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互动的密切党群关系问题思考*

2015-02-12刘维兰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众交流群众

刘维兰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基于网络互动的密切党群关系问题思考*

刘维兰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网络化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是人类交往实践形态的巨大转换和基本表达,其对密切党群关系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广大党员干部应利用好网络优势,开拓密切联系群众更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说,党政组织可以从建立方便的网络互动系统、发展和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提高网络交流互动效果等方面来密切党群关系。

网络传播;密切;党群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显现相互交织,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也不断加深,矛盾日益复杂化。面对这种形势,广大党员干部用不同的方式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对民众进行疏导,化解民众的不满,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的网络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正在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日益成为普通民众接收信息、表达利益与民主参与的重要渠道。如何适应网络化发展趋势,借助网络进一步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密切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成为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一、网络互动对构建良好党群关系的优势

网络互动是指在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网络的形式而借助虚拟空间相互作用的交流交往活动与方式。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繁荣发展,“媒介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会形塑一个社交环境,一个生活的空间,人们能够在其间进行社会互动,而不只是交换信息、保持联系。”[1]网络拓展了思想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形式和领域,并从多个层面集成影响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形态。美国学者保罗·萨福曾说,网络的本质作用就是比任何其他媒介更好地调节人与人的相互作用[2]。网络所带来的深刻社会意义,其实更多的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特别是人类的沟通交流方式。可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互动交流无疑是人类在当代和未来的一种崭新的交往方式。在党群联系沟通过程中,网络互动交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沟通交流方式来说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对密切党群关系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在保障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抓住网络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团结教育引导群众,不断做好新时期党群工作,密切联系群众。

1.网络互动为党群沟通开拓了新渠道

如今面向社会发表观点、表达思想和情感,已经成为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极为普通的事情。由于网络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交流平台,特别是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出现,可以使无论地理位置多么遥远的受访者,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接近,而且可以与任何网民进行接近。网络互动交流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疆域、时间阻隔,将人们之间的距离缩小在“地球村”。并且在网络中各种信息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复制、传送、转换,网民也可以自己控制信息的选择和获取并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还可以适时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公共信息源,使不同的政治主张、思想观点和社会思潮得以更为迅速、广泛地传播。正如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所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解放了普通民众的知悉权和话语权,使它不再仅仅是传播工具,更是由于其对信息的承载而产生的一种舆论的直接表现方式,网络已经日益成为领导者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凝聚民智的一个新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网络互动交流的开放性也给网民参与带来更多的便利性,他们不仅可以参加多个网上群体,甚至在同一群体里有可能拥有多个身份,这使得大多数网民能在多种结构松散的网上群体中随意互动。“技术媒介的部署把社会互动与具体场所分开了”,“就使人们能够对远距离的他人起作用”[3](P17)。这对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我国来说,党政组织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致力于远程民主政治和阳光政府的建设,塑造政党亲民形象,培养政党的沟通能力,领导干部上网,主动与民众沟通,能更大范围的了解民情,更深层次的贴近民意,更广泛的汇集民智,更牢固的团结和凝聚民力。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与最基层群众对接的民意直通车。

2.网络互动为党教育引导群众开辟了新途径

密切党群关系,首先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消除党群干群之间的许多认识上的分歧。但面对面等交流沟通活动,除了受到时间、地域的局限外,还常常由于工作者采取的强硬态度和方式引起群众的不满。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直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短信发送等新的传播方式则为平等友好的沟通交流增加了丰富的手段。在网络中,虚拟主体和客体的交往互动传播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平等性,不论上网者在现实生活中是高官富豪,还是平民百姓,在网络世界都是平等的一员。他们欣然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无权威的无拘生活,他们都可以自主选择信息、自觉发表见解、自由宣泄情感、主动扮演角色,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和追求。“在数字时代里,电脑在很大程度成为人生存其中的世界,人与世界的交往、共在也就是人(脑)与电脑在亲密的交往中不断拓展对方,不断向对方展现为‘海',并交融在一起。”[4](P22)群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网络交往互动传播使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得以彰显,个人的意义和个人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经验与知识、能力的重要价值得以突出。网络交往互动带动了信息接收传播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虚拟人的主体性不断强化和传播的平民化态势减少了民众的逆反心理,这对密切党群关系来说是极其有利的因素。

