
2.做好顶层设计是推进文化生态视角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统筹考虑文化建设的各个层次和各种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它需要理性、统筹、战略眼光与全局观念。具体而言,五峰城镇化建设中应做好两个方面的文化融合。
一是融入生态文化的理念。首先,茶文化的融入是新县城定位“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茶相联的茶文化建筑、公园、茶馆、茶博馆、茶艺、茶道等项目与旅游密切结合起来,大力开发以茶为主的旅游产品,重点在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不断丰富产品内容,激发游客消费欲望,达到以旅游业带动县城经济效益的目的。另外,五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风景线柴埠溪风景区,对于该地区的开发也同样体现了生态文化的融入理念,必将会带动县经济的增长。
二是融入行为文化的理念。善于将民俗文化融入并加以渲染加工,打造成生动的、观赏性极强的文艺演出,编制带有民俗故事性的文艺汇演供人观赏。通过这种文化旅游休闲,使人的身心都能够在文化的消费和鉴赏中得到彻底放松。
3.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构建和谐文化生态的一项基础工作
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具有专业性强、涵盖面广、门类多、分工细的特点,要在短时期内全方位、大幅度提高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和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全局工作当中,统一规划和安排,才能确实做到量上尽其需、质上有保证。政府应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向基层人才倾斜,重点加大对新型人才、民间文化人才和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用于紧缺文化人才的引进、有突出贡献文化人才的奖励、特殊急需文化人才的培养资助等,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文化建设人才的创造潜能。
4.充分调动和提高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关键
良好的文化生态的形成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人人动起手来,为先进文化生态的创建建言献策,全身心地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去,才能加快形成具有先进文化引领下的生态城镇化之路。政府要通过报纸、广播、书籍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文化生态融入城镇化建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制定必要的奖励机制,对积极响应并参与建设的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共同把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导和调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政府职能部门要逐步建立各方分工负责,协同配合机制,定期做好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民间自发性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5.制度的规范化是建设良好文化生态城镇的重要保证
一个地区和谐文化生态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远的历史工程,具有投入力度大、建设时间长的特点,它需要规范的地方法规和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发挥监管职能,制定出完善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章制度,结合本地实际,构建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态建设体系,使文物、文化等部门或组织在日常工作中有规可依,在对本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能够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并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成旅游资源,成为一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文化生态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可以在不经意间显现出其强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往往具有持久性与长远性。本次对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五峰县避险搬迁城镇化建设所做的调查研究,以及从整体布局、功能划分、整体推进等方面提出的几点综合性的建议和对策,必将能够对五峰新城镇化建设中更好地融入文化生态理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郭帅,姜振宇.城镇化发展与文化生态构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66.
[2]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J].学术探索,2002(4):107.
[3]段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2(1):94.
[4]杨文会,邵玲丽.文明生态村建设对促进现阶段城镇化
建设的重要意义[J].河北学刊,2007,27(1):179.
[5]李思丽.新型城镇化建设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
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3(3):32.
F29
A
1673-0046(2015)2-01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