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2015-02-12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源域麻子阿凡达

陈 娴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陈娴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隐喻不仅仅存在于文字中,还存在于图像和声音中,这就构成了多模态隐喻。以电影《阿凡达》和《让子弹飞》为例,从图像、颜色、声音、动作及文字符号模态入手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进而总结出多模态隐喻的文化共同性表现为以共同的源域映射相同的目标域意义;多模态隐喻的文化差异性体现在源域结构的文化特性以及基于相同源域结构的认知意象的文化特性。中外文影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可以为语言跨文化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多模态隐喻;跨文化教学;《阿凡达》;《让子弹飞》

一、多模态隐喻研究

隐喻是人类认知和体验世界的产物,即是人们通过身体体验来实现从某一特定领域向另一领域的认知映射。当前的隐喻研究已摆脱了以修辞学为基础的传统隐喻学的束缚,并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领域,大大加速了人们解读隐喻、认知与现实世界关系的进程。而多模态隐喻理论的提出则从本质上丰富了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研究从言语层面拓展到了非言语层面,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畴。

模态是在人类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可阐释的符号系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是人体验世界的五大基本模态。Charles Forceville把模态进一步划分为九类,即图像符号、文字符号、口头符号、手势语、声音、音乐、嗅觉、味觉和触觉[1]23。他认为单模态隐喻指其目标域和源域完全或主要以单一模态来呈现,而多模态隐喻的目标域和源域则涉及不同的模态[1]24。从广义上来说,有两种及以上模态共同参与构建的隐喻就可以称为多模态隐喻。

目前,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理论进行的理论综述研究以及多模态隐喻理论在具体语类(如广告、漫画、影视作品、演讲等)中的应用型研究。本文将以多模态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借助影视作品进行举例分析,将影视作品更好地应用于语言跨文化教学。

二、多模态隐喻与文化认知模式的关系

文化模式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共享的关于认知世界的模式,该模式在文化成员理解世界及其行为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2]。文化模式的形成依赖于某一社会群体在特定环境中特有的经历或体验。在文化模式的制约下,该社会群体形成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隐喻与文化认知息息相关。文化模式建立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反映隐喻的内在本质,而隐喻渗透于文化模式中,是文化模式的外在体现。Refaie阐释了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指出多模态隐喻从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是复杂的,有时会传达出其特殊的文化意义[3]。才亚楠在论述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时指出,多模态隐喻与文化认知模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互动机制[4]。一方面,多模态隐喻源域的结构往往受到不同社团文化规约;另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概念隐喻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会激发不同心智意象。

无论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抽象思维主要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传达的。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隐喻折射出人类特有的思维认知模式,因而隐喻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了解哪些来自于身体经验的隐喻具有共通性,而哪些则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色,从而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三、多模态隐喻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多模态隐喻主要借助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进行隐喻意义的传达,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取相关文化认知信息。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中西方影片为多媒体素材,分析影片中角色、图像、色调、肢体动作语言、音乐、音响及台词等模态,深入阐释中西方影片通过多模态隐喻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精髓。下文将以英语课堂中引用频率非常高的电影《阿凡达》和经典中文影片《让子弹飞》为例分析多模态隐喻是如何建构的及其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启示。

(一)多模态隐喻的文化共性。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具有共通性。虽然中西方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但他们具有共同的身体体验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这就决定了他们通过共同的身体体验实现多模态隐喻的文化共通性。例如,在影片《让子弹飞》一开始,出现了一只在天上自由翱翔的大鸟,张开双翼,从铁轨的上空飞过;而《阿凡达》中纳威人骑的类似翼龙的独特大鸟“伊卡兰”在潘多拉星球自由翱翔的镜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两个镜头均配上了轻柔婉转的音乐,通过图像、声音等多模态方式表征出目标域“自由的理念”和源域“飞翔之鸟”间的关联性。“飞翔之鸟”为源域,通过中西方共同的思维体验进行加工,激活了“自由精神”为目标域的隐喻。又如,影片《让子弹飞》的结局中,张麻子和黄四郎在一片绿草地上互述衷肠,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交谈。周围绿油油的小草映射出了“和平、宁静”的隐喻意义。在张麻子和黄四郎一次次的惊险对决之后,一切终归于平静。同样,《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上长满了生机盎然的绿草。这些绿草与瀑布、鲜花交相辉映,隐喻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宁静与祥和。

因而,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充分挖掘多模态隐喻体现的文化共性,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相似或相同的认知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两部影片中具有身体经验共通性的多模态隐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普适性的直观印象,加强学生对中西方共同文化特点的理解。

