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机制的研究
2015-02-13冯娇潘东张龙伟
冯娇,潘东,张龙伟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800)
诱发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机制的研究
冯娇,潘东,张龙伟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800)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快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短期内学生数目的大幅增加,导致了生源质量有明显下降趋势,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影响最为严重,也是最难根治的就是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学生寄希望于通过考试作弊来通过考试取得学分,容易造成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更有悖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初衷。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多种诱因,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预防对策。
考试作弊;诚信;大学生;心理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招生规模扩张迅速,但是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质量没有及时跟进,诱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考试作弊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干扰了高职院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别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危害极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易产生深度影响,对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制定强有力的治理对策,有效减少甚至杜绝作弊现象的屡次发生,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机制分析
1.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作弊的分析
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将潜意识解释为“无意识”。很多学生作弊后面对学校的处分都懊恼不已,表明自己作弊只是一时冲动所为,是在考试的高度紧张压力影响下产生的主观无意识行为。当学生潜意识里将通过考试或者是得高分作为主导欲望时,内心就会矛盾纠结,面对繁杂劳累的复习过程产生胆怯心理,就会产生作弊的念头,出现短暂的个体“无意识行为”。也有的学生是见到别人作弊侥幸成功,还轻而易举取得了比自己高得多的分数,觉得自己不作弊就是吃大亏,自己就是犯傻。有学生说:“考试时,面对严厉的监考,其实很多起初有作弊想法的同学也会产生放弃作弊的念头,可是看到周围的同学作弊没有被抓,想着自己应该不会那么倒霉被抓的……”在这种歪曲的嫉妒和侥幸心理支配下,便会产生谁不作弊谁吃亏,不能眼看着别人冒险“成功”,而自己却白白错失良机,于是思想上便放弃了自己的诚信底线,全然不顾作弊的后果,冒险实施作弊行为。有的时候作为班级一分子,如果周围的同学们都采取作弊方式通过考试而自己独善其身,则内心深怕受到同学的排挤,误以为自己是自命清高,担心被贴上“异类”的标签,迫于潜在的群体巨大压力而随大流去作弊。这后两种作弊诱因就是潜意识里的从众心理而导致的群体“无意识现象”,团体作弊是目前作弊现象中最为严重的,也是最难根治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处在潜意识最深层是本我。它指人的最原始欲望,是本能,具有立即要求满足冲动的倾向,遵守享乐原则。大部分学生内心对考试得高分充满了期盼,因为高分意味着可以拥有各种评优评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能会收获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赞许等,这些都能满足内心的虚荣,对赞美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求。平时学习刻苦的学生一般考前都会认真复习,断然是不会作弊的,他们对考试作弊大多持鄙视的态度,认为作弊是自欺欺人的事。但是,当面对荣誉等具有强吸引力的诱惑时,而内心对拿高分又没有太大的把握可以稳操胜券时,迫于求“高分”心切,容易产生作弊的念头。还有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会出现协助他人作弊的情况。根据其潜在心理动机,可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有的是在同学的要求下而去配合作弊,大多怀着一种怕得罪对方或怕影响同学关系的心理,参与作弊是被动的,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的是主动帮助他人作弊,这多一般发生在平时关系较好的学生之间,在“朋友义气”的驱使下共同作弊;偶尔还会有学生热心过度,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在考试中自作多情地主动抄袭答案传递给他人,意图帮助他人作弊。造成这部分学生作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本我在作祟,成绩好的学生也需要同学拥护支持,害怕被孤立和排挤,希望通过帮助他人给自己留个“好印象”,或者是为了通过取得高分来表现自己,从而得到别人的肯定。
2.行为主义对作弊的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指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面对外在刺激时的反应,同时自身也受到一定的强化,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它同时受到外部因素(如榜样的特征等)和内部因素(观察者自身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和价值取向等)的双重影响。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升学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一般也习惯于用分数来判断结果,却轻视行为品性等软性成长指标,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造成学生思想道德文明和良好行为习惯滞后,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是成绩突出,而自我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却低下。很多家长一般不去了解子女的学习过程,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学习结果,把在班级的名次、是否考取高分等作为衡量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而一直以来考试成绩又是学校评判学生能否顺利升级、能否拿到毕业证等的硬杠杆。然而有些学生对学习本来没有多大兴趣,只是迫于父母之命而学习,为了让父母高兴,所以在大学期间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又缺乏必要的督促,平时自我管理松懈,基本处于不学习状态,所以遇到考试只能临时抱佛脚,学生内心也想取得好成绩回报家长,自己也能顺利升级,但又不愿意去努力复习,因而只能采取作弊手段。有的学生会受到有作弊行为同学的影响,他们原先是不作弊的,也反对作弊,可是偶尔发现其他同学通过作弊轻松取得了高分,而自己日夜辛苦复习得分反而低,一比较就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在面对下一次的考试复习时,就会出现懈怠心理。当决定是否采取作弊的方式时,学生内心也会矛盾挣扎,抵触作弊的不良行为,可是又把控不住自己去好好复习,错过了最佳复习时间,最后只好抱着侥幸去作弊。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周围环境很容易影响人类的行为,每个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拥有各种正常甚至病态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人体自身用以适应环境刺激而产生的各种机体反应的组合,有时表现在外表,有时表现在内部。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失利中丧失信心,他们内心极度脆弱,不堪忍受学习的重压,极度自卑,自我控制意志薄弱,易形成强迫性人格障碍,面对考试就高度紧张,思路混乱,满脑子里想的就是作弊,不愿意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只相信别人的答案和密密麻麻的小抄。如果遇到监考比较严格的情况下,没有机会实施作弊,有的学生会交白卷甚至弃考。其实,这类学生主要是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遇到问题总是想找最轻松的方式去解决,不愿意承担压力,也不愿意去付出努力,其实还是责任感的缺乏造成的。
3.社会学习理论对作弊的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就是一所教育人的大学,每个人在这所大学里每时每刻都在有意识、无意识地观察学习着。学生本身社会经验不足,是非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更易受到他人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反映考试作弊行为并非第一次,早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已涉足作弊,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受到别人作弊成功的诱惑下才决定冒险去作弊的。当前高职院校考试作弊不良风气的上升,或多或少都与当前社会上的不良歪风邪气盛行有关。
