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瓷对当代景德镇瓷艺的影响
2015-02-12乐福新
乐福新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市 333000)
明代制瓷对当代景德镇瓷艺的影响
乐福新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市 333000)
瓷业贸易,装饰方法,烧造工艺
1、瓷业兴旺贸易发达
《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解放后通过调查,北起观音阁,南到小港咀,西起十八渡,东至湖田,到处都有明代窑址,其中尤以观音阁、四图里、韦陀桥、薛家坞、赛宝坦、詹家弄口、落马桥、十八渡、小港咀、老鸦滩、里村、湖田等处的规模为大,东河上游的瑶里、鹅湖一带也有分布密集的明初至明中期的窑址约30处。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浮梁县民一次就向北京宫庭进贡瓷器5万余件(《明英宗实录》第二十二卷),明代景德镇已是瓷业兴旺、商业繁荣的“江南雄镇”。
朝廷设置御窑,生产作坊更为先进。明代景德镇已出现制瓷大作坊,这种大作坊是后世制瓷作坊的前身。
2、工艺创新继续精进
陶瓷考古成果表明,明代手工制瓷的分工和操作方法也较前有所改进。例如:施釉方面,开始采用了荡釉、蘸釉、浇釉、吹釉等方法;成形方面,开始采用了“二次印坯”、“二次利坯”等。
2、1装饰方法的进步
青花装饰水平有所提高,烧出大批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青花作品。釉里红装饰继续进步,发色婉如色泽鲜艳的红宝石。
烧成玲珑瓷及青花玲珑瓷,不仅玲珑眼大如黄豆,而且极平整,若用手抚摸,很难找到玲珑眼的部位,用眼观察,亦难发现其与一般青花瓷的相异之处,若对光一照,透明的玲珑便跃然眼前。技艺之高超,足以令人咋舌,即使是在数百年后的今天,要造出这般绝纱的青花玲珑瓷器亦非易事。
釉下彩绘取得突破性进展,创出“斗彩”装饰;创出“填彩”装饰技法;创出了青花五彩;创出红地金彩装饰。
还有高温颜色釉、陶瓷雕塑、薄胎瓷,都在明代出现或者制作水平大为提高。
2、2创出一批新器型
洪武时,创出瓜楞形大益罐、墩子式大碗、双耳象耳瓶、釉里红神座等。永乐时,创出带系罐、医疗用青花漏斗、扁壶、轴头罐、折沿盆、压手杯、鸡心式碗等。宣德时,创出了石榴尊、三足竹节筒炉、托壶式灯、贯耳瓶、天球瓶、凸盖瓣茶壶、风流龙柄执壶、各种乌食罐、菱口式洗、花盆、十棱碗、高足碗、卧足碗等。正统时,创出了景泰、天顺、大盖罐、戟耳瓶、筒形香炉等。成化时创出了鸡缸杯、天字坛、宝珠坛、马蹄杯等。弘治时创出了诸葛碗(孔明碗)等。正德时,创出了香筒、绣墩(凉墩)、多层奁盒等。嘉靖时,创出了活环耳瓶、上圆下方葫芦瓶、四方壶、六方壶、四方罐、方斗杯、形制多样的盒(有长方、四方、四方折角、六方、八方、串令式等)、五供具、十棱洗、三象头香炉、大龙缸、大型盘等。隆庆时,创出了鱼缸、菱花式洗、银锭式盒等。万历时,创出了壁瓶、蟋蟀罐、五龙山形笔搁、笔洗、笔管、笔插、颜色碟、小印盒、折沿花形盆、莲花洗、菱口洗、多格粱盒、镂空盒、镂空瓶等。天启、崇祯时,创出了胎体轻薄的小杯、筒瓶、折沿碗、罗汉式香炉等。
2、3烧瓷窑炉有所改进
明末,人们为了适应瓷器产量增多和瓷业分工变细的新形势,对原有的葫芦窑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原来的束腰部分,出现了蛋形窑的雏形。
装烧工艺有新发展。匣壁普遍比元代的薄,可以减轻装坯、装窑的劳动强度,节省耐火材料,提高热能利用率,延长匣钵使用寿命。仰烧方法更为先进,先将沙渣置于钵内,再在渣上放置垫饼,然后将瓷坯放在大于圈足的垫饼上烧造,使圈足边沿的釉层不再会粘结沙粒。
