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常态化的逻辑审视及三维路径建构
——以学郭文标为例

2015-02-12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模范常态道德

冯 荣

(台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浙江临海317000)

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常态化的逻辑审视及三维路径建构
——以学郭文标为例

冯荣

(台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浙江临海317000)

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时代要求。郭文标是根植于台州本土的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精神”从其内在意蕴看,可以具体化为尊重生命、尚义拒利、见义勇为、坚韧不屈等。学习宣传“郭文标精神”常态化,有着其现存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理论深化,从宣传常态化、践行常态化、研究常态化三个维度进行路径建构。

道德模范;学习宣传;逻辑;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而榜样是行为的标尺。对此,中共中央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1]27的工作要求。从当下的现实视野中去观照,可以说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是对我党当前推行的道德楷模培树、“最美人物”推选等活动最切实、最直接的回应。有利于弘扬道德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巩固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根基,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体系建设。即便从实际作用分析来看,这种生活中真实的道德榜样,能够最为真切地感动和影响周围的人,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建设水平。进而,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显然更具有感染和激励的效应和意义。而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正好根植于学校所在地,是土生土长的台州人。作为一个“道德标识”,其形成天然地与台州的本土道德文化走向了契合。

一、郭文标精神的时代内核

“道德模范”,是人们在道德上可以效仿的典范和榜样,是某种道德思想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作为道德模范,我们一般认为他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拉丁语中,“道德”还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开来,也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等诸多含义。当然每个历史时期,总是会赋予道德模范以特定的内涵,使之能够契合并服务于党、国家和社会所积极倡导的主流价值。郭文标是一个普通的渔民,没怎么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30年来却坚持不懈地执着于挽救他人的生命。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张高大上的“道德名片”,同时亦是一个一定道德意义上的“符号”。从其内在意蕴分析来看,“郭文标精神”与台州人的性格特点,特别是鲁迅笔下“台州式的硬气”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台州式的硬气”指的是一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显然,“台州式的硬气”已经深深地影响并根植于郭文标的血液之中。加之自小生长在海边,作为经常迎风斩浪出海捕鱼的渔民,又涵养了海的“大气”,更对生命有了较深的理解。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概括,“郭文标精神”可以具体化为尊重生命、言行统一、尚义拒利、见义勇为、坚韧不屈、执着如一等等。比如,2003年11月23日,郭文标在海上救起触礁的价值数百万的福建渔船和17名船员,从别人不敢涉足的石板门航道救船员回岸边。当船老大拿出3万多元酬金时,被其婉言谢绝。凡此种种实例,无一不彰显着“郭文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脉相承。诚如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两者都追求真、善、美,都演绎着当下的“最美精神”,都诠释着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尺”。

二、郭文标精神学习宣传常态化的现实逻辑

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任何新鲜事物的发展总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历史逻辑。作为一种“道德现象”,其必然也体现着这种辩证的哲学唯物史观。学习宣传“郭文标精神”常态化,从其内涵和外延剖析来看,有着其现存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

1.“郭文标精神”学习宣传的常态化,首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适度”发展原则。而其中所谓的“度”,表征为限度甚或范围,是对事物动态的计量。包含了事物中“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相对并存且对立统一于“度”,是一个事物之所以称之为“事物”的天然界限,否则此事物就成了他事物。故而,学习宣传“郭文标精神”必须要注意解决“过”与“不及”之间的相对矛盾,做到“最佳适度”。诚如,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中庸”思想,“中”能不变应万变,更能左右逢源。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学习宣传的时间连续性,又要注意学习宣传过头滋生的“变味”。“常态化”,意为趋向正常的状态。从其本身意蕴去考量,更多时候用于表示“事物趋向于合情合理”。从这两者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常态化”与“最佳适度”悄然地走向了契合。

2.“郭文标精神”学习宣传的常态化,还有着更为坚实的政策依据。我们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法宝,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甚或解放战争时期,抑或新中国建设时期。然而,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来看,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道德“灌输”,以达到道德教化和思想共识的目的。即便是放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去观照,执政党的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总是免不了趋向道德的统一。既然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不变,“灌输”就必然成为需要。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郭文标精神”,免不了成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十八大报告中论及的“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二)现实逻辑

1.“郭文标精神”学习宣传的常态化,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27。因此,我们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正如先前所述,“郭文标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人层面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与当前社会推崇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脉相承的。因此,学习宣传郭文标常态化,是高校坚持正确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举措。

2.“郭文标精神”学习宣传的常态化,是推动“最美”从“盆景”到“风景”的现实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接见“浙江‘最美现象’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报告团”成员时强调,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建设、重在积累,贵在贴近实际,难在持之以恒,必须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2]56。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司机吴斌,再到最美爸爸黄小荣,一个个浙江人传递了道德建设的正能量,成为了“最美人物”。然而,不仅从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实质来看,这些“最美人物”只是个体道德自觉的偶然生成,只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最美盆景”。要想接成线、连成片,成就“最美风景”,必然要求浙江的广大儿女认同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人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人人学习争做“最美”。因此,推进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全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领域持之以恒建设与积累的最终目的,更是实现我们浙江“物质上共同富裕、精神上共同富有”的内在要求。

