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张宗祥先生的媒体报道

2015-02-13金萝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3期
关键词:西泠印社文化馆工作者

张宗祥校订“国榷”即将出版

七十六岁高龄的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冷僧)先生,几年来一直辛勤地在从事学术工作。

张宗祥对校注古籍深有研究。他曾经替商务印书馆校注过明代陶宗仪所编的类书“说郛”一百卷,清代查继佐撰的明代史籍巨著“罪惟录”一百余卷。他过去校注出版的“洛阳伽蓝记”,已在1955年再版。这几年来,他继续在校注古籍。经过他校注,并由他手写影印的汉代著名史籍著作“越绝书”,已于去年年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去年夏初,他又校订了明末遗民海宁谈迁所著的“国榷”,共一百零八卷,达四、五百万字,已交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前,张宗祥正在校注南北朝时宋刘义庆撰的“世说新语”。他准备花半年时间完成此书的校注工作。他还准备辑录明末上虞学者倪元璐的诗文集。

张宗祥对中医学术方面也深有研究。他校注“神农本草经”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目前因校注“世说新语”而暂时停顿。他又是研究古籍版本的专家。他手写的“六千卷楼书目”,将由他本人自费出版。(浙江日报1957年2月9日 第4版 作者:金萝)

本省图书馆工作者协会成立

本报讯 浙江省图书馆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昨天在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会上正式成立了浙江省图书馆工作者协会。

浙江省图书馆工作者协会是全省图书馆(室)工作者自愿结合的群众团体,凡是本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室)工作者(兼职者包括在内)自愿申请,都可以加入。它的任务是为了加强图书馆工作者的联系,组织学习,交流经验,以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推动本省图书馆事业的巩固和发展,更好地为普及文化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筹委会在今年三月间成立,并进行了会员调查登记及拟订章程草案等工作,目前已有会员三百多人。

参加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的,有浙江省图书馆、各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图书室和各地机关、工厂、大中学校图书馆(室)正式代表及列席代表六十多人。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局局长黄源、省文化局副局长许钦文都到会祝贺,并讲了话。黄源副部长特别强调图书馆工作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他希望全省图书馆工作者要继承和研究我国图书事业的优良传统,收集各地私人藏书,更好地为工农群众普及文化服务,为科学研究工作服务。会上并通过了章程,选出了张宗祥、鲍传声等十五人为执行委员。(杭州日报1957年6月4日 第2版)

尖锐批评领导上忽视图书馆工作

十多位图书馆工作者昨天上午在全省图书馆工作者座谈会上揭露了各地图书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对省文化局和各地文化行政领导部门忽视图书馆工作的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

几乎每一位发言者都提到了领导上不重视图书馆工作的情况,这具体地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调动异常频繁和不当。象湖州师范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三年多来已调换了七人。宁波第一中学杨志甫代表宁波市图书馆工作者在会上发言说,领导上在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时,不考虑到将合适的人调到图书馆去工作,而只是将不适合担任其他工作的人“塞”进图书馆去。因此,年迈体弱者、慢性病患者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都当上了图书馆工作者。宁海县文化馆麻伊民说,绍兴市的文化行政部门将一个文化程度才高小毕业的女团员调去搞图书室工作。她因水平低,就将全部工作推给一个义务图书管理员去做,而自己却专做这个义务图书管理员的“思想领导”工作。

发言者接着揭发了这种调动频繁和不当的情况所招致的恶果。杨志甫说,宁波第五中学(前效实中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近二万册。一位熟悉业务的青年团员将图书的编目、整理等工作做得很好。可是由于领导上不重视图书馆工作,这位团员给抽调去担任学生的生活辅导工作,结果图书馆工作就给搞得乱糟糟。江山县文化馆朱啸云说,淳安县文化馆图书室调去一个脑病患者当工作人员。这人在去图书室以前是什么工作也搞不好的,在管理图书以后,二年多的时间里有二千多册图书就从他手里流失了。

浙江图书馆黄景行和王柏寿就该馆“官多兵少”和用人不当的现象对省文化局提出批评。王柏寿提供了一个“官多兵少”的数字:每三、四个工作人员中就有一位领导干部。他说,浙江图书馆的用人不当造成了“徒弟指挥师傅”的反常现象了。黄景行认为领导上有“用才唯‘德’”的倾向。馆里参考辅导部的一位党员主任是个不学无术、不懂装懂,态度非常狂妄和粗暴的人。只因为他是个党员,他就当上了领导干部。黄景行说,不能以为一挂上党员标签,一定就有大“德”。他还提到深谙业务的人不受重视的情况。他说,“省文化局有这么多副局长,为什么不来管管图书馆工作呢?难道说文化局只要一个‘十五贯’,其他都不要了吗?”

宁海县文化馆图书室麻伊民批评省文化局放弃对图书室工作的领导。他自1952年4月到1957年4月担任文化馆图书室工作,五年内从来没有接到什么工作指示,也得不到参加学习或工作会议的机会。他说,为了学习图书工作的经验,我曾到全国先进文化馆之一——余姚县文化馆去讨教。可是谁知道余姚县文化馆图书室的同志也一样处于无人领导的境地。麻伊民说,我请问文化局: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工作?碰到困难又该向谁去请求帮助呢?