(二)多模态隐喻的文化特性。某种社会文化中的社团成员要受到其中特定的价值观、民俗哲理、经验知识、文化传统、当地习俗等文化认知模式的影响,这就产生了多模态隐喻的文化差异性。

1.多模态隐喻源域结构的文化特性。基于不同文化语境中认知模式的制约,影视作品中多模态隐喻的源域结构及其特点受到不同群体文化影响和制约。例如,影片《让子弹飞》中蕴含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隐喻。以张麻子为首的麻匪们脸上挂着“筒子”的面具劫富济贫,并伴有“九筒”、“四筒”等台词同时响起。影片中的“筒子”通过受众者的思维能力映射出“革命志士”的意象。该隐喻源域结构受到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制约,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性。众所周知,麻将起源于三四千年前的中国,原属于贵族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后来慢慢留传到了民间,继而传到了国外。麻将文化盛传于华人文化圈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与其相关的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认知里,并渗透到隐喻的概念域中,构建出中国特有的文化认知。

《让子弹飞》中也涵盖了蕴含中国文化的台词隐喻。例如,黄四郎欲请客张麻子和汤师爷时,汤师爷的台词“鸿门宴”则映射出敌对势力间的居心叵测或暗藏杀机;黄四郎在见到张麻子和师爷后的台词“珠联璧合”则喻指张麻子和师爷的联合对其构成的潜在威胁;在张麻子带着钻石和师爷离开后黄四郎的一声“杀鸡取卵”则反映了其欲杀掉张麻子取回钻石的狡诈;黄四郎的经典台词“三步棋”表征出目标域“达到某一目标的战略”和源域“中国象棋的攻略”间的关系;在胡万假扮麻匪的真相被点破了之后,张麻子把胡万等六人的尸体作为麻匪的替死鬼埋在麻匪的火拼地点引来黄四郎上当,这一场景中师爷的最后一句“狸猫换太子”则喻示张麻子真假互换的计谋和胆识。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台词配上画面和手势,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多重模态,展示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思维模式。

另外,该影片体现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角色隐喻。影片通过图像、台词、文字和手势模态的结合刻画出一袭黑衣的土匪老大张麻子、身着北洋年代华丽服装而面露奸诈的霸主黄四郎、话语圆滑的汤师爷、地位卑微的县长夫人、风尘女子花姐等剧中人物。这些剧中主要人物或穿着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式西服,或戴着这一时代特有的礼帽,一言一行极具中国文化特色,通过体验投射,分别喻指中国旧时革命派人士、手握实权的剥削阶级、兼具革命性和妥协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旧社会弱势女性以及具有觉悟的中国革命女性。

西方影片《阿凡达》同样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多重模态刻画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纳威人。生活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具有发光的双眼、竖长的耳朵、细长的头发、高颧骨以及全身的花纹。这一外部特征不禁让人联想到了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因为两者具有相似的外表,而且印第安人也有纹身和纹面的习惯来庇护自己免受疾病和苦难的折磨。再者,纳威人的衣服也是简单质朴,主要是用布或树叶简单遮掩住隐私部位,这与美洲印第安人的服饰也极为相似。另外,纳威人身上佩戴有亮丽的饰品,如头饰、项饰、腰带、臂链、弓箭袋等,这些饰品一般用天然的石头或树叶制成,这也映射出印第安人佩戴饰品的习俗。由此可见,纳威人遭遇人类屠杀的情节便映射出了北美土著印第安人遭遇资本主义殖民侵略者欺压和杀戮的辛酸血泪史。这些具有古印第安文化特色的纳威人形象通过隐喻性思维加工,激活了“被殖民者”这一认知意象。

上述两部影片中充溢着多模态隐喻,其中的源域结构体现了中西方特有的文化。因而,教师在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个主要任务便是引入中西方影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剖析其具有文化特性的源域结构和特点,从而归类并整理出中西方特有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思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性。以影片中多模态隐喻为出发点的跨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多重模态深入感受到隐喻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以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2.多模态隐喻认知意象的文化特性。具有普遍性的概念隐喻在中西文化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模式。中西方影片中的多模态隐喻也体现在从相同特点的源域向不同文化内涵的认知意象间的映射。

