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5-02-13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91)
我国的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边疆治理的国家治理是不存在的。国家治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治理主体为实现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综合运用权力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法治力量等,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活动及其过程。我国是一个地理空间较大的国家,如果把国家按地理空间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腹地和边疆两个空间区域,与国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较近的区域称为腹地,而与上述几个中心较远的区域就是边疆。相应地,国家治理当然就可以划分为腹地治理和边疆治理。可见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边疆治理的国家治理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得到有效治理的边疆、巩固而稳定的边疆,才能对国家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1]对像我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没有有无之分,只有优劣之分。当国家治理体系比较完整、治理能力比较强时,边疆治理就容易获得较优的治理效果;当国家治理体系存在残缺现象、治理能力比较脆弱时,边疆容易失控,边疆治理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即我们通常说的劣质的治理。
我国的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承担着拱卫核心区治理的独特功能。核心区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是国家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人才资源等最富集的区域,是决定国家未来发展根本的区域,所以对核心区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任务、核心任务。尽管核心区治理的优劣和成败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繁荣发展,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边疆治理的意义。边疆治理的重大价值是拱卫着国家核心区治理,进而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各种保障条件。“边缘地带则是国家核心区域的外围地带,拱卫国家的核心区域,为国家核心区域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安全保障,支撑着国家的发展。边疆就是这样的边缘性地带。”[1]从历史来看,我国的边疆是抵御外来入侵的安全屏障,它的存在使国家核心区避免成为反侵略战争的主战场,从而保证整个华夏文明得以持续健康地积累和传承,避免遭受致命的破坏。从现实来看,尽管当代边疆治理的军事拱卫功能在逐渐退化,但边疆治理的经济拱卫功能和文化拱卫功能在逐渐显现。当代边疆的经济开发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成长空间,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代边疆民族文化的开发强有力地拓展着中华文化的源流,激发着中华文化的活力,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我国的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承担着辐射周边国家的功能。以传统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其特征必然是封闭性、内向性、被动防御性的。而今天建立在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其特征必然是开放性、外向性、主动竞争性的。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也不例外,中国要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际斗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权利,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渐消解现有的不合理的、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持续的努力。必须在新的全球治理中主动承担与我国国力相适应的大国责任。当前我国边疆治理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国家治理格局中率先承担起辐射周边国家的功能。我国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包括以输出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才等为内容的经济辐射,也包括以输出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为内容的文化辐射,还包括以输出号召力、影响力、震慑力等为内容的政治辐射。当代的边疆治理,对内要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加快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对外须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口岸和通道,不断开辟新合作领域和渠道,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把边疆省区打造成为我国辐射周边国家的前进基地和战略通道。我国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经济层面: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层面上看,边疆治理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经济治理效能显著,到2014年 GDP总量已达到636 463亿元[2]。但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开始进入新常态增长期,所谓新常态增长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从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增长动力从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内需驱动[3]。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是从我国经济总体上来作出的判断,而对边疆9省区来说,经济发展状况与发达省区大致存在10~20年的差距,根据经济增长周期理论和波次推进理论,边疆省区在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里保持8%的高速经济增长,仍然有空间和动力。不能小觑这10年左右的时间,其意义和价值对整个国家发展来说十分重大:
第一,能够保住就业人口不减少的经济发展“下限”。我国每年大概有1 500万左右的庞大就业人口,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威胁到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所以,“保就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下限”。发达省区率先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经济增速下降将导致其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下降,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极大的困难。此时,边疆省区仍然能够保持相对高速的经济增长将大大缓解整个国家的就业压力,对国家保持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局意义重大。
