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地、人三才探讨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

2015-02-12赵彩娇秦梦鞠廖忠良谢东惠桂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广西贵港537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素问气化阴阳

陈 康,赵彩娇,秦梦鞠,廖忠良,谢东惠,陈 俊(1.桂平市中医医院 针灸科,广西 贵港 537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从天、地、人三才探讨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

陈 康1,2,赵彩娇2*,秦梦鞠2,廖忠良2,谢东惠2,陈 俊2
(1.桂平市中医医院 针灸科,广西 贵港 537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三才”思想源于《周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继承了这一思想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及临床治病。立足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天、地、人三才各自的内涵及意义,从而指导针灸的临床实践。

三才;针灸;天人合一;治神;人和

《易·系辞下》[1]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思想首见于《周易》,起源于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探索,是先民把自己的观察作为视角,对天、地、人三者的关系进行观察和体验,并且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从而理解人类自身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上古圣人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广大而深远。中医直接继承了这一传统思想,《素问·气交变大论》[2]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可见,中医认识人的健康是从天、地、人三者进行综合考虑的,唐代的大医家孙思邈有“不知易无以言太医”的教诲,实在所言有理有据,用心良苦。针灸,作为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自然也应该从“三才”思想综合考虑。

1 天人一体观是三才思想的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之一。在中医看来,人与天地之气是合一的,人乃天地之气所生,天地的气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受天地气化的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开篇即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接着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即指人是天地气化之产物,人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人气与天地之气相通应,故人必须顺应天地之气化。一年当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流转,万物生生不息,人能顺应四时变化,就符合天地之道,天地就能像父母一样呵护养育我们,我们的健康就有保证;反之,必将受到天地自然的惩罚。1938年,抗日战争异常艰辛,国内充斥着两种论调: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对此,毛泽东综合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3],文章指出中国人民是反侵略的人民战争,是正义一方,顺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潮流,得道者多助,所以断定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日战争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只有合乎天地之道的事物,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古人更强调了顺应天地之道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顺应天地阴阳之气养生治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违逆四时阴阳,则劳而无功,百病丛生。古人讲法于阴阳,实际是告诫我们要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因为天、地、人三者是一体的,人无法脱离天地的气化而独存。因此,《老子》[4]中也有一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无法逾越的,背道而驰,必将自取灭亡。天人合一之道,是保障人的身心健康之道。

2 三才之道

天、地、人三才,在中医里分别代表天时、地利、人和,在治疗中,各有具体的含义,兹分述如下。

2.1 天时

天时,即天时对人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主要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对人体发病的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其气化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则能成为致病因素,成为六淫邪气。从六淫邪气的来源看,又可分为人为和自然生成。在现代社会,人为的六淫之邪主要来源于空调制冷的使用不当,造成气温的寒温不宜,发而为病,从这个意义上讲,针灸施治的环境必须寒温适宜,尤当注意为患者做好防风、防寒和保暖措施。

自然界的六淫之邪主要是由于天地之气化过于剧烈,人体不能适应,从而发病,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天地气化的变化规律,并且创立了一套运算法则,即五运六气的气化规律,《素问》中有专门讲述五运六气的七篇文章,后世合称其为《运气七篇》,详尽记载了天地的各种气化规律,成为中医养生及防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所以,天时的更深层含义是五运六气的气化规律,故《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意谓根据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化合所推算的五运六气,由其阴阳之盛衰可以推知某一特定时间内天地气化,从而掌握天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此指导防病治病。因此,《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必先岁气,勿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因为每年的五运六气有所不同,故其对人的影响也相应的每年变动,例如,甲午(2014)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眥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作为医者,我们应当有意识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正所谓:“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可见,天时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针灸的治疗中,应充分考虑天时的气化因素,采取相应的补泻方法,辨证施治,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2.2 地利

地利,即地理因素。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疗疾病,因为不同的地域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在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当地人们依山陵而居,常处在寒风凛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动物骨肉,故体格健壮,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内伤;而东南地区,草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的皮肤色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因此,治疗时应该根据地域不同,区别用药。如同为外感风寒,则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重;而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轻,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素问·异法方宜论》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环境差别很大,针灸治疗同样也应当因地制宜,东南西北中各个地域有所不同。

另外,地利的更深层含义还包括饮食因素,《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指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即人类的饮食可以归结为酸苦甘辛咸五种。《素问·藏气法时论篇》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指谷物作为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而绝不能把主食当辅食,又把辅食当主食。当今社会,人类的食物品种可谓纷繁复杂、千奇百怪,令人眼花缭乱,在餐馆里可以吃到各种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菜肴,以至于“饮食不节”几乎天天上演,故各种各样疑难杂症也纷至沓来,让人疲以应对。饮食有节,本来是中医养生防病的指导原则,但是现在几乎被破坏殆尽,所以,饮食不节已经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饮食为什么要有节?节,除了有节制、节俭的意思,在中医的观念里,节更有节气的含义。一年当中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有相应不同的食物,每种食物都禀赋了不同阶段的天地之气。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应该吃当令的食物,而不吃或少吃反季节食物。现在各种温室种养,加上不当的养殖方法,人的食物来源出现了很大的混乱,食物中的不正之气扰乱了人体气机,于是健康也跟着出现了问题。古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饮食规范,作为医者,中医针灸治病不可不留心,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即我们在针灸治疗中,应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明确告诫患者饮食宜忌,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2.3 人和

