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
2015-02-13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提,明确形成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一经提出,便引起全党的强烈共鸣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很快掀起思想理论界的研究与宣传热潮,有关研究著作陆续出版,研讨活动此起彼伏。这些研究成果与研讨活动,比较好地阐释了“四个全面”的历史定位、现实意义、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对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与促进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前一时期研究与宣传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与“四个全面”的本意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对“四个全面”重大意义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四个全面”不过是党和国家在近阶段的四项重点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阶段性,不能也没有必要赋予其更深的战略意义和理论意义。另一种倾向是,对“四个全面”进行无限拔高和抽象定位,作了许多不实事求是的阐发,从而产生了某些误导甚至曲解。以上两种倾向表明,对“四个全面”的研究与解读,需要纠正主观片面的态度和哗众取宠的学风,坚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把握“四个全面”的精髓,回归“四个全面”的本质。
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精髓,首先必须以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为根本依据,同时也必须以“四个全面”的现实价值指向,即究竟要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什么问题为根本依据。
“四个全面”明确提出后,习近平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明确阐发,这是我们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精髓的根本指导。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12。这是从我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定位“四个全面”。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这是从我国改革发展要完成的现实目标与任务的角度来定位“四个全面”。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3]。这是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角度来定位“四个全面”。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1]14。这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引领的角度来定位“四个全面”。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1]15;2015年2月11日,习近平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中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1]160-161。这是从我国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主要矛盾的角度来定位“四个全面”。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的讲话中指出,“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161。这是从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定位“四个全面”。2015年2月2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1]17。这是从“四个全面”内在逻辑关系的角度来定位“四个全面”。2015年3月29日,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的谈话中提出,“四个全面”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1]18。这是从优化治国理政的角度来定位“四个全面”。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四个全面”“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1]18。这是从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角度定位“四个全面”。2015年7月9日,习近平在《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一文中指出,“当前,中国正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规划了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1]19。这是从治国理政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角度定位“四个全面”。
以上讲话表明,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定位准确、指向鲜明,是我们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依据。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精髓,必须有三个重要视角,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视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的视角;优化治国理政新方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视角。
2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的最重要视角
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阐明了坚持中国道路、推进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总纲领,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总主题。习近平反复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书写精彩[1]3-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从深入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得出来的。这一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新的姿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品格,是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回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进一步深刻把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精髓的最重要视角。
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宏伟奋斗目标和明确目标体系的发展过程。“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1]2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架构中,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贯穿始终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奋斗目标。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智慧论断的提出,到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谋划,到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战略目标的定位,再到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立,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探索与把握上逐步深化、不断升华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又形象而精辟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凝聚中国力量、振奋中国精神、走好中国道路的“最大公约数”。“两个一百年、一个中国梦”就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战略目标体系,而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1]37能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顺利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髓正在于此。
2.2 全面深化改革,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长久性战略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最鲜明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宝贵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1]51改革开放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具有更加特殊的地位与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宏伟目标的高度,习近平对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战略意义作出了进一步系统揭示。他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1]51-56。
当前,我国各项改革事业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面临的问题矛盾更加复杂,面临的改革任务更加繁重,必须更加深刻地坚持和彰显改革的全面性和攻坚性。习近平指出:“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1]64许多矛盾和问题,光靠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改革是很难解决的,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正是着眼于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促进、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解决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开拓前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新征程。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精髓正在于此。
2.3 全面依法治国,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重大矛盾和问题、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谋求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决定,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考虑。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姊妹篇,两者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1]12-13。
全面依法治国,重在“全面”二字。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体系,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任务”,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点”,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十八届四中全会开辟了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新路径。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依法治国的精髓正在于此。
2.4 全面从严治党,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性战略保障,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更加紧迫地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存在的“四大危险”,强调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大以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管理干部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度自觉和自我担当,从严要求抓党建、从严管理抓干部,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从根本上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4]411。
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重要地位,还突出体现为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部位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并时刻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我们党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模范遵守宪法和各项法律,把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落到实处。总之,能否全面从严治党,直接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全面依法治国,从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新的起点上胜利开拓前进。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精髓正在于此。
3 开辟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的又一重要视角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价值目标与美好梦想。以谋求社会主义国强民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奋斗不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负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殚精竭虑、统筹谋划,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有力开辟了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开辟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是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精髓的又一重要视角。
3.1 开辟实现人的现代化新境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社会变革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审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发展的最重要视角。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比较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当前只有更加注重人的解放和现代素质的提升,把促进人的现代化放在更加核心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朴素政治意义,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的守望,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邓小平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着眼于解决贫困、实现温饱、走向富裕、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需求和发展目标,将这一通俗易懂且寓意深刻的概念引入我国现代化事业,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多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首先实现“小康社会”,并在小康社会基础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256。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围绕人的解放与发展,将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础阶段和基础工程,从而有效开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更加凸显了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是“发展”,关键是“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营造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发展不仅要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要着力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冲击、民生需求凸显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失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权力寻租和权商勾结等腐败行为对党和国家的严重挑战。实践反复警示,不深入解决这些“发展起来的问题”,很有可能跌入通向现代化道路上的“陷阱”。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新发展视角,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已“呈现出新常态”,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6]。