3.网络互动为党接受群众监督打造了新利器

与传统的沟通媒介相比,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仅使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而且打破了长久以来一直被官方牢牢掌握的话语权,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网络为形成广泛的舆论监督提供了信息资源和工具上的便利,促生了更为开放、自由的监督环境。邓小平曾说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5](P144-145)网络以空前直接的方式反映了网络民众的基本情绪和社会政治需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到执政党和政府的接收系统,执政党和政府可以即时了解不同区域、不同阶层民众的各种不同声音,接受民众的意见、评议,回复民众的投诉、建议,实现双向互动,消除误会隔阂,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同时也便于及时调整、修正政党的行动、决策,改进政党工作。可以说网络互动传播本质上就成了党和群众分别获取作为执政者和作为民众的意义的途径。这有助于改变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我们党和政府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有着更为便捷和直接的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考验与监督的途径与契机,使党政机关在用权谋事上更为谨言慎行,更加注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更加注重、尊重与维护群众的权益。所以,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党群和政群沟通,不仅是速度最快、最省费用的一种调查民意、了解民情的方法,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

二、网络互动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世界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传统常识中现实与虚拟的区分以及相应地建立在这一区分之上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的动摇,为我们打开了看待世界的一个崭新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6](P187)网络正在重塑社会的结构,由于虚拟真实性的人造环境的存在,我们的党群关系将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

1.网络互动对党的群众工作环境的挑战

密切党群关系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传统的党群干群交流沟通活动主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访谈等形式,出现的信息可选择性较少,且一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而网络互动交流的勃兴创造了一个相对开放、兼容、共享的文化环境,容纳了各国各民族的多元政治文化,不同国家民族、不同理想信仰、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交织在一起,使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信息充斥网络,相互激荡并处在一种无序且混乱的状态传播交流,造成整个社会政治价值的多元化,社会政治话语的多样化。与此同时,“敌对势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散布政治谣言,企图搞乱我国安定团结的大局,搞乱人心”[7](P301)。这种舆论环境不但干扰了人们思想认识的统一,引起现实社会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变革,而且由于群众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和影响,自身辨别能力有限,造成思想理论传播的效果弱化和民众容易被误导的情况,有些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在这样的背景下,执政党如何回应并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是一个新课题。

2.网络互动对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方法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是法国的用语,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人的类意识和类行为、人和人的实际的同一,也就是说,它表明人对人的社会的关系或人的关系。”[8](P48)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信任群众,进而依靠群众,要与群众进行平等的、坦诚的对话与沟通,要开辟更广泛的渠道让群众自由表达意愿。解民疾苦,重在对话,且一定要让民众充分而自由地表达,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要求,也是取得群众的信任,促进党群关系良性互动,增进党群互信的重要渠道。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将精力主要放在政绩考核上。他们对待群众工作只求形式不求实绩,即使一些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也都敷衍了事;有的领导干部不深入基层群众,即使下基层考察也是层层陪同走马观花,忽视群众的合理诉求,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还有部分领导干部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对群众上访有疑难情绪,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态度粗暴强硬,这必然造成群众的反感和矛盾激化,导致群众对领导干部产生怨恨情绪,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矛盾积累较深、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而网络的平等互动性使民众从倾听者变为对话者,并能以各种方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异议,给予的自由选择意识大大释放,民众的主体意识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这会对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提出挑战,同时也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沟通技巧和群众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互动给新闻宣传工作对群众的引导作用带来挑战

当今时代,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新闻传媒是国家权力对人们进行思想灌输和操纵的重要工具,发挥着国家意识形态功能,成为传播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江泽民曾说:“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9](P409)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必须要加强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工作,引起群众与其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民众的支持。在广播、电视、报刊等为主导的传统媒体时代,党和政府掌握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而网络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文化系统,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10]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没有一个中心和主导思想,理论上可以实现横向内容的无限连接,这就使群众可以接收的信息纷繁复杂,应接不暇,使我们在传统传媒中具有的话语权优势被很大程度上削弱,给新闻宣传工作引导群众的作用带来挑战。

三、网络传播与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思考

“任何理论的问世都有它深刻的时代背景。也如同黑格尔所说,密纳发的猫头鹰只有到了黄昏时才起飞。理论家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与其说出于个人的兴趣,还不如说是出于时代的需要。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和时代的呼唤。”[11](P3)当今,如何利用网络互动密切党群关系就是时代的声音。本文认为利用网络密切党群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网民与网络空间环境、网民与网络社会生活、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属于人学的范畴。因而,党政组织在利用网络联系群众的时候,应该从网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对公众友好的电子党务、政务环境。具体来说,党政组织可以从建立方便的网络互动系统、发展和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提高网络互动的效果等三个方面密切与群众的关系。