心理控制理论根据个体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将人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两类。内控者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一致性,并体会到控制感,而外控者则把行为后果归结为机遇、命运或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于被照顾,自身不够成熟,什么都是拿来主义,心理控制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外控型的,自己不愿意去努力,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得过且过,考试一般都靠临时突击,全凭运气,在考试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如果考试紧张,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只能指望作弊来弄虚作假、蒙混过关,要是被监考发现,就只好自认倒霉,怪自己运气不好。这样的学生往往忽略了作弊行为本身的危害性,以及作弊诱发的不良后果,不明白作弊害的是自己,反而纠结于为什么别人作弊没有被抓而自己作弊却被抓了。
4.认知心理学对作弊的分析
每个作弊者对作弊的错误认知过程,是由于其对外部信息的加工存在缺陷,或者自身认知方式存在偏向而产生的。信息加工缺陷主要是指作弊者的注意缺陷,过分的偏见和过分的专注,如酗酒者一心一意地想着下一次饮酒,而病理性赌博者总想着下一次把钱能够赢回来。另外,作弊者大都有专属于自身的独特思维习惯,一般习惯于从利己的角度对信息主观歪曲加工。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都仍旧沿用统一标准化的试卷考试方式,虽然多次改革,依然逃离不了试卷这种方式。这种考试程序规范、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对学生也相对较为公正,可是这种考核方式只能片面考察部分知识点,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复述者。有些课程考试题型多年来都没有变化,大多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只需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使得学生平时放松学习,就指望考前教师透题、抱佛脚突击学习,这些都助长了学习的惰性,更易滋生作弊不良风气。但是,分数一直以来又是各类评奖评优和毕业后找工作等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学生求“高分”心切,过度关注于得高分,这些都是诱发学生作弊的动机。
5.人格特质观点对作弊的分析
当前,大学校园内的竞争激烈和知识更新快速,学生不同程度上都会遭受各种挫折、失意和压力,有的学生经受不住考验,放松懈怠,通过采取作弊来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
部分学生没有进入本科院校而进入高职院校后,心理上有较大的失落感,自尊和自卑交织。他们接到入学通知书时,一方面庆幸自己还能进入大学学习,另一方面又对高职院校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担忧,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就会产生失控心理,怨天尤人,反而会加深自己的自卑感。这类学生因为在心理上存在问题,一直对高考的失利耿耿于怀,导致平常难以专心学习,但是又要面对自己在高职院校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考试的问题,只能采取“混”的态度,平时不学习,全靠考前临时突击,复习也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挑肥拣瘦,遇到短期突击复习难以见效或者复习效果不是很理想的课程,只能采取作弊的手段蒙混过关。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对策
1.考试形式多样
考试形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也要更灵活,不要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一些开放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固定答案,更多要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开放式教学和考核模式。
2.开展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意识到作弊的危害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师生之间相互监督,坚守考试诚信底线。
3.成绩评定多样
高职院校不仅要有完备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体系,更要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不能单一地向分数看齐,而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评定,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技能操作,加大平时成绩在总分中所占比例。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不以分数论英雄,只把分数作为各类评奖评优和毕业找工作的参考条件之一,而主要察看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加大“德育”考察力度,提高德育评分在综合测评中的比重。
4.心理辅导纠正
大学生出现作弊行为,很多时候是思想不成熟、意志不坚定造成的,歪曲了考试的初衷。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检测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手段。考试是为了让学生检查自身学习方法是否合适,学习内容是否有偏薄,查漏补缺;为了让老师知道所用教学方法的优劣,及时修正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各个学校可以适当地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讲座、个体谈心、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学习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得高分,而是在于体验学习的过程,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好学习心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真正掌握本领,取得真实成绩。一旦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和努力收获的喜悦,心理上就会慢慢戒断对作弊的依赖。
5.正能量教育引导
从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发展还不完全,社会生活经验仍不够丰富,面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倾向于避重就轻、避烦从简,有时候在其道德生活中或多或少还会存在着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他们内心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也迫切希望能马上取得成功,可是自身又缺乏不怕苦的决心、坚持付出的恒心、踏实做事的耐心和面对得失的平常心等。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注重从多角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帮助他们如何辨别是非对错,如何掂量孰重孰轻,引导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同时学生个人也要主动寻求榜样,以榜样为目标,激励自己向榜样学习,在学习比较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对于有作弊违纪行为的学生,更要加大心理辅导力度,让他们明白处分只是对所犯错误的处罚,而不是对其所有能力的否定,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从小事做起重塑信心,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6.社会风气净化
社会是个大学堂,社会风气的好坏对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有浸染。社会风气的净化,要依靠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提升,从自身做起,从微小处做起,一点点积聚清风正气。同时,依托良好的整体道德氛围,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的进步,提高思想觉悟。所以整个社会风气和谐、良性、健康的发展,可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适宜的环境氛围,提升大学生内心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以更高的社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董双波,李焕雪.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探析及治理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78-80.
[2]吴立新.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现象及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2012(1):45.
[3]于建军.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原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78-90.
[4]安玉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5-96.
G64
A
1673-0046(2015)2-01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