3.2 开辟实现制度现代化新境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视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抓住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着眼于“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着眼于“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着眼于“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即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角度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问题”[7]23-26。历史与现实的实践表明,不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不可能持久,甚至不可能成立。正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相比较,是更为重要、更为本质、更为关键的现代化。
制度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民主。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制度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揭示了民主的实质与本质,即人民在国家制度中的位置。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8]281,“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8]316。列宁进一步揭示了民主的实质:“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9]201从作为国体的国家形态,到作为政体的国家形式,确认公民平等的地位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就是民主。从这个本质意义可以说,民主就是一种国家治理,民主与国家发展状态和国家命运有机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着眼于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层面不断拓展人民民主的新视野、新境界。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确保“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的总任务。这些纲领性论述,深刻体现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民主政治观,是依靠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正是在通过制度现代化实现和保障人民民主这一本质意义上,全面深化改革承负起开辟当代中国制度现代化新境界的历史重任。
3.3 开辟实现法治现代化新境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视角
法治政治,早已有之。中国古代就有“法治”还是“德治”之争,近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都实行法治。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治、要走什么样的法治现代化之路。全面依法治国开辟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明确揭示必须坚定不移走以人民民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道路。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表明,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制度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现代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正确处理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实行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制度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定,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新时代,开辟了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新境界。
民主是法治的灵魂,现代法治离不开现代民主。“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这也就是说,法律要由人民来制定,法治要为实现人的权利和利益服务。马克思将此称为“民主制的基本特点”[8]28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条基本原则,明确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0]6。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1];“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12]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民民主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是依靠民主的意志和力量全面推进制度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的本质在于将人民的权力固定化、规范化;法律的实施即法治的推进在于为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提供根本保障。正如马克思指出:“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13]291-292“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14]32正是从法律的本质和法治的功能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发展民主与加强法治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确保人民民主权利在法治化进程中的真实实现,这既是以往法治建设的最重要经验,也是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
3.4 开辟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新境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视角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提升自身建设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艰巨任务。所谓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消除党内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自觉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党始终走在现代化前列,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战略举措,包括:
强化问题导向,解决要害问题。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进行了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有力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凸显制度治党。从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出台并严格贯彻,到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党的纪律检查制度以及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基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再到禁止公款送礼、公款吃请、公款消费等一系列具体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严格的制度几乎覆盖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制度治党的作用和效果正在愈益凸显,党的作风建设正在逐步进入制度化、常态化。坚持标本兼治,坚决惩治腐败,严守规矩纪律,优化政治生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取得了重大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表明,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一靠制度,二靠规矩,三靠纪律。制度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因素,纪律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规矩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规范。全面从严治党,促进党的建设现代化,必须从制度、规矩、纪律三个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形成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政治生态。
4 优化治国理政新方略: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的再一重要视角
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幸福安康,始终是我们党执政以后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说到底就是一种不断优化治国理政的过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圆梦”,说到底取决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发展正处在新的重要历史关头,对党如何治国理政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赋予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本着勇于担当、勤勉工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的精神和着眼大局、谋划大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战略眼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优化治国理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施了一系列新方略,卓有成效地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规划了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就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1]18-19。优化治国理政,这是深刻理解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精髓的重要视角。
4.1 优化治国理政,必须确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战略目标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因此,我们要“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1]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我们党把中国发展“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具有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着眼长远、带动全局作用的重要战略目标。对于现实,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能否进一步凝聚起中国力量、振奋起中国精神,更好地走好中国道路;对于未来,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于世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能否大踏步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进一步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制定了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发展规划,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宽广战略视野。
4.2 优化治国理政,必须启动内在的战略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为目标的强大动力
当代中国一切事业发展,不是靠外在的压力,而是靠内在的动力。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就是改革。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1]51-52。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走向完善与定型,是习近平优化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习近平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7]24“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7]28“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才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提。”[7]29正是有了明确的目标体系,有了明确的问题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才有力而又有效地将各方面改革大步推向前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纵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创新,社会体制改革标本兼治,生态体制改革统筹发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强劲有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提振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愈益广泛而强盛地释放着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深刻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高超战略水平。
4.3 优化治国理政,必须开辟有效的战略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依靠民主与法治的力量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有效路径
治理国家和社会,究竟是靠人治还是靠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一不是较好地解决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反之,一些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究其根源都在严重忽视法治上。法治与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是有着内在联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发生剧变,归根到底是源于人治思维与模式,未能走上依法治国道路。在社会主义中国走过的历史征途上,既有法治彰显带来的政通人和,也有法治懈怠造成的严重挫折。正是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开辟了当代中国走向民主法治化的现代化道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精辟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1]100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谋求长治久安、造福子孙万代的根本大计,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博大战略情怀。
4.4 优化治国理政,必须抓住关键的战略环节: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的重要关键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既是我们党必须时刻牢记的一条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面对更加宏伟目标和更加艰巨任务的一种必然选择。要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艰巨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把党治理好,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充满坚强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1]122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这是优化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又是党的领导力量的深刻体现。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深刻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坚强战略定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规划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为实现政党坚强有力、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全国政协举行新年茶话会[N].人民日报,2015-01-01.
[3]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 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4-01-09.
[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