1.建立方便的网络互动系统联系民众

温家宝同志曾说:“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12]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运用网络密切联系群众重要性的认识,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通过不断改善网络接入水平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互动性,构建民主网络互动平台,使网络成为一个最广大的参政议政场所,并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公众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把网络平台真正办成人民群众和党联系的方便的一个重要纽带。方便的网络互动系统包括网民在线交流、网民来源分析、网民资源管理、网民群组沟通等内容,且把视频、音频、流媒体、网站门户等技术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网络具备所有电子媒介的综合特点,把文字、声音、图画、色彩、影视以及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各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整合与传播,使传播客体有全方位的知觉体验。在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中,要大力提高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努力开发和研制理论宣传教育软件,使网络交流互动具有可操作的运行载体。要主动出击,精心设计网络交流活动,开设具有交互性、平等性、开放式的咨询交流信箱,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或网页,要借助腾讯在线聊天(QQ)工具、短信、飞信等架起党群、干群的交流互动平台,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工作动态,干部群众也可以通过互动交流平台,将自己的意见、建议、投诉、举报向党和政府反映举报,实现与党政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此同时,要大力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养,增强网络交流互动工作能力。就如胡锦涛所指出:“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13]在网络成为重要传播工具的时代,要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思想工作,有效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网络垃圾的渗透与侵蚀,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的同时,不断提高运用网络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引领群众甄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及时有效化解网络危机。

2.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民众

在信息时代,人们一方面通过网络等媒体渴求新思想、新理论,一方面必然受各种载体传输的信息的控制和影响。如果对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应对引导不当,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一些带有迷惑性和渗透性的思想必然影响着广大党员群众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美国媒体就曾扬言:“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趁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14]面对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党的群众思想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正视现实,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先进技术,趋利避害,以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勇气作好积极应对。胡锦涛就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15]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以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民众。这就需要在坚决围堵不良思想内容,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和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去占领网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融入到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各个环节当中,“使网络文化生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递过程,网络文化产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化消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过程。”[16]与此同时,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大力推进网络文化法治化进程,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使互联网成为我们抵御西方腐朽思想和其他不良思想侵袭的坚强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党群沟通交流的效果

党员干部群众观念的强弱,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能力的高低。在网络时代,虽然群众工作的外在环境发生了某些改变,党群之间的面对面沟通变成了虚拟的对话交流,但是党群工作的本质没有改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群沟通,利用网络的综合特点在形式上吸引群众固然重要,但要真正要让民众满意并接受和拥护党的领导,真理性的内容才是根本。因为行为来自于需求,并与现实利益紧密相连。那些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往往对受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对密切党群关系带来的机遇,继续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要践行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知晓民众的普遍关切,通过网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做到针对公众的需求提供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从而促进党和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公众满意度的增加。同时,通过网络及时发布一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揭露批评党政机关及某些官员的违法违纪、失职失责以及社会上的错误现象、对党和国家的政策、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评论甚至理性的批评;公开发表群众来信,直接反映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直接转达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等等方式,让群众有说话之处、诉苦之处,政府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一些重大决策方案,均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公众公开征询意见,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可以在网络中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出来,使网络成为老百姓参政议政、诉求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民意表达,既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沟通党政领导与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各社会阶层相互了解的有效渠道,又是一种重要的舆论监督形式。“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表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它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要求公民的积极参与”[17]。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的崭新形势,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坚决纠正各种脱离群众的错误做法,以网络为载体在国家和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电子桥梁。

[1]黄厚铭.模控空间的特性:地方的移除或取代?http://inf.cs.nthu.edu.tw/cbmradm/conference2000/read&respond. html.

[2]胡泳.网络的本质是互联[J].世界知识,2001,(6).

[3][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吴伯凡.孤独的狂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张江南,王惠.网络时代的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0]杨树弘.新媒体及其发展战略途径[J].新闻导刊,2008,(3).

[11]方世南.时代与文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M].人民出版社,2006.

[12]温家宝.利用网络交流是很好的方式。我期盼已久![EB/ OL].2009-02-28人民网-时政频道.

[13]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2010,(1).

[14]赵启正.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舆论环境http://theory.peple. com.cn/GB/49150/49152/4451999.html.

[15]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Z].2007-01-24新华网.

[16]于喜廷.网络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4).

[17]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责任编辑高云)

G20

A

1671-0681(2015)02-0086-05

刘维兰(1971-),女,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2014-10-21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魅力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0BKS06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众交流群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如此交流,太暖!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