景德镇人发明纽线吊装法。装坯入匣时,先用两股纽线兜着碗腹与圈足的交接处,再将碗坯放置于垫饼上,然后将吊线轻轻抽出,使碗坯与匝壁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有利于节省耐火材料及焙烧费用,这种装窑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从湖田窑的窑业遗存来看。明代遗址上堆积得最多的是“正德碗”与“莲子碗”。这两种碗的主要特征为:(一)口沿比宋代同 类产品薄。(二)碗腹比元代同类产品小。(三)中径比元代同类产品大(约大35%左右)。(四)足壁比元代同类产品薄。(五)圈足为倒八字,与元代的八字形足正好相反。(六)碗底薄,圈足深。总之,明时大量生产的正德碗和莲子碗,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比较适用,它标志着景德镇这时的制瓷工艺比宋、元时更为先进。明代正德碗、莲子碗为何要设计成这种造型呢?原因主要有:(一)口沿薄、足壁薄。是为使产品更为精致美观。而这时之所以能够将足壁作薄,是因为此时制瓷已普遍采用了“二元配方”,随着坯胎中氧化铝成分的增多,坯胎耐火度也相应提高,故在焙烧时薄足壁完全可以承受碗身的重量。这种薄足壁。在“二元配方”未出现之前,是难以烧成的。(二)圈足由元时的八字形改成为倒八字,为的是节省制 瓷原料。因为此时已使用瓷质垫饼托足焙烧,足的下端小,垫在圈足下的瓷质饼就可以做小;把圈足做成倒八字式,便有利于减少瓷用原料的消耗量,使瓷器的生产费用降低。(三)把碗底做薄,圈足挖深,可以使瓷胎在焙烧中少出现变形缺陷。明代陶工创出的这一先进制瓷工艺,—直沿用到今。
3、国内外文化技术交流
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内销市场颇为广阔,也是远洋贸易中不可缺少的物资,景德镇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也比较频繁。
例如:永乐间,明使尹凤出访朝鲜时曾将景德镇所产的甜白瓷赠于朝鲜朝廷。朝帝李世宗见到这种瓷器后,当即令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及平安北道的新义洲等地仿造。后来,这些地区仿景德镇之造法,均逐渐造出了类似景德镇产的甜白瓷。
宣德、景泰间,明帝曾3次派使节出访朝鲜,先后将景德镇产的青花碗、盘、杯等瓷器赠送朝鲜朝廷。朝帝得到这些青花瓷后,又令官窑仿造。此后,不仅官窑造出了与景德镇相似的青花瓷,而且成川、南原、青松等地的民窑也陆续造出了青花瓷器,其风格与明宣德、景泰间景德镇所产青花瓷极为相似。
正德六年(1511年)春,日本陶瓷艺人伊藤五郎太夫前来景德镇,在镇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但刻苦学习青花瓷制作技术,而且结识了当地的不少制瓷名匠。回国后,他先后在伊万里及奈良附近的鹿背出开窑,所造青花瓷,色泽艳丽,浓淡适宜。
景德镇于明宣德创出了祭红,于明成化创出了斗彩,于嘉靖、万历创出了五彩及素三彩、描金,制作这些瓷器的技法也先后传入了日本,后来日本也造出了类似风格的瓷器。
十五世纪时,越南在河内附近创办制瓷工场,曾聘请景德镇制瓷技师前往指导。该场后来生产出了各类与景德镇大体相似的青花瓷器。
十五世纪以后,泰国生产的一种青花蓝釉陶器,造型、纹饰均明初时景德镇的瓷器基本相似。有关专家认为,当年泰国制作这类瓷器的技艺,极有可能是直接或间接从景德镇学去的。
十六世纪前后,埃及、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所产的青花瓷器,均明显地模仿景德镇青花瓷之风格。当年有位名叫查尔丁的瓷商在参观了伊朗的陶瓷工厂后说:“这些陶瓷制作的方法,和中国完全相同。”
十六世纪前后,阿拉伯人将中国制瓷匠师请去,很快就制出了与中国相似的软质瓷。不久这一制瓷技术又传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炼金士安东尼奥于1470年也造出了类似中国产的软质瓷。此后,中国的制瓷技法又传到了荷兰和法国,它们不仅产出了软质瓷,而且还运用景德镇绘制青花的技法,造出了大批绘有龙凤、麒麟、花鸟、山水等纹饰的青花瓷器。
Influence of Ming Dynasty porcelain making process on Jingdezhen contemporary art
16世纪 ,景德镇城市工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一些拥有较多资本积累的商人和作坊主,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朝制瓷的经验、方法和模式,至今仍在影响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