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急需打假
2015-02-12
张增建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先看当下教育造假几种常见现象。
比如,国家规定中小学班容量不许超五十六人,可有的学校班容量常在七八十。为了应对上面检查,学校让“多余人”先从教室“消失”,包括课桌。而上边来的人也在行,在学生集体上操时暗地点人数,或突然到教师办公室看某班的作业本有多少。
再比如,按国家相关课程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足开全音乐、体育、美术及艺术课。这些课程是“每查必有”的常规项目。问题是这些课要开设就要占课时,与中高考又不沾边;于是,课时被数理化等学科“强占”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检查,学校临时换课程表,等评估完再换回来是心照不宣的做法。
还有,早有明令禁止公办学校不能涉及高考补习班问题,这是一条评估示范高中时的“高压线”,严厉到“一票否决”。可现实是,你明着不让办,我就暗着办,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
2014年冬天,北方某省对省示范高中进行专项复查。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专家组的半数成员来自基层的校长或副校长。于是,有趣的情形出现了:不论查档案、座谈,还是问卷,都没有发现补习班问题。实际上,专家组那些深谙其中猫腻的校长、副校长,一进校门就断定:该校有补习班,而且大体知道规模有多大。原来,该校门口有一宣传栏,里边急不可耐地说:“2014年我校高考再传捷报”“二本达线率达68%,达线总人数突破2000大关”等等。可该校高三总人数不足2000,这不是明摆着有补习班?
针对教育造假,还有一重灾区,就是档案造假,大量的数据、原始材料等水分多得一拧一把,假得太认真,有的甚至是在动用全校力量。在问卷、集体座谈,特别是在个别访谈环节时,学生或家长能统一口径,与前来检查的专家看到的及档案查到的不矛盾,露不出马脚。这可谓教育奇迹。
可令人忧虑的是,本应纯真的学生也“面不改色”地说谎时,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警醒了呢?的确,较之于商品造假,教育造假危害更大,因为后者带来的可能是人才质量的变质。
一场检查或评估实际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一堂大课,学校可能无意中的“应急”措施,难免会对学生纯净的心灵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也算是教育造假的一种集中表现。这种无处不在的有意无意的“造假”,消极作用同样不可低估;譬如,重要点的考试,有的老师安排座位时,会有意将优生与差生彼此搭配,并予以暗示甚至明示……
当考试为什么会作弊成风,某明星偶像的抄袭行为为什么会被粉丝认可,“山寨货”为什么横行中国时,教育造假难脱干系。尤其是当大家对造假行为的本身普遍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应对,乃至以“灵活变通”的积极心态主动“造假”时,教育应该说已经潜伏着某种危机。
的确,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真”排在第一位,这是做人原则,也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底线。否则,清华北大考得再多,从某种程度说,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需要打折扣呢?
2014年春,山西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考适应性考试,其中有一道分析说明题:如果你看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为什么?
出此题的背景是当地思品课中考改革倡导“开放探究”,允许有不同声音表达,于是命题人提供了四种“参考答案”:其中“扶”和“从医学角度的不扶”的答案,没什么争议;但第三种答案却捅了马蜂窝,在山西引起强烈反响:
第三种答案:“不扶。这是当今社会现实造成的。”
我们要帮助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现在社会道德状况滑坡,社会信任危机明显,万一因为扶老人而惹祸上身,将会使自己身心都受到伤害,再加上恶意炒作,对社会反而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还是不扶的为好。
当然,如果是自己撞倒了老人,那就要主动承担责任,即使老人有医保。如果是别人造成的,出于良知,可找人或者拍照予以证明,或者选择打120、报警等。总之,不会主动去扶。
这个答案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其最激烈的言论来自基层的初中思品课老师:“这个题的答案有立场问题。”“怎么能这样教育学生?”可命题人的解释是,学生为什么答题时百分之百说“扶”,但现实中可能正相反呢?也就是说,思品分数是高分,但现实中的品行却可能不及格。对此,有人分析,是“说”和“做”的人格分裂现象。
再来看该题的第四种答案:
“不扶。因为中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还不成熟。”
首先,“诬赖”的老人多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不能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现在无良医院的高昂费用确实难以负担,因此人穷志短,道德底线难以守住。所以,要解决这个社会焦点问题,应该从加强社会大环境入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立相应的基金会,让出于良知的好人,敢去扶老人。
思品教育也要有勇气卸下假面具,培养实事求是的“真人”。要培养“真人”,就要培养说“真话”;要培养说“真话”,就要营造“真实”的教育环境或气候。
2014年冬,山西省示范高中专项复评,其中到大同和朔州9所学校考察的专家组,发现有一所曾经的企办学校似乎厌烦作假,学校的所有工作,是啥就是啥,坦坦荡荡的。这让专家组感觉舒服,评价很高。
现在,这样的学校似乎也在增多,尽管还是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