第二,边疆有效的经济治理将强化边疆省区与发达省区之间的经济良性互动,从而形成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格局。边疆省区拥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承接发达省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产业在国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转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既加快了边疆省区的开发发展力度,又为发达省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腾挪出很大的空间,国民经济在保持总体平稳增长的同时还防止了大起大落所带来的波动和浪费。
第三,边疆省区广阔的市场将形成强大的内需动力,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边疆省区城镇化水平比发达省区还低很多,边疆省区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还远远低于发达省区,所以边疆省区是我国尚未完全开发出来的庞大消费市场。有发达省区消费模式的示范和引导,随着边疆省区经济开发和发展程度的加快,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加,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将得到有效开发,其产生的内需效应将有力地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再上新台阶。
第四,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加深也将大大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容量。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大部分边疆省区的经济治理可以全面融入和服务于该战略,边疆经济治理的范围就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必须辐射到周边国家,从而使我国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地缘经济关系。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亚、中亚、俄罗斯等多为人口多、经济欠发达、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如果我国边疆的经济治理能够辐射到这些国家,甚至更远的地区,不仅可以借助边疆省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开拓周边国家的市场,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支撑我国边疆省区甚至内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政治层面:影响国家主权和安全
从政治层面上看,边疆治理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边疆治理的好坏对维护国家主权有重大影响。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对内其有最高权力的地位,对外其有独立的不受任何外部势力干预的地位。国家主权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基本条件,相互尊重国家主权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当今国际社会,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国家主权被侵犯、被干预,甚至被肆意践踏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国作为国际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意识形态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加上迅速崛起的国家实力对欧美发达国家所造成的压力等,使我国国家主权成为欧美发达国家试图干预的对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理论,更是为这些国家干预其他国家的主权提供了“理论根据”,以人权为借口干预他国主权的现象频频发生。我国的边疆省区面临的治理挑战比内地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这些年来,国内外反华势力利用我国边疆存在的软肋,不断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渗透、颠覆、破坏力度。境内外的“三股势力”强化对边疆的暴恐威胁活动,这些活动都会给西方国家干涉我国主权提供各种各样的口实。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看,什么时候我国边疆治理成效好,则留给西方干涉我国主权的口实就少;什么时候边疆治理成效不好,则留给西方干涉我国主权的口实就增加。
边疆治理的质量对国家的领土完整有直接影响。我国不管是陆地边疆还是海洋边疆,与某些周边国家存在着显在和潜在的争端。显在争端就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如西南边疆的中印藏南之争,海洋边疆的中日东海争端,中越、中菲、中马南海争端等。潜在的领土争端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关于领土的争议和争执。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性取决于这个国家政治军事对边疆的控制力和治理力,譬如近现代以来满清、北洋、民国几朝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和治理力下降,是造成今天我国与周边国家领土争端的重要原因。如果国家对边疆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使国家的政治能量和政治能力在边疆能够得到充分彰显,那么国家政治体系不仅对边疆地区的国民产生吸引力、感召力,也能够对周边国家的国民产生一定程度的吸引力、感召力、诱惑力,甚至会对周边国家的政府产生政治威慑力等,使其非分的领土主张和想法受到压制。相反,如果边疆治理不善,国家政治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下降,国家对边疆的控制力相应下降,则周边国家容易对我国的领土产生觊觎之心,由此出现领土争端,威胁到我国领土完整。为此,为了有效解决显在和潜在的领土争端,良好的边疆治理是重要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边疆治理所自然孕育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诱惑力、威慑力,即使是潜在的领土争端都可能转化成显在的领土争端,从而影响国家的领土完整。
边疆治理对国家政治稳定会带来重大影响。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政治系统在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自身的适应调节机制,保持政治系统有序运行、功能持续发挥的状态。包括宪法制度的稳定、权力关系的协同、政治过程的有序、基本政策的连续等方面。宪法制度的稳定指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国体和政体在公众中有较高认同度,且不受到损害和破坏;权力关系的协同是指党政之间,立法、行政、司法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配置基本合理,内耗小、协作性高,不存在激烈的权力冲突;政治过程的有序是指各种政治主体从利益诉求、利益综合到政策输出的整个过程始终在制度、程序和秩序的范围内展开,较少有超越制度和程序之外的政治行动;基本政策的连续是指国家的重要政策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存在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大起大落的现象。边疆治理对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表现在:一是边疆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如果不能得以有效治理,造成边疆长期落后于内地,边疆民生改善速度慢,则国家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在边疆社会中可能逐渐流失,形成政治不稳定的社会心理因素;二是边疆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如果治理成效不理想,可能导致民族宗教问题的尖锐化、复杂化,容易导致人们对现行制度、民族宗教政策等产生消积看法,对政治稳定产生强烈冲击;三是如果对边疆安全问题的治理不及时、不到位,特别是内部政治安全威胁(如“三股势力”、政治腐败、社会公平正义丧失等)和外部政治安全威胁(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敌对势力的渗透等)不能消除,则容易造成内外部政治安全隐患的叠加和共振,从引发社会不稳定开始,进而波及政治不稳定。