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为馆址问题呼吁。他说,浙江图书馆的馆址已经超出“保险年限”六年。馆里白蚁很多,藏书的份量又重,难免有坍屋的危险。他要求省领导上及时解决重建或迁移馆址的问题。

嘉兴市图书馆李国卿为十多万册线装书“请命”。他说,由于市委将文化馆的房屋作干部学校用,文化馆挤进了图书馆。现在十多万册线装书给堆在无地板、无楼板的屋子里,受到潮气侵袭,有霉烂的危险。他希望领导上帮助抢救这些书。

图书馆工作者还对人少事多、工作过重和薪给待遇不合理的现象提出意见。嘉兴市图书馆李国卿说,1953年文化局配备了十五位工作干部给图书馆,可是隔了一年又一下子抽去了七个,这就为图书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现在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库”了。不论窗台上或是屋角里,到处都有散乱的书本。温州第二初级中学图书馆工作者傅一青提出,温州第一中学的图书馆只有两个半工作人员,这远不能适应一千多位学生借阅图书的需要。宁波第一中学图书馆工作者杨志甫以具体数字说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平均薪水是职员中最低的。

这个座谈会是浙江省图书馆工作者协会召集,由协会主席张宗祥主持的。应邀参加的有出席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各地图书馆工作者一百多人。(浙江日报 1957年6月5日 第4版 作者:有煌)

苏联友人和浙江图书馆

苏联友人和浙江图书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早在1950年4月苏联专家吉谢列夫来杭州讲学的时候,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先生就与吉谢列夫同志交谈中苏两国文化交流的问题。当时吉谢列夫同志十分赞同。他看到馆里俄文图书很少,立即要我们写信与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基本图书馆联系。从那时候起,苏联一有新书出版,他们就立即寄给我们。据不完全统计,苏联寄给我们的各种书籍已有四千余册,占我馆现藏俄文书百分之六十以上,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苏联大百科全书、各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书籍、古代现代的文艺作品如俄国文学遗产、高尔基全集、普希金全集等。去年4月间苏联专家雷达娅同志到我们这里来参观,在参观中,她向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当时大学路分馆为了举办图书、图片展览会,对外阅览曾一度停止,她认为不可以这样做,而应该在不妨碍对外阅览的情况下进行。在儿童阅览室里,她发现儿童看书只看图画不看内容,她指出这样会养成孩子们不认真读书的坏习惯。她要我们组织儿童中的积极分子,加强对儿童的阅读指导工作。临走之前,还开了一次全馆工作人员会议,向我们介绍苏联图书馆如何根据可能与需要积极地为科学研究服务以及辅导工厂、农村图书馆的先进经验。苏联专家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馆供读者使用的分类目录,原来是二十年前根据美国杜威的十进图书分类表订定的。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根本谈不上政治性和思想性,因此对读者也不能起推荐辅导的作用。后来采用了苏联的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为二十大类,使目录面貌焕然一新。目录经过改进后,不但成为指导读者阅读的良好工具,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原先分编人员需五人,现在减到三人;原来要五天时间新书才能和读者见面,现在缩短到二天半,工农兵阅读的通俗读物现在只要一天就可与读者见面了。采编部的“藏书动态簿”也是学习了苏联先进经验制订的。现在只要翻开“藏书动态簿”,你马上可以知道哪类书有多少,杂志有多少……(浙江日报1957年10月26日 第4版 作者:王柏寿)

西泠印社筹备纪念创建六十年

【本报讯】明年是西泠印社成立六十周年,为了筹备纪念活动,西泠印社在昨天邀请老社友和国内金石书画家、鉴赏收藏家三十余人,召开座谈会。会上成立了庆祝西泠印社创建六十周年筹备委员会。

西泠印社创建于一九○四年,是我国研究金石书法的学术团体,最初由艺术大师吴昌硕担任社长。五十多年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方面,作出不少贡献,在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

座谈会由浙江图书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张宗祥致开会词后,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商景才、杭州市副市长陈礼节相继在会上讲了话。商副部长肯定了西泠印社在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贡献;并希望该社今后扩大组织,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地开展金石书画研究和创作活动,为政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更好地继承发扬遗产,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老社友代表王个簃、唐醉石、罗叔子、诸乐三等人分别在会上介绍了上海、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开展书法篆刻研究和创作活动的情况,他们对西泠印社的美好前景感到无限兴奋。

会上成立了以张宗祥为主任委员,傅抱石、潘天寿、王个簃等为副主任委员,由十七人组成的庆祝西泠印社创建六十周年筹备委员会。

下午,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孙晓泉作了西泠印社目前情况和今后意见的讲话,筹委会副主任委员王个簃作了庆祝西泠印社创建六十周年活动计划的发言。

座谈会由孙晓泉局长主持。会期预定六天。(杭州日报 1962年12月13日 第2版 作者:徐飞 )

