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干预方法探究
2015-02-13胡丹
胡丹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干预方法探究
胡丹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人才,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加之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贫困生数量增加等原因,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干预属于心理治疗,是指利用相关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出现的人格障碍、心理问题等进行语言影响、行为暗示等治疗性处理,以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及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别调查
根据《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1.9%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轻,49.3%面对中等心理压力,8.4%的人处于心理压力临界状态,0.3%已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崩溃情况。在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5.6%源于家庭,19.6%来自于人际压力,而择业压力、恋爱压力、健康压力、学业压力、情绪压力、性格压力、挫折压力分别占27.0%、15.9%、6.6%、52.5%、24.6%、14.4%、8.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导致其心理压力的原因也较为多元化,主要源于个人情绪不佳及应激性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抑郁和焦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显性表现,这也反映出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健全、认知存在偏差、应对策略较偏激的情况,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自我特征及认知评价。自我作为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指行为主体对自身所有方面的独特、持久具有身份性的认知,是维持个体心理平衡的关键。大学生自卑压力、性格压力等都源于其对自身评价不健全,自我认知不完善。而认知评价是指大学生对所处环境、相处之人、所经之事进行评价并形成一定经验。大学生在与其他不同个体交流或在不同环境中经历不同事件时,如果自我认知与经验积累出现差异甚至冲突,其自身很可能经受矛盾、困惑、紧张的心理。如果未能实现经验与当前认知的协调、统一,就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或不良反应。
二、思政教育心理干预相关理论及实践情况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阐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干预主要指导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其中,形成于上世纪初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当代主导理论是社会认知行为理论,包括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行为障碍主要源于认知错误,主张将心理干预的重点集中到个体行为问题上,以某一种或几种特殊行为问题的解决促使其改变错误行为、形成新的行为。上世纪70年代元认知概念提出后,相关理论得以完善,“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解决了元认知理论发展中的不少问题”。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以布鲁诺、奥苏贝尔为代表人物的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而建构主义作为近年来教育学及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其相关研究数量及质量均有所提高。建构主义强调接受者知识结构、心理认知的主动建构,以此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方法也日益受到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相关学术成果明显增加,但尚存在不足。例如,对不同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干预的研究仍待加强;对新生不适心理研究较多,但对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尚待完善;描述性研究多于调查性和跟踪性研究。这也提醒高校应注重学术建设,为此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二)心理干预常用方法及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教育、个人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干预。其中,心理卫生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呈现,普及面较广但涉及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部分高校只是在思修课等理论课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实践活动的支撑。个人心理咨询的针对性较强,但很多高校缺乏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和相应资质的心理辅导老师,一些老师只是兼职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或仅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辅导,专业性较差、普及面较窄且缺乏相应的后期追踪。而团体心理干预作为近年来在高校渐受追捧的心理辅助教师模式,在缓解学生心理障碍、解决个人发展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心理卫生教育,其实践性和实效性更明显,相对于个人心理辅导,其普及性、参与度更高。而且团体心理干预强调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将学生置于团体氛围中,使心理干预效果更加广泛和深入。
三、在实践中探索思政教育心理干预的有效路径
(一)注重心理干预的硬件及队伍建设
硬件建设方面:首先,各高校每个院专应至少开设一间心理咨询室并开通专线电话。心理咨询室作为大学生心理干预的重要场所,“具有支持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在环境布置上要给予人安静、温暖、安全之感,应设置接待室、阅览室、测量室、个体及团体干预室、沙盘游戏室、情绪放松室、压力宣泄室等,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将若干功能室进行合并;其次,完善校园网络硬件设施,保障网络安全。网络作为大学生表达情绪、宣泄感情的平台,也是教师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载体。高校一方面应更新网络线路、终端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保障网络安全,确保网络心理干预的顺利开展。
队伍建设方面: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力量,应着重提升其心理学理论水平和心理干预能力。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应重视具有相关学科背景和相应资质的教师引进,通过加强心理干预实施者的专业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的整体实效性;其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干预主题的辅导员沙龙,使辅导员队伍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掌握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再次,应加强校外培训和学习,向国外、国内在此方面获得先进经验的高校学习,并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心理特点对相关经验进行创新运用;另外,还应将心理干预成效计入教师绩效考核中,以明确标准鼓励和要求教师在具体工作中探索适合所带学生特点的心理干预方式。
(二)在具体工作中创新心理干预模式
认知模式、社会转变模式、哀伤辅导模式都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值得尝试的干预模式,且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运用。
认知模式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和障碍源于其面对困难产生的错误认识,通过改变非理性认知及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使其对自身心理变化形成理性控制和约束。对于出现自卑、偏激、浮躁情绪的大学生都可应用认知模式进行心理干预。例如,面对困难大学生有时会出现怨天尤人的情绪。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及时对其进行干预,使其懂得积极克服才是正视困难的最佳办法;社会转变模式注重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转型、成长,强调通过大学生心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帮助其解决心理危机以适应社会角色转变。例如,对于面对就业、择业压力的高年级大学生可通过社会转变模式进行干预,使其对所处环境、自我身份、自身能力及优势等有充分认识,帮助其化解困惑;哀伤辅导理论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林德曼提出,认为人们在面对困苦时需要发泄途径以解除危机,否则消极思想容易沉淀成更恶劣的心理问题。虽然大学生身心发展已基本健全,但面对困难仍缺乏理智的态度和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及时发现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对于家庭困难或发生变故的学生尤其加以关注,通过谈心、帮扶等帮助其调整心态、重塑勇敢生活的信心。
(三)以情商教育为心理干预提供保障
情商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情绪、情感的控制及鉴别能力,帮助学生及时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为思政教育的心理干预提供必要保障。
首先,可在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情商跟踪式评价,建立学生情商教育档案并设置鉴定书、诊断书、监督表等,对学生情商做出针对性的认定并以此为标准帮助学生主动调节情绪、提升情商;其次,应根据大学生情商发展规律探索具体的情商教育方式。例如,举行心理情景剧、朋辈辅导活动、专题研讨活动等,帮助学生合理解决情绪方面的过激反应和矛盾,以促进其塑造健全人格,全面发挥情商教育在心理干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再次,完善情商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加各种形式的实践课程。可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增设自尊心养成、自制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等教育内容,并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教育、模拟训练、小组讨论、专题辩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探索自身情商提升的方法。在课程设置中应凸显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通过党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多方力量的联合开展关爱特殊人群活动、志愿者活动、学生社交活动、合作性游戏等提升学生的情商修养;另外,应对情商教育进行系统性整体设置。比如,开学时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方面的训练,提高其接触新鲜环境和事物的能力,引导其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大二阶段对其情商理念进行巩固,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应联合设计相应的训练项目,提升其抗挫、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辅导员应利用一些活动机会锻炼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高年级阶段应着力提升学生的职商,为其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也使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干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相比于一般的危机心理干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更强调防范性和教育性,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尤其要注重学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引导其合理面对挫折、处理矛盾,保障其身心健康。
[1]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
[2]彭正龙,陶然,季光辉.基于元认知的认知学习对动态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8(6).
[3]曹冉.心理咨询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应用[C].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 2014.
[4]方婷,浦晓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心理干预意义及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13).
G641
A
1673-0046(2015)2-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