3.“郭文标精神”学习宣传的常态化,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切实要求。朱小蔓教授曾说过:从本质上来讲,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不能把思想政治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否则就是形而上学[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往来看取得较多的经验,但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在教育的过程重学校、重家庭而轻社会。殊不知,大学生活是多维的、立体的,涵盖了学校、家庭、网络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的实例,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最愿意接受的。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原本就是台州土壤上绽开的“道德之花”。他的坚持、他的勇敢、他的尚义拒利,紧扣着现实社会的根基,本身是全社会,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可望、可求、可及的“道德高地”。换句话说,“郭文标精神”作为我们身边的道德榜样,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受教育者——大学生。因此,学习宣传“郭文标精神”常态化,也自然地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切实要求。

三、郭文标精神学习宣传常态化的三维路径建构

“郭文标精神”的学习宣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视角自然有着不同的路径考量。从学习的对象来说,可以是领导带头学、干部主动学、群众自发学。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可以是注重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界限性、结果的导向性。从学习的方式去尝试,可以有着如下的三维建构:

(一)着眼课堂教学,推进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常态化

从教育学的视野去观照,每个学生都天然地拥有着潜在的智慧和思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教育、引导和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尽管个体接受存在着差异,但现实地来看,课堂教学依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灌输方式之一。自然,课堂教学对于推进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常态化而言,责无旁贷。当然,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理论灌输“有效性”的探讨。一是改进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把郭文标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力量作为补充内容列入到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促进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更加本土化与接地气的同时,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与针对性。二是聘任道德模范进校授课。聘请郭文标为学校德业大讲堂的首位德育导师,每年不定期地邀请他来校现身说法,与学生开展“与信仰对话”。以道德模范的进校“身教”,努力把信仰的“基因”植入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肯担当、有抱负的历史责任感和青春正能量。三是组织道德精神巡回宣讲。招募大学生成立郭文标先进事迹宣传队,利用寒、暑假等深入台州当地的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模范宣传活动。在积极弘扬本土“道德明星”的榜样力量的同时,不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着眼实践体验,推进道德模范学习践行常态化

“人的发展实质上是个体生命多种潜在的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4]196它包含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两个因素。这种“可能性”表征为“自身的条件”,而“现实性”就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常态化就必然逾越不了个体的实践体验。一是创新建立道德教育基地。立足于郭文标这个道德“名片”和道德教育资源,在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救助站挂牌建立台州学院道德教育基地。围绕着学校“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总体目标,精心打造这个校外德育平台,切实发挥该道德教育基地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教育作用。二是积极开展道德体验活动。利用“3· 5”学雷锋日等重要时段组织学生深入位于温岭市石塘镇的我校“郭文标”道德教育基地开展“接地气”的考察体验活动。延伸思政理论课教学课堂,让课堂教学与道德体验有机融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积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适时开展最美系列培树。坚持办好“我身边的榜样”等特色栏目,深入挖掘、宣传和学习学生身边的各类校园先进典型。以“郭文标”为道德标尺,在全校范围公开评选表彰“十佳大学生”、“十佳道德标兵”、“优秀志愿者”,促使校园处处打造“最美风景”、人人争当“最美人物”。

(三)着眼理论升华,推进道德模范学习研究常态化

“常态化”表征了某种事务在一定条件下趋向经常性的一种发展倾向和态势。从其概念而言蕴含了理论的内在逻辑和理性延伸。因此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不仅要学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学习其身上内蕴的价值精神,而且要深度挖掘其“最美现象”背后存续的文化孕育。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描述的那样:“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萦绕着灰土”[5]49。一是组织开展道德思想研讨。发挥学校作为当地政府重要智库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郭文标道德思想研讨会。充分挖掘和发挥郭文标道德思想和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辐射作用,努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二是组织开展道德读本编印。以郭文标的时代精神为素材,从平民性的视角、生活化的语言,全面梳理、编辑“草根英雄”的感人故事。出版大学生道德教育乡土读本《英雄郭文标救人小故事》,扩大本土“道德明星”的道德示范和榜样引领作用。三是组织开展道德体系研究。组织思政教育工作骨干,成立“郭文标”研究课题组,申报并承担了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深入进行调查和研究。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郭文标”道德精神、榜样力量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作用,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推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就要用典型的事例、具体的实践和深厚的文化去引导广大学生见贤思齐、行而效之。换句话说,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倘若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就能在最大限度上集聚推动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正能量”。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2]朱馨.认同和坚守——浙江“最美现象”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今日浙江,2013(14):56-57.

[3]赵惜群.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9-07-22(3).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6.

[5]江怡.维特根斯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49.

On Logical Exam ination and Three-dim ensional Path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from M oral M odel——A Case study of GuoWenbiao

Feng R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On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carry on further study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learning from moral model on a regular basis.GUO Wenbiao is a native moral model in Taizhou.The connotation of“GUO Wenbiao’s spirit”can be specialized as respecting for life,keeping loyalty for public welfare,being willing to help others and strong willingness.It has present theoret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logic to normalize promoting“GUO Wenbiao’s spirit”by basing on class teaching and study,practice and theory,and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path as publicity stabilization,practice stabilization and research stabilization.

moral model;learning and promoting;logic;path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5.019

2015-08-12

冯荣(1982-),男,浙江临海人,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模范常态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模范邨
——给祖母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模范护工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