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2015-02-13沈易佳
沈易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沈易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著名的情绪管理大师Herries认为: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良的情绪。情绪ABC理论认为,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务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合理的信念通常表现为三个特征:其一是绝对化要求,其二是过度概括化,其三是糟糕至极。
情绪;冲动;嫉妒;自卑
一、不良情绪的成因
在大学生活中,很容易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受到批评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心里面很不舒服,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之后会产生“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警惕不良情绪的传染。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一个人的情绪(特别是不良情绪)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途径传染给周围的人,甚至影响周围的环境。因此,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意外的伤害而遭遇不良情绪的时候,不要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到他人身上,而要寻求一种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的、较为励志的方法排解情绪。否则,情绪会像病毒一样,由一个人传染给另外一个人。
坏情绪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无形杀手”,我们如果不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任由不良情绪影响他人,就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当我们被坏情绪所困扰,又不能对他人发泄的时候,不妨尝试自我调节和放松。心理学家认为:“在发生情绪反应时,大脑中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我们因为某件不顺心的事情而烦躁、暴怒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缓解情绪,如听音乐、散步、打球、看电影、骑自行车等活动,都有利于缓解不良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传染。
二、大学生主要不良情绪的类型和管理策略
1.冲动情绪及其管理策略
通常来说,情绪包括认知、感受和行为。冲动情绪是指我们的行为完全被感受所控制,而认知的作用被弱化。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很容易产生冲动的情绪。例如,当他们感受到了愤怒,就有拍桌子的冲动,而“拍桌子”是否是个适宜的行为,他们则来不及作出判断。心理学研究发现,缺少自信的人更容易产生冲动情绪。当一个人的价值得不到认可,或者受到威胁,容易引发这个人失控的冲动情绪。这种冲动能使当事人当前的需求得到满足,获得一种补偿感,但事后通常会后悔。
心理学家建议通过以下方法缓解冲动情绪:第一,培养自己的社会技能。很多时候,冲动情绪的产生是由于与人沟通不顺畅产生的。因此,当遇到冲突的情境,尽量先平静下来,然后试图弄清楚到底是哪方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使情绪失控,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情绪也就缓和了一大半。第二,运动放松法。神经越紧绷,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兴奋性越强烈,冲动情绪越容易失控。心理学家发现,运动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压力得到缓解,进而缓解焦虑、紧张、愤怒和冲动等负面情绪。冲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适应的功能,通常表现为当机立断,反应敏捷等。如何发挥冲动天使的一面而抑制其魔鬼的一面,取决于我们如何有效地管理冲动情绪。
2.嫉妒心理及其管理策略
只要有比较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区域局限于竞争激烈的学校环境中,同学之间会在身高、相貌、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由此会引发强烈的嫉妒心理,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绊脚石。嫉妒心理是一种复杂的负面情感体验,就像蛀虫一样不断地侵蚀着青少年的美好心灵。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因此,需要家长、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铲除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踏上通往幸福的成功之路。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的发展阶段,不能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差异。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时,他们心理上就失去平衡,产生不愉快、焦虑、怨恨等情绪体验,同时伴随着屈辱感、羞耻感、自卑感、负罪感等。竞争或者比较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难以应对。他们往往不能正视别人的长处,往往通过一些消极的应对方式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或者补偿,如诋毁比自己优秀的人、拒绝别人的求助等。
大学生该如何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呢?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不自信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由于自信心的缺失,他们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价,更容易放大他人的长处,而聚焦自己的短处。所以,大学生克服嫉妒心理,提高自信很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比较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将今天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信,寻求快乐和满足。另外,嫉妒心理是可以转化的。与其嫉妒心目中的“假想敌”,不如放松心态,着眼于提高和改善自己。这样嫉妒之心就会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嫉妒心理是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大学生要学会正视它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扰,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救或者寻求老师的帮助,走出嫉妒的心理阴影。
3.自卑心理及其管理策略
自卑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评价过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其中伴随着害羞、焦虑、内疚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卑的人通常有三种表现:第一种为逃避型。这种类型的自卑者通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交往,尽量避免与别人进行比较。第二种为求同型。这种人通过压抑自己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内心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又担心被拒绝,不如跟随大流来的安全。第三种为自恋型。过度的自卑使人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恋。他们大多以自己为中心,孤芳自赏、自怨自艾,自我陶醉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自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一部分人的自卑感源于某方面的缺陷,如身体残疾、智力缺陷等。大多数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消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如“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我有能力完成这件事情”等。心理学家认为,人对自我的认知决定其随后的行动。自卑的人经常通过“我没有能力……”“我害怕……”等自我对话来否定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贬低的倾向导致了活动的失败,而活动的失败又反过来强化了消极的自我暗示,使自卑心理逐步加深。另外,以往的挫折经验也是导致自卑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不断地尝试,却屡遭失败时,心理上会受到严重打击,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形成自卑心理。一个人的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将会对她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阻碍他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自卑心理虽有危害,但并不可怕,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补偿方法,完全可以克服自卑心理,甚至超越自卑。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自卑情结的人一般会表现出对人际交往活动的恐惧,甚至逃避。他们担心在交往活动中受挫,害怕自己出丑,对过往“出丑”的经验,他们的自我评价是“我不善于社交活动”。这样的自我评价反过来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结。越是有自卑情结的人,越是渴望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游刃有余。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打开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情绪呢?第一,尊重自己的自卑情绪。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勇敢地面对它、接受它,尽量让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应对交往过程中的各种状况。第二,正确地评价自我。人们对自己的认识通常来自于两个方面: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若想自如地应对人际交往,自卑的人需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避免以偏概全。例如,用“没什么大不了的,下次会更好”来代替“我什么都不行,我完了”。另外,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尝试与他人进行深入的沟通,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原来他不是看不起我”“原来是我自己过于敏感了”。自我调适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的过程。相信不管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只要勇敢地面对和迎接挑战,我们就能收获成长中最美丽的浪花。
[1]赵莹.“情绪与面具”:大学生情绪管理创新实践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2).
[2]朱晨阳.浅析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和对策[J].东方教育,2014(6).
[3]丽红.浅析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1).
G64
A
1673-0046(2015)2-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