例如,影片《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和他的弟兄们剿匪归来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也是最后一次正与反的对决。这时影片的背景颜色为红色,并伴有激昂的音乐。通过图象和音乐,受众基于自身体验可以推断出红色所喻指的“革命”之意。自从马列主义的火种传到中国之后,红色往往与中国革命志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以及中国人爱国的赤诚之心紧密相连,因而,红色所传递出的“革命”喻意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又如,在妓院黄四郎和花姐的对手戏中,柔和台词配上了红色的背景。这里的红色则喻指肉体的情欲和不洁。在中国中世纪,妓女的穿着打扮都是以红色为主色调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而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情色的标志。影片《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背景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并有红色等亮丽色的点缀,再配上画面中茂密的参天巨树、飘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的茂密雨林以及纳威人快乐的呼喊声,展示出纳威人美好的原生态世界。影片《阿凡达》中的红色背景则和蓝色、绿色一起通过隐喻共同映射出“生态之美”的认知域。由此可见,《阿凡达》中的红色隐喻揭示了西方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影片《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和四个弟兄骑马胜利归来的场景运用了黄色背景,从人物的神情和配音可以推断出这里的黄色通过隐喻映射出“胜利、尊贵和庄严”之意。黄色自中国隋唐起就成为了帝王之色,只有皇氏家族才有权穿黄色的衣服,配戴黄色的首饰,使用黄色的器具,因而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渐变成了尊贵与荣耀的象征。而影片《阿凡达》的人类世界则以暗黄色为背景,这里的黄色通过隐喻映射出“生态破坏”之意。影片通过黄色背景展示出了人类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与潘多拉星球的美好世界相距甚远,同时折射出了西方的生态文化,即西方人对生态破坏的忏悔和对和谐生机的向往。

再者,《让子弹飞》中小六子死后的葬礼上,张麻子、汤师爷及其弟兄们身穿黑衣,头戴白帽,手捧黑白两色鲜花,在坟墓前向小六子致敬。镜头中的白色通过隐喻映射出“哀悼、缅怀”的抽象概念。华夏文化中,殡葬时人们通常身穿白衣,头戴白帽,胸佩白花,腰系白带,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白色因而蕴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同样,《阿凡达》中男主人公与纳威公主深情地相望相拥的场景以白色为主背景色调,并伴有浪漫的台词和优美的音乐。他们身后白色的背景通过受众者的思维能力,鲜明地映射出了男女主人纯洁质朴的爱情。这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化中白色是宙斯、圣灵、耶酥、圣母玛丽亚等的象征色彩。随后,白色成了教士服装的颜色,因而白色在西方文化中逐渐演变成了纯真的标志。

综上所述,相同的源域在不同的文化中映射出不同的隐喻意义,这为教师在跨文化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启示。这就决定了跨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多模态隐喻中相同的源域特点入手,分析其不同的隐喻意义及其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特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中西方影视作品中相同的源域概念及其所映射的不同的目标域概念,并从中找出不同的目标域概念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另外,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对比从相同源域到不同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分析其不同的映射过程所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思维特点。再者,教师也可和学生探讨不同的隐喻认知意象如何体现不同的文化特性,从源头上追溯中西方文化特性的成因。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文化根植于语言中,而语言则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因而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和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涉及到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在现今时代,多媒体已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了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借用中西方经典影片作为多媒体素材,引用影片中的台词来阐释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事实上,多媒体素材不仅仅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共同结合的产物。因而,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有必要挖掘出影片分别在图像、台词、角色、背景颜色、声音等方面的隐含意义,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西方影片的同时,深入把握中西方影片在多模态层面呈现出的文化隐喻意义,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并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Forceville,C.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C]//C.Forceville&E.Urios-Aparisi.MultimodalMetaphor.New York/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19-42.

[2]Quinn,N.The cultural basis ofmetaphor[C]//J.W.Fernaudez.Beyond Metaphor:The Theory of Tropes in Anthropology. Los Angel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56-78.

[3]Refaie,E.Metaphors in political cartoons:Exploring audience responses[C]//C.Forceville&E.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New York/Berlin:Mouton de Gruyler,2009:173-196.

[4]才亚楠.从多模态隐喻视角看文化认知模式与隐喻关系解读[J].外语学刊,2014(4):48-51.

On the Application of M ultim odal M etaphor in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hen X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317000,China)

Metaphor exists not only in words,but also in images and sound,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Avatar and Let the Bullets Fly are chosen as typical examples for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analysis in terms of different modes such as pictorial signs,colors,sounds,gestures and written sign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mapping from the same source domains to the same target domains.Meanwhile,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domain structures and cognitive images based on the same source domains.The analysis ofmultimodal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ovies can provide new insight for cross-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multimodal metaphor;cross-cultural teaching;Avatar;Let the Bullets Fly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5.015

2015-08-26

陈娴(1984-),女,浙江温岭人,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源域麻子阿凡达
重返阿凡达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窗边的媒人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鸡毛蒜皮的事儿
演状元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黑麻子”香蕉能吃吗?
《阿凡达》PS潮