3 社会层面:影响国家治理效能
从社会层面上看,边疆治理影响国家治理效能。单纯从社会层面上讨论边疆治理,其实质就是边疆的社会治理。边疆的社会治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治理主体为实现边疆社会的和谐稳定,激发边疆的社会活力,而在边疆社会所实施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平衡社会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治理活动及其过程的总称。边疆社会治理对国家治理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边疆社会治理将大幅度降低国家治理成本,从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相反,不良的边疆社会治理会大幅度增加国家治理的成本,从而降低国家治理效能;二是良好的边疆社会治理将有力地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相反,不良的边疆社会治理极易演化成为政治问题,从而威胁到国家的政治安全。
当代我国边疆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异质性色彩较浓,远比内地社会复杂得多。从边疆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来说,导致边疆社会公平正义流失的因素比内地多得多,有边疆与内地不断扩大的发展差距,边疆内部的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阶层发展差距、利益群体发展差距、行业发展差距等因素引起的,还有边疆社会是我国现代文化观念较为稀缺的地区,浓厚的家族观念,固守习惯法思维等,使国家法律在边疆的实施出现不公正现象而引起的。社会公平正义的流失,直接诱发出弥漫整个边疆社会的心理失衡。边疆社会心理失衡的直接结果是易于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失范,即心理失衡的人群最易突破国家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而采取行动,普遍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导致社会行为失范呈现爆发式增长。边疆社会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犯罪率急速上升,社会道德水准明显下滑。社会行为失范的普遍发生,必然导致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地产生并不断累积。大多数社会矛盾带来的消极影响一般仅限于发生矛盾的社会主体之间,对整个社会的危害程度有限,但某些社会矛盾的累积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即这些社会矛盾经累积后会出现激化效应、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对社会中不特定的社会主体带来消极影响,由此这些社会矛盾演化成为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社会主体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体之间由于利益差异和价值观差异,加上各种社会主体往往不按照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来采取行动,容易导致各种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竞争和斗争的对立关系。从宏观层面看,边疆社会矛盾主要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社会阶层矛盾、官民矛盾、地区间矛盾、行业间矛盾等,若从微观层面看,边疆社会矛盾就更复杂。由边疆某些社会矛盾累积所激化和演化出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有:边疆的开发和发展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国家安全问题、政治认同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跨国犯罪问题、毒品问题、跨境婚姻问题等。
边疆社会治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从源头上治理社会公平正义流失问题、社会心理失衡问题、社会行为失范问题,又要治理社会矛盾剧增和积累的问题,还要治理社会问题失控和社会关系失调等问题。由于边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中夹杂着民族性、宗教性、国际性因素,使这些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又增加了复杂性和敏感性。当边疆社会治理成效不佳而造成边疆社会问题失控和社会关系失调时,国家投入到边疆的治理资源极其庞大,由此会加重国家治理的成本。相反,当边疆社会治理成效较好,形成了边疆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时,国家投入到边疆的治理资源也会得到大大节约,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由于边疆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中渗透着民族性、宗教性、国际性因素,这几个因素又经常被国外反华势力拿来作为攻击我们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等的武器,所以边疆省区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不同程度地都具有政治属性。相较内地,同样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在内地往往仅有社会属性,较少掺杂政治属性。边疆社会矛盾化解不力,边疆社会问题解决不好,边疆社会关系协调不到位等,都会成为境内外反华势力在国际上妖魔化中国的体制、丑化中国形象的口实,从而使这些社会问题演化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威胁着国家的政治安全。我国的边疆社会一直被西方反华势力看作是遏制和分化中国的突破口,所以边疆社会治理的成效,不仅是关系到边疆社会稳定的大事,而且也是直接影响国家政权巩固、政治稳定的大事。
4 文化层面:担负中华文化认同建设重任
从文化层面上看,边疆治理影响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认同”的重要论断,他说:“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4]认同,是一种由信任、接受、承认、喜爱等人类情感因素、态度因素和心理因素所融合而成的价值倾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属于政治学中政治认同的范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属于社会学中文化认同的范畴。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存在密切关系,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政治认同是文化认同在政治领域的延伸。文化是人群共同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得到普遍践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精神追求、群体意识等的总称。文化认同是人群共同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各民族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在共同反抗外来入侵的伟大斗争中,慢慢融合而成的多元一体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单纯的以华夏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而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区别于其他人群共同体的根本标志。
