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中建设的困境与因应
2015-02-13史利平
史利平
特色高中建设的困境与因应
史利平
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是高中教育改革的新战略。目前,在特色高中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办学理念功利化倾向、学校发展内动力不足和特色化建设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整体推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其次要“外推”转向“内生”,扩大学校自主权;第三要构筑多元评价体系,推动特色发展。
特色高中;困境;对策
一、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存有功利化倾向
从发展历程上讲,建国后的普通高中建设主要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重点高中阶段、90年代的示范性高中阶段。对于当前的特色高中建设,有些人秉承了以往“旧瓶装新酒”的思想,认为特色高中建设只不过是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的延续。还有些人将学校的某些优势项目,例如数学、外语等作为学校特色化建设的目标。有的学校甚至为了创建“一校一品”,生搬硬套找特色。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的误读和不解。从本质上讲,学校特色作为一种品质,是学校所独有的一种校园文化和育人文化,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而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与以往的高中建设存有极大的不同。从办学主体看,它是以学校为办学主体的发展;从发展的行为方式看,它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主动作出的选择;从发展路径看,它坚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价值取向,强调因校制宜;从发展结果看,它追求办出特色和水平,而不仅仅是提高学业成绩和常规的办学绩效。[1]
(二)学校发展内动力不足
在当前的特色化学校申报过程中,许多学校处于“被动”的地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完成特色化建设的任务,利用行政权力指定一所甚至是几所学校申报;有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达到所辖区域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利用行政权力调配学校的特色化目标;有些学校甚至对其自身特色还未形成明确的认识,就被冠以“特色化”学校之名。这种通过“下命令”、“定指标”的特色化申报,不仅违背了特色化建设的初衷,其发展的内动力也存有不足。
与此同时,在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作为上一级的政府行政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当前的特色化建设,作为拥有教育资源配置权利的教育主管部门,不仅在制度安排上规定着特色学校的申报、评审、监督、检查和评价,同时还掌控着特色学校发展所需的诸多资源,如政策、制度、管理和资金。而对于特色化学校的特殊性,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更多的引导和管理。但是,由于当前许多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还未形成完备、科学的管理体制,对于特色学校的管理仍处于统一协调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特色化建设评价体系不健全
由于特色高中建设现在还处于初始阶段,教育主管部门通常采用“申报—评审—推广”的工作操作流程。在申报之前,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会罗列出一系列的评估指标作为评审的依据。诚然,这些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特色发展水平,但是,指标中的许多内容更多关注的是结果性评价,对于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性、特色性却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此同时,对于正在进行特色化建设的普通高中,教育主管部门多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评估,尚未形成完备、科学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其过程进行评价。因此,要想切实推进高中特色化建设,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体现特色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真正实现评价促发展。
在普通高中的评价体系中,高考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存在。高考作为高中教育的“指挥棒”,可谓是悬在每所高中、每位师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高考的指挥下,分数成为高中教育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在这种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体系框架之下,高中教育难免要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而对于追求特色化建设的普通高中而言,这一评价方式对其发展将会造成不小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加快高考制度改革,改变以往分数至上的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特色发展提供有力的监督和保障,从而实现高中特色化建设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对策
(一)整体推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学校特色是指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之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品质。[2]这种品质的形成是学校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完全根植于学校自身发展基础之中的。特色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构成因素包括办学理念、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和管理制度等。可以说,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中轴”,指引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想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就要紧紧围绕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整体推进,从而有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理念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要想实现特色发展,必须要有鲜明的理念作为指引。办学理念作为发展目标,凝聚着一个学校的个性品格和育人文化。办学理念一经确立,即成为学校每一位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其次,要有极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特色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特色化建设过程中,要构筑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体系。再次,要打造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在特色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一支专业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特色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最后,要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作为学校建设的制度保证,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特色化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运行机制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学校要以特色化建设作为轴心,有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内涵发展。
(二)“外推”转向“内生”,扩大学校自主权
特色建设要想取得实效,不仅需要提高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水平,同时还离不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特色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以往垂直“操控”学校的管理体制,加快体制改革,实施管理权力的下放,逐步实现学校由行政主导型向自主能动型的转变。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缩减直接干预的方式,更多运用政策、标准等间接手段规范和监督特色学校建设。要充分尊重学校自主发展,将学校特色培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权力交还给学校。从而使学校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合乎特色的发展目标、校本课程和教学改革。
对于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建设而言,招生政策是关乎特色化建设水平和成效的关键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普通高中还未形成较为规范化的自主招生政策。为了能够切实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的步伐,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改革招生政策,推行多元化、多样化的录取方式。而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政策从以往分数竞争式到个性选拔式的转变,将会为特色高中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三)构筑多元评价体系,推动特色发展
高中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同为基础教育,“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强制性的基础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和基础,那么普通高中教育则应是‘为每个人提供合适的基础教育’,需要更多地体现尊重差异和个性发展”。[3]正是普通高中教育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多样化、特色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路径。与此同时,这种独特性也内在地规定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因此,要将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有机地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评价框架之中,构筑恰切的、符合特色学校个性特征的评价体系,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比重。在评价指标上,更多体现学校的特色性和综合性;评价机制上,更为灵活和多样。
对于高考这一评价方式而言,在积极发挥其正向作用的同时加强对特色建设的引领。“在考试内容方面,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增加开放性创造性内容;在考试方式上,完善各省考试方案,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组织考试的权利;在录取标准和录取方式上,逐步扩大学生综合素质等评价指标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稳步推行学生申请上大学的方式”。[4]总之,只有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积极发挥评价的正向导向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评价促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推动学校发展的内部动力。
[1]张瑞海.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
[2]康万栋,邵喜珍.校长与学校发展[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
[3]刘世清.论普通高中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取向[J].教育研究,2013(3).
[4]杨培明.高考改革应有助于引领高中教育实现优质特色发展——兼谈高中教育的价值定位[J].江苏教育研究,2014(5).
责任编辑:刘升芳
史利平,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研究(天津300191)。
G639.21
A
1671-2277-(2015)06-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