讣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浙江省图书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六日十五时十五分在浙江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谨订于八月十九日上午九时在杭州凤山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张宗祥先生生前友好如赠送花圈,请送凤山门殡仪馆。特此讣告。(浙江日报 1965年8月17日 第4版)

张珏无偿捐赠张宗祥遗稿

【本报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张宗祥先生的59册珍贵手迹遗稿,昨天下午由他的长女张珏无偿捐赠给了浙江图书馆。省人民政府对张珏继承父志、热心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慨然之举给予褒奖。

张宗祥先生(1882―1965),浙江海宁人,曾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和西泠印社社长等职。他“一生精力在图书”,精于古籍校勘,著作等身,闻名海内外。他生前共抄、校过珍、善本6000余卷。由他校订和注释出版的古籍有《说郛》、《罪惟录》等10余种,著有《书法源流论》、《清代文学史》、《临池随笔》、《冷僧书画集》等,目前存世的遗稿,很大一部分珍藏在浙江图书馆。

年逾七旬的张珏同志(原宋庆龄主席秘书)遵照她父亲遗愿,昨日专程从上海到杭州,将她珍藏多年的39种59册张先生手迹遗稿慨然无偿地捐赠给了浙江图书馆。这批遗稿内容涉及诗词、戏剧、书画、医学、书目及札记、随笔等,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为褒奖张珏无私捐赠的崇高行为,李德葆副省长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张珏颁发了奖状和奖金,省文化厅厅长孙家贤代表文化厅向张珏赠送了张宗祥先生生前友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特为书写的“文稿征存”条幅。

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商景才、朱之光、于冠西,文化部图书馆局副局长鲍振西和张先生生前友好、亲属及文化艺术界人士近百人参加了昨天的捐赠授奖仪式。( 浙江日报1987年5月28日 第1版 作者:高燕)

张宗祥长女张珏讲述的故事

60多年前,一个不满10岁的“女伢儿”放学回到在昭庆寺的家“具庄”后,常爱牵着三个弟妹,过断桥,去浙江图书馆找父亲的学生、在那儿看管书籍的“王师兄”玩。当时的“浙图”,仅仅是一个藏书楼,但紧闭的铁门,高耸的楼房,宽大的楼梯和父亲关于“楼上藏着许多好书,不准上去”的吩咐,使它在孩子们的眼中显得格外气派和神秘——这就是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张宗祥先生的长女张珏对父亲生前深爱的浙江图书馆的最早的印象。

曾任宋庆龄副主席秘书多年的张珏,今年74岁了。不久前,她遵照父亲遗愿,把珍藏多年的张宗祥先生的59册手迹遗稿,无私地捐赠给了浙江图书馆。为此,她从上海专程来杭,这使我得以听她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抄书“五官并用”,边谈边抄,一字不错

张宗祥精于古籍校勘,四处搜集善本、孤本进行抄校,数十年如一日,在抗战之前,已达6000余卷。他常常是凌晨早起,喝一杯水,准备好10来只装满烟丝的烟斗,即开始伏案抄书,一天能抄一万五六千工整的毛笔字。久而久之,抄书的功夫到了“摆棋谱式”的高超地步。打开一页古书,他有时先从页的中心写上几个字,然后从这几个字的旁边布局;有时先在页的四角抄写几个字,接着象下棋似地布局,抄去竟能一字不误。更奇的是,常有友人来访,高朋满座,他可以“五官并用”,边抄边谈,亦一字不错。张珏笑说,有人讲父亲抄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当时,听了“绝后”,想不至于。现在有了复印机,倒真的是“绝后”了。

据理力争,《四库全书》幸免运台湾

浙江图书馆所藏之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清咸丰年间遭严重损毁,20年代,张先生就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期间,亲自发起募捐,主持抄补。自1924年至1926年,历时两载余,共雇抄手200余人,抄得缺书211种、2046册,重校丁丙抄本5660卷,使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得以复其全貌。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欲将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往台湾,张先生答道:“你们要问过浙江父老。”由于他据理力争和坚决反对,终为文物之邦的浙江完整地留住了这一宝贵财富。

通消息救蔡锷乃张宗祥义举,所传“小凤仙”非事实

张珏说,我1982年回到上海,开始阅读父亲手稿,看了他记载袁世凯称帝的《记一幕猴戏》,方才知道,原来当年帮助蔡锷将军脱险的,并不是社会上一直流传的“小凤仙”,而是先父张宗祥。原来,当时袁世凯府中的几个浙江籍将军蒋百里、陈仪等,得知蔡将军处境危险的情况后,就和张宗祥一起商量,派谁去给蔡将军报个信。张宗祥说,我去。因为他当时不是同盟会会员,不易引人注意。结果是张宗祥赶去给蔡锷将军通了消息,使蔡将军得以及时脱身。讲到这里,张珏充满深情地说,几年前,弟弟在香港发现了一幅父亲亲笔书写的对联:“读书观其大意,为善不求人知”。父亲正是这样。他做好事,从不喜张扬,很多事,连我们做子女的也不知道。(浙江日报 1987年6月6日 第3版 作者:高燕 )

猜你喜欢

西泠印社文化馆工作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术作品展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西泠印社:老字号文化品牌的IP化之路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