长期以来,我国边疆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交通通信不便的制约,边疆社会的文化与我国腹地社会的文化交流少,使其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边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认还不够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在我国国家治理实践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而承担这项职责的工作重点是边疆省区,可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边疆治理的重要职责。
在边疆治理过程中,除了要增强边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外,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中华文化的活力。中华文化的活力来自于文化样态的多样性,以及多样性文化的平等交流与融合。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各民族多样性文化的集大成,目前要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活力,必须挖掘和弘扬各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必须强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力度。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这就是边疆治理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使命和责任。
5 环境生态层面:关系着美丽中国建设
从环境生态层面上看,边疆治理关系着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的提出生动地描述了全国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价值追求。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效治理现实的环境生态问题,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治理的重大使命。
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使命,边疆治理承担着重大的职责。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文件,其中确定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有19个分布在我国边疆省区。在国家确定的全国生态安全战略“两屏三带”格局中,所涉地区大都在边疆省区,如“两屏”,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分布在西藏、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三带”,即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前两带全部分布在作为边疆省区的新疆、甘肃、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林。南方丘陵山地带有一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从国家环境生态治理的地理空间格局来看,我国9个边疆省区刚好是国家环境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由此可知,边疆省区的环境生态治理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是重大战略决策,在边疆治理层面上是具体的、必须执行的艰巨任务。
6 外交层面:承担着落实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具体任务
从外交层面上看,边疆治理承担着落实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大责任。周边国家对我国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与我国陆地边疆接壤的周边国家有14个,这些国家国土面积总量超过2 77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超过18亿,绝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政府和民间都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充满了发展的生机活力。不管从历史,还是当前来看,这些国家与我国都有密切的政治合作、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互动空前密切,从外交关系主流上看,这些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是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政策和态度。总体上看,周边国家在政治上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大国作用的首要依托;在经济上是我国扩大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在安全上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直接外部条件;在战略上是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心理上的不适应,为此以美国为主导,日本积极配合,采取种种手段加紧围堵和遏制中国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东海和南海的围堵动作频频,试图打压和挤压中国发展的战略空间,对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胁和战略压力。因此,进一步提升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频度、合作广度、发展深度成为我国减轻东面、南面海上安全压力,拓展发展战略纵深的必然选择。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5]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习近平提出三个“要着力”: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要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5]。
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除了中央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和身份做好该项工作外,我国9个边疆省区也是做好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9个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天然地存在着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联系,习近平提出的三个“要着力”基本上都要靠边疆省区去具体落实。截至2015年2月底,我国陆地边疆省区有116个国家一类和二类边境口岸,与周边国家有近千条的通道、便道,有35个跨境少数民族。不管是深化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维护边境安全,还是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等,边疆省区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所以,做好周边国家的外交工作,自然就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边疆治理承担着落实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周平.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J].思想战线,201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3]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
[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5]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