人和,即与人相关的因素。其内涵极其广泛,大抵可从“形”与“神”上分析。在中医看来,生命是由“形”与“神”两者构成的,是两者的统一。躯体,即形也;心灵,即神也。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是形与神的统一,形体与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之人,这一形神一体观,在《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篇》就作了论述,其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针灸治病不能只关注病人的躯体,更多的时候,还要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关注病人的心灵,在针灸治疗中,尤为注重对“神”的治疗,治神是针灸治病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因素。

何谓“神”?《说文解字》[5]中对神的解释:“神,引出万物者也”。而在中医典籍《灵枢·本神第八》[6]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中医所说的“神”,是生命的本源,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一团与生俱来的元气,此元气结合后天吸收的水谷精气,化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没有神,阴阳二气即分离,万物生命即停止,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神去则机息矣”。在《素问·灵兰秘典论》则说得更为具体,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心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其具有“主神明”之功也。由于“神”对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故古人把“治神”看作养生治病诸法中最重要的一法,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道;“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针”在古代与“箴”常互用。箴言,即可广而告知天下的养生治病箴言有五条,其第一条即为治神。可见,“治神”实为中医治病的第一大法,针灸自然而然也继承了这一宝贵思想。在《黄帝内经》中,这一宝贵思想得到了充分展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灵枢·本神》又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九针十二原》则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针灸医生刺法技术的高低。

何以治“神”?心藏神,故治神实则治心。心是什么?《灵枢·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而《灵枢·邪客篇》则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7]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准心所使也。”故治心又在于调摄人的情志,包括五志和七情,五志者,喜、怒、思、忧、恐;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两者皆可令人心伤,如《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则有“愁忧恐惧则伤心”之说;《灵枢·邪客篇》则更加直白地指出心伤的严重后果,文中云:“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古人认为人心之所以有各种情志是因为有私欲,所以告诫人们要乐于奉献,效法天地大公无私的品格,如《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大学中庸》[8]:“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亦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治心实质是一个去私欲的正心过程,只有没有了后天的私欲,才能展现内心的真善美。宋代的王应麟《三字经》[9]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每个人生来都是心地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不良习气干扰,产生了私欲,才有了各种不正之气,以至于心神不安而影响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只有心正了才能够神安,神安了自然进入恬淡虚无的心境,合乎养生治病之道。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作为在治疗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医者,治神实则是提高内心的修养,培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对此,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作的《大医精诚》[10]讲的最妙,其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治“神”在针灸治疗中意义重大,但同样不能忽视治“形”的意义。“形”与“神”相对应而存在,就生命而言,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有形无神,形同行尸走肉,有神无形,犹似孤魂野鬼。故针灸治病,亦当两者并治,不可或缺。那么,“形”是什么?《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指出:“气合而有形。”故“形”实际是由气不断聚合而生成的,人的机体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气的不断聚合形成的。所以但凡作用于此有形机体的治疗,都可以看作是治“形”,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11]第十六条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针对此有形机体提出的治疗原则,此证,即是生命之有形机体的病机所在,亦是治病有的放矢的关键。总的来说,辨证施治实际就是辨虚实,包括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的虚实,然后补虚或泻实,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3 总结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天文、地理、人事仍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三个因素,但与过去相比,三者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去,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几乎没有社会分工,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内心世界很单纯,故天时、地利的自然变化对人的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主要的。今天,社会生产高度分工,地球犹如一个村落,人与人的联系非常紧密,竞争也异常激烈,各种原因使人的内心不得安宁,但由于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了,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抵御天地所产生不利影响的能力亦随之空前地提高,故人和已经取代天时、地利二者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经超越了生物学,渗透到社会学、心理学的范畴,而这恰恰属于中医“治神”的研究领域,是中医治疗的长处。因为人总是违背“损有余补不足”的天道,而不断地行“损不足奉有余” 人道,故人类社会总是厚此薄彼,患得患失,人心难得坦荡荡,多数处在常戚戚的不安状态,悲伤忧愁,喜怒哀乐常常悄无声息地影响人的健康,故当今社会,在天、地、人三才中,针灸治疗首重人才,其中尤其要把治神放在第一位。

《尚书》[12]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帝告诫大禹,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隐秘的,只有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信矣,针道亦然。

[1] 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398.

[2]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9.

[3] 严风,孙钢,任韦.《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导读[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1991:246.

[4] 李耳.老子[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27.

[5]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3.

[6]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

[7]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65.

[8]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22,46.

[9] 李里.蒙书讲义(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6.

[10]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11]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

[12] 柴华.尚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47.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60528)

陈康(1983-),男,硕士,广西桂平市中医医院医师,研究方向为时间针灸学。

赵彩娇(1969-),女,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时间针灸学原理与应用、针灸延缓衰老。E-mail:zhcjiao@126.com

R245

A

1673-2197(2015)15-0007-03

10.11954/ytctyy.201515002

猜你喜欢

素问